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微小RNA(miR)-424在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和宫颈癌患者宫颈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齐齐哈尔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就诊并最终获得宫颈组织病理学诊断的40~69岁女性患者,收集宫颈组织;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不同病变程度宫颈组织中miR-424的相对表达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共收集129例不同程度病变患者的正常和病变宫颈组织样本(CINⅠ组25例,CINⅡ组30例,CINⅢ组28例,宫颈癌组46例)。不同病变程度宫颈组织中miR-424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7.009,P=0.000),且随着病变程度的增加,miR-424的表达水平呈下降趋势。miR-424高表达所占比例与宫颈组织病变程度相关(χ2=8.377,P=0.039),而与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情况不相关。结论miR-424在不同病变宫颈的表达水平存在差异,随着宫颈病变程度的加重,其表达水平呈降低趋势,并且宫颈病变程度影响miR-424的表达水平。  相似文献   

2.
苗立业  邢军  李秀伟 《山东医药》2013,53(10):46-48
目的 探讨不同病理类型的宫颈病变中组蛋白去乙酰化酶1(HDAC1)、细胞周期调控抑癌基因P21waf蛋白的表达及其与人乳头瘤病毒(HPV) 16感染的关系.方法 选择宫颈病变病理蜡块标本110例,其中包括慢性宫颈炎20例(慢性宫颈炎组)、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Ⅰ 22例(CIN Ⅰ组)、CINⅡ24例(CINⅡ组)、CINⅢ24例(CINⅢ组)、宫颈癌20例(宫颈癌组).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各组宫颈组织中HDAC1、P21waf的表达,应用PCR法检测HPV16 DNA.统计各组宫颈组织中HPV16 DNA、HDAC1与P21waf的阳性率,比较HDAC1、P21waf与病理级别的相关性.结果 慢性宫颈炎组、CIN Ⅰ组、CINⅡ组、CINⅢ组及宫颈癌组HPV16感染阳性率逐渐增加、HDAC1表达逐渐增强(P均<0.05).HDAC1表达强度与病理级别及HPV16感染呈正相关(r=0.510,P<0.01),P21waf表达强度与病理级别及HPV16感染呈负相关(r=-0.468,P<0.01).HDAC1与P21waf的表达呈负相关(r=-0.349,P<0.05).结论HDAC1可能促进宫颈癌的发生、发展,P21waf可能参与阻止宫颈癌病变过程.HPV16能提高HDAC1的表达及降低P21waf的表达,从而促进宫颈癌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3.
目的从蛋白质水平观察死亡相关蛋白激酶(DAPK1)、人类白细胞抗原-Ⅰ(HLA-Ⅰ)、雌激素受体(ER)α基因表达水平与不同病理级别的宫颈病变的相关性。方法收集汉族妇女宫颈炎、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和宫颈鳞癌患者石蜡包埋组织标本115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鉴定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DAPK-1、ERα、HLA-Ⅰ基因在宫颈炎/CINⅠ组织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0%、76%、88%;在CINⅡ/Ⅲ和宫颈鳞癌中这些基因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3%、48%;45%、24%;67%、40%。在CINⅡ/Ⅲ和宫颈鳞癌中这些基因阳性表达率明显低于宫颈炎/CINⅠ,各组阳性表达率差异显著(P<0.05),随着宫颈病变病理变化的加重,基因蛋白阳性表达率逐渐降低。结论 DAPK1、HLA-Ⅰ、ERα基因表达阳性或缺失可能是CIN及宫颈鳞癌的重要生物学特征,与宫颈癌发生关系密切,这些基因的检测可能作为预测CIN和宫颈癌的重要生物指标。  相似文献   

4.
伊心浩  郑妮  王际亮 《山东医药》2010,50(18):91-92
目的观察宫颈癌脱落细胞中人乳头状瘤病毒(HPV)及病变组织中Brn-3a的表达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经病理确诊的19例宫颈癌、55例CIN(CINⅠ级20例、CINⅡ级16例和CINⅢ级19例)和30例宫颈炎患者,采用基因芯片技术检测其宫颈脱落细胞中的HPV,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宫颈病变组织中的Brn-3a。结果宫颈炎、CINⅠ级、CINⅡ级、CINⅢ级和宫颈癌患者宫颈脱落细胞中HPV阳性率分别为43.3%、50.0%、68.8%、84.2%、94.7%,宫颈组织中Brn-3a阳性率分别为6.7%、15.0%、62.5%、78.9%、89.5%。CINⅡ~Ⅲ级及宫颈癌组患者HPV、Brn-3a阳性率均明显高于宫颈炎和CINⅠ患者(P均〈0.01)。宫颈癌患者宫颈脱落细胞HPV及病变组织中Brn-3a的表达呈正相关(r=0.283,P〈0.01)。结论宫颈癌脱落细胞中HPV及病变组织中的Brn-3a高表达,两项指标联合检测有助于宫颈癌前病变的诊断。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维吾尔族妇女宫颈上皮内瘤变(CIN)Ⅰ~Ⅲ级和子宫颈癌组织中miRNA-21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子宫颈癌中miRNA-21与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的关系。方法应用荧光定量RT-PCR技术和原位杂交技术检测维吾尔族妇女子宫颈鳞状细胞癌、CINⅠ~Ⅲ级病变组织中miRNA-21的表达情况,并对子宫颈鳞状细胞癌中miRNA-21与HPV感染情况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miRNA-21在宫颈鳞状细胞癌组织、CINⅢ级、Ⅰ和Ⅱ级病变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分别是8.19±1.96,5.19±1.75,3.78±0.81。在HPV16阳性和阴性病变中miRNA-21表达存在明显的统计学差异(4.62±0.74 vs 3.57±0.70,P=0.014)。结论 miRNA-21在子宫颈癌前病变以及维吾尔族妇女子宫颈鳞状细胞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并且与高危型HPV16感染相关联,因此,miRNA-21可被作为子宫颈鳞状细胞癌的早期筛查及早期诊断的分子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6.
突变型p53、Ki67在宫颈病变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姬媛媛  朱艳 《山东医药》2010,50(48):98-99
目的探讨突变型p53与Ki67作为宫颈病变早期生物学标志的可能性。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10例正常宫颈、50例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和60例宫颈鳞癌组织中p53、Ki67的表达。结果 p53和Ki67在慢性宫颈炎中的表达率低于CIN、宫颈鳞癌(P〈0.01);CINⅠ、CINⅡ与CINⅢ、宫颈癌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CINⅢ与宫颈癌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p53、Ki67蛋白的表达与宫颈癌临床分期、病理分级有关(P〈0.05)。结论突变型p53、Ki67的异常表达与宫颈癌发生、发展有关,两者协同检测有可能成为筛选高危人群及判断预后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血小板数量在中老年宫颈癌患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变化,探讨其在宫颈癌进展中的作用,研究其与宫颈癌临床参数的相关性。方法选择进行宫颈癌筛查和治疗的女性361例,年龄45~73岁,中位年龄62岁。根据是否感染高危人乳头瘤病毒(HPV)分为HPV阴性组和HPV阳性组,比较两组血小板数量是否有显著差异。根据病理检查结果分为宫颈慢性炎症组、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Ⅰ级或Ⅱ级组,CINⅢ级组,浸润性宫颈癌组,比较各组血小板数量是否有显著差异。在浸润性宫颈癌患者中,分析不同的组织分化程度、组织病理类型、肿瘤间质浸润深度、肿瘤体积大小、淋巴结转移情况、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分期、5年生存率与血小板数量是否相关。结果 HPV感染与否对血小板数量具有显著影响(P=0.000),其均值分别为HPV阳性组(250±55)×10~9/L,HPV阴性组(274±62)×10~9/L。以血小板数量判断是否感染HPV,其ROC曲线下面积为0.621,以253×10~9/L为判断标准,敏感性为67%,特异性为56%。宫颈慢性炎症组、CINⅠ级或Ⅱ级组、CINⅢ级组和浸润性宫颈癌组血小板数量无显著差异(P=0.456)。在浸润性宫颈癌组中,治疗前血小板数量与肿瘤体积(P=0.003)、是否有淋巴结转移(P=0.000)、5年生存率(P=0.032)明显相关。血小板数量与FIGO临床分期(P=0.463)、宫颈癌的组织病理类型(P=0.782)、细胞分化程度(P=0.522)、宫颈间质浸润深度(P=0.176)无关。结论血小板数量可作为是否感染HPV的辅助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结肠癌转移相关基因(MACC1)、人原癌基因编码蛋白(c-Met)表达与宫颈癌以及盆腔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选择该院2011年7月至2013年12月初发且术前未接受过放化疗治疗的所有宫颈癌手术患者116例,收集患者的病历资料,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MACC1、c-Met蛋白在不同宫颈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分析其表达结果与各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 MACC1、c-Met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在正常宫颈组织、宫颈上皮内瘤变(CIN)Ⅱ~Ⅲ组织、宫颈癌组织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之间阳性率的两两比较,宫颈正常组织、CINⅡ~Ⅲ组织比较和正常宫颈组织、宫颈癌组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ACC1、c-Met蛋白的表达在宫颈癌组织内呈正相关(r=0.648,P<0.05)。经多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MACC1蛋白、肌层浸润深度是影响盆腔淋巴结转移的因素(OR=6.015,3.901,P<0.05)。结论宫颈癌组织中MACC1、c-Met蛋白的表达有异常,其中MACC1蛋白阳性表达可作为评估宫颈癌在盆腔淋巴结转移的独立高危因素,临床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宫颈病变组织中TRAIL受体(DR4,DcR1)的表达与宫颈病变之间的关系。方法 免疫组化SP法检测21例慢性宫颈炎,16例CINⅠ,15例CINⅡ、Ⅲ级,36例宫颈癌,其中高分化和中分化21例,低分化15例标本中的受体(DR4,DcRⅠ)的表达。结果 DR4在慢性宫颈炎、CINⅠ级、CINⅡ级~Ⅲ级的表达无明显趋向性,三组之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减少,宫颈癌与慢性宫颈炎、CINⅠ级、CINⅡ级~Ⅲ级比较差异有显著性;DcRⅠ在慢性宫颈炎、CINⅠ级、CINⅡ级~Ⅲ级、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逐渐减少;DcRⅠ在慢性宫颈炎、CINⅠ级、CINⅡ级~Ⅲ级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宫颈癌与慢性宫颈炎、CINⅠ级、CINⅡ级~Ⅲ级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DR4、DcR1的表达随着宫颈癌分化程度的降低而降低,DR4表达差异有显著性,DcR1的表达各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DR4的表达与宫颈癌的预后有关,DCR1在正常组织表达量高,在癌症组织表达量低,从而说明TRAIL与诱捕受体结合保护正常细胞。  相似文献   

10.
宫颈癌组织中C-myb、VEGF-C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56例宫颈癌、72例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组织中核内癌基因产物(C-myb)和淋巴管形成因子(VEGF-C)的表达,并与20例正常宫颈组织作比较。C-myb在正常宫颈组织、宫颈上皮内瘤病变(CIN)Ⅲ、宫颈癌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0%、60.7%、76.8%,组间相比,P均〈0.05;病理分级Ⅲ级、Ⅰ级宫颈癌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4.1%、50.0%,二者相比,P〈0.05。VEGF-C在CINⅠ、Ⅱ、Ⅲ级及宫颈癌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9.0%、21.7%、50.0%、53.6%,组间相比,P均〈0.05;宫颈癌伴盆腔淋巴结转移者阳性率为67.7%,无淋巴结转移者为36.0%,两者相比,P〈0.05;宫颈癌浸润≤1/2肌层者阳性表达率为33.3%,〉1/2肌层者为65.7%,两者相比,P〈0.05。认为C-myb可作为判断宫颈癌恶性行为的一项指标,VEGF-C在宫颈癌的浸润、淋巴转移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2 mRNA结合蛋白(IMP)3、组蛋白甲基化转移酶(EZH)2在宫颈癌前病变中的表达水平及其联合液基细胞学(LCT)检查的价值。方法 118例宫颈癌筛查妇科疾病患者分为正常或宫颈炎症组(52例)、宫颈上皮内瘤变(CIN)Ⅰ组(28例)、CINⅡ组(24例)、CINⅢ组(14例)。研究对象均接受LCT检查,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并比较宫颈不同病变程度患者宫颈组织IMP3、EZH2蛋白表达情况,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IMP3、EZH2蛋白表达水平联合LCT对宫颈癌癌前病变的诊断价值。结果 IMP3蛋白阳性表达率为44.91%(53/118),其中点状表达患者占比为41.51%(22/53),带状表达患者占比为58.49%(31/53)。CINⅠ组IMP3阳性率明显高于正常或宫颈炎症组,CINⅡ组和CINⅢ组IMP3阳性率均明显高于正常或宫颈炎症组和CINⅠ组(P<0.05,P<0.001)。CINⅠ组、CINⅡ组及CINⅢ组EZH2蛋白阳性表达率均显著高于正常或宫颈炎症组(χ2=8.138、23.685、23.99...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分化抗原簇蛋白24(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24,CD24)在宫颈癌的临床分期和病理组织分型中的表达和关系。方法以宫颈癌40例为观察组1;宫颈上皮内瘤变(CIN)35例为观察组2;慢性宫颈炎正常宫颈组织20例为对照组。三组患者均采用免疫组化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方法(streptavidin peroxidase,SP)进行CD24表达检测。结果宫颈癌及CIN患者中CD24蛋白表达主要在癌细胞及病变细胞的细胞膜和胞浆中。宫颈癌细胞CD24阳性36例,阳性率为90%;CIN患者宫颈组织中CD24阳性15例,阳性率为42.9%;正常宫颈组织中CD24的表达阳性为0例,阳性率为0.00%。阳性率随着宫颈病变程度逐渐升高,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宫颈癌的组织病理分型及临床分期、CIN的组织病理分级的CD24表达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宫颈癌及CIN宫颈组织中CD24表达率明显高于正常宫颈组织,且与病理组织分型及临床分期无关。CD24的高表达可能为宫颈癌的治疗提供新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Ⅰb~Ⅱa期宫颈癌组织中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变化及其与微血管密度(MVD)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75例Ⅰb~Ⅱa期宫颈癌、30例上皮内瘤变(CIN)Ⅲ和20例正常宫颈组织中的HIF-1α、VEGF,并测定MVD。结果正常宫颈、CINⅢ和Ⅰb~Ⅱa期宫颈癌组织中HIF-1α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0、60.0%、72.0%,VEGF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0%、66.7%、69.3%,HIF-1α、VEGF在Ⅰb~Ⅱa期宫颈癌及CINⅢ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正常宫颈组织(P均〈0.05)。HIF-1α、VEGF的表达与Ⅰb~Ⅱa期宫颈癌的肿瘤直径、宫颈深肌层浸润、颈管深肌层浸润及盆腔淋巴结转移有关(P均〈0.05),HIF-1α的表达还与宫颈癌的病理分级有关(P〈0.05)。宫颈癌组织中HIF-1α与VEGF、MVD及VEGF与MVD的表达呈正相关(r分别为0.551、0.585和0.464,P均〈0.05)。结论早期宫颈癌组织中的HIF-1α呈高表达,HIF-1α可能诱导VEGF的生成而促进新生血管的形成及宫颈癌的浸润。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蛋白磷酸酶2A的癌性抑制因子(CIP2A)、c-myc在宫颈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50例宫颈鳞状细胞癌、120例宫颈上皮内瘤变(CIN)组织(CINⅠ、CINⅡ、CINⅢ分别为34、40、45例)及12例正常宫颈组织中CIP2A、c-myc蛋白表达,分析二者表达与宫颈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及二者表达的关系。结果 CIP2A、c-myc蛋白在宫颈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宫颈上皮内瘤变组织及正常宫颈组织,且与宫颈癌淋巴结转移及临床分期有关(P均〈0.05);CIP2A与c-myc蛋白表达呈正相关(r=0.501,P〈0.05)。结论 CIP2A与c-myc在宫颈鳞状细胞癌组织中呈过表达,二者相互协调,共同促进宫颈癌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5.
选择宫颈鳞癌组织标本76例、CIN Ⅰ~Ⅱ级宫颈组织标本20例、CIN Ⅲ级宫颈组织标本30例,以正常宫颈组织标本10例作对照,采用免疫组化SP法测定标本中黏着斑激酶(FAK)的表达.发现正常对照组标本FAK均为阴性,CIN Ⅰ~Ⅱ组、CINⅢ组、宫颈鳞癌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10.0%、40.0%、78.9%.宫颈癌组FAK表达明显高于其他3组.FAK表达强度与组织分化级别、淋巴转移有关.认为FAK的表达随着宫颈病变的严重程度增加而呈增加趋势,宫颈癌变时较上皮内病变时显著增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癌基因E6/E7 mRNA定量检测联合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测(TCT)在宫颈病变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10-05~2014-06我院收治的647例宫颈病变患者,采用宫颈病变患者癌基因E6/E7 mRNA定量检测联合TCT与临床病理检测的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E6/E7 mRNA定量随TCT检测中不典型鳞状上皮细胞(ASCUS)、低度鳞状上皮细胞病变(LSIL)、高度鳞状上皮病变(HSIL)、宫颈癌及随病理分型中炎症反应、CINⅠ级、CINⅡ级、CINⅢ级及宫颈癌呈逐渐递增趋势,且各组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癌基因E6/E7 mRNA定量检测联合TCT可作为宫颈病变患者分级及宫颈癌早期筛查的手段。  相似文献   

17.
李博  高志安  李辉 《山东医药》2012,52(1):48-49
目的探讨骨桥蛋白(OPN)在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分析其与肿瘤临床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为宫颈癌的诊治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宫颈炎50例、子宫颈上皮内瘤变(CIN)Ⅰ~Ⅱ57例、CINⅢ48例、宫颈鳞癌62例患者的病理标本,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测定上述组织中OPN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相关性。结果 OPN在宫颈炎、CINⅠ~Ⅱ、CINⅢ、宫颈鳞癌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2.0%、17.5%、22.9%、67.7%,其中宫颈鳞癌明显高于其他组织(P<0.05)。OPN的表达水平与宫颈癌的浸润深度、淋巴转移和临床分期有一定的相关性。结论 OPN有促进肿瘤恶化的倾向,其表达与宫颈癌的发生发展存在密切关系,可作为判断宫颈癌预后和术后复发的评估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绝经后妇女宫颈病变的特点、筛查的必要性.方法 对313例妇女进行宫颈病变筛查,其中187例为社区宫颈癌普查者(对照组),126例为门诊妇科就诊已绝经患者(研究组).结果 研究组和对照组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阳性率分别为43.85%、41.27%,二者无显著差异(P>0.05);但两组HPV的阳性率均随宫颈病变程度的增加而增加(P<0.05);研究组及对照组宫颈细胞异常的检出率分别为51.34%、49.21%,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分别为22.46%、19.05%,二者无显著差异(P>0.05);研究组CINⅢ级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为早期发现宫颈病变,阻遏疾病进展为宫颈癌,在绝经后妇女进行宫颈细胞学筛查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PD-L1在宫颈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ABC法及RT-PCR法分别检测40份宫颈癌组织(宫颈癌组)、25份宫颈上皮内瘤变(CIN)Ⅱ、Ⅲ级组织(CIN组)、8份正常宫颈组织(正常组)中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HPV16E6/E7(人乳头瘤病毒16型E6/E7)表达并分析二者的相关性。结果宫颈癌组、CIN组均有PD-L1、HPV16E6/E7表达,宫颈癌组表达明显高于CIN组(P<0.01);PD-L1与HPV16E6/E7表达呈正相关,r=0.531,P<0.01。正常组未见二者表达。结论 PD-L1在人子宫颈癌中发生、发展中起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弥散加权成像(DWI)在宫颈癌诊断中的应用及其与宫颈癌病理类型的相关性。方法收集该院2013-08~2015-01共88例病理确诊为宫颈癌的盆腔MRI资料,其中鳞癌84例、腺癌4例。鳞癌中Ⅰ级16例、Ⅱ级46例、Ⅲ级22例。同时收集88例非经期或绝经期健康女性的盆腔MRI资料,分别比较宫颈癌与正常宫颈ADC值及鳞癌与腺癌ADC值的差异,绘制ROC曲线并利用曲线下面积评价判断标准的价值;分析不同病理级别宫颈癌的ADC值并分析其相关性。结果宫颈癌ADC值(0.842±0.151)10~(-3)mm~2/s,低于正常宫颈(1.387±0.087)10~(-3)mm~2/s;且鳞癌ADC值(0.835±0.149)10~(-3)mm~2/s低于腺癌(0.999±0.083)10~(-3)mm~2/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ADC值对区分宫颈癌与正常宫颈,鳞癌与腺癌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值)分别为0.991、0.908。Ⅰ、Ⅱ、Ⅲ级鳞癌的ADC值分别为(1.059±0.155)、(0.847±0.043)、(0.680±0.084)10~(-3)mm~2/s,且两两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宫颈癌的弥散加权成像可以提供形态学以外的信息,不仅有助于诊断宫颈癌,还在一定程度上帮助评估其病理分型与分级,是对常规磁共振检查的一个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