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3 毫秒
1.
一体化急救护理新模式在严重创伤患者救治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蔡爱敏  朱燕 《中国全科医学》2009,12(20):1885-1886
目的 探讨一体化急救护理新模式在严重创伤患者救治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急救中心2006年11月-2008年3月收治的严重创伤患者22例作为新模式组,对接诊的患者采用设计好的一体化急救护理新模式进行救治;将新模式开展前2003年6月-2006年10月收治的严重创伤患者25例作为对照组,排除其他基础疾病等影响因素,比较两组患者有效抢救时间和救治效果.结果 实施一体化急救护理新模式后,新模式组的有效救治时间为(47±16)min,治愈5例、好转11例、未愈1例、死亡5例;对照组有效救治时间为(75±18)min,治愈1例、好转3例、未愈6例、死亡15例,两组有效救治时间和治疗效果间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t=5.6027,u=3.3983,P<0.05).结论 一体化急救护理新模式按流程展开抢救,建立了一个"快速反应、有效救治"的体系,构建起一条环环相扣高效快捷的"救治链",缩短了患者有效救治时间,提高了救治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分析改良创伤急救模式在严重创伤救治过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2月-2016年12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严重创伤患者68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救治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改良创伤组以及传统创伤组,每组34例。传统创伤组采用传统创伤急救模式治疗,改良创伤组采用改良创伤急救模式治疗。实验结束后,对比分析两组患者ISS评分、受伤至住院时间、急诊科停留时间、影像学检查时间、急诊室至手术室时间、ICU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以及抢救成功率、死亡率以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经过对比发现,改良创伤组患者的ISS评分为(26.35±4.82)分,受伤至住院时间为(1.28±0.52)h,急诊科停留时间为(14.51±5.49)min,影像学检查时间为(16.1±3.4)min,急诊室至手术室时间为(40.32±7.38)min,ICU住院时间为(5.71±2.99)d,总住院时间为(24.02±12.28)d,均短于传统创伤组(P0.05);抢救成功率97.1%高于传统创伤组82.4%,死亡率2.9%低于传统创伤组17.6%,并发症发生率8.8%低于传统创伤组29.4%,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严重创伤救治过程中实行改良创伤急救模式有显著的治疗效果,抢救成功率较高,死亡率以及并发症均较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一体化链式护理在创伤急救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1年1月泗洪医院急诊科收治的128例严重创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6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抢救护理,研究组采用一体化链式急救护理,对比两组救治时间、抢救效果及护理满意度。结果:研究组辅助检查时间、急诊转手术室时间、有效救治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研究组抢救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8)。研究组护理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3)。结论:一体化链式护理用于创伤急救患者的效果较好,可缩短救治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及护理满意度,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院前院内无缝衔接一体化创伤救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院前院内一体化创伤急救新模式的可行性和必要性。方法对比研究院前院内联动、院内多学科创伤急救一体化救治的新模式治疗的116例创伤患者和到院后再行院内分诊、多科会诊、分科诊治的传统模式治疗的86例创伤患者,比较两种不同模式的急诊手术前时间和住院时间。结果新模式的急诊手术前时间和住院时间为(58±29)min及(28±15)d,传统模式为(125±60)min及(40±19)d,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院前院内无缝衔接的一体化急救新模式比到院后院内分诊的传统模式大大缩短了急诊反应时间,提高了创伤后黄金1h的利用率,有利于急诊抢救和术前准备,为院内成功救治赢得了时间与机会,提示建立院前院内联动机制是可行和必要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 对外科严重创伤急救中一体化创伤急救策略的应用效果进行探析.方法 选取2011年1月至2015年11月我院外科诊治的100例严重创伤急救 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其中观察组实施一体化创伤急救策略,对照组实施普通急救护理模式,观察与统计分析两组患者的抢救时间与抢救效果.结果 观察组 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是92%,对照组是80%,差异性显著(P <0.05).观察组患者的抢救时间平均是(36.2±14.8)min,对照组患者是(58.7±24.3)min,差异性 显著(P <0.05).结论 外科严重创伤急救中一体化创伤急救策略的应用效果极为理想,保障患者生命安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危机管理配合无缝隙一体化急救护理在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濮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70例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急诊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应用一般急救护理的32例患者纳入A组。将应用危机管理配合无缝隙一体化急救护理的38例患者纳入B组。比较两组患者抢救结局,抢救成功患者的抢救用时[会诊时间、急诊至手术时间、辅助检查时间、有效救治时间],抢救成功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A组和B组抢救成功率分别为71.88%(23/32)、92.11%(35/38)。B组抢救成功率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抢救成功患者会诊时间、急诊至手术时间、辅助检查时间、有效救治时间均短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B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应用危机管理配合无缝隙一体化急救护理,有助于提高患者生存率,缩短急救时间,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7.
林杭 《现代实用医学》2014,26(12):1571-1572
目的 探讨急救程序化管理在创伤急诊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145例急诊科创伤急诊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79例)使用程序化急救进行救治,对照组(66例)使用传统方式进行抢救.结果 实验组患者平均接诊时间(7.57±3.670)min,抢救时间(15.34±3.29)min,抢救成功率为97.47%,患者满意率97.47%;对照组患者平均接诊时间(12.65±3.25)min,抢救时间(17.23±4.25) min,抢救成功率为89.39%,患者满意率78.7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 将急救程序化管理应用于创伤患者急诊护理可减少抢救时间,提升抢救成功率及患者满意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一体化急救护理新模式在重症颅脑损伤患者急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急诊科在2017年7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94例重症颅脑损伤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实验组与参照组,各47例;对参照组患者施以常规急救护理,对实验组患者施以一体化急救护理新模式,对比二组患者的急救时间及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的院前急救时间、院内抢救时间均快于参照组,实验组患者的急救总有效率高于参照组(97.87%85.11%),组间比较P0.05。结论在重症颅脑损伤患者急救中,开展一体化急救护理新模式,对争取急救时间、提高急救效果具有积极帮助,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老年严重创伤患者采用一体化创伤急救模式急救的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5月至2014年5月北京市垂杨柳医院收治的54例严重创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7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急救模式,观察组采取一体化创伤急救模式。比较两组患者所需的急救反应时间、Glasgow昏迷评分(GCS)与创伤严重程度评分(AIS-ISS)、生活质量、临床救治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入院与手术间隔时间、急诊与手术间隔时间、特殊检查时间、停留急诊室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29±6)min比(48±7)min、(7.8±1.3)min比(12.2±1.5)min、(11.9±2.3)min比(18.7±3.6)min、(6.8±0.8)min比(13.2±2.7)min](P<0.01);观察组患者的GCS评分高于对照组[(10.2±1.4)分比(7.8±1.3)分],AIS-ISS评分低于对照组[(13.4±2.1)分比(20.7±3.1)分](P<0.01);观察组患者的情感职能、生理职能及生理功能在随访4、8、12个月时的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患者的救治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81.5%(22/27)比37.0%(10/27)](P<0.05)。结论老年严重创伤患者采用一体化创伤急救模式,可缩短患者的急救反应时间,缓解患者创伤的严重程度,提高抢救的成功率及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脑卒中急救中应用一体化急救护理对救治时间、效果、满意度的影响.方法 抽取我院2018年4月—2019年9月收治的脑卒中患者95例为研究对象,45例行常规急救护理者作为对照组,50例行一体化急救护理者作为试验组,评估两组急救效果并记录救治时间.结果 1)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试验组救治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一体化急救护理可缩短脑卒中急救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一体化急救模式下护理管理在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救治中所发挥的作用。方法将198例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按时间先后分为两组,2012年5月-2013年12月浙江省余姚市人民医院救治的96例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设为实验组,2010年9月-2012年4月浙江省余姚市人民医院救治的102例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设为对照组,实验组实施与一体化急救模式相适应的护理管理措施,包括调整急救中心的布局与设施、完善应急预案、规范抢救程序、注重抢救的时效性、优化人力资源、规范护理病历书写、定期组织学习法律知识等.对照组常规护理,未实施与一体化急救模式相适应的护理管理措施,通过回顾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救治效果和满意度。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院前反应时间明显缩短,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3.42±1.14)min比(5.68±1.34)min,P〈0.01)],中毒症状消失时间、胆碱酯酶恢复到60%时间、住院时间均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费用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4889±3366)元比(20448±4181)元,P〈0.05),救治成功率和救治满意度均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6.9%比91.2%,97.9%比93.1%,P〈0.05)。结论利用急救一体化模式的优势,不断完善急救护理管理,提供及时、有效、科学的现代急救护理,提高了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的救治水平,提升了医院的综合急救素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严重多发性创伤患者的临床特点和转归情况,探讨急救治疗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浙江省宁波市第六医院于2010年3月-2013月3月收治的162例严重多发性外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预后情况分为死亡组与生存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发病一就诊时间、致伤因素、受伤部位、损伤严重度评分(ISS)、是否急诊手术的差异。结果162例患者中,亨7.2%为交通事故所致,75.3%合并失血性休克,12.3%患者死亡。死亡组与生存组间性别、年龄、致伤因素、受伤部位及是否行急诊手术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死亡组发病一就诊时间和ISS分值[(2.3±0.7)h、(42.9±11.5)分]均显著高于生存组【(0.8±0.3)h、(21.8±5.6)分】,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严重多发性创伤患者病死率较高,ISS分值与发病一就诊时间是影响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急诊科救治严重多发伤患者的经验,探讨提高严重多发伤急诊救治成功的措施.方法:137例严重多发伤患者,按照急救措施分为两组:对照组63例为非院前急救患者,观察组74例为院前急救患者,比较分析两组急救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急诊救治成功率为91.8%,明显高于对照组急诊救治成功率71.5% (P<0.05).观察组病死患者的生存时间为(13.25±1.35)h,明显长于对照组(6.57±1.38) h(P<0.01).结论:院前急救能够提高严重多发伤患者的救治成功率,延缓患者病死.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院前急救对急性重型颅脑外伤的影响及提高成功率的策略。方法对南通市红十字救护中心出诊的328例(急救组)以及由现场司机等送医院的213例(对照组)急性重型颅脑外伤现场救治、转运、医院救治转归作回顾性比较分析。结果急救组、对照组的急救响应时间分别为(9.85±1.52)min、(2.16±0.37)min;而医院反应时间分别为(16.47±2.65)min、(11.54±6.36)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比较良好率、重残率、植物生存及病死率情况:急救组分别为:32.31,22.26,3.66,6.71;而对照纽分别为15.49,39.91,7.52,18.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正确、及时、实效的院前急救加院前、院内的无缝隙连接为患者挽救赢得了时间,对于提高生存率和降低病死率、改善预后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损伤控制策略下一体化急救模式在危重症院前院内急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创伤危重症患者82例的临床资料,将2010年10月-2012年3月采取常规急救模式进行急救的40例患者设为对照组,将2012年4月-2013年9月采取损伤控制策略下一体化急救模式进行急救的42例患者设为观察组,比较2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体温恢复时间、乳酸清除时间及PT、APTT恢复时间(8.8 h±1.3 h、11.3 h±4.2 h、13.2 h±4.7 h、28.9 h±3.2 h),均短于对照组(分别为14.7 h±3.6 h、32.3 h±7.5 h、29.6 h±17.5 h、39.3 h±4.2 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患者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时间(27.6 d±8.6 d)、ICU监护时间(10.3 d±5.7 d)均明显多于对照组(分别为21.4 d±7.9 d、8.4 d±5.1 d),观察组抢救成功率高于对照组(92.86%vs.82.50%),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1.43%)均明显低于对照组(47.50%)(P<0.01)。结论在危重症院前院内急救中应用损伤控制策略下一体化急救模式,可显著改善生理状态,降低病死率及术后并发症,提高抢救成功率,是一种值得推广应用的危重症救治模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不同护理方式在急诊外科清创缝合术患者中应用的临床效果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急诊科2011年1月-2012年1月95例因外伤急诊清创缝合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选择优质护理的为研究组(n=50),选择普通护理的为对照组(n=45),对两组手术时间、术中血压、心率及满意度等进行分析。结果:手术时间、术中血压、心率及满意度研究组分别为(20.9±4.1)h、(120.9±4.5)mmHg、(80.3±4.2)次/min、94.0%(47/50);对照组分别为(33.8±7.3)h、(135.9±9.7)mmHg、(102.8±8.2)次/min、80.0%(36/45),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优质护理在急诊外科实施清创缝合术治疗过程中能有效缓解患者的焦虑情绪,减轻患者心理负担,使术中血压、心率保持在较平稳的水平,利于手术的顺利进行,减少手术时间,从而提高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7.
余小容  李建强 《四川医学》2014,(9):1206-1207
目的 观察莫西沙星治疗急性盆腔炎临床效果,探讨其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07年1月至2012年1月急性盆腔炎患者92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观察组及对照组各46例,观察组给予莫西沙星400mg/d,先静脉给药3d,待病情好转(改善)或体温正常后8h,改为口服,剂量不变,疗程14d;对照组左氧氟沙星300mg+甲硝唑500mg,静滴,每日1次,共14d。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95.65%高于对照组的76.05%;临床症状改善时间(3.05±1.67)d、静脉给药时间(6.78±1.23)d、住院时间(9.12±1.56)d均短于对照组的(4.82±2.01)d、(14.00±0.00)d、(17.98±2.67)d(P〈0.05)。观察组药物不良反应6.52%低于对照组的23.91%。结论 莫西沙星单药治疗与左氧氟沙星加甲硝唑联合治疗方案相比,临床疗效高,发生不良反应低,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院前急救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择本院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接诊方式不同分为急诊入院的观察组与家属送入院的对照组,比较其急救反应时间、治疗效果和并发症情况差异.结果 观察组患者到达急诊科时间(17.49±6.21)min、急诊科初步处理时间(14.29±3.08)min、送至专科治疗时间(13.45±4.02)min、并发症发生率(6.17%)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有效率(97.53%)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院前急救可以有效缩短患者的治疗时间,提高治疗有效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结肠内支架置人联合腹腔镜手术治疗急性左半结肠恶性梗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首都医科大学潞河教学医院和第二炮兵总医院2009年7月~2012年7月收治的急性左半结肠恶性梗阻患者72例。根据手术方法将患者分为两组,采用传统开腹手术治疗患者36例为对照组,采用结肠内支架置入联合腹腔镜手术治疗患者36例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指标。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152.4±20.3)min、术中出血量(121.7±26.9)mL、术后肛门排气时间(2.9±0.8)d、术后住院时间(6.7±1.8)d、并发症发生率(2.8%)均明显小于对照组的(179.6±25.1)min、(162.8±37.5)mL、(3.7±1.3)d、(9.3±2.4)d、19.4%,观察组淋巴结清扫数目(15.7±2.9)枚、患者满意度(97.2%)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2.6±3.1)枚、83.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结肠内支架置入联合腹腔镜手术治疗急性左半结肠恶性梗阻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点,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0.
马斌 《中国现代医生》2013,(22):143-145
目的探讨肱骨外科颈骨折实施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0年12月~2012年10月收治的肱骨外科颈骨折患者67例,根据术式分为两组,33例患者采用三叶草型钢板内固定治疗,设为对照组,34例患者采用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指征、临床疗效、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183.7±41.6)mL、手术时间(61.8±11.3)min、术后住院时间(18.7±3.9)d、骨折愈合时间(7.8±2.6)周、术后并发症发生率5.9%均明显小于对照组(239.4±50.1)mL、(82.5±14.7)min、(22.4±5.3)d、(10.2±3.1)周、24.2%,观察组总体优良率(97.1%)明显高于对照组(81.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是治疗肱骨外科颈骨折的有效方法,可显著改善患者病症,缩短治疗时间,且并发症较少,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