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用头孢曲松溶液灌胃断乳期小鼠,建立小鼠生命早期肠道菌群失调的模型。方法将60只断乳期小鼠随机分为高剂量抗生素组、低剂量抗生素组和对照组,分别灌胃500 mg/ml、250 mg/ml头孢曲松溶液0.2 ml/次和相同体积的蒸馏水7 d,提取粪便DNA,用变性梯度凝胶电泳方法检测小鼠肠道菌群的变化,验证小鼠肠道菌群失调模型是否建立成功。结果实验d8时,高、低剂量抗生素组小鼠体重和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差异(F=56.42,P0.01),高、低剂量组小鼠粪便菌群多样性和丰富度降低。实验d0小鼠肠道优势菌群为Bacteroides stercoris、Lactobacillus murinus、Bacteroides caccae strain,实验d8优势菌群为Enterobacter sp.638、Ruminococcus torques、Pseudomonas stutzeri、Clostridium hathewayi。结论应用头孢曲松灌胃断乳期小鼠7 d,小鼠发生腹泻,小鼠肠道菌群多样性降低,肠道优势菌群发生改变。本研究成功建立断乳期小鼠肠道菌群失调模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花椒麻味物质对糖尿病大鼠肠道微生态的影响。方法以腹腔注射60mg/(kg·bw)链脲佐菌素(STZ)建立糖尿病大鼠模型。将大鼠分为空白组、模型组、花椒麻味物质低、中、高[3、6、9 mg/(kg·bw)]剂量组,每组8只。连续灌胃28d后,检测大鼠盲肠组织,盲肠内容物pH值、游离氨、短链脂肪酸(SCFA)及主要肠道菌群等指标,并观察回肠病理切片。结果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盲肠组织总重、盲肠组织表面积、pH值、游离氨的含量及其肠球菌、肠杆菌等条件致病菌的数量显著增加(P0.05),而SCFA含量、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等有益菌群的数量显著降低(P0.05),说明糖尿病大鼠发生了肠道微生态紊乱。与模型组相比,花椒麻味物质可显著降低盲肠组织重量及盲肠内容物pH值、游离氨的含量(P0.05),并能抑制肠道中肠杆菌、肠球菌等条件致病菌的生长;显著增加盲肠内容物中SCFA含量及其乳酸杆菌、双歧杆菌等有益菌群的数量(P0.05),改善大鼠回肠组织形态,但高剂量组会导致大鼠回肠组织肠道黏膜及其细胞结构损伤。结论适量的花椒麻味物质对糖尿病大鼠的肠道微生态紊乱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厌氧菌预成酶作为快速诊断肠道菌群失调的可行性。方法以盐酸林可霉素灌胃实验大鼠造成其肠道菌群失调模型后,同时对肠道菌群及厌氧菌预成酶进行连续、定量分析。结果随着抗生素的灌胃,实验大鼠肠道内的正常菌群在数量上发生较大变化,尤其是优势厌氧菌双歧杆菌及乳酸杆菌的数量在抗生素灌胃的2、4、6d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成酶中除少数酶未发生改变,大多数酶随着抗生素的灌胃数量都在减少甚至消失,且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厌氧菌预成酶作为快速诊断肠道菌群失调的方法有可行性,但仍需进一步的实验。  相似文献   

4.
目的:应用多黏菌素E给小鼠灌胃诱导建立肠道菌群失调动物模型,研究肠道菌群失调对肠黏膜屏障和细菌易位的影响。方法:将20只小鼠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0只。实验组采用多黏菌素E按0.2 g/kg加入0.2 ml等渗盐水灌胃,1次/d,连续7 d。对照组用等剂量等渗盐水灌胃,1次/d,连续7 d。实验结束次日观察两组小鼠回肠黏膜病理形态、肠道菌群、回肠黏膜组织紧密连接(TJ)蛋白表达和器官(肝、脾、肾、淋巴结)细菌易位率等。结果:实验组小鼠盲肠黏膜和盲肠内容物的肠杆菌数量显著减少。常规病理检查发现,实验组小鼠回肠黏膜充血明显,绒毛稀疏,尖端有少量上皮坏死脱落,与对照组比损伤明显。透射电镜显示,实验组小鼠回肠上皮TJ的电子致密物质明显减少,TJ破坏。回肠黏膜组织中TJ蛋白Claudin-1、Occludin和ZO-1的表达显著下降,器官细菌易位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多黏菌素E灌胃能够诱导肠道菌群失调,且导致肠屏障功能损伤和细菌易位。  相似文献   

5.
目的本研究将姜黄素与有氧运动联合,用于调节高脂饮食大鼠肠道菌群。方法本研究按照随机分组原则,将40只SD野生雄性大鼠分为普通饮食+安静组(C组)、高脂饮食+安静组(H组)、高脂饮食+姜黄素+安静组(J组)、高脂饮食+有氧运动组(S组)和高脂饮食+姜黄素+有氧运动组(U组),共5组,每组8只。有氧运动方案为:坡度:5°,运动强度:70%最大摄氧量,每次运动60min,每周6次;姜黄素补剂量为200mg/(kg·d),灌胃时间为运动前0.5h。整个实验周期为8w,最后一次有氧运动结束后24h,取盲肠内容物进行测试。结果(1)与H组相比,姜黄素干预、姜黄素联合有氧运动干预增加了高脂饮食大鼠与C组的OTU组成的相似性。(2)在肠道菌群结构分析中发现:与H组相比,J组、S组、U组大鼠肠道菌群中F/B比值发生变化,并且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J组、S组大鼠肠道菌群中F/B比值显著性减少(P<0.05),U组大鼠肠道菌群中F/B比值无显著性变化(P>0.05);与U组比较,J组、S组大鼠肠道菌群F/B比值没有显著性变化(P>0.05)。(3)Beta多样性分析中,主要“元素”在三个...  相似文献   

6.
嗜酸乳杆菌对抗生素诱导小鼠肠道菌群失调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用传统的微生物培养法和无需预先培养的PCR-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法,分析嗜酸乳杆菌对经头孢曲松处理后的小鼠肠道菌群的效果影响. 方法: SPF级雌性BALB/c小鼠随机饮用头孢曲松水溶液5 d,造成小鼠抗生素相关性菌群失调模型后,自然恢复组灌服等渗盐水;治疗组灌服嗜酸乳杆菌菌液(108CFU/mL),处理7 d后,对各组小鼠进行解剖,并取其盲肠内容物,运用活菌计数和PCR-DGGE技术,分析抗生素对小鼠盲肠内细菌的影响和嗜酸乳杆菌对已失调的肠道菌群的调整作用. 结果: 经头孢曲松处理后,使小鼠肠道内乳杆菌和双歧杆菌数量减少,肠球菌异常增殖,与正常对照组比有极显著差异;嗜酸乳杆菌的治疗使乳杆菌和双歧杆菌的数量得到恢复,同时肠球菌数量也降至正常水平;抗生素处理使优势菌群发生改变,菌群多样性减少,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有极显著差异;灌服嗜酸乳杆菌后,菌群多样性指数回升至正常水平,与抗生素处理组及自然恢复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而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结论: 嗜酸乳杆菌对头孢曲松引起的肠道菌群失调具有调整作用;与传统微生物培养法相比,PCR-DGGE法是一种快速、有效并能直观反映整个微生态动态变化的分子生物学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维生素D(VD)对酒精性肝损伤大鼠的改善效果及其对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 SD雄性大鼠适应性喂养3w后,随机分为正常对照、酒精模型、甘立欣干预、VD低、高剂量干预组共5组,实验持续16w.末次灌胃后使用无菌的鼠笼留取大鼠粪便各3~5粒冻存备测;禁食12h后麻醉处死,腹主动脉取血,剥取肝组织.检测肝功能、血清炎症...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钙对去势骨质疏松大鼠肠道菌群结构的影响。方法30只SPF级雌性Wistar大鼠,按体重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碳酸钙补充组,去卵巢建立去势骨质疏松大鼠模型。造模1周后开始灌胃,碳酸钙补充组灌胃280mg/mL碳酸钙溶液10mL/kg,钙摄入量为1.34g/kg,其他两组灌胃等量无菌水,每日1次。连续灌胃12周后处死动物,取左侧股骨,用双能X射线骨密度仪测定骨密度;无菌提取粪便DNA,利用Illumina Miseq平台进行高通量测序。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大鼠体重增重显著增加,骨密度显著降低(P<0.05),肠道菌群多样性未见明显变化,厚壁菌门丰度降低,拟杆菌门丰度增加;与模型组相比,碳酸钙补充组大鼠体重增重显著降低,骨密度显著增加(P<0.05),肠道菌群多样性未见明显变化,厚壁菌门丰度增加,拟杆菌门丰度降低。结论实验周期内补钙能够升高大鼠骨密度,并抑制体重增加,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肠道菌群结构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通腑汤肠道准备对结直肠癌术后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于2013年10月至2015年2月间我院收治的结直肠癌患者6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采用电脑随机分组方式,将此次收治于我院的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常规组,各组30例.其中常规组患者例给予常规肠道准备;研究组患者例给予通腑汤肠道准备.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肠道菌群改变状况.结果:经对比分析发现,研究组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致病菌计数明显低于常规组(p<0.05),研究组乳酸杆菌、双歧杆菌等益生菌中计数显著高于常规组(p<0.05),常规组术后Ⅲ度肠道菌群失衡9例,Ⅱ肠道菌群失衡12例,Ⅰ肠道菌群失衡7例,而研究组分别为2例、7例、6例.在Ⅲ度肠道菌群失衡率方面,两组各自占比30%、6.67%,两组患者菌群失调状况对比差异显著(p<0.05).术后研究组并发症发生1例,占比3.33%,常规组8例发生并发症,占比26.67%,数据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术前针对结肠癌患者予以通腑汤肠道准备,有助于减少术后对肠道菌群的影响,起到平衡肠道菌群的作用,避免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0.
不同营养途径对腹腔感染大鼠肠道微生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肠内肠外营养对腹腔感染大鼠肠道微生态的影响. 方法:将14只存活超过6天的盲肠结扎穿孔腹腔感染大鼠,分别给予肠外营养(PN组,n=7)和PN 肠内营养(EN组,n=7).两组动物营养供给等热量、等氮量.第6天处死,取盲肠内容物做厌氧培养,采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技术(RAPD)作细菌种群DNA指纹图谱分析. 结果:①实验动物总体病死率为69.6%,大多数动物出现腹腔脓肿、肝脓肿、肺部感染等;②PN组各菌种数量减少,EN组各菌种数量增多,但条件致病菌(如产气荚膜杆菌)数量也增加;③细菌DNA指纹图谱显示,PN组肠道菌群条带减少,而且出现异常条带;EN组同正常大鼠有较高的一致性. 结论:早期肠内营养能克服单纯PN导致的菌群破坏,使肠道菌群数量增多,但菌种上缺乏控制,可导致个别条件致病菌增加.  相似文献   

11.
抗性淀粉对大鼠肠道菌群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目的观察抗性淀粉(RS)及其不同类型的摄入对大鼠肠道常见菌群的影响。方法将32只大鼠按体重随机分为4组,每组8只,分别喂以不含RS的饲料、含6%二型抗性淀粉(RS2)、含12%RS2和含6%三型抗性淀粉(RS3)饲料4周。收集大鼠实验前后的粪便,检测其pH值和5种常见菌群(大肠杆菌、拟杆菌、肠球菌、双歧杆菌、乳杆菌)的分布。饲养4周后,处死大鼠取其盲肠内容物,检测其pH值和短链脂肪酸(SCFA)的含量。结果RS2和RS3均可明显增加大鼠粪便中双歧杆菌菌落数(P<005),显著减少肠球菌落数(P<005);盲肠内容物的SCFA随RS2摄入增加而增加,12%RS2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也高于6%RS2组(P<005);RS可降低大鼠盲肠内容物和粪便的pH值(P<005),降低效果随RS摄入量增加而加大,且RS3组优于RS2组(P<005)。结论抗性淀粉可明显改善机体的肠道菌群,并增加其酵解产物SCFA,降低肠道pH值,从而发挥对机体的健康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姜黄素对高脂饲料喂养大鼠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将雄性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姜黄素组,每组10只。对照组和模型组给予高脂饲料喂养16周,姜黄素组于高脂喂养8周后,给予姜黄素灌胃200 mg·kg-1·d-1,每日1次,共8周。光镜观察肝脏病理学变化;检测血丙氨酸转氨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脂多糖(LPS)、空腹血糖(FBG)、空腹血浆胰岛素(FINS)水平,并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肠道大肠杆菌、双歧杆菌及乳酸杆菌拷贝数。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血ALT、AST、LPS、FBG、FINS及HOMA-IR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姜黄素组与模型组相比,大鼠血ALT、AST、LPS、FBG、FINS及HOMA-IR均下降(P0.05)。模型组大鼠盲肠大肠杆菌较对照组升高(P0.05),而乳酸杆菌及双歧杆菌较对照组下降(P0.05);姜黄素组大鼠盲肠大肠杆菌较模型组降低(P0.05),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数量较模型组升高(P0.05)。结论姜黄素能够改善高脂喂养大鼠肠道菌群失调。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壳寡糖对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利用诺氟沙星灌胃建立肠道微生态失调小鼠模型,然后用壳寡糖对昆明小鼠每天进行灌胃,连续灌胃14d后,在无菌条件下采集各组小鼠盲肠内容物,提取基因组DNA,对样本的16S rDNA基因V3-V4区进行PCR扩增,采用Illumina-Miseq高通量测序平台测序,并对各样本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体外实验结果显示,壳寡糖能显著促进乳杆菌的生长,抑制大肠杆菌的生长,且呈浓度剂量依赖。OTUs结果显示,利用抗生素处理后,小鼠肠道菌群的数量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减少,但壳寡糖能增加和恢复小鼠肠道内的菌群数量。肠道菌群Alpha多样性和Beta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壳寡糖能增加小鼠肠道菌群的丰富度和多样性,可恢复抗生素对小鼠肠道菌群平衡造成的破坏。在属水平上对样品进行菌群种类和丰度分析的结果显示,4组样本在菌群种类和丰度上均存在较大的差异。Azospira、Bacteroides(拟杆菌属)、Lactobacillus(乳杆菌属)和Alistipes(另枝菌属)在4组样本中的菌属序列数目变化最为显著。其中壳寡糖组能够抑制有害菌Azospira的生长和繁殖,提高肠道益生菌群Bacteroides、Lactobacillus和Alistipes的种类和丰度,而自然恢复组与之相反。结论壳寡糖能够提高小鼠肠道益生菌群的种类和丰度,可对抗生素造成的肠道菌群紊乱具有显著的改善和恢复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临床使用抗生素对小儿肠道菌群的影响,以增强医护人员合理使用抗生素意识。方法:对西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科250例非肠道感染性疾病住院患儿,据病情选用不同的抗生素。分别于抗生素使用后第3天、第7天、第10天及第14天,采用粪便直接涂片染色法诊断有无菌群失调及菌群失调的程度。结果:62.00%的患儿出现不同程度菌群失调,其中1周岁内婴儿组有75.30%出现菌群失调,与1~3岁的幼儿组及>3岁的儿童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且程度较重。婴儿组Ⅱ度菌群失调发生率为32.80%,而幼儿组及儿童组发生率分别为9.52%和13.04%。肠道菌群失调多发生在抗生素使用1周内(89.68%)。结论:抗生素的使用对婴幼儿肠道菌群影响明显,故在使用抗生素时有必要进行肠道菌群监测,以促进抗生素的合理应用,保持微生态平衡。  相似文献   

15.
目的调查分析文昌市1~3岁幼儿肠道菌群组成及抗生素对肠道菌群失调情况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5月-2014年5月该院确诊的非肠道感染性疾病患儿60例(观察组),抽取正常体检1~3岁幼儿60例(对照组),对比两组患儿数据有无统计学差异;使用抗生素治疗后,分析观察组是否出现菌群失调现象及其失调程度。结果观察组患儿肠道10种主要细菌平均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抗生素使用第4天、第7天及第10天肠道菌群失调率分别为28.33%、58.33%和61.67%,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3岁健康幼儿和非肠道感染性疾病患儿肠道菌群组成基本保持一致,在幼儿临床治疗时使用抗生素会引起肠道菌群失衡,治疗时进行菌群检测有助于科学使用抗生素,维持肠道菌群平衡。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结直肠手术后病人应用肠道微生态制剂治疗的效果进行评价. 方法:前瞻性、单盲、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将32例结直肠中等以上手术的病人,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6例.试验组病人于术后第3天给予肠内营养 双歧杆菌/嗜酸性乳杆菌/粪链球菌(菌品名:金双歧),每天2次,每次4片,直至出院.对照组只给予肠内营养支持.观察病人术前及术后4~8 d的胃肠道症状、生命体征、粪便性状及量和菌群比例等. 结果:①胃肠道症状:两组病人术后恶心、呕吐、肠鸣音恢复等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总腹胀天数、总腹痛天数在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②腹泻及腹泻评分:两组病人在术后第6天腹泻例数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总腹泻天数、总腹泻人数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病人腹泻评分在术后第6天有显著性意义.③菌群比例:试验组病人菌群比例(杆菌/球菌)术后3次均比对照组高,术后第2次监测,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 结论:在结直肠术后病人中,应用肠道微生态制剂可改善病人胃肠道症状、减轻腹泻严重程度和纠正肠道菌群失调.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小儿肠道外感染性疾病应用抗生素对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4年8月期间在宝鸡市妇幼保健院治疗的非肠道性感染患儿149例,对患儿应用抗生素治疗前及治疗第1天、3天、7天、14天的粪便进行细菌学分析,对比同期健康体检患儿的粪便细菌学情况,分析肠道菌群差异及肠道菌群失调比例。结果小儿非肠道感染性疾病应用抗生素后发生肠道菌群失调的比例为64.43%,均为Ⅰ度、Ⅱ度肠道菌群失调,无Ⅲ度菌群失调发生;婴儿组应用抗生素后发生肠道菌群失调的比例最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χ2=8.89,P<0.05)。相较于健康小儿肠道菌群,肠道菌群失调患儿主要组成菌群比例与健康小儿比较变化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02.73,均P<0.01)。结论对小儿,尤其是婴儿应尽可能使用窄谱抗生素,缩短抗生素使用时间,保护小儿正常肠道菌群。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小檗碱对腹腔暴露后大鼠肠黏膜屏障的影响。方法:将大鼠剖腹后暴露腹腔,但不进行任何手术操作,暴露3 h后关腹,制作腹腔暴露模型。将30只大鼠随机分为五组,即对照组、腹腔暴露组、小檗碱低剂量(100 mg/kg)干预组、中剂量(150 mg/kg)干预组和高剂量(200 mg/kg)干预组,每组6只。小檗碱低、中、高剂量干预组分别于术前3 d和术后6 h每天给予一次相应剂量的小檗碱灌胃。对照组和腹腔暴露组在相同条件下分别给予等量的等渗盐水灌胃。术后24 h取血检测血清D-乳酸水平,并取末端回肠组织测定肠道FD4清除率,同时观察末端回肠组织的病理变化,并进行肠黏膜损伤Chiu's评分。结果:与对照组比,腹腔暴露组大鼠血清D-乳酸水平明显上升(P0.05),肠道FD4清除率和肠黏膜损伤Chiu's评分明显增加(P0.05)。与腹腔暴露组比,各小檗碱干预组大鼠血清D-乳酸水平有所下降,肠道FD4清除率和肠黏膜损伤Chiu's评分有所降低,以中、高剂量组最为显著(P0.05)。结论:小檗碱可减轻腹腔暴露引起的肠黏膜损伤,对维持肠黏膜屏障功能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益生菌对急性胰腺炎大鼠肠道微生态及紧密连接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经肠道补充益生菌对急性胰腺炎(AP)大鼠肠上皮细胞紧密连接、屏障功能及微生态的影响.方法 经胰管注射3%牛磺胆酸钠造成大鼠AP后,分别给予肠外营养(PN组)和PN+益生菌(益生菌组),持续5天;第6天处死大鼠,取腔静脉血、肺及肝组织和肠系膜淋巴结匀浆作细菌培养测细菌易位率;取末段回肠和结肠,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其跨膜结合蛋白表达,电镜观察肠上皮细胞紧密连接超微结构;取盲肠内粪便作厌氧培养及细菌种群DNA指纹图谱分析.结果 益生菌组大鼠肠道内乳杆菌和双歧杆菌数量高于PN组(P<0.05),而潜在致病菌产气荚膜梭菌低于PN组(P<0.05),DNA指纹图谱也显示益生菌组优势菌群的基因条带和正常大鼠具有较高一致性,与PN组相比则有明显差异;益生菌组小肠和大肠跨膜结合蛋白的表达明显优于PN组(P=0.001,P=0.036),肠上皮细胞紧密连接、微绒毛较完整;益生菌组大鼠的血、肺、肝、肠系膜淋巴组织的细菌易位率低于PN组(P=0.0413).结论 益生菌能纠正AP大鼠PN时肠道菌群紊乱,增加肠上皮跨膜结合蛋白表达,维持肠上皮紧密连接,减少细菌易位。  相似文献   

20.
[背景]肠道微生物可通过直接或间接作用影响重金属的代谢吸收,但其在甲基汞代谢吸收中的作用及机制尚不明确.[目的]探究肠道菌群对甲基汞吸收、分布和排泄的影响及可能的机制.[方法]20只雌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菌群失调组、甲基汞组、菌群失调+甲基汞组(n=5).对小鼠灌胃抗生素混合液(万古霉素100mg·k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