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脂糖舒对糖尿病大鼠凝血功能异常的改善作用。方法腹腔注射链脲霉素制作糖尿病大鼠模型。用不同剂量脂糖舒(0.5g/kg和1.0g/kg)灌胃,连续8周,并取健康大鼠作正常对照。测定各组大鼠血清葡萄糖(Glu)含量和凝血功能指标[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促凝血酶原激酶时间(APTT)和纤维蛋白原(Fbg)含量]。结果模型组大鼠血清Glu和Fbg含量较正常组明显升高,TT、PT和APTT明显缩短,P〈0.01;而脂糖舒高剂量组(1.0g/kg)大鼠血清Glu和Fbg含量较模型组明显降低,TT、PT和APTT显著延长,P〈0.05或P〈0.01。结论高剂量脂糖舒对糖尿病大鼠凝血功能异常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凝血相关指标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比较134例正常妊娠妇女和66例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定量(Fib)的变化,并分析两组间的差异。结果正常早期妊娠组PT、APTT、TT、Fib与正常晚期妊娠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组PT,APTT、TT、Fib与正常晚期妊娠组比较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组PT、APTT、TT明显低于正常妊娠期(P〈0.01),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组PT、TT下降尤为显著,Fib测定值高于正常妊娠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处于显著的高凝状态,产前行凝血功能检测对预测妊婚切高血压疾病的发生及治疗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血凝四项指标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四项检测指标进行分析,探讨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的血凝四项指标变化。方法对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组(48例)、正常妊娠组(30例)和正常未孕组(30例)患者的血凝四项指标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组与正常未孕组相比,PT、APTT、TT、FIB四项检测结果均显著增高(P〈0.01);正常妊娠组与正常未孕组相比APTT和FIB均显著增高(P〈0.01),PT和TT均明显增高(P〈0.05);而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组和正常妊娠组相比,APTT和FIB显著增高(P〈0.01),PT和TT明显增高(P〈0.05)。结论正常晚期妊娠孕妇及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均处于高凝状态,而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呈重度高凝状态,检测妊娠妇女血凝四项指标,有利于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的诊断、预防和治疗,对保护母婴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凝血指标在妊娠中的改变及对妊娠妇女的影响。方法用德国BECL4凝血分析仪对44例正常对照、81例中孕组(孕20~28用)及59例晚孕组(孕37-40用)妇女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bg)、凝血酶时间(TT)进行检测结果中孕组、晚孕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APTT及TT缩短,Fbg水平升高,差别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PT无统计学差异(P〈0.05);晚孕组和中孕组相比,PT和APTT有所延长,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妊娠中、晚期凝血功能增强,出现妊娠期高凝状态,这一妊娠期生理变化为产后快速有效止血提供了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地震伤对凝血各项指标的影响。方法采用全自动血凝仪检测425例因地震导致的创伤患者(疾病组)和129例非地震导致的创伤患者(对照组)PT、Fib、APTT、TT水平。结果疾病组Fib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疾病组APTT、TT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地震伤可使Fib升高,缩短APTT、TT,但也存在个体差异。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临产孕妇和正常妇女凝血活酶时间(胛)、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四项指标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SysmexCA-500型全自动血凝分析仪分别对135例临产孕妇、66例正常妇女(对照组)血液标本进行血浆凝血活酶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纤维蛋白原检测。结果临产孕妇组的PT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TT、FIB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临产孕妇组APTT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产前及分娩过程中,及时监测各项凝血指标对预测、预防和治疗产妇异常出血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γ-谷氨酰转移酶(GGT)、胆碱酯酶(CHE)、总胆汁酸(TBA)水平及凝血功能的变化在Child—Pugh分级中的价值。方法测定40例肝硬化患者血清GGT、CHE、TBA及血浆中凝血酶原时间(PT)、激活部分凝血激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和纤维蛋白原(FIB)含量。与对照组30例比较。同时比较在肝硬化不同Child—Pugh分级状态时这7项指标的差异。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肝硬化组GGT、TBA血清含量明显升高,PT、APTT、TT时间延长,而CHE、FIB血清含量明显下降,差异均有显著性(P〈0.001),且在不同肝功能分级时,各项指标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或P〈0.001)。结论肝硬化患者GGT、CHE、TBA、PT、APTT、FIB、TT值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存在明显差异,且不同肝功能分级的上述指标变化相异,故联合检测上述各值可为临床评价肝硬化患者的肝功能及预后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和分析肝病患者(急性肝炎、肝硬化)PT(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纤维蛋白原的含量(FIB)和AP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含量的变化和临床意义。方法用日本sysmexca7000型血凝仪检测83例肝病患者(急性肝炎组44例,肝硬化组39例)PT、TT、APTT、FIB含量并与80例体检正常对照进行比较。结果急性肝炎组TT、PT、FIB及APTT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肝病中肝硬化组TT、APTT及FIB虽然较健康对照组明显改变(P〈0.05)。结论肝病患者(急性肝炎、肝硬化)进行血液的PT、TT、FIB和APTT凝血四项的检测,可早期发现急性肝炎、肝硬化形成的凝血机制障碍,对急性肝炎、肝硬化患者病情的了解和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结核病患者治疗前后凝血功能的变化和结核病不同分型之间凝血指标的差异,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CA-50半自动凝血分析仪测定结核病患者611例,其中继发性肺结核患者330例、结核性胸膜炎患者94例、结核性腹膜炎患者72例和结核性脑膜炎患者115例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bg)和凝血酶时间(TT)。用Ac.T diff2血球分析仪计数血小板(PLT)。结果结核病患者Fbg、PLT升高,TT延长(P〈0.01),PT、APTT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常规化疗和对症治疗后,结核病患者好转组Fbg、PLT、TT明显降低(P〉0.05),结核病患者未好转组指标无变化,仍高于正常人(P〈0.01)。继发性肺结核患者330例PT延长(P〈0.05),结核性脑膜炎患者115例PT缩短(P〈0.05),结核性胸膜炎94例患者和结核性腹膜炎72例患者的TT延长并高于其他两组(P〈0.01)。结论结核病患者凝血指标发生变化并与治疗效果相关,不同型结核病患者凝血指标也有显著差异,可作为结核病诊断、监测治疗效果和预后的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10.
孕妇分娩前凝血功能、纤溶指标检验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检测分娩前孕妇凝血与纤溶指标的变化,预防产后大出血或血栓形成。方法 检测200例分娩前孕妇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血浆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FIB)、血浆凝血酶时间(TT)和D-二聚体(DD),并与200例非孕健康妇女对照组比较。结果 分娩前妇女PT、APTT、TT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FIB明显增多(P〈0.01),DD明显升高。结论 临产妇女处于高凝状态,产前凝血功能和纤溶指标的检测对预防产科并发症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张月战 《当代医师》2014,(11):1513-1516
目的 探讨颅脑损伤(TBI)后早期凝血功能、血白细胞(WBC)及血糖水平的变化与损伤程度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依据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将126例颅脑损伤患者分为轻中型、重型损伤两组;1个月后随访依据牛津残障评分(OHS)分为预后不良组和预后良好组,测定其入院时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PLT)、WBC和血糖的水平.选取同期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比较各组PT、APTT、FIB、PLT、WBC及血糖水平.结果 轻中型TBI组、重型TBI组PT、APTT、WBC和血糖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而PLT和FIB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随着损伤程度加重,PT、APTT、WBC和血糖水平逐渐升高,而PLT和FIB水平逐渐降低(P<0.05);与预后良好组相比,TBI预后不良组PT、APTT、WBC和血糖水平明显升高,PLT、FIB水平和GCS评分明显降低(P<0.05);PT、APTT、WBC、血糖分别与GCS、OHS评分呈负相关,PLT、FIB与GCS、OHS评分呈正相关(P<0.05).结论 TBI患者早期凝血功能、血WBC及血糖与颅脑损伤程度和预后密切相关,可初步用于病情评估和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乌司他丁治疗重度脓毒血症的疗效.方法 根据治疗方法将重度脓毒血症患者分为乌司他丁联合常规治疗组(观察组)和常规治疗组(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炎症因子、微循环功能、凝血功能及A-PACHEⅡ评分的差异.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重度脓毒血症患者治疗前的TNF-α、IL-1、IL-6、IL-8、微血管流动率、灌注血管比重、PT、APTT、Fib、PLT、APACHEⅡ评分、体温和心率无明显差异,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TNF-α、IL-1、IL-6、IL-8、PT、APTT、APACHEⅡ评分和体温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流动率和灌注血管比重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研究对象治疗过程中均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乌司他丁可显著改善重度脓毒血症患者全身炎症状况、微循环功能及凝血功能,疗效显著、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肺癌患者血浆中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0年6月至2012年6月住院确诊的肺癌患者90例(肺癌组),健康志愿者90例(对照组)。采用ELISA法检测肺癌患者及健康志愿者血浆中人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人P-选择素和人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的含量;采用ACLTOP全自动凝血分析仪检测凝血全套指标,其中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lrr)、纤维蛋白原(FIB)的血浆含量采用凝固法检测,血浆D-二聚体浓度的测定采用免疫比浊法,抗凝血酶Ⅲ(AT-Ⅲ)的测定采用底物发光法。结果肺癌组血浆vWF、P-选择素、TAT、D-二聚体、FIB水平均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AT-Ⅲ、AFFr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或缩短(P〈0.05),而胛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Ⅳ期肺癌患者的血浆vwF、P-选择素、TAT、FIB、D-二聚体水平均显著高于Ⅲ期及I+Ⅱ期肺癌患者(P〈0.05)。Ⅳ期肺癌患者的血浆胛及APTr均较Ⅲ期及I+Ⅱ期肺癌患者明显缩短(P〈0.05),且Ⅳ期肺癌患者的AT-Ⅲ活性也较Ⅲ期及I+Ⅱ期明显降低(P〈0.05)。结论肺癌患者存在明显的血栓前状态,且AT—Ⅲ、vWF、D-二聚体、FIB、TAT、P-选择素以及APTT是早期诊断血栓前状态的可靠标志物,其中以vWF、TAT、P-选择素以及D-二聚体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较高。  相似文献   

14.
李伟  陆海燕  施灵敏  林忠东 《浙江医学》2010,32(8):1157-1160
目的探讨癫痫(EP)急性发作患儿脑脊液(CSF)中自细胞介素-1β(IL-1β)和促红细胞生成素(EPO)的表达及意义。方法EP组85例,根据惊厥发作频率和单次发作持续时间分为3组:重度组19例、中度组31例、轻度组35例;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儿童30例作为对照组。采集各组CSF,分别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化学发光法检测CSF中IL-1β、EPO水平。结果(1)重度组、中度组、轻度组CSF中IL-1β水平[分别为(68.42±9.87)、(5080±9.85)、(43.53±7.59)ng/ml]与对照组[(8.95±148)ng/ml】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重度组CSFIL-1β明显高于中、轻度组(均P〈0.01),中度组高于轻度组(P〈O.01)。(2)重度组、中度组、轻度组CSF的EP0水平[分别为(3.98±0.72)、(3.66±0.84)、(3.04±065)mU/ml]明显高于对照组[(2.59±074)mU/ml](P〈0.01或0.05),重、中度组均明显高于轻度组(均P〈O.01),重度组和中度组比较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3)CSF中IL-1β与EPO正相关(r=0.405,P〈0.01)。结论CSF中IL-1β水平与癫痫发作的频率、持续时间密切有关,能够反映癫痫急性发作后脑损伤的严重程度;CSFEPO呈对癫痫急性发作脑损伤具有潜在的保护作用。IL-1β和EPO之间可能存在相互的影响,共同参与癫痫急性发作脑损伤的发生、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常规凝血及纤溶指标的变化与产后出血的关系。方法对82例产后出血患者根据产后出血量的不同分为三组:少量出血组26例,出血量500~1 000 ml;大量出血组32例,出血量〉1 000 ml;对照组24例,为正常孕产妇,出血量〈500 ml。定量检测三组产时及产后48 h常规凝血指标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及D-二聚体(D-D)、血小板(PLT)、血红蛋白(HGB)。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少量出血组PT、APTT、TT、D-D均明显升高(P〈0.05或P〈0.01),而FIB、HGB、PLT均明显降低(P〈0.05或P〈0.01);与少量出血组比较,大量出血组PT、APTT、TT、D-D均明显升高(P〈0.01),而FIB、HGB、PLT则明显降低(P〈0.01)。结论产后及时监测常规凝血及纤溶指标的变化对于了解产妇机体凝血功能以及产后出血的发生从而降低孕产妇病死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低分子肝素对脓毒症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 52例脓毒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2例)和低分子肝素组(以下简称治疗组,30例).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急性生理学慢性健康状况Ⅱ(APACHEⅡ)评分、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6(IL-6)、乳酸、D-二聚体、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活酶时间(APTT)...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复苏前凝血纤溶功能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108例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按照简明损伤标准与损伤严重度评分(AIS-ISS)分为S1组(ISS〈25分)69例和S2组(ISS≥25分)39例;根据创伤后至开始有效复苏时间分为5组:A组(≤30min)35例、B组(30min〈t≤2h)28例、C组(2h〈t≤4h)20例、D组(4h〈t〈8h)15例、E组(t≥8h)10例。分别检测各组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浓度(FB)、D-二聚体(D-D)浓度、抗凝血酶活性(AT:A)和纤溶酶原活性(PLG:A);并与对照组(健康体检者)进行对照。结果A、D、E3组PT、APTT、FB、D-D、AT:A、PLG:A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B组D-D、AT:A、PLG:A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而PT、APTT、FB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C组PT、D-D、AT:A、PLG:A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而APTT、FB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S1、S2组PT、APTT、FB、D-D、AT:A、PLG:A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S2组PT、FB、D-D、AT:A、PLG:A值与S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后凝血纤溶系统出现明显异常,并随休克时间的长短而有不同的改变;凝血纤溶系统的异常可能与创伤严重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患者早期凝血纤溶功能变化与迟发性颅内出血及预后的关系。方法根据格捕斯哥评分(GCS),将河北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142例颅脑损伤患者分为轻型组47例,中型组39例,重型组56例,同时选取5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检测其入院时凝血纤溶功能指标。治疗1个月后按是否出现迟发性颅内出血将患者分为无迟发性颅内出血组(93例)和迟发性颅内出血组(49例)。比较不同组之间凝血纤溶功能指标。结果各型颅脑损伤中凝虮纤溶功能均有异常,且随着伤情的加重,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D-二聚体(DD)水平逐渐升高,而血小板(PLT)水平逐渐下降(P〈0.05)。与无迟发性颅内出血组比较,迟发性颅内出血组PT、APTT、TT和DD水平明显升高,PLT水平明显降低(P〈0.05)。结论颅脑损伤后存在凝血功能异常,且其与迟发性颅内出血的发生密切相关。早期凝血纤溶功能检测有助于判断颅脑损伤的伤情,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脑血栓形成过程中血液流变性的变化,为脑疾病的诊断与预防提供参考。方法分别检测脑癌组(n=60)、脑梗死组(n=40)、缺血性脑血管病组(n=30)与健康对照组(n=60)个体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包括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血小板(PLT)计数、纤维蛋白原(FIB)、蛋白C(PC)及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PAI-1)等。结果脑癌组的APTT、PT、TT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脑梗死组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组的APTT、PT、TT较对照组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缺血性脑血管病组、脑梗死组和脑癌组的PLT均低于对照组,但脑癌组高于脑梗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缺血性脑血管病组、脑梗死组的FIB低于对照组;缺血性脑血管病组和脑梗死组之间也有统计学差异(P〈0.05)。缺血性脑血管病组、脑梗死组和脑癌组血浆PC活性均低于对照组,但脑癌组高于脑梗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组和脑癌组的PAI-1活性均高于对照组和缺血性脑血管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血栓形成的过程中,缺血性脑血管病、脑梗死和脑癌患者在凝血、抗凝和血小板功能及血栓前状态的表现存在差异,血液流变学的相关分子标记可作为监测脑癌早期血栓形成高危状态的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索急性期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孕妇炎症因子的表达规律,分析孕妇DVT急性期炎症因子的表达水平与血栓演变的关联性。方法选取DVT孕妇(DVT组)、体检正常的孕妇(对照1组)和非妊娠的健康体检者(对照2组)各52例作为研究对象,检测对照1组、对照2组就诊时和DVT组孕妇T0、T1、T2、T3、T4五个时间段的凝血四项、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介素(IL)-6、IL-8、IL-10等指标,数据用EMPS软件做统计分析。结果与两个对照组比较,DVT组Tn的hs.CRP、TNF.d、IL-6、IL-8、IL-10等指标水平均明显增高(P均〈0.01),PT、TT、APTT降低(P均〈0.05),FIB升高(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DVT组T1的hs—CRP、TNF—α、IL-6、IL-8的水平均明显高于T0、T2、T3、T4的水平(P均〈0.01),T2的IL-10水平高于T0、T1、T3、T4的水平(P均〈0.01)。结论炎症因子的表达与孕妇DVT急性期病程走向密切相关,其水平呈现前高后低的规律变化,可作为DVT风险评估和干预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