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观察基于丰富环境的增强现实(AR)技术对脑卒中步行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 2021年1月至2022年6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苏州医院脑卒中患者3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18)和试验组(n=18)。两组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对照组辅以常规步行训练,试验组辅以基于丰富环境的AR训练,共4周。治疗前后分别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计时-起立行走测试(TUGT)、10米步行测试(10MWT)、Barthel指数(BI)进行评定,并比较两组步态参数。结果 治疗期间无不良事件发生。治疗后,两组BBS评分、TUGT时间、10MWT步速、BI、步速、步频、患侧单腿支撑相占比均显著提高(|t|> 5.161, P <0.001);除BI外(t=1.099, P=0.282),试验组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t|> 2.106, P <0.05)。结论 基于丰富环境的AR训练可以改善脑卒中患者步行功能,效果优于常规步行训练。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索模拟马术训练对后循环卒中共济失调患者姿势控制、平衡、步行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效果。方法 选择2018年9月至2021年8月北京博爱医院脑卒中住院患者49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27)和治疗组(n=22),两组均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和康复,治疗组增加骑马机训练,共4周。治疗前后,采用神经病联合会国际合作共济失调量表(ICARS)、Fugl-Meyer评定量表平衡部分(FMA-B)、Berg平衡量表(BBS)、脑卒中患者姿势评定量表(PASS)、计时起立-行走测验(TUGT)、改良Barthel指数(MBI)进行评定。结果 治疗后,两组各项评分均显著改善(|t|> 6.019, P <0.001),治疗组BBS和PASS评分、TUGT时间优于对照组(|t|> 2.212, P <0.05)。结论 模拟马术训练可以进一步改善卒中后共济失调患者的姿势控制、平衡和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平衡垫训练对偏瘫儿童平衡及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北京博爱医院偏瘫儿童3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15例。对照组每天进行常规康复训练60min,观察组每天进行常规康复训练40min及平衡垫训练20min,共4周。训练前后分别对2组儿童采用10m步行测试(10MWT)、“起立-行走”计时测定(TUGT)、患侧站立阶段百分比、患侧步长、步宽、动态及静态压力中心(COP)椭圆面积进行评定。结果:训练4周后,2组10MWT及动态COP椭圆面积均显著提高(均P<0.01),且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TUGT及静态COP椭圆面积均显著降低(均P<0.01),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训练后,2组步宽均显著减小(均P<0.01),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患侧步长训练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训练后观察组患侧站立阶段百分比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明显提高(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平衡垫训练结合常规康复训练能有效改善偏瘫儿童的平衡和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稳定平面下进行体轴回旋结合节律性呼吸训练锻炼核心肌群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和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 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康复医院物理治疗部脑卒中偏瘫患者50例,分为对照组(n = 25)和试验组(n = 25),两组均接受常规康复,试验组增加体轴回旋结合节律性呼吸训练,两组训练总时间相同,共6周。治疗前后采用Fugl-Meyer评定量表下肢部分(FMA-LE)、Berg平衡量表(BBS)、计时“起立-行走”测试(TUGT)和10米步行速度(10MWS)进行评定。结果 治疗后,两组FMA-LE和BBS评分、10MWS较治疗前显著提高(|Z| > 4.375, P < 0.001),试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Z| > 3.415, P < 0.01);两组TUGT时间均较治疗前显著缩短(Z = -4.372, P < 0.001),试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Z = -2.804, P < 0.01)。结论 体轴回旋结合节律性呼吸训练可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平衡功能和下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视频镜像训练对脑卒中恢复期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步行能力和平衡的效果。方法 2022年1月至10月,北京博爱医院43例脑卒中恢复期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22)和镜像组(n=21)。两组均接受常规康复训练,镜像组另外增加视频镜像训练,共4周。治疗前后采用Fugl-Meyer评定量表下肢部分(FMA-LE)、功能性步行分级(FAC)和Berg平衡量表(BBS)进行评定。结果 治疗后,两组FMA-LE、FAC和BBS评分均显著改善(|t|> 6.205, P <0.001),且镜像组FMA-LE和BBS评分优于对照组(|t|> 2.164, P <0.05)。结论 结合视频镜像训练更有利于改善脑卒中恢复期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和平衡能力。  相似文献   

6.
摘要 目的:观察脑机接口(brain computer interfaces, BCI)联合GEO System?下肢机器人(G-EO gait-therapy system, G-EO)对脑卒中患者平衡及步行功能的影响。 方法:在无锡市中心康复医院招募4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20例。对照组患者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进行下肢主被动踏车训练和G-EO训练,试验组患者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进行脑机接口下肢踏车训练和G-EO训练。两组患者均在治疗前、治疗4周后采用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量表(FMA-LE)、Berg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 BBS)、Tecnobody平衡评估系统和GaitWatch三维步态分析仪进行评估。 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FMA-LE、BBS、压力中心运动椭圆面积、压力中心运动轨迹长度、稳定极限、步频、步态周期、步幅、步速、步长对称性比、踝最大背屈角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组内比较FMA-LE、BBS、压力中心运动椭圆面积、压力中心运动轨迹长度、稳定极限、步频、步态周期、步幅、步速、步长对称性比、踝最大背屈角度均比治疗前显著性改善(P<0.05)。组间比较,试验组FMA-LE、BBS、压力中心运动椭圆面积、压力中心运动轨迹长度、稳定极限、步频、步态周期、步幅、步速比对照组显著性改善(P<0.05)。 结论:4周的BCI联合G-EO训练能够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提高脑卒中患者平衡及步行能力,具有近期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三维运动平台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平衡和步行功能的作用。方法 2021年8月至2022年8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脑卒中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40)和观察组(n=40)。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增加三维运动平台训练,共4周。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功能性步行量表(FAC)和三维步态分析(步速、步频、患侧支撑期百分比、双支撑期百分比)评估患者的平衡和步行功能。结果 治疗4周后,两组BBS评分、FAC分级、步速、步频、患侧支撑期百分比、双支撑期百分比均显著改善(|t|> 4.423,|Z|> 5.292, P <0.001),且观察组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t|> 3.748,|Z|=2.646, P <0.05)。结论 三维运动平台训练有利于改善脑卒中患者的平衡和步行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矫形弹力绷带改善痉挛性偏瘫脑瘫患儿步态对称性和步行能力的短期疗效。方法 2020年6月至2023年6月,北京博爱医院痉挛性偏瘫脑瘫患儿31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15)和试验组(n=16)。两组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此外,对照组采用常规步行训练,试验组佩戴矫形弹力绷带进行步行训练,共4周。训练前后,计算足偏角比(患侧足偏角/健侧足偏角)、步长比(患侧步长/健侧步长)、步态线长比(患侧步态线长/健侧步态线长)和站立阶段比(患侧站立阶段百分比/健侧站立阶段百分比);测量步宽和10米步行测试(10MWT)速度。结果 试验组脱落1例。训练后,两组足偏角比、步长比、步态线长比和站立阶段比均改善(|t|> 2.434, P <0.05),且试验组优于对照组(|t|> 2.230, P <0.05);两组10MWT自选速度和最大速度均显著提高(|t|>9.186, P <0.001),且试验组高于对照组(|t|> 2.278, P <0.05)。结论 佩戴矫形弹力绷带训练能有效改善痉挛性偏瘫脑瘫患儿的步态对称性和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Pro-kin视觉反馈平衡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平衡与步态的影响。方法:纳入脑卒中偏瘫患者5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Pro-kin平衡训练仪进行视觉反馈平衡训练。治疗前后,采用Berg平衡量表、计时起立行走测试、Pro-kin平衡仪、数字化跑台监控仪进行平衡与步态评估。结果:治疗2周后,2组BBS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提高(均P<0.01),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2组TUGT评分、睁眼及闭眼状态下运动长度和运动椭圆面积数值均较治疗前有明显下降(均P<0.01),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后,2组平均步长及步频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加(P<0.01),步长变异性均较治疗前明显减小(P<0.01),且观察组平均步长优于对照组(P<0.05),步频及步长变异性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Pro-kin视觉反馈平衡训练可以改善脑卒中患者的平衡与步态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基于反复促通疗法(RFE)的步行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下肢功能重建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康复科收治的脑卒中恢复期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2组均接受药物基础治疗及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采用基于RFE的步行训练,对照组进行常规步行训练,共4周。治疗前后分别比较2组患者的Fugl-Meyer运动量表下肢部分(FMA-LE)、Holden步行功能分级(FAC)、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以及步频、步幅、步速、患足足底压力比(PPF)和包络椭圆面积(EEA)等步态参数。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FMA-LA、FAC、BBS评分及步频、步幅、步速、PPF值均较治疗前有所提高(P<0.05),且观察组FMA-LA、BBS评分及步频、步幅、步速、PPF值均高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FAC评级无显著性差异;治疗后,2组患者EEA值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且观察组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基于反复促通疗法的步行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平衡及步行功能的重建有积极的影响,可以改善步态。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强化髋关节运动控制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功能恢复的疗效。方法 选择2020年10月至2021年10月脑卒中偏瘫患者6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6例,观察组32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康复训练模式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另增加强化髋关节运动控制训练内容,共6周。治疗前后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平衡功能参数测定(运动长度、运动椭圆面积)、Berg平衡量表(BBS)及“起立-行走”计时测试(TUGT)评定。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平衡功能评定、BBS、TUGT均明显好转,且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强化髋关节运动控制训练可明显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弹性绳带训练联合Frenkel体操对伴有共济失调的脑卒中患者平衡及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将40例伴共济失调脑卒中患者随机分成绳带组和对照组各20例。2组患者均进行常规的康复训练和站立平衡步行训练。绳带组采用弹性绳带加压下进行站立位平衡和步行训练方案。治疗前后对2组患者进行Berg平衡量表(BBS)、10m步行测试(10MWT)、3米起立-走测试(TUGT)及共济失调等级评定量表(SARA)的评估。结果:治疗6周后,2组BBS和10MWT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1),TUGT和SARA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绳带组的BBS评分和10MWT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TUGT和SARA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弹性绳带训练联合Frenkel体操能显著提高伴共济失调的脑卒中患者的平衡及步行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强化患侧下肢负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与功能性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两组患者均采用常规康复治疗和平衡训练法,在此基础上,观察组加入负重率生物反馈下强化患侧下肢负重的训练方法。以上平衡训练两组均进行30min/d,6d/周,共6周。分别于治疗前、后用Berg平衡量表(BBS)、起立-行走计时测试(TUGT)和改良功能性前伸测试(MFRT)评定平衡与步行功能。结果:6周治疗后,两组的BBS和MFRT值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1),TUGT较治疗前缩短(P<0.01);观察组的BBS、TUGT和MFRT值均优于对照组(P<0.01,P<0.05,P<0.05)。结论:在常规平衡训练基础上,负重率反馈下强化患侧下肢负重的训练能更有效地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平衡与功能性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采用反重力跑台训练系统进行双重运动任务训练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及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 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脑卒中偏瘫患者30例随机为对照组(n=15)和试验组(n=15)。两组均接受常规物理治疗,对照组进行反重力跑台步行训练,试验组利用反重力跑台训练系统进行双重运动任务训练,共4周。训练前后采用平衡功能检测训练系统评定平衡功能,同时采用Fugl-Meyer评定量表下肢部分(FMA-L)、Berg平衡量表(BBS)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进行评定。结果训练后,试验组X方向最大动摇径(Rx)、Y方向最大动摇径(Ry)和包络面积(RecArea)均显著下降(t4.719, P 0.001),对照组RecArea显著下降(t=5.069, P 0.001),试验组Ry和RecArea低于对照组(t2.288, P 0.05)。治疗后,两组FMA-L、BBS和MBI评分均显著改善(t 7.316, P 0.001),试验组优于对照组(t 2.322, P 0.05)。结论双重运动任务训练有助于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及平衡功能恢复,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索椭圆运动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和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 2016年9月至12月,40例卒中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20)和观察组(n=20)。两组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接受抛接球训练,观察组接受椭圆运动结合抛接球训练,每次20 min,每周6次,连续6周。治疗前后分别采用Fugl-Meyer感觉功能评定(FMA-S)、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定(FMA-LE)、Berg平衡量表(BBS)和"起立-行走"计时测试(TUGT)进行评价。结果治疗后,两组FMA-S评分、FMA-LE评分和BBS评分均显著提高(t10.012,P0.05),TUGT时间显著缩短(t10.001,P0.001);观察组各评分均高于对照组(t2.129,P0.05),TUGT时间短于对照组(t4.669,P0.05)。结论椭圆运动有助于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平衡及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虚拟现实技术对帕金森病患者姿势控制、步行能力等平衡功能的效果。方法 2014年6月至2016年6月,46例帕金森病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n=23)和实验组(n=23),对照组接受传统平衡功能训练6周,实验组接受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康复训练6周。治疗前后采用帕金森病综合评分量表第3部分(UPDRS3)、Berg平衡量表(BBS)、计时"起立-行走"测试(TUGT)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进行评分,采用平衡仪测量压力中心移动轨迹的包络面积、前后移动距离的标准差、左右移动距离的标准差。结果治疗后,两组BBS评分、TUGT及HAMD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t2.657,P0.05),实验组显著优于对照组(t4.881,P0.001)。实验组UPDRS3评分、平衡仪测量参数较治疗前改善(t2.626,P0.05),实验组优于对照组(t2.112,P0.05)。结论虚拟现实技术训练较传统平衡训练更能有效改善帕金森病患者静态和动态平衡功能,并能有效改善帕金森病患者的抑郁状态。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意识关注下的下肢运动训练对卒中后下肢运动功能的改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卒中后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8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运动训练,观察组给予意识关注下的下肢运动训练。分别于治疗前后对2组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评估下肢运动功能,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评估平衡功能,采用功能性步行量表(FAC)评估步行功能,进行"起立-行走"计时测定(TUGT),采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评估日常活动能力,测定平均步长、步宽、步速。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各评分、BBS评分、FAC评分、ADL评分,平均步长、步宽、步速均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组TUGT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意识关注下的下肢运动训练能够有效改善卒中后患者下肢运动、步行、平衡运动功能,并且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凝视稳定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 方法 将符合入选和排除标准的脑卒中患者40例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试验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2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训练,试验组在此基础上增加凝视稳定训练,每日1次,每次30 min,每周训练5 d,连续训练4周。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治疗后)评估2组患者的静态站立时双足压力中心(COP)压强占比和包络椭圆面积、动态下双足COP前、后偏移速度(AP-COPV)、平衡功能[Berg平衡量表(BBS)]、动态平衡功能[起立-行走测试(TUGT)]和特定活动中保持平衡的自信程度[特定活动平衡信心量表(ABC)]。 结果 治疗后,试验组闭眼时的双足包络椭圆面积[(73.21±72.40)mm2]、睁眼患足压强占比[(60.28±17.86)%]、闭眼患足压强占比[(55.04±13.77)%]、健足AP-COPV[(12.03±6.83)cm/s]、患足AP-COPV[(11.82±5.46)cm/s]、BBS评分[(49.95±4.70)分]、TUGT[(21.63±11.14)s]、ABC[(68.38±12.85)%]均显著优于组内治疗前和对照组治疗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凝视稳定训练不仅可以改善脑卒中患者的平衡功能、患侧支撑和重心转移能力,还可增强其平衡信心,降低跌倒风险。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水中平板步行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腹肌厚度和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 2021年3月至10月,选取脑卒中偏瘫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 = 20)、悬吊组(n = 20)和水中平板组(n = 20)。在综合康复训练基础上,对照组行平板步行训练,悬吊组行天轨悬吊步行训练,水中平板组行水中平板步行训练,共4周。治疗前后采用肌骨超声测量双侧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厚度,采用脑卒中姿势控制量表(PASS)和计时起立-行走测试(TUGT)进行疗效评定。结果 治疗后,三组健侧腹外斜肌、腹内斜肌厚度,PASS评分和TUGT时间均改善(|t| > 2.135, P < 0.05);水中平板组患侧腹外斜肌、腹内斜肌和腹横肌厚度显著增加(|t| > 5.567, P < 0.001)。水中平板组PASS评分,TUGT时间,患侧腹外斜肌、腹内斜肌厚度较对照组和悬吊组改善(P < 0.05)。结论 水中平板步行训练能有效强化患侧腹肌,从而进一步改善平衡功能。  相似文献   

20.
目的 采用《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ICF)脑卒中核心分类组合评价轨道减重步行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康复的效果。方法 2021年4月至10月,太和医院武当山院区15例脑卒中患者进行轨道减重步行训练,每次30 min,每天1次,每周5 d,共4周,治疗前后采用Fugl-Meyer评定量表下肢部分(FMA-LE)、Berg平衡量表(BBS)、6分钟步行试验(6MWT)、ICF脑卒中核心分类组合步态部分以及三维步态分析进行评定。结果 干预后,脑卒中患者在ICF脑卒中核心分类组合步态功能限定值、FMA-LE评分、BBS评分、6MWT距离、步速、步态对称性、髋膝关节最大活动角度均明显提高(|t|> 4.141, P <0.01)。结论 轨道减重步行可以改善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及步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