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研究黑逍遥散是否可以通过调控激活Wnt β-连环蛋白(β-catenin)信号通路抑制阿尔茨海默病(AD)大鼠海马区炎症反应,改善AD大鼠认知和记忆功能障碍。方法 90只雄性Wistar大鼠先随机分别选择12只作为空白组和假手术组,剩余大鼠在左右两侧海马区注射β淀粉样蛋白42(Aβ42)制造AD模型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黑逍遥散低、中、高剂量组和多奈哌齐组,每组12只,并连续42 d给予相应剂量黑逍遥散和多奈哌齐灌胃。尼氏染色观察海马CA1区病理形态学变化;Morris水迷宫实验检测1~5 d大鼠逃避潜伏期的变化,第6天的空间探索能力。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大鼠海马组织和血清中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表达,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检测海马中海马区糖原合成激酶-3β(GSK-3β)、β-catenin、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的蛋白表达水平;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检测大鼠GSK-3ββ-catenin、PPARγ mRNA的水平。结果 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海马CA1区神经元数量明显减少,排布不均,细胞体损坏比较明显,尼式小体不清;模型组大鼠第3~5天的逃避潜伏期均相比治疗组显著延长(P<0.01),跨台次数显著减少(P<0.01);模型组大鼠血清和海马组织中IL-10水平显著降低,IL-6、TNF-α水平显著升高(P<0.01);模型组GSK-3β蛋白和mRNA显著升高,β-catenin、PPARγ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1),差异较为明显;与模型组比较,黑逍遥散中、高剂量组和盐酸多奈哌齐组大鼠神经元细胞数量分布较多,排列整齐,结构完整,尼式小体清晰明确;黑逍遥散中、高剂量组和多奈哌齐组的第3~5天逃避潜伏期显著缩短(P<0.01),跨越平台次数显著增多(P<0.01);大鼠海马组织和血清中IL-10的表达水平明显升高,IL-6和TNF-α显著降低(P<0.01);大鼠海马中GSK-3β蛋白和GSK-3β mRNA表达明显降低,β-catenin、PPARγ蛋白和β-catenin、PPARγ mRNA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1)。盐酸多奈哌齐组与黑逍遥散高剂量组之间各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黑逍遥散可以通过调控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抑制AD大鼠海马区炎症反应,改善AD模型大鼠认知和记忆障碍。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黄连解毒汤对β-淀粉样蛋白(Aβ1-42诱导阿尔茨海默病(AD)模型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和胆碱能系统的影响。方法 选用60只雄性SD大鼠,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石杉碱甲组(2.1×10-5 g·kg-1),黄连解毒汤高、中、低剂量组(6,3,1.5 g·kg-1)。运用Aβ1-42海马注射复制AD大鼠模型,术后连续灌胃治疗4周,进行Morris水迷宫实验。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大鼠海马病理改变,腹主动脉取血,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检测大鼠血清、海马中乙酰胆碱(ACh),乙酰胆碱酯酶(AchE),胆碱乙酰转移酶(ChAT)含量;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海马α7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α7nAChR)蛋白表达;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法(Real-time PCR)检测海马α7nAChR mRNA表达。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动物脑组织皮质区神经元坏死、海马区锥体细胞或颗粒细胞坏死、排列紊乱和炎性细胞浸润等病理改变明显,大鼠逃避潜伏期延长、逃逸平台次数降低、有效区域停留时间、有效区域游泳路径均减少(P<0.05,P<0.01),血清中ACh,ChAT浓度降低(P<0.01),海马中ACh,AchE,ChAT含量,α7nAChR蛋白,α7nAChR mRNA表达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黄连解毒汤中剂量组逃避潜伏期变短(P<0.05),逃逸平台次数、有效区域游泳路径、有效区域停留时间增加(P<0.05,P<0.01),血清ACh,ChAT含量和海马AchE,ChAT,α7nAChR mRNA表达上升(P<0.05),海马α7nAChR蛋白表达升高明显(P<0.01);高剂量组有效区域有效区域停留时间延长(P<0.01);逃逸平台次数增加,血清ACh,ChAT含量和海马ACh,AchE,α7nAChR蛋白,α7nAChR mRNA表达上升(P<0.05)。结论 黄连解毒汤可显著改善Aβ1-42诱导AD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改善Aβ1-42所导致的胆碱能系统损伤,增强胆碱能系统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当归芍药散对β淀粉样蛋白1-42(Aβ1-42)诱导的阿尔茨海默病(AD)大鼠模型的神经保护作用及对NOD样受体3(NLRP3)/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1(Caspase-1)信号通路的调控作用。方法 大鼠脑内注射Aβ1-42构建AD动物模型,给予不同浓度的当归芍药散治疗。实验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当归芍药散高、中、低剂量干预组。Morris水迷宫实验检测动物学习记忆能力;苏木素-伊红(HE)染色和高尔基染色检测神经元形态功能;免疫荧光共定位检测NLRP3炎症小体活化情况;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检测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IL-18 mRNA表达情况;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NLRP3,Caspase-1,IL-1β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 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学习记忆能力显著降低(P<0.01);神经元形态功能受损;炎症因子IL-1β和IL-18 mRNA表达升高,NLRP3炎症小体活化增加,NLRP3,Caspase-1,IL-1β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给予当归芍药散中、高剂量干预后,AD大鼠学习记忆能力明显增加(P<0.05,P<0.01);神经元形态功能明显恢复;炎症因子IL-1β和IL-18 mRNA表达显著降低,NLRP3炎症小体活化减少,NLRP3,Caspase-1,IL-1β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1)。结论 当归芍药散可能通过调控NLRP3/Caspase-1信号通路抑制炎症小体活化,抑制神经炎症反应,从而发挥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引火汤(YHT)对慢性应激诱导的双侧卵巢摘除(OVX)小鼠抑郁样行为的影响并探索其基于雌二醇(E2)/雌激素受体β(ERβ)信号通路的作用机制。方法 实验分两部分完成,第一部分将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模型组(OVX),阳性药组(E2,0.13 mg·kg-1)和引火汤组(YHT,23.4 g·kg-1)。采用OVX联合慢性不可预知性温和刺激(CUMS)方法复制OVX。双侧卵巢摘除术后第8天,各组小鼠开始CUMS并开始给药,强迫游泳(FST),悬尾(TST),旷场(OFT)3种行为学实验观察各组小鼠不动时间、水平运动评分及垂直运动评分变化,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血清、脑组织E2水平,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检测芳香化酶(Cyp19)基因转录,免疫组织化学法(IHC)检测海马齿状回ERα和ERβ表达,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脑内总ERα和ERβ蛋白水平。第二部分实验分Sham,OVX,YHT和阻断剂组(Y+B,23.4 g·kg-1+100 μg·kg-1),Y+B组小鼠在引火汤灌胃同时采用隔天腹腔注射方式的给予ERβ阻断剂(PHTPP),3种行为学实验观察各组小鼠不动时间、水平运动评分及垂直运动评分变化。结果 与Sham组比较,OVX组小鼠不动时间显著增加、水平运动及垂直运动水平显著降低(P<0.01),血清和脑内E2显著降低(P<0.01),脑内Cyp19 mRNA表达显著降低(P<0.01),海马齿状回和脑内总ERα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海马齿状回和脑内总ERβ表达显著降低(P<0.01);与OVX组比较,E2组小鼠不动时间显著降低、水平运动及垂直运动水平显著增加(P<0.01),血清E2显著升高(P<0.01),脑内Cyp19 mRNA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海马齿状回和脑内总ERα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海马齿状回和脑内总ERβ表达显著升高(P<0.01),YHT组小鼠不动时间显著降低、水平运动及垂直运动水平显著增加(P<0.01),血清E2未见升高,脑内E2明显升高(P<0.01),脑内Cyp19 mRNA表达显著增加(P<0.01),海马齿状回和脑内总ERα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海马齿状回和脑内总ERβ表达均显著升高(P<0.05,P<0.01)。PHTPP可阻断引火汤对OVX小鼠在FST,TST,OFT实验中的作用。结论 引火汤促进脑内源性雌激素合成和释放,激活E2/ERβ信号通路可能是其改善慢性应激诱导的OVX小鼠抑郁样行为关键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鳖甲煎丸对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诱导的大鼠肝卵圆细胞WB-F344上皮间质转化(EMT)的影响,探讨其逆转EMT改变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WB-F344细胞随机分为空白组,TGF-β1模型组(10 μg·L-1TGF-β1),鳖甲煎丸低剂量组(10 μg·L-1TGF-β1+0.55 g·kg-1鳖甲煎丸),鳖甲煎丸中剂量组(10 μg·L-1TGF-β1+1.1 g·kg-1鳖甲煎丸),鳖甲煎丸高剂量组(10 μg·L-1TGF-β1+2.2 g·kg-1鳖甲煎丸),除空白组外,均采用TGF-β1诱导WB-F344细胞构建EMT模型,分别加入鳖甲煎丸低、中、高剂量含药血清处理细胞,采用细胞划痕实验检测WB-F344细胞迁移能力的改变;使用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E-钙黏蛋白(E-cadherin),N-钙黏蛋白(N-cadherin),波形蛋白(Vimentin)表达的变化;使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检测β-连环蛋白(β-catenin)mRNA表达的改变;使用细胞免疫荧光法检测β-catenin的表达。结果 与空白组比较,TGF-β1诱导WB-F344细胞4 d,WB-F344细胞间隙从紧密逐渐变得松散,细胞形态由鹅卵石状向成纤维样细胞转变,且E-cadherin蛋白表达降低,N-cadherin蛋白表达升高(P<0.01),说明成功构建了WB-F344细胞EMT模型。划痕实验结果显示,与空白组比较,TGF-β1模型组WB-F344细胞的迁移能力增强(P<0.01);与TGF-β1模型组比较,鳖甲煎丸中、高剂量组可以明显抑制WB-F344细胞的迁移能力(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空白组比较,TGF-β1模型组E-cadherin蛋白表达水平降低,N-cadherin,Vimentin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1);与TGF-β1模型组比较,鳖甲煎丸中、高剂量组E-cadherin蛋白表达升高,N-cadherin,Vimentin蛋白表达降低(P<0.05,P<0.01)。Real-time PCR结果显示,与空白组比较,TGF-β1模型组中β-catenin mRNA表达升高(P<0.01);与TGF-β1模型组比较,鳖甲煎丸低、中、高剂量组中β-catenin mRNA的表达降低(P<0.01)。细胞免疫荧光结果显示,与空白组比较,TGF-β1模型组β-catenin在细胞核内荧光表达增强;与TGF-β1模型组比较,鳖甲煎丸低、中、高剂量组β-catenin在细胞核内荧光表达减弱,且鳖甲煎丸对细胞核内β-catenin抑制作用与其浓度呈正相关。结论 鳖甲煎丸可能通过抑制Wnt/β-catenin信号通路,逆转TGF-β1诱导WB-F344细胞的EMT进程,抑制WB-F344细胞的迁移能力。  相似文献   

6.
目的 用侧脑室β-连环蛋白(β-catenin)RNA干扰(RNAi)黄精丸治疗D-半乳糖联合东莨菪碱模拟的阿尔茨海默病(AD)小鼠,以探讨黄精丸防治AD的神经保护信号分子机制。方法 81只雄性昆明种小鼠随机分成正常组,假手术组,AD模型组,多奈哌齐组,黄精丸+scrambled组(即β-catenin RNA干扰组),黄精丸+RNAi组,黄精丸组,多奈哌齐组和黄精丸组每组小鼠8只,其余各组每组13只。连续5周采用D-半乳糖联合东莨菪碱注射法给后5组的各小鼠制作AD模型。造模后第4周第1天,给黄精丸+RNAi组各小鼠右侧脑室一次性注射聚乙烯亚胺(PEI-LMW)/β-catenin siRNAs纳米络合物0.75 μL以脑内β-catenin RNA干扰处理,黄精丸+scrambled组各小鼠右侧脑室一次性注射络合复合物0.75 μL以作β-catenin干扰对照,假手术组各小鼠侧脑室内注射生理盐水0.75 μL。侧脑室注射2周后,经确认小鼠β-catenin RNAi成功,再给多奈哌齐组小鼠灌胃多奈哌齐(6.5×10-4 g·kg-1),给黄精丸+scrambled组,黄精丸+RNAi组,黄精丸组各小鼠灌胃黄精丸(2.5 g·kg-1),持续4周。灌胃结束后,采用跳台实验评价各小鼠的学习记忆能力差异;尼氏染色计数各组小鼠大脑皮层S1Tr区及海马CA1,CA3区神经元数量差异;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检测各组小鼠大脑Wnt1,蓬松蛋白极性片段2(DVL2),糖原合成酶激酶3β(GSK-3β),β-catenin,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D1) mRNA表达水平;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小鼠大脑Wnt1,DVL2,GSK-3β,β-catenin,CyclinD1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AD小鼠侧脑室内β-catenin RNAi可明显抑制其脑内β-catenin表达,可成功实现目的基因沉默。与正常组比较,AD模型组小鼠学习与记忆成绩显著下降,跳台的错误次数增多(P<0.01),大脑皮层S1Tr区及海马CA1,CA3区神经元神经元数量显著减少(P<0.01),大脑Wnt1,DVL2,β-catenin,CyclinD1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下降(P<0.01),GSK-3β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1)。与AD模型组比较,黄精丸组小鼠的学习与记忆成绩均显著升高,跳台错误次数均显著降低,大脑皮层S1Tr区及海马CA1,CA3区神经元数量显著升高,大脑Wnt1,DVL2,β-catenin,CyclinD1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GSK-3β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1)。与黄精丸组比较,黄精丸+RNAi组小鼠的学习与记忆成绩均下降,跳台错误次数显著升高(P<0.01),大脑皮层S1Tr区及海马CA1,CA3区神经元数量显著降低(P<0.01),大脑Wnt1,DVL2,GSK-3β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无明显变化,β-catenin,CyclinD1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1)。结论 黄精丸可通过激活Wnt/β-catenin信号通路转导发挥治疗AD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在体外研究芦荟大黄素(AE)对金属铝离子(Al3+)诱导的β-淀粉样蛋白42(Aβ42)聚集的抑制作用,以及对已形成的Aβ42-Al3+聚集体的解聚作用,并考察其对Al3+存在下Aβ42聚集产生的细胞增殖抑制作用的影响。方法 设置Aβ42组、Aβ42+Al3+组、Aβ42+AE组、Aβ42+Al3++AE组,以及解聚作用考察实验,应用硫黄素T(ThT)荧光试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动态光散射法(DLS)及噻唑蓝(MTT)细胞增殖抑制作用试验分别检测各组Aβ42的聚集纤维化过程、聚集体形貌、聚集体尺寸及细胞增殖抑制作用。结果 与Aβ42组比较,Al3+可促进Aβ42聚集,使ThT荧光强度升高至124.48%,诱导Aβ42聚集形成粒径较大的纤维束,并显著降低人神经母细胞瘤细胞SH-SY5Y的细胞活力(P<0.01),使细胞生存率降低至51.05%。AE不仅能抑制Aβ42聚集,而且可浓度依赖性地抑制Al3+诱导的Aβ42聚集;与Aβ42+Al3+组比较,高浓度AE使ThT荧光强度降低至41.66%,改变多肽聚集途径形成粒径较小的无定型结构聚集体,并显著抑制Al3+诱导Aβ42产生的细胞增殖抑制作用(P<0.01),使细胞生存率恢复至84.87%。解聚研究发现,AE可解聚Aβ42-Al3+聚集体,使已形成的聚集体消失,形成一些毒性较低的小粒径短纤维及无定型结构聚集体。结论 AE可抑制Al3+存在下的Aβ42聚集及细胞增殖抑制作用,解聚已形成的Aβ42-Al3+聚集体,缓解其产生的细胞增殖抑制作用,为探索AE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作用机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知母总皂苷对β淀粉样蛋白(β-amyloid,Aβ)Aβ25-35诱导的PC12细胞中抗凋亡基因Bcl-2表达的影 响。方法: 培养PC12细胞,分为6组:正常组、模型组、知母低、中、高剂量组、盐酸多奈哌齐组。模型组加入终浓度为20 μmol·L-1 Aβ25-35 的培养基,作用48 h;知母低、中、高剂量组和盐酸多奈哌齐分别加入含有低、中、高剂量知母总皂苷 (5,10,20 mg·L-1) 及盐酸多奈哌齐(1 μmol·L-1)和Aβ25-35(终浓度为20 μmol·L-1)的培养基共同作用于PC12细胞48 h。然后采用MTT检测各组细胞活力的变化;采用RT-PCR检测各组细胞中Bcl-2的mRNA表达变化;采用Western blotting技术检测各组细胞中Bcl-2蛋白的表达变化。结果: 和正常组比较,模型组细胞活力降低(P<0.01);和模型组比较,高、中、低剂量知母总皂苷能显著升高PC12细胞活力(P<0.05);和正常组比较(0.476±0.072,0.14±0.02),模型组抗凋亡基因Bcl-2的mRNA(0.316±0.026)和蛋白(0.08±0.01)表达水平降低(P<0.01);和模型组比较,高、中、低剂量知母总皂苷能显著性升高抗凋亡基因Bcl-2的mRNA(0.447±0.016,0.465±0.043,0.472±0.023)和蛋白(0.17±0.01,0.19±0.02,0.13±0.01)的表达水平(P<0.05)。结论: 知母总皂苷能升高Aβ25-35诱导的PC12细胞的活力降低,其机制可能是升高Bcl-2的表达水平。  相似文献   

9.
目的 阐明巨噬细胞 M1/M2极化在尿酸钠晶体诱导大鼠痛风性关节炎(GA)模型中的作用,揭示穿山龙总皂苷治疗GA的抗炎分子机制。方法 雄性SD大鼠72只,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正常组、模型组、穿山龙总皂苷组(160 mg·kg-1),塞来昔布组(43.3 mg·kg-1),每组18只。采用单尿酸钠晶体双侧注射大鼠踝关节方法建立大鼠GA模型。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大鼠踝关节滑膜组织病理学改变。免疫组化法检测踝关节滑膜组织 CD68,白细胞介素-4(IL-4),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 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 HE染色结果显示模型组造模后第3天炎症最为明显,疾病处于急性期。第5天炎症有所缓解,第8天仍有炎症表现但接近正常组。穿山龙总皂苷组和塞来昔布组均可改善滑膜组织病理表现,穿山龙总皂苷组效果更为明显。免疫组化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给药3 d,5 d和8 d时模型组 CD68和iNOS表达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给药3 d时穿山龙总皂苷可明显降低CD68和iNOS表达(P<0.05,P<0.01),给药5 d和8 d时穿山龙总皂苷可显著降低CD68和iNOS表达(P<0.01)。与正常组比较,给药3 d时,模型组IL-4和TGF-β1表达显著升高(P<0.01),给药5 d和8 d时,模型组IL-4表达显著降低(P<0.01),给药5 d时,模型组TGF-β1表达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给药5 d和8 d时,穿山龙总皂苷可显著升高IL-4和TGF-β1表达(P<0.01)。结论 穿山龙总皂苷可通过调控巨噬细胞 M1/M2极化对GA发挥潜在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基于转化生长因子-β/Smad(TGF-β/Smad)信号通路,体外研究三物白散含药血清对TGF-β1诱导的人胃癌SGC-7901细胞上皮间质转化(EMT)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SPF级3月龄雄性SD大鼠28只,随机分为空白组及三物白散低、中、高剂量组,每组7只,三物白散低、中、高剂量组分别按0.031 25、0.062 5、0.125 g·kg-1·d-1的剂量灌胃,空白组以等体积超纯水灌胃。每日1次,连续7 d。末次给药后45 min经腹主动脉取含药血清;细胞增殖与活性检测(CCK-8)法检测三物白散高剂量组含药血清对SGC-7901细胞活性的影响;镜下观察经TGF-β1和三物白散含药血清处理后的细胞形态变化;细胞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实验分别检测经TGF-β1诱导和三物白散低、中、高剂量组含药血清处理后SGC-7901细胞的迁移率和侵袭率;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细胞E-钙黏蛋白(E-cadherin)、Snail、TGF-β1、Smad3、磷酸化(p)-Smad3、Smad7蛋白的表达。结果 与空白组比较,10%、15%、20%三物白散高剂量组含药血清可呈浓度-时间依赖性抑制SGC-7901细胞活性;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细胞失去梭形形态,多数细胞变圆、变长;与模型组比较,各药物组细胞伪足减少,细胞变小且形态恢复正常;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增强(P<0.01);与模型组比较,三物白散中、高剂量组处理SGC-7901细胞24 h后能显著抑制其迁移能力(P<0.01);三物白散低、中、高剂量组处理SGC-7901细胞48 h后均能显著抑制其迁移能力(P<0.01);与模型组比较,三物白散低、中、高组剂量组均能显著抑制其侵袭能力(P<0.01);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E-cadherin及Smad7蛋白的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1),Snail、p-Smad3、TGF-β1蛋白的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1),Smad3总蛋白水平不变;与模型组比较,三物白散高剂量组E-cadherin蛋白显著增加(P<0.01)、三物白散中剂量组有明显上升(P<0.05);Smad7蛋白三物白散中、高剂量组表达水平显著增加(P<0.01);三物白散中、高剂量组Snail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1);三物白散低、中、高组TGF-β1、p-Smad3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P<0.01)。三物白散含药血清可以有效地逆转TGF-β1诱导的人胃癌SGC-7901细胞EMT,并可能通过TGF-β/Smad信号通路发挥作用。结论 三物白散能抑制TGF-β1诱导的SGC-7901细胞EMT的发生,其机制可能与调控TGF-β/Smad信号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运用中医经方大黄?虫丸干预小鼠硅肺纤维化模型,观察其对小鼠硅肺纤维化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选用SPF级雄性昆明种小鼠36只,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大黄?虫丸高、中、低剂量(1.560,0.780,0.390 g·kg-1)组,汉防己甲素组(0.039 mg·kg-1),每组6只。除正常组外,其余组均用静式染毒法连续40 d吸入二氧化硅(SiO2)粉尘复制小鼠硅肺纤维化模型,并用相应药物进行干预28 d后处死小鼠,获得血清和肺组织样品,运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方法检测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IL-6和羟脯氨酸(HYP)的含量,运用肺组织样本进行病理切片观察,并采用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方法检测肺组织中p38 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核转录因子-κB(NF-κB),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Smad2,Smad3,Smad7的蛋白和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中的TNF-α,IL-1β,IL-6和HYP的含量均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与模型组比较,大黄?虫丸高剂量组能够明显降低小鼠血清中TNF-α,IL-6和HYP的含量(P<0.05,P<0.01),可见大黄?虫丸能够减轻硅肺小鼠肺部炎症。同时,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中的p38 MAPK,NF-κB p65,TGF-β1α-SMA,Smad2和Smad3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P<0.01),Smad7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大黄?虫丸高剂量组中的p38 MAPK,NF-κB p65,TGF-β1α-SMA,Smad2和Smad3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P<0.01),Smad7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P<0.01)。结论 大黄?虫丸能改善硅肺小鼠肺泡炎症、细胞外基质沉积的情况,因而起到减轻纤维化的作用,这可能是通过调节p38 MAPK/NF-κB/TGF-β1通路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当归芍药散(DSS)含药血清对β淀粉样蛋白(Aβ1-40损伤大鼠肾上腺嗜铬细胞瘤(PC12)细胞的保护作用及对泛素-蛋白酶体途径(UPP)的调控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Aβ1-40干预PC12细胞制备损伤模型。实验分为空白组、模型组、DSS含药血清高、中、低剂量组(10%、5%、2.5%)。细胞增殖与活性检测(CCK-8)法检测细胞存活率,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细胞Aβ和磷酸化(p)-Tau蛋白含量,免疫荧光细胞化学(ICC)标记UPP重要靶点泛素(Ub)、泛素连接酶E3(E3)、26S蛋白酶体、泛素羧基端水解酶1(UCHL1)和UCHL3蛋白的表达,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和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Ub、E3、26S、UCHL1、UCHL3 mRNA和蛋白的表达。结果 根据CCK-8实验结果,筛选5 μmol·L-1、48 h为PC12细胞损伤最佳造模条件。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细胞存活率降低(P<0.05)、凋亡率升高(P<0.05),Aβ及p-Tau表达升高(P<0.05),Ub蛋白及mRNA表达升高,26S、E3、UCHL1+3蛋白及mRNA表达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DSS中剂量组细胞存活率升高(P<0.05);DSS各剂量组细胞凋亡率下降(P<0.05);DSS各剂量组Aβ含量降低(P<0.05),DSS高、中剂量组p-Tau 含量降低(P<0.05);DSS各剂量组Ub mRNA表达降低(P<0.05),DSS各剂量组26S mRNA表达升高(P<0.05),DSS中剂量组UCHL1 mRNA表达升高(P<0.05),DSS高、中剂量组E3和UCHL 3mRNA表达升高(P<0.05);DSS各剂量组Ub蛋白表达降低,DSS高、中剂量组26S、E3、UCHL1+3蛋白表达升高,以DSS中剂量效果最佳。结论 DSS含药血清可提高细胞存活率、降低细胞凋亡率、清除Aβ和p-Tau蛋白沉积,对Aβ1-40损伤PC12细胞有保护作用,其作用可能是通过调控UPP降低Ub表达及升高26S、E3、UCHL1及UCHL3表达来发挥。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氧化苦参碱(OM)联合贝伐珠单抗(BV)对乳腺癌MCF-7细胞增殖、侵袭和迁移的作用,并基于分泌型糖蛋白(Wnt)/β-连环蛋白(β-catenin)信号通路对OM调控BV引起的上皮间质转化(EMT)的机制进行探讨。方法 采用细胞增殖与活性检测(CCK-8)实验观察OM(0,0.5,1.0,2.0,4.0,8.0,16.0 mmol·L-1)及BV(0,0.25×10-4,0.50×10-4,1.00×10-4,2.00×10-4,4.00×10-4,8.00×10-4 mmol·L-1)联合后对MCF-7细胞增殖的影响;通过侵袭小室法(transwell)和划痕损伤修复实验观察OM(4.0 mmol·L-1)与BV(2.00×10-4 mmol·L-1)联合后对MCF-7细胞侵袭与迁移能力的影响;采用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观察OM(4.0 mmol·L-1)与BV(2.00×10-4 mmol·L-1)联合后对MCF-7细胞增殖相关蛋白的影响,并对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及EMT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进行检测。结果 与空白组比较,OM(2.0,4.0,8.0,16.0 mmol·L-1)可呈浓度依赖性地抑制MCF-7细胞的增殖(P<0.05,P<0.01),而BV未表现出抑制MCF-7细胞增殖的作用,两药联合对MCF-7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与O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空白组比较,OM可显著减少MCF-7细胞的迁移距离和侵袭细胞数目(P<0.01),BV可明显增加MCF-7细胞的迁移距离和侵袭细胞数目(P<0.05,P<0.01)。与BV比较,联合后OM可显著抑制BV引起的MCF-7细胞的侵袭和迁移(P<0.01)。与空白组比较,OM及两药联用可明显抑制MCF-7细胞中与细胞增殖相关蛋白激酶B(Akt)和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1/2(ERK1/2)蛋白的磷酸化(P<0.01);OM及两药联用后显著降低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中β-catenin,原癌基因(c-Myc),CD44,G1/S-特异性周期蛋白-D1(cyclin D1)蛋白表达(P<0.05,P<0.01);OM及两药联用可显著降低EMT中钙离子依赖的细胞N-钙黏蛋白(N-cadherin),波形蛋白(Vimentin)蛋白表达,增加钙离子依赖的细胞E-钙黏蛋白(E-cadherin)的表达水平(P<0.01),BV组上述相关蛋白的表达相反(P<0.05,P<0.01)。结论 OM与BV联合后OM可通过有效抑制BV引起的Wnt/β-catenin通路激活逆转EMT机制发挥抗乳腺癌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当归芍药散对雷公藤多苷片联合应激所致的卵巢储备功能下降(DOR)模型大鼠卵巢储备功能的改善作用,并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1 (TGF-β1)/Smads信号通路在其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选取性周期正常的雌性SD大鼠48只,随机分为正常组8只和模型制备组40只。模型制备组以灌胃雷公藤多苷片(50 mg·kg-1)联合随机应激法建立模型,时间15 d,造模成功后将其随机分为模型组、当归芍药散低、中、高剂量组(3.96,7.92,15.84 g·kg-1)及戊酸雌二醇组(0.09 mg·kg-1)各8只,各组在继续给予应激的同时,分别用生理盐水,低、中、高剂量当归芍药散及戊酸雌二醇进行相应剂量灌胃干预,连续15 d。各组大鼠每日观察动情周期,干预结束后处死大鼠,计算大鼠卵巢脏器指数,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大鼠卵巢组织病理变化,免疫组化法(IHC)检测大鼠卵巢组织中TGF-β1,转化生长因子-β1受体(TGF-β1R)蛋白表达水平,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检测大鼠卵巢组织中Smad2,Smad3,Smad7 mRNA表达水平。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动情周期紊乱率明显升高(P<0.05),卵巢指数明显下降(P<0.01),卵巢组织中TGF-β1,TGF-β1R蛋白及Smad2,Smad3 mRNA表达水平降低(P<0.01),Smad7 mRNA表达水平上升(P<0.01);与模型组比较,中药3组与戊酸雌二醇组大鼠动情周期均有不同程度改善(P<0.05),卵巢指数均有不同程度回升,其中以中、高剂量组最为明显(P<0.05,P<0.01),卵巢组织中TGF-β1,TGF-β1R蛋白及Smad2,Smad3 mRNA水平均有不同程度升高(P<0.01),Smad7 mRNA表达水平均下降(P<0.01),其中TGF-β1,TGF-β1R蛋白表达改善程度以中剂量组和戊酸雌二醇组最为明显。结论 当归芍药散能够明显改善DOR大鼠卵巢储备功能,且作用机制与调控TGF-β1/Smads信号通路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藏族药二十五味鬼臼丸通过经典Wnt/β-连环蛋白(β-catenin)信号通路改善去卵巢大鼠的骨质疏松症的机制。方法 将48只3月龄SD雌性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OVX)、假手术组(Sham)、雌二醇组(E2)、二十五味鬼臼丸高、中、低剂量组,除假手术组大鼠摘取卵巢附近部分脂肪组织外,其余各组大鼠均摘取卵巢构建去卵巢骨质疏松大鼠模型。术后2周开始给药处理,雌二醇组给予戊酸雌二醇0.1 mg·kg-1,二十五味鬼臼丸组给予二十五味鬼臼丸高剂量800 mg·kg-1,中剂量400 mg·kg-1,低剂量200 mg·kg-1,模型组及假手术组给予同体积的生理盐水,连续灌胃12周,每日1次。取材后,苏木素-伊红(HE)染色法观察大鼠右侧股骨及腰椎的骨形态变化;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血清中大鼠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5b(TRAP5b)、Ⅰ型胶原C端肽(CTX-Ⅰ)、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ALP)、Ⅰ型前胶原氨基端原肽(PINP)、骨钙素(BGP)的水平,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检测股骨中β-catenin、矮小相关转录因子2(Runx2) mRNA表达;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β-catenin、Runx2和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相关蛋白-5(Lrp‐5)蛋白表达。结果 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骨小梁紊乱且稀疏,骨小梁间连接较少,血清BALP、BGP、PINP水平显著下降(P<0.01),CTX-Ⅰ、TRAP5b水平显著升高(P<0.01);股骨组织中β-catenin、Runx2 mRNA的表达水平下降(P<0.01);Lrp‐5、β‐catenin和Runx2的蛋白表达显著下降(P<0.01)。与模型组比较,二十五味鬼臼丸高、中、低剂量组大鼠上述指标的异常改变得到不同程度的恢复(P<0.05,P<0.01)。结论 藏族药二十五味鬼臼丸对于治疗去卵巢大鼠骨质疏松症具有较好的效果,其机制可能与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有关,通过上调信号通路中成骨相关基因的表达影响骨代谢。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加味肾气丸对糖尿病肾病小鼠肾功能及纤维化的影响,并基于糖原合成酶激酶-3β(GSK-3β)/环磷腺苷效应原件(CREB)信号通路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雄性db/db小鼠50只,db/m小鼠10只。50只db/db小鼠按体质量随机分为模型组、厄贝沙坦组、加味肾气丸低、中、高剂量组。db/m小鼠10只为正常组。加味肾气丸低、中、高剂量组中药颗粒剂混悬液灌胃,厄贝沙坦组给予厄贝沙坦混悬液灌胃,正常组及模型组予等体积蒸馏水灌胃,连续干预12周。分别记录治疗前后小鼠的血糖和尿白蛋白肌酐比(UACR)及小鼠肾脏中GSK-3β、CREB、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钙黏蛋白E(E-cadherin)、波形蛋白(Vimentin)、纤维粘连蛋白(FN)、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Ⅳ型胶原蛋白(Col Ⅳ)蛋白的表达水平,并观测小鼠肾脏的病理损伤程度。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血糖、UACR水平及肾脏中GSK-3β、TGF-β1、E-cadherin、Vimentin、FN、PAI-1、Col Ⅳ蛋白的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CREB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下降(P<0.05),小鼠肾脏病理损伤严重;与模型组比较,肾气丸低、中、高剂量组和厄贝沙坦组小鼠血糖、UACR水平及肾脏中GSK-3β、TGF-β1、E-cadherin、Vimentin、FN、PAI-1、Col Ⅳ蛋白的表达水平均有不同程度下降(P<0.05),CREB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5),小鼠肾脏病理损伤有不同程度的减轻。结论 肾气丸可有效降低血糖、改善肾功能和纤维化,其作用机制与其抑制GSK-3β/CREB信号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究右归丸对阿霉素诱导的肾病综合征(NS)大鼠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右归丸低、中、高剂量组和泼尼松组。模型组大鼠尾静脉注射阿霉素构建NS模型,右归丸低、中、高剂量组分别按生药2.8、5.6、11.2 g·kg-1·d-1灌胃,泼尼松组以醋酸泼尼松6.3 mg·kg-1·d-1灌胃。各用药组连续给药6周,正常组及模型组灌服等体积生理盐水。BCA法检测24 h尿蛋白(24 h UP);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尿素氮(BUN)、肌酐(SCr)、白蛋白(ALB)、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水平;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肾组织病理形态变化;试剂盒检测血清晚期氧化蛋白产物(AOPPs)、活性氧(ROS);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肾组织晚期糖基化终产物受体(RAGE)、核转录因子-κB(NF-κB)磷酸化水平、Wnt及β-连环蛋白(β-catenin)蛋白表达。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24 h UP、血清BUN、SCr、TC、TG、AOPPs、ROS水平均显著升高(P<0.01),ALB显著降低(P<0.01),且肾组织存在典型的病理性损伤,RAGE、磷酸化(p)-NF-κB、Wnt1及β-catenin蛋白表达均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右归丸低、中、高剂量组大鼠24 h UP、血清BUN、SCr、TC、TG、AOPPs、ROS水平均显著降低(P<0.01),ALB明显升高(P<0.01),肾组织损伤减轻,RAGE、p-NF-κB、Wnt1及β-catenin蛋白表达均显著降低(P<0.01),且呈剂量相关。结论 右归丸能够改善阿霉素诱导的NS大鼠肾损伤,其机制可能与降低AOPPs水平,抑制RAGE/ROS/NF-κB轴及Wnt/β-catenin信号活化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红芪多糖(HPS)对糖尿病肾病db/db小鼠Wnt/β-连环蛋白(β-catenin)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 将50只db/db小鼠按体质量随机分为模型组、厄贝沙坦组、HPS高、中、低剂量组,每组10只;另取10只C57BL/6小鼠作为正常组。正常组和模型组给予5 mL·kg-1·d-1蒸馏水,厄贝沙坦组给予22.75 mg·kg-1·d-1厄贝沙坦溶液,HPS高、中、低剂量组分别给予200、100、50 mg·kg-1·d-1 HPS溶液。6组小鼠每日灌胃1次,连续给药12周。检测各组小鼠一般状态、血糖(GLU)、24 h尿蛋白(UTP)、血肌酐(SCr)、尿素氮(BUN),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肾脏组织病理变化,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检测肾脏中Wnt1、β-catenin、糖原合成激酶-3β(GSK-3β)及磷酸化糖原合成激酶-3β(p-GSK-3β)的蛋白及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 治疗12周后,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一般状态较差且肾脏组织病理超微结构病变显著,其GLU、24 h UTP、SCr、BUN水平均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HPS高、中剂量组小鼠一般状态及肾脏组织病理超微结构均得到一定程度改善,其GLU、24 h UTP、SCr、BUN水平均降低(P<0.05,P<0.01);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Wnt1、β-catenin、GSK-3β及p-GSK-3β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均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HPS高、中剂量组Wnt1、β-catenin、GSK-3β及p-GSK-3β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P<0.01)。结论 HPS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糖尿病肾病的肾损伤,其机制可能与抑制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激活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补肾活血方对复发性流产模型小鼠子宫蜕膜组织Wnt/β-连环蛋白(β-catenin)信号通路及子宫螺旋动脉重铸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以CBA/J×BALB/c小鼠合笼构建正常妊娠小鼠模型,以CBA/J×DBA/2小鼠合笼构建复发性流产小鼠模型,将复发性流产模型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地屈孕酮组、中药低剂量组及中药高剂量组,以正常妊娠小鼠作为空白组,每组10只,各组分别给予药物治疗14 d。疗程结束后观察各组小鼠胚胎吸收率,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蜕膜组织病理形态、螺旋动脉生理性转变率,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分别检测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MMP-9、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mRNA与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胚胎吸收率明显升高(P<0.05);子宫螺旋动脉生理性转变率明显降低(P<0.05);子宫蜕膜组织的细胞水肿变性,排列紊乱;螺旋动脉重铸关键因子MMP-2、MMP-9、VEGF及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相关因子Wnt2、β-catenin、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 D1)、c-Myc的mRNA与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中药低剂量组、中药高剂量组可以明显降低胚胎吸收率(P<0.05);明显提高螺旋动脉生理性转变率(P<0.05);改善子宫蜕膜组织的细胞形态、增加蜕膜血管数量;明显上调MMP-2、MMP-9、VEGF及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相关因子的mRNA与蛋白表达(P<0.05)。结论 复发性流产存在子宫螺旋动脉重铸障碍,补肾活血方可以通过激活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增加VEGF、MMP-2及MMP-9的表达,促进子宫螺旋动脉重铸,从而治疗复发性流产。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补肾健脾解毒利咽法不同剂量中药对免疫球蛋白A(IgA)肾病模型大鼠小肠及骨髓中黏附分子整合素α4β1与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与趋化因子受体-4(CXCR4)表达的影响。方法 采用雄性SD大鼠120只,应用牛血清白蛋白(BSA)灌胃、CCl4皮下注射、脂多糖(LPS)尾静脉注射等方案的改良法制备IgA肾病大鼠模型后,验证模型成功后,随机将大鼠分为空白组、模型组、洛汀新组(63 mg·kg-1)、补肾健脾解毒利咽法(中药)低、中、高剂量组(10.4、20.81、41.62 g·kg-1),每组16只,给药7周后处死大鼠,收集相关标本并检验,采用免疫组化检测大鼠小肠固有膜黏附分子α4 β1,VCAM-1,SDF-1和CXCR4的蛋白表达,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检测大鼠骨髓中黏附分子α4 β1,VCAM-1,SDF-1和CXCR4 mRNA表达变化情况。结果 与空白组比较,第10、12、14、16周模型组大鼠的尿红细胞计数均显著升(P<0.01)。与模型组比较,第10、12、14、16周洛汀新组与中药各剂量组大鼠尿红细胞计数均明显降低(P<0.05),其中中药中剂量组对于大鼠尿红细胞计数改善更明显(P<0.05)。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小肠固有膜黏附分子α4 β1,VCAM-1,SDF-1和CXCR4蛋白表达均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洛汀新组及中药各剂量组大鼠小肠固有膜α4 β1,VCAM-1,SDF-1和CXCR4蛋白表达均明显下降(P<0.05)。与模型组比较,中药中剂量组大鼠小肠固有膜SDF-1与CXCR4蛋白表达均明显下降(P<0.05)。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骨髓黏附分子α4 β1,SDF-1 mRNA表达明显下降,VCAM-1,CXCR4 mRNA表达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洛丁新组与中药各剂量组大鼠骨髓黏附分子SDF-1,CXCR4 mRNA均明显下降(P<0.05)。结论 补肾健脾解毒利咽法通过调节小肠固有膜及骨髓中黏附分子α4 β1与VCAM-1、SDF-1与CXCR4的表达,从而调节浆细胞的归巢效应,可能与Toll样受体介导的免疫应答激活有关,补肾健脾解毒利咽法中药可能通过减少相关黏附分子的表达量从而浆细胞在循环中的增殖,进而减轻IgA肾病肾脏损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