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了解儿童乙肝疫苗不规范程序接种后免疫效果。方法:对我院预防接种门诊的556名9个月~1岁的儿童进行乙肝疫苗接种后的免疫监测,并按不同的免疫程序分组(0、1、6组,0、1、7组,0、1、8组)进行了效果分析。结果:3组免疫应答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儿童接种乙肝疫苗时这3种免疫程序均适宜。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10μg乙型肝炎基因重组(酵母)疫苗对(5~14)岁儿童的免疫后抗体产生效果,为制定有效的免疫策略提供依据。方法:按0、1、6免疫程序对(5—14)岁儿童接种酵母重组乙肝疫苗,对633名乙肝血清标志物全阴的儿童,全程免疫6个月后采集血样,采用定量放免法(PIA)进行抗体检测。结果t全程免疫6个月后,抗体阳转率92.73%,分年龄组几何平均滴度(GMC)差别无明显性(F=1.66,P〉0.05),抗体滴度(GMC)在100mIU/L以上,占81.20%,男女之间抗体阳转率及GMC构成分布差别无显著性。结论:10μg重组酵母乙肝疫苗安全有效,儿童免疫后的抗体阳转率效果明显,抗体应答水平较高。为减少无应答和低应答人数应当增大接种剂量,以增加抗体阳转机会。  相似文献   

3.
张学文 《中国乡村医生》2010,12(10):103-103
目的:了解12周岁及以下儿童的乙肝疫苗免疫效果。方法:2009年5—6月采用多阶段整群系统随机抽样法抽取3个调查点中的20个班,按免疫程序接种了乙肝疫苗的1092名儿童,对所有受检人群均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抗-HBs。结果:1092名儿童中抗-HBs阳性673例,阳性率61.6%。结论:会宁县儿童按0、1、6个月程序接种乙肝疫苗,可以有效地产生保护性抗体,得到良好的免疫效果。  相似文献   

4.
接种乙肝疫苗后抗-HBs的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百色地区卫生防疫站李小杰儿童接种乙肝疫苗可以有效地预防乙型肝炎(1)。对接种乙肝疫苗人群进行抗-HBs的血清学监测,有助于了解接种人群的总体免疫水平和个体免疫效果(2),从而适当地选择加强免疫的时间及程序。为...  相似文献   

5.
邹城市3~7岁儿童乙肝感染状况及疫苗免疫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贻庆  魏瑞芳  刘德艳 《中国热带医学》2006,6(9):1595-1595,1584
目的 了解邹城市3~7岁儿童乙肝感染情况及乙肝疫苗免疫效果。方法 对来邹城市卫生防疫站门诊接种疫苗和预防检测的3~7岁儿童进行问卷调查和采集静脉血,应用ELISA法检测乙肝五项指标。对抗-HBs阴性者进行5μg疫苗加强免疫1~3针,免疫后三个月进行抗-HBs检测。结果 邹城市3~7岁儿童出生后按0、1、6月程序接种乙肝65.42%。各年龄组HBsAg阳性率、抗HBc阳性率差异无显著性,抗一HBs阳性率差异有显著性。对479名儿童进行加强免疫,加免后总的抗体阳转率为87.89%,加强1针与多针抗体阳转率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邹城市3~7岁儿童乙肝疫苗按程序接种率较高、免疫效果良好,乙肝疫苗可以有效阻断乙肝传播,对抗-HBs阴性儿童只需加强接种乙肝疫苗5μg即可得到良好的免疫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大学生群体不同剂量乙肝疫苗接种的免疫效果。方法:对我校2005级新生(561人,A组)和2006级新生(644人,B组)分别进行不同剂量的乙肝疫苗接种,A组剂量为5μg×3,B组剂量为10μg×3,均按0、1、6个月程序作乙肝免疫注射,在接种第3针后1个月、12个月时观察两组阳转率。结果:两组乙肝疫苗接种第3针1个月后,B组阳转率为92.54%,明显高于A组的75.76%;女生阳转率为87.02%,明显高于男生的78.67%;两组乙肝疫苗接种第3针后12个月时,B组阳性检出率为78.07%,明显高于A组的64.47%。结论:在大学生群体中进行乙肝疫苗接种时,宜优先采用10μg×3的方案,尤其对接种前免疫力检测效果较差的男生,可适当加大免疫剂量,以增强免疫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大学生新生乙肝疫苗无应答者加强接种的免疫效果的影响因素。方法以某学院新入学的学生为对象,选择乙肝五项全阴者86人,分为两组,分别用20μg×3剂量和0、1、3个月接种程序进行复种,并对接种成功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通过改变接种时间间隔复种乙肝疫苗,其抗-HBs阳性率为32.6%;用20μg剂量乙肝疫苗接种抗-HBs阳性率达90.7%,两组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采用20μg乙肝疫苗并按程序接种对无应答者能发挥较好的免疫效果。  相似文献   

8.
符丽英 《重庆医学》2015,(1):106-108
目的:探究QQ群平台管理对学龄前儿童计划免疫接种的影响。方法选择2009年6月至2011年6月海南省海口市500名学龄前儿童(2~6岁)的家长,将其分成两组:QQ群组(n=250)和对照组(n=250)。QQ群组采用随时进行学龄前儿童计划免疫接种相关知识教育宣传,对照组采用常规的宣教方法,在进行宣教后1年,采用调查问卷的方法收集分析两种方法对学龄前儿童计划免疫接种的影响。结果QQ群组儿童家长对接种卡介苗第1针、甲肝疫苗第1针、乙肝疫苗第2针、脊髓灰质炎疫苗第1针、百白破疫苗第1针、乙肝疫苗第3针、麻类疫苗第1针、流脑疫苗第1针、乙脑疫苗第1针的正确程序认知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QQ群组儿童按时接种率为96.8%,高于对照组(8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QQ群组儿童家长对疫苗接种的满意程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QQ群组儿童及家长对接种卡介苗、甲肝疫苗、乙肝疫苗、脊髓灰质炎疫苗、百白破疫苗、流脑疫苗、乙脑疫苗、麻类疫苗预防相应传染病的正确认知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接种乙肝疫苗预防相应传染病的正确认知度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QQ群平台进行学龄前儿童计划免疫接种相关知识教育宣传,能提高儿童家长对接种疫苗和预防相应传染病的正确程序认知度、儿童8种疫苗及时接种率、家长满意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高校新生接种重组(汉逊酵母)乙肝疫苗后的效果,为乙型肝炎的预防提供依据。方法以某高校2005年入学的乙型肝炎病毒的表面抗原(HBsAg)检测呈阴性的2700名学生为对象,按免疫程序分别接种重组(汉逊酵母)乙肝疫苗5ug/支3针,观察其免疫1,2,3年后血清的抗HBs阳转率,并对免疫无应答(乙肝五项全部阴性)的学生,加强疫苗接种(10ug和20ug/支),按免疫程序分别再接种3针重组(汉逊酵母)乙肝疫苗,1个月后再检查抗HBs阳转率。结果全程接种乙肝疫苗1年后检测抗HBs阳性率为87.69%,2年后为8400%,3年后为75.00%,与全程免疫后1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加强疫苗接种剂量10ug和20ug分别按程序接种后,1个月抗HBs阳转率分别是96%和97.87%,与加强免疫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组(汉逊酵母)乙肝疫苗免疫效果良好,但必要时需加强免疫.增加抗体应答者的远期免疫效果,发挥其免疫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
乙肝疫苗的免疫效果及其防治作用已得到充分肯定.自1992年我国将乙肝疫苗免疫工作纳入计划免疫管理以来.按照0、1、6的免疫程序。1993年3月份对1984年以后出生儿童全程接种了血源乙肝疫苗,1996年3月份对以往初免者又加强免疫了一针重组细胞乙肝疫苗。为了解乙肝疫苗接种后儿童抗-HBs、HBsAg的实际情况,我们2002年8月份又对该部分儿童进行了HBsAg、抗-HBs检测。  相似文献   

11.
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起始时间与免疫保护效果调查研究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目的 探讨新生儿出生后乙型肝炎 (乙肝 )疫苗不同接种起始时间与免疫效果的关系 ,为正确执行新生儿乙肝疫苗免疫策略提供实践依据。 方法 以分层随机抽样调查的方法在江门市区幼儿园、小学、中学各抽 2所学校 ,按统一制定的调查表进行现场调查。重点调查完成 3针以上免疫的观察对象中 ,出生后乙肝疫苗不同接种起始时间与乙肝病毒感染的关系 ,并设出生后 2 4h内接种、1~ 12月接种和 >12月接种等 3组进行比较。 结果  3组HBsAg阳性率分别为 0 0 9%、1 87%和 7 78%。各组差异在统计学上有显著意义 ( χ2 =113 8 2 8,P <0 0 0 1)。 结论 新生儿出生后是否及时接受乙肝免疫对控制乙肝病毒感染至关重要 ,为合理利用卫生资源 ,充分发挥乙肝疫苗的免疫效果 ,必须坚持 0、1、6月免疫程序 ,出生后 2 4h内开始接种乙肝疫苗。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乙型肝炎患者家属接种乙肝疫苗后的免疫效果。方法对250例乙型肝炎患者家属随机分为两组,Ⅰ组每次接种乙肝疫苗10μg,Ⅱ组每次接种乙肝疫苗20μg,按0、1、6月3针免疫方案进行,疗程结束30d后检测抗-HBs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Ⅰ组、Ⅱ组抗-HBs阳性率分别为70.8%和84.6%,两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χ^2=6.9,P〈0.01)。结论乙肝疫苗对乙型肝炎患者家属具有良好的免疫性和安全性,其中20μg乙肝疫苗组效果更优。  相似文献   

13.
乙肝疫苗于1992年就已纳入我国儿童计划免疫系统管理,并于2002年1月由国务院颁文对儿童全面实施乙肝疫苗计划免疫。然而,对于接种乙肝疫苗效果如何,免疫成功率是多少,却少有报导。为了增强儿童家长和预防保健医生对接种乙肝疫苗的重视,增加其可信度,我科于2007年1~12月对60家托幼园所的3~7岁3250名儿童进行了健康体检,对需要接种乙肝疫苗的1820人进行了预防接种,观察其接种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成人乙肝疫苗接种成功率与疫苗接种剂量的关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对成人乙肝疫苗接种资料统计分析,了解成人乙肝疫苗接种成功率与乙肝疫苗剂量的关系,为今后乙肝疫苗接种工作提供可靠依据。方法对2005-2008年甘肃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疫苗接种室成人乙肝疫苗接种情况(接种程序、剂量)及接种成功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对成人进行20μg组(酵母)乙肝疫苗按程序接种,免疫成功率高于10μg组(酵母)乙肝疫苗接种成功率。结论成人接种乙肝疫苗首选20μg组(酵母)乙肝疫苗并按程序接种,或10μg程序接种失败后,进行20μg组(酵母)乙肝疫苗按程序重新接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低(无)应答人群复种重组酵母乙肝疫苗的有效方法。方法:乙肝疫苗低(无)应答对象208例,随机接受2种复种方案,A组105例,予乙肝疫苗30μg1次接种;B组103例,予乙肝疫苗10μg按0、1、6月免疫程序接种,分别于首次接种后1个月、2个月、7个月检测抗-HBs。结果:复种后1个月和2个月,A组抗-HBs阳性率分别为53.33%(56/105)和60.95%(64/105),B组分别为9.71%(10/103)和22.33%(23/103),A组的1月和2月抗-HBs阳性率均高于B组(χ^2=45.679,31.876,P=0.000);复种后7个月抗-HBs阳性率,A组55.24%(58/105)和B组46.60%(45/10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552,P=0.213)。B组随接种次数增加及时间延长,抗-HBs阳性率逐渐增加,不同时间抗HBs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为6.098~30.385,P均〈0.05)。结论:低(无)应答人群复种乙肝疫苗时,增加单次剂量可提高免疫应答,并减少接种次数。  相似文献   

16.
我们观察国产乙肝疫苗效果,选择经ELISA法检测乙肝5项标志均阴性的2~6岁儿童,随机分成5组,1组皮下接种疫苗10mg;2组肌肉接种10μg;3组皮下接种5μg;4组肌肉接种5μg;5组皮内接种2μg。采用0、1、6月三针免疫程序。乙肝疫苗为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批号:8514~2,含量10μg/ml。其结果如下表。  相似文献   

17.
目的:为了进一步研究本地区学龄前儿童免疫的整体情况,从而为相关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依据。方法:本文选取了本地区学龄前儿童共计1500例为研究对象,调查并统计1500例学龄前儿童卡介苗、乙肝疫苗和脊髓灰质炎疫苗的接种情况,并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在卡介苗、乙肝疫苗和脊髓灰质炎疫苗的接种情况上来看,总体的合格人数分别为1485例、1455例和1431例,总体的合格率分别为99.00%、97.00%和95.40%;(2)在卡介苗、乙肝疫苗和脊髓灰质炎疫苗的接种比较情况上来看,本市户籍儿童的接种合格情况明显优于外地户籍儿童,且组间比较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 P均<0.05)。结论:本次调查的1500例学龄前儿童免疫整体状况较好,但是外地户籍儿童的接种质量相对较差,应加强对于外地户籍儿童免疫的管理力度,从而有效提高学龄前儿童的整体免疫情况。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乙肝疫苗免疫无应答者的临床效果。方法:严格筛选乙肝疫苗免疫无应答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对照组单独应用乙肝疫苗10μg肌肉注射;观察组联合使用卡介菌多糖核酸和乙肝疫苗。疗程结束1个月、3年检测保护性抗体(抗-HBs)。结果:接种后1个月、3年观察组的抗-HBs阳转率高于对照组,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lt;0.01)。结论:卡介菌多糖核酸和乙肝疫苗可诱导或激发机体抗-HBs阳转,效果较为持久。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乙肝基因重组疫苗对儿童的免疫效果及持久性。方法选择出生时母亲HBsAg阴性的3-5岁儿童,已严格按0、1、6程序全程接种注射重组酵母基因工程乙肝疫苗,按免疫后不同的时间分别进行抗-HBs、HBsAg和抗-HBc检测。结果随着免疫后时间的增长,抗-HBs有效阳性率的逐年下降,由6个月内的96.19%降低至第5年的40.27%,全程免疫后的时间与抗-HBs有效阳性率之间存在线性关系;接种免疫之后5年之内HBsAg阳性率、抗-HBc阳性率和HBV感染率均未见随年限延长而增张的趋势。结论基因重组乙肝疫苗对儿童具有良好的免疫效果,免疫效果最少可以保持5年,在全程免疫后5年内没有必要进行加强注射。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快速乙肝疫苗接种方案对HBV标志阳性母亲子女的免疫效果。方法健康受试者分3组,组1、3为HBV标志阳性母亲的子女,组2为正常母亲子女.组159名,年龄1h-12(5.3)a。组254名,年龄1h-13(4.8)a。组3(对照组)62名,年龄1h-13(5.5)a。组1和组2按快程序(d0、7、14)、组3按标准程序(mo 0、1、6)三角肌内接种10μgCHO乙肝疫苗。于首针接种后1、3、7、12、24和36mo分别查HBsAb滴度等。结果全程接种完成率三组(100%、100%和91.9%)接近(P〉0.05)。首针接种后1、3mo组1(81-3%、83.1%)和组2(96.3%、96.3%)HBsAb阳转率显著高于组3(3.2%、22.6%)(P〈0.01),组2明显高于组1和组3(P〈0.01);7—36mo各时段者组1和组3接近(P〉0.05),均明显低于组2(P〈0.01)。血清HBsAb保护率3组间差异与HBsAb阳转率类似。首针接种后1、3moHBsAb几何平均滴度(GMT)组1(84.3IU/L、84.5IU/L)和组2(138.4IU/L、143.6IU/L)显著高于组3(2.7IU/L、28.2IU/L)(P〈0.01),7-36mo各时段者组1和组3接近(P〉0.05),均明显低于组2(P〈0.01)。3组中父亲为HB病人/HBsAg/HBV携带者的19名中6名无反应,8名弱反应,5名反应;父亲为HBsAb阳性者均有反应。结论快程序接种方便;HBsAb阳转率高,GMT峰值出现早;为儿童乙肝免疫理想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