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针灸分期辨证治疗面瘫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观察针灸分期辨证治疗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针灸分期辨证治疗面瘫60例,急性期采用毫针,宜浅刺,风寒者加灸,风热者加耳背静脉放血;恢复期毫针针刺适当增加刺激量,并配合患侧闪罐;后遗症期患侧补泻兼施,泻健侧,针后患侧用隔姜灸。结果:60例患者中,治愈50例(急性期39例),占83.3%;显效6例(急性期1例),占10%;好转3例,占5%;无效1例,占1.67%。结论:面瘫的治疗关键在于及早针灸,分期辨证,选穴与方法并重,可有效地提高疗效,减少后遗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面瘫系风寒之邪侵袭经络致使经气受阻、经筋失养、局部肌肉弛缓不收与对侧失去平衡所致 ,1 999年 1 0月— 2 0 0 0年 1 2月 ,笔者为 5 0例面瘫患者进行针灸治疗及身心整体护理 ,疗效满意 ,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面瘫 5 0例中男 2 8例 ,女 2 2例 ;3~ 70岁 ,病程 2d~ 1个月 ,曾接受治疗 6d~ 3个月 ,患者均单侧发病 ,左侧 3 2例 ,右侧 1 8例 ,多秋末初冬发病。1 2 方法 :根据祖国医学的辨证施治、施护原则 ,找出面瘫患者健康教育及治疗的共性和个性问题 ,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治疗和护理。针灸取穴 :以手足…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温针灸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效果。方法:60例分为两组各30例,温针组用温针灸治疗,普针组用普通针刺治疗。结果:治疗后躯体功能得分温针组比普针组高(P<0.05),社会功能得分温针组比普针组低(P<0.05),面神经分级Ⅰ级温针组比普针组例数多(P<0.05),面神经分级Ⅲ级温针组比普针组例数少(P<0.05),总有效率温针组比普针组高(P<0.05),潜伏期温针组比普针组短(P<0.05),治疗后波幅温针组比普针组高(P<0.05)。结论:温针灸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效果比普通针灸效果好。  相似文献   

4.
周围性面瘫是临床的常见病 ,多发病 ,可发于任何年龄阶段 ,可谓发病年龄跨度大。笔者在多年来的临床中发现 ,治疗该病若仅仅针刺局部腧穴 ,往往疗程较长 ,且易遗留后遗症 ;而采用辨证施穴不仅可明显缩短疗程 ,大大减少后遗症的发生 ,而且对于迁延不愈的疑难性面瘫也有较好的疗效。现探讨如下 :1 诊断标准根据全国高等医药院校教材《神经病学》中关于周围性面瘫的诊断为标准。凡急性起病 ,一侧面部表情肌瘫痪 ,不能作蹙眉、皱额、鼓颊等动作 ,病侧额纹消失 ,眼睑不能闭合或闭合不全 ,鼻唇沟变浅或消失 ,口角歪向健侧 ,漱口漏水 ,进餐时食物…  相似文献   

5.
面瘫又称口眼歪斜,为常见病,多发病,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以20—40岁多见,以男性较多,多数病人往于清晨洗面、漱口时突然出现一侧面颊动作不灵,前额纹消失,眼裂扩大,不能作蹙额,皱眉,露齿,鼓颊等动作。口角向健侧歪斜,少数病人初起有耳后、耳下及面部疼痛,甚者出现患侧舌前2/3味觉减退或消失,听觉过敏等症。因治疗不当或未掌握好治疗时机,常导致以上症状缠绵难愈,笔者采用针灸拔火罐法治疗面瘫效果显著,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6.
针灸治疗面瘫109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面瘫多由络脉空虚、风寒之邪乘虚侵袭面部筋脉,气血阻滞,肌肉纵缓不收而致。针灸改善局部的新陈代谢,增加面神经末梢的血液及营养供应,消除面神经炎症。治疗109例,痊愈85例,显效19例,无效5例。  相似文献   

7.
摘要:目的根据疾病分期采用不同针灸方法进行治疗,观察疗效并与传统单纯温针的方法进行比较,寻求出一种更为高效的面瘫治疗方法。方法按照统一的诊断、纳入及排除标准,将60例病例随机分成两组,分期治疗组和温针灸组,两组样本各30例。分别对两组样本治疗前后的RPA积分和面神经功能等级进行观察和分析,治疗结束后计算各项指标改善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处理和安全性及依从性评价。结果两组在治疗后均能明显改善患者面部RPA积分、面神经功能等级,且对上述指标的改善程度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针灸分期治疗的方法能够有效的促进面神经功能的恢复,治疗面瘫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8.
辨证针灸配合挑刺治疗面瘫52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面瘫为临床常见病 ,属现代医学“面周围神经麻痹”。我科自 2 0 0 0年以来运用辨证针灸配合挑刺治疗面瘫 5 2例 ,现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全部病例均为门诊病人 ,诊断均符合《常见疾病的诊断与疗效判定 (标准 )》。其中男 3 1例 ,女 2 1例 ;年龄最小者 15岁 ,最大者 67岁 ;病程最短者 1d ,最长者 6个月。气血亏虚 ,风寒入络者 3 6例 ,风火上炎 ,湿热蕴滞者 10例 ,气滞血瘀 ,脉络闭阻者 6例。1 2 辨证分型1 2 1 气血亏虚 ,风寒入络型 突然口眼歪斜 ,眼睑闭合不全 ,周身乏力 ,伴恶风寒 ,面部发紧 ,得热则减 ,舌苔薄白 ,脉…  相似文献   

9.
针灸治疗面瘫48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瘫是临床常见病,现代医学所称面神经麻痹。有中枢性及周围性之分,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以其疗效确切、操作简便、副作用少而深受患者欢迎。笔者5年来治疗此病48例,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面瘫是面神经管及面神经的非化脓性炎症所致,可见于任何年龄,而以20~40岁最为多见.面瘫一症,在临床上极为多见,尽管不是重大病症,但它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对这一病症,温针灸疗法为本病的传统疗法,功能是祛风活血通络.在医学实践中,我们采用以针灸为主的综合疗法进行治疗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以下是笔者对87个病例的观察和分析.……  相似文献   

11.
观察:针灸治疗面瘫的疗效。方法:通过62例患者的临床治疗予以分析。结果:对各种原因引起的面瘫均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结论:以针灸为主的综合治疗可有效改善面瘫症状。  相似文献   

12.
针灸加药热敷治疗面瘫疗效观察王维臣关键词针灸加药外敷,面瘫,中医治疗面瘫即面神经麻痹,是一种常见病。针灸治疗该病能取得较好效果。但如治疗不及时,方法不得当,则疗程较长,个别患者还易留后遗怔。笔者近年来在针灸治疗的基础上,外加药物热敷,疗效显著,疗程缩...  相似文献   

13.
面瘫中医学称为"口眼歪斜"、"吊线风",多数医家认为风寒为主要致病因素,脉络空虚,风寒之邪侵袭阳明,少阳脉络以致经气阻滞经筋失养,筋肌纵缓不收而发病.<灵枢·经筋>曰:"足阳明之筋……引缺盆及颊,卒口僻,急者目不合,热则筋纵不开……有热则筋驰纵缓不胜收故僻."<金匮要略>指出:"脉络空虚,贼邪不泻,或左或右,邪气仅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僻不遂."<景岳全书·非风>谓:"凡非风口眼?斜……本由肝血之虚,肝血虚则燥气乘之,而木从金化,风必随之."  相似文献   

14.
笔者运用针灸结合推拿治疗面瘫,疗效满意,介绍如下。一般资料本组30例患者,男14例,女16例;年龄最小10岁,最大56岁,平均30.6岁;病程1天~4年。治疗方法针灸治疗:取穴:阳白、四白、太阳、颧、地仓、颊车、合谷、太冲。初病宜用泻法,留针30min,针刺结束后,再用艾条灸各穴10min。推拿治疗:患者取仰卧位,医者首先用一指禅推法,在患者前额、面部循面神经走向行推法;然后用指揉法揉患侧各针灸治疗穴位,以有酸胀感为度;再用分推法、抹法在前额、眉中、迎香、人中、承浆、地仓处施术;而后在面部涂介质,用大鱼际平推,以透热为度。手法宜轻柔,操作时…  相似文献   

15.
周围性面瘫多因感受风寒或病毒感染所引起面神经管或其周围的小血管痉挛 ,使该处面神经受阻、缺血、水肿 ,神经冲动失去传递而致。笔者近几年来采用针灸及药物治疗 6 8例 ,疗效满意 ,现将治疗结果介绍如下。1 一般资料6 8例患者中 ,男 4 8例 ,女 2 0例 ;年龄最小者为 2 0个月 ,最大者为 6 7岁 ,以 2 0~ 4 5岁为多见。病程最短者 2天 ,最长者 2年。该病多因脉络空虚 ,风寒之邪乘虚侵入致气血阻滞 ,经筋失养 ,突然发病 ,面部表情肌瘫痪 ,纵缓不收 ,前额纹及眉间皱纹消失 ,眼闭合不全 ,流泪 ,人中沟歪斜 ,患者口角向健侧歪斜 ,流涎 ,鼓腮泄气…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介绍了配合针灸推拿治疗对68例周围神经性面瘫进行辨证施护的作法,及取得较好护理效果的体会。  相似文献   

17.
周围性面瘫有寒冷刺激学说、缺血学说、免疫反应学说等,多因机体气血亏虚,脉络空虚,卫表不固,外感风寒热邪,侵袭面部筋肌,以致经络痹阻,经筋失养而纵缓不收。从病因病机、分期辨证、针刺取穴、病案举例等方面,介绍分期辨证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研究概况。  相似文献   

18.
面瘫又称口僻或口眼歪斜。笔者近10年来运用针灸配合中药以调治阳明经为主治疗面瘫160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周围性面瘫是指由颞骨内面神经管内段的神经急性非化脓性炎症所致的病证,祖国医学称为“歪嘴风”。从1997年8月至2004年6月笔者采用针灸治疗80例,疗效较好,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针灸治疗顽固性面瘫60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应用针刺配合艾灸治疗顽固性面瘫60例。结果:痊愈44例,显效9例,有效7例,总有效率100%,说明针灸配合治疗面瘫作用较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