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心电图QRS积分与QTd的相关性。方法:将6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为下壁组和前壁组,另外选取60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作为对照组,分别对其心电图QRS积分与QTd进行测定。结果:下壁组QRS积分与QTd分别为(23.19±3.76)ms、(56.33±19.67)ms,r1=0.524;前壁组QRS积分与QTd分别为(26.53±4.02)ms、(53.07±20.33)ms,r2=0.701;对照组QRS积分与QTd分别为(3.44±1.16)ms、(51.34±18.91)ms,r3=0.003。三组结果显示,下壁组和前壁组QRS积分与QTd均具有相关性(P<0.05),对照组QRS积分与QTd无相关性。结论:AMI患者的QRS积分变化与QTd呈现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心肌梗塞25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峰  宗洁 《四川中医》2000,18(4):20-21
1995年8月~1998年9月,我院对25例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参麦注射液和补阳还五汤治疗,效果良好,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45例患者均为住院患者,AMI的诊断依据是WHO1981年制定的AMI诊断标准,均有典型的AMI临床症状;心电图有AMI的症状性Q波,ST段弓背样抬高,T波变化;心肌酶谱升高。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25例患者中,男13例,女12例;年龄38岁~79岁,平均52.4岁;病程3~5个月12例,6~10个月8例,11~12个月5例;心电图证实广泛性前壁心肌梗塞12例,前侧壁心肌梗塞5例,下壁心肌梗塞5例,前间壁心肌…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心律失常的发生与QT离散度(QTd)的关系。方法分析42例AMI患者早期心电图中有室性心律失常组和并发室性心律失常组的QTd的变化。结果 AMI有室性心律失常组的QTd高于无室性心律失常组的QTd。结论 QTd值越大,严重心律失常发生率越高,程度愈严重。早期QTd的延长对AMI的近期预后及死亡有一定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4.
QT离散度 ( QTd)是近年发展起来的评价心脏复极同步程度的一项指标 ,急性心肌梗死 ( AMI)早期 QTd常显著增高。本文通过对 4 7例 AMI未溶栓患者及 2 3例尿激酶 ( VK)溶栓患者 QTd的比较 ,研究溶栓治疗对QTd的影响 ,现报道如下。1 对象与方法1.1 研究对象 :治疗组选取 1997年 1月~ 1999年 12月住院 AMI溶栓病例 2 3例。对照组选取 1992年 1月~ 1996年 12月住院 AMI未溶栓病例 4 7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方面差异无显著性 ,均根据临床表现、心电图及心肌酶谱诊断明确 ,自发病至确诊均在 12小时以内。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急性心肌梗死患者(AMI)不典型心电图类型和特点。方法:2009年7月至2010年10月,选取我院收治的56例心电图不典型AMT患者,对所有患者心电图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6例患者不典型心电图表现各异,以T波改变为主(占42.8%),梗死定位也比较广泛。全组AMI患者发生房室传导阻滞12例,下壁组的发生房室传导阻滞率高于前壁组,二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心脏传导阻滞的类型与心肌梗死的部位有关,部分AMI早期心电图表现虽不典型,但具有与AMI相关的固有特点,有助于AMI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6.
QT离散度是指常规12导联心电图各导联间QT间期变异程度,它代表了心室肌复极不同步性和电不稳定的程度。笔者对比分析了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和正常人心电图QTd的变化,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选择AMI患者37例,其中男28例,女9例;年龄51~77(67.0±6.3)岁,另取20例正常人作对照。1·2方法所有对象均记录12导联同步心电图,AMI患者必要时加作V7—V9和V3R—V5R导联,要求基线平稳,波形无干扰,走纸速度25 mm/s。测量最大最小QT间期(QTmax和QTmin)QTd=QTmax-QTmin。为校正心率的影响,将上述QT值按QTc=QT/R-R1/2计算…  相似文献   

7.
黄芪注射液对急性心梗患者QT离散度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彦萍 《辽宁中医杂志》1999,26(11):512-513
黄芪在治疗病毒性心肌炎、冠心病、充血性心力衰竭等疾病显示出良好的疗效。为了了解黄芪注射液对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心电图QT离散度(QTd)的影响,笔者自1995年4月~1998年6月对40例AMI患者进行了临床对照观察,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40例均为住院患者,随机分两组,治疗组20例中,男15例,女5例;年龄43~80岁,平均61.3岁;病变部位:广泛前壁4例,前间壁4例,下壁3例,高侧壁1例,广泛前壁+下壁2例,下壁+后壁3例,下壁+右室2例,下壁+后壁+右室1例。对照组20例中,男13例,女7例;年龄40~79岁;病变部位:广泛前壁4例,前间壁5例,下壁5例,…  相似文献   

8.
临床上采用心电图 V1Ptf诊断异常疾病的研究甚多 ,但在对不稳定型心绞痛与 AMI发作的对比研究报道甚少 ,本文对此进行研究探讨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 材料与方法1995年 1月~ 1999年 1月选择资料较完整的 AMI住院病例的首诊心电图及不稳定型心绞痛发作时心电图进行对比研究。前者共 52例 ,男 4 6例 ,女 6例 (其中 ,前壁及 /或广泛前壁的为 38例 ,下壁及 /或后壁的为 14例 ) ;后者共 88例 ,男 52例 ,女 36例 ,(其中 ,患者发作时均有不同程度的心前区疼痛 3~ 5分钟 ,一般不超过 15分钟 ,含化硝酸甘油有效 )。在常规心电图 V1导联测量≤ - …  相似文献   

9.
近年有研究发现一些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溶栓过程中出现ST段漂移,本文分析了这种心电图改变,对早期预测冠状动脉(冠脉)再通有帮助。1对象与方法1.1对象:确诊并收治住院的AMI患者56例,男45例,女11例,年龄42~70岁(平均56.7岁)。前壁梗塞24例,前间壁梗塞16例,下壁梗塞26例。  相似文献   

10.
急性腹痛症状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治体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分析以腹痛为表现的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特点。对21例以急性腹痛为表现的AMI的临床资料进行整理、归纳。以腹痛为首发的AMI患者以ST段抬高型AMI居多(76.5%),非ST段抬高型AMI次之(23.5%)。心电图表现以下壁为主,下壁合并右室或正后壁次之。AMI引起腹痛多表现为症状和体征分离的特点,患者多有潜在的活动后气短、呼吸困难。溶栓后腹痛症状消失。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养心通脉方治疗对室性期前收缩患者心电图疗效、中医主要症状疗效、QT离散度(QTd)、心肌耗氧量(MOC)变化等方面的影响,探讨该方对室性期前收缩的治疗作用。方法72例室性期前收缩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对照组各36例,治疗组患者在服用养心通脉方中药联合西医常规治疗,对照组心内科西医常规治疗,30天为1疗程,连续治疗2疗程。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纽相比,心电图疗效、中医主要症状疗效、QT离散度(QTd)、心肌耗氧量(MOC)变化均有明显改善(P〈0.05)结论本脐膏证止T兼m;自腋音时杜馕刑0硅嬖膏斧苴善富糙期前艘埭井糟掂辑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梗死“镜象”的心电图导联ST段改变的临床意义。对象和方法:回顾性分析7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心电图改变情况和辅助检查结果。结果:72例AMI患者中前壁心肌梗死42例,其中18例有下壁导联ST段改变;下壁心肌梗死30例,其中13例出现胸前导联ST段改变,有“镜象”ST段改变组和无“镜象”ST段改变组相比血清肌酸激酶水平显著升高(P〈0.05),左室射血分数显著降低(P〈0.05),有更多的心肌梗死并发症发生(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出现心电图“镜象”ST段表明梗死范围较大,有更多并发症,早期积极干预治疗能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舒心口服液对室性心律失常患者QT离散度(QTd)的影响。方法:室性心律失常患者13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65例,治疗组口服舒心口服液,对照组口服心律平。所有患者均在用药前及用药后1个月检测QTd与24 h动态心电图。结果:两组患者用药后1个月较用药前QTd均有明显的改变(P〈0.01)。治疗组有效率50.76%,对照组有效率49.23%。两组疗效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不良反应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舒心口服液和心律平片对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均可降低QTd,减少室性心律失常发作次数,且舒心口服液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4.
李杰 《中医药研究》2010,(10):1180-1181
目的通过平板运动试验(ETT)前后冠心病(CHD)病人与冠状动脉正常者的QT离散度(QTd)变化,研究运动引起的心肌缺血对QTd的影响。方法分析经冠状动脉造影(CAG)证实的41例CHD病人与45例CAG正常者ETT前和运动高峰时体表十二导联心电图QTd变化。结果运动前、运动高峰CHD组QTd分别为(47.84±11.19)ms、(62.16±10.45)ms(P〈0.01);而CAG正常者分别为(24.22±15.15)ms、(23.11±14.43)ms(P〉0.05)。以运动中QT≥50ms判为异常,诊断CHD的敏感性为86.2%,特异性88.9%,预测准确性87.5%。结论运动高峰较大的QTd有助于反映冠状动脉病变及心肌缺血程度。并提示QTd是ETT中诊断CHD心肌缺血敏感而特异的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比索洛尔治疗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治疗前后QT离散度(QTd)的变化,观察比索洛尔临床疗效。方法:选择12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使用比索洛尔(疗程1月,1.25—5mg/d)。结果:测量治疗前后体表12导心电图,治疗后QTd和QTcd下降,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心绞痛控制总有效率为98.38%。结论:比索洛尔显著改善QTd和QTcd,是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有效制剂,以2.5mg/d作为初始剂量治疗可能更为恰当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心电图出现碎裂QRS波(fQRS)与住院期间严重心脏并发症及心源性死亡的相关性。方法回顾分析了住院治疗且资料完整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56例临床资料。在入院72h内心电图fQRS的发生情况,依据心电图是否出现fQRS分成fQRS组和无fQRS组。观察两组患者住院期间严重心脏事件发生情况。结果急性心肌梗死后碎裂QRS波的发生率为52.6%(82/156),其中下壁70.7%(58/82),前壁42.3%(35/82),侧壁15.8%(13/82),下壁明显高于前壁及侧壁。fQRS组出现高度以上房室传导阻滞、室速/室颤、心源性死亡事件明显高于无fQRS波组(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后出现fQRS患者易并发严重心律失常,且病死率高,预后差。fQRS在检出和预警高危患者方面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心电图碎裂QRS波(fQRS)在冠心病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CAG)诊断为冠心病的患者118例(冠心病组),同期CAG阴性患者118例(对照组),比较两组心电图fQRS波的发生率及fQRS波在心电图相对应心肌前壁、侧壁和下壁的分布情况。冠心病组患者根据冠状动脉病变情况,分为单支病变、双支病变、三支病变,比较fQRS波在不同病变中分布情况。结果冠心病组fQRS波发生率为65.25%(77/118),显著高于对照组34.75%(31/118)(P〈0.01)。冠心病组下壁导联fQRS波发生率为42.37%(50/118),显著高于前壁9.32%(11/118)和侧壁13.56%(16/118),而前壁与侧壁导联fQRS波发生率无差异;fQRS与无fQRS在冠脉病变范围分布是有差异的,fQRS在多支病变比率高于无fQRS。结论心电图fQRS波对冠心病诊断有预测价值,尤其是Ⅱ、Ⅲ、aVF导联fQRS波提示冠心病可能性大。心电图上fQRS的出现与冠脉病变范围及程度有一定的关系,可作为预测冠脉病变程度的指标,对于多支病变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为了探讨新疆哈萨克族高血压患者QT离散度(QTd)的变化和临床意义。方法:260例哈萨克族分为3组,Ⅰ组为正常对照组,100例。Ⅱ组为单纯高血压患者68例,Ⅲ组为高血压性心脏病组92例,对3组从心电图上测的QT间期、QTd及校正的QT(QTc)、校正的QTd(QTcd)进行分析。结果:单纯高血压组和高血压性心脏病组患者QT、QTd、QTc、QTcd值均高于正常对照组,而且高血压性心脏病QT、QTd、QTc、QTcd值均大于单纯性高血压病组。高血压心脏病组与单纯性高血压组及正常对照组比较,以上各项参数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01)。结论:高血压患者QTd、QTcd值增大,且QTd、QTcd可作为评价高血压患者预后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以非胸闷胸痛为首发症状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临床特点,提高诊断准确率,以便及时治疗挽救坏死心肌。方法对临床工作中收集的42例以非胸闷胸痛为首发症状的AMI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AMI患者以腹痛腹泻为症状18例,以头痛为症状4例,以牙痛、咽喉痛为症状8例,以晕厥、意识障碍为症状4例,以呼吸困难、心力衰竭为症状2例,以肩背痛为症状3例,以休克为首发症状1例。7例行静脉溶栓,22例行急诊PTCA,11例错过急诊手术及溶栓时机择期行CAG,2例患者抢救无效死亡。心电图以ST段抬高型AMI居多(76%),非ST段抬高型AMI次之(24%)。心电图示下壁心肌梗死16例,下壁合并右室或正后壁心肌梗死4例,前间壁10例,广泛前壁12例。患者以老年人为主。结论以非胸闷胸痛为首发症状的AMI患者以老年人为主,并发症多,极易误诊,应引起各级医师注意,尽早进行动态心电图及心肌酶学检查,积极有效的治疗是挽救心肌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参松养心胶囊治疗心梗后心衰合并室性心律失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参松养心胶囊联合常规西药治疗心肌梗塞后长期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方法选择65例心肌梗塞后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27)和对照组(n=38),所有患者根据心梗、心衰治疗指南给予常规的抗缺血、抗心衰、抗心律失常治疗,治疗组采用基础治疗+参松养心胶囊4粒3次/d,所有病人均在用药前及用药后4周检测QTd与24h动态心电图。结果2组病人用药后4周较用药前QTd均减少(P〈0.05),治疗组QTd减少幅度更明显(P(0.01)。治疗组病人总有效92.6%.对照组病人总有效73.7%,治疗组疗效更好(P〈0.05)。结论参松养心胶囊联合西药基础治疗对心肌梗塞后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的病人对降低QTd,改善症状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