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卢玉华 《柳州医学》2007,20(2):136-137
产后失血性休克是由于大量失血导致有效循环血量骤减而引起的周围循环衰竭,往往发病急骤;而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是产科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其发病急,病情复杂,死亡率极高[1]。如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创伤性失血性休克的围手术期急诊处理。方法回顾分析97例创伤性失血性休克的围手术期急诊处理情况。结果经过综合评估及有效的抗休克治疗及手术后,5例死亡,92例患者经过抢救治疗后康复,安全度过危险期,得到康复。结论创伤性失血性休克的围手术期处理,急诊处理是一切治疗的基础。快速反应合理诊治是本组患者得到有效治疗及时救治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宫外孕致失血性休克围术期的容量治疗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失血性休克是妇产科最常见的一种急症 ,其治疗及时正确与否将直接影响患者的预后。补液扩容及输血是治疗失血性休克的重要措施之一 ,现将围术期容量治疗的体会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宫外孕破裂致急性失血性休克患者64例 ,起病到手术时间 2~ 1 0 h,年龄 1 6~ 39岁 ;均有面色苍白、烦躁、肢体湿冷、脉速、血压下降等不同程度的休克症状。其中 Bp<80 mm Hg(1 mm Hg=0 .1 33k Pa) 40例 ,占 75% ;有 7例血压测不到 ,占1 0 .9%。失血量占血容量的 1 5%~ 30 %者 1 5例 ,35%~ 40 %者 2 8例 ;50 %以上者 2 1例。1 .2 麻醉处理…  相似文献   

4.
张惠玲  赵先 《中外医疗》2009,28(7):175-175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是产科领域严重并发症,具有发病急骤、来势凶猛、治疗难度大、死亡率高的特点,已引起产科医师普遍重视。1例产科DIC病例报道如下,并结合临床分析其治疗体会。  相似文献   

5.
急性失血性休克患者围术期容量治疗的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梁伟  周安舜  马云康  张连英  唐兴军 《西部医学》2008,20(1):170-170,176
目的探讨失血性休克病人的麻醉处理以及救活措施。方法对198例患者实施麻醉处理、扩容治疗及手术处置。结果除5例因血源不足、严重广泛创伤、多脏器功能衰竭等于术中死亡,4例因脑水肿及脏器功能衰竭等于术后死亡外,189例抢救均获得成功,经术后进一步积极支持治疗后全部康复。结论对失血性休克病人采用合理有效的容量复苏,选择适当的麻醉方法和药物,为手术止血创造良好条件,是失血性休克病人麻醉处理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目的 提高失血性休克病人围手术期的治疗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22例失血性休克病人围手术期的治疗措施,总结经验体会。结果 22例病人就诊时间0.5~5h,血压0~67.5mmHg/0~22.5mmHg,脉搏均大于100次/min,均有神志淡漠、烦躁,其中复合伤18例,单纯肝、脾破裂伤各2例。其中20例病人在积极补液补血抗休克同时,紧急手术止血处理原发病灶,18例治愈,治愈率90%,另2例因失血性休克严重,在入院1h死亡。另手术组1例病人因大面积创伤继发感染性休克,术后第4天死亡,另1例术后5h因出现ARDS死亡。结论 外伤性失血性休克病人来势凶险,病情常急、重,如不能及时妥当处理,常死亡率高。我们体会:(1)首先应确保有良好静脉通道,必要时需静脉切开补液输血(本组3例),达到快速补充血容量的目的;(2)在积极抗休克同时,积极做好术前准备,紧急行外科手术止血,制止出血,处理原发病灶,这是关键。本组有12例病人,除有开放性骨折外,同时并有腹腔内脏破裂出血,经上述处理,出血得到制止,休克纠正;(3)在术后仍不能忽视抗休克治疗,本组中1例术后休克仍未纠正,出现ARDS死亡;(4)控制感染,应用大量广谱抗菌药物,防止创伤部位感染病灶恶化,防止感染性休克的发生,本组中有1例因感染性休克死亡;(5)术后加强支持治疗,增强病人的抵抗能力,进一步达到防止感染性休克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急性创伤导致急性失血引起休克在外科手术麻醉中经常可以碰到.一般失血量达30%就可能危及生命,在围术期及时进行液体复苏,恢复有效循环血容量是抢救患者的首要任务.现就液体复苏方面的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因交通事故以及各种灾害性事件造成的严重创伤患者数量不断增加,病情也趋向于复杂化。休克是严重创伤常见的致死原因,及时、有效的手术护理配合对抢救工作的成功至关重要。2006年1月~2008年1月我科手术抢救128例失血性休克,其中125例抢救成功,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因交通事故以及各种灾害性事件造成的严重创伤患者数量不断增加,病情也趋向于复杂化。休克是严重创伤常见的致死原因,及时、有效的手术护理配合对抢救工作的成功至关重要。2006年1月~2008年1月我科手术抢救128例失血性休克,其中125例抢救成功,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创伤失血性休克病人围术期救治的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建荣  冼敬锋  何平 《广西医学》2007,29(3):404-405
创伤失血性休克(HTS)的病人因为急性微循环灌流不足,细胞缺氧,导致全身重要脏器的功能障碍,这些病人多数伤情复杂,特别是在大出血伴有严重休克需急诊手术处理时,稍一延误就会造成病人的迅速衰竭死亡.麻醉医师等亦常参与这类病人的抢救,并为急需手术治疗的病人实施麻醉.笔者自2000年以来共抢救HTS病人91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孕产妇发生急性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病种构成特点和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 对 11年来 2 6例孕产妇并发DIC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羊水栓塞 12例 (46 .15 % ) ,重度妊高征 4例 (15 .38% ) ,胎盘早剥、产后出血各 2例 (各占 7.6 9% ) ,子宫破裂、HELLP综合征、子宫内感染、妊娠晚期急性脂肪肝、大量库血输入、产后溶血性尿毒症各 1例 (各占 3.84 % )。 2 6例中死亡 5例 ,病死率为19 .2 3%。结论 注重原发病预防和治疗、早期祛除DIC病因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肾综合征出血热患者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评分与人凝血酶原片段F1+2(F1+2)、纤维蛋白肽A(FPA)、FPB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2月西安交通大学附属西安市第八医院感染性疾病科收治肾综合征出血热患者60例,依据DIC评分高低分为A组(DIC评分4~6分,n=19)、B组(DIC评分7~9分,n=27)、C组(DIC评分10~12分,n=14)。观察3组患者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恢复期的F1+2、FPA、FPB差异,同时分析DIC评分与5个时期F1+2、FPA、FPB的相关性。结果 A组、B组、C组不同时期血清中F1+2、FPA、FPB均依次增高(F/P=10.835/0.000、14.968/0.000、26.983/0.000、3.737/0.030、6.219/0.004,27.183/0.000、38.867/0.000、38.007/0.000、8.157/0.001、10.725/0.000,21.119/0.000、22.856/0.000、6.370/0.003、7.958/0.001、16.840/0.000)。肾综合征出血热患者DIC评分与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恢复期血清中F1+2、FPA、FPB均呈正相关(r/P=0.535/0.000、0.600/0.000、0.582/0.000,0.513/0.000、0.739/0.000、0.601/0.000,0.668/0.000、0.707/0.000、0.410/0.001,0.297/0.021、0.474/0.000、0.439/0.001,0.422/0.001、0.522/0.000、0.640/0.000)。结论肾综合征出血热患者DIC评分与F1+2、FPA、FPB呈正相关,F1+2、FPA、FPB可能与DIC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13.
①目的 探讨感染性休克患者D-二聚体(D-D)水平的变化及与感染性休克后DIC之间的关系.②方法 将66例感染性休克患者分为并发DIC组(12例)和未并发DIC组(54例),另20例健康人为正常对照组.正常对照组采外周静脉血1次,其余组分别于入院后1、3、5、7 d空腹采集外周静脉血,全自动乳胶微粒增强免疫比浊分析方法 测定血浆D-D水平.③结果 休克组和休克合并DIC组血浆D-D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且休克合并DIC组又明显高于休克组.非DIC组休克纠正后D-D水平逐渐降低;DIC组D-D水平持续升高,显著高非DIC组.且各个时点血浆D-D水平与疾病严重程度呈明显的正相关.④结论 休克后急性期D-D的升高程度不仅与休克严重程度有关,而且与休克后DIC的发生密切相关.因此,测定感染性休克患者急性期外周血浆D-D水平变化对预测休克后DIC的发生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4.
血浆血栓前体蛋白在DIC检测中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血浆前体蛋白(TpP)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病人实验室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分别对27例DIC病人、45例Pie—DIC患者和30例健康志愿者进行BPC、PT等DIC常规检测,以及包括TpP在内的血小板活化、凝血纤溶激活和内皮细胞受损的分子标志物检测。并对其进行敏感度和特异性的比较。结果DIC患者组的各项指标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01或P〈0.001或P〈0.05)。Pre—DIC患者组的分子标志物检测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或P〈0.01)。TpP在DIC早期诊断中的敏感度为80%,而特异性为96%。结论TpP可作为DIC实验室诊断的一个既敏感又特异,且对DIC的早期诊断和抗凝治疗具有临床指导意义的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患儿凝血障碍的检测及临床意义。方法用免疫法、发色底物法和凝固法分别测定39例DIC患儿血浆D二聚体(D-D)、抗凝血酶活性(AT:A)、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含量(Fbg)等凝血及抗凝指标。结果DIC患儿的凝血指标与正常对照组儿童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特别是D-D含量明显增高,AT:A明显减低,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DIC发生时死亡组AT:A阳性率达100%。结论各凝血指标特别是AT:A快速定量检测对DIC的诊断和预后评估有较高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早产新生儿出血的病因以利早期防治。方法28~32周胎龄出生的早产新生儿50例,测定其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bg)含量与血小板计数(BPC);并分析其出血病因与危重评分的关系。结果早产新生儿常伴出血倾向,出血率60%(30/50);重型最高,为40%(20/50)。病因中以播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最高,占出血病例中的40%(12/30);其次为脑室内出血(IVH),占33.3%(10/30);DIC者死亡6例,IVH者死亡5例,各占该病例的50%。结论早产新生儿常有出血倾向,应密切观察以便能早期发现DIC与IVH。  相似文献   

17.
成人急性白血病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3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急性白血病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临床特点及疗效.方法 分析36例急性白血病病人的临床资料,观察常规DIC筛查指标,以及小剂量肝素钠治疗效果.结果 152例初治的急性白血病人中36例(23.68%)合并DIC,8例病人死亡,5/8人死于颅内出血.DIC病人与非DIC病人PT、Fbg、TT、PLT均数比较差异显著(P<0.01),D-dimer、PT、Fbg异常阳性率达80%以上.应用小剂量肝素钠联合血小板输注及凝血因子补充治疗,DIC治愈率77.78%,治愈率病人的DIC纠正时间为7~15 d(均值9.32±5.10).结论 DIC是急性白血病常见及严重并发症,PT、Fbg、TT、D-dimer是白血病合并DIC重要观察指标,小剂量肝素钠可以有效治疗急性白血病合并DIC.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对有DIC(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弥散性血管内凝血)高发因素的重症患者超早期应用低分子肝素(Low-Molecular-Weight Heparins Calcium Injection,LMWH)能否减少DIC的发生率。方法选择有DIC高发因素的重症患者46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按相应疾病诊疗常规治疗,LMWH超早期干预组在对照组方法治疗的基础上,在出凝血机制无明显障碍的前提下,入院即给予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2次/日。观察两组患者10天内DIC发生情况的差异。结果 LMWH超早期干预组发生DIC 1例(4.4%),对照组6例(26.1%)。对照组DIC发生率明显高于LMWH组,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对有DIC高发因素的重症患者超早期应用低分子肝素治疗,能有效减少DIC的发生率,提高重症患者的存活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瑞芬太尼预处理对急性失血性休克家兔肺组织MDA、SOD、NO的影响。方法 40只家兔随机均分为三组:低剂量瑞芬太尼组(R1组,n=16)放血前15min持续泵入瑞芬太尼0.66μg/kg/min,分为两个亚组:休克1h组(RO1组,n=8),休克2h组(RT1组,n=8);高剂量瑞芬太尼组(R2组,n=16)放血前15min持续泵入瑞芬太尼1.32μg/(kg·min):分为两个亚组,休克1h组(RO2组,n=8),休克两小时组(RT2组,n=8)。生理盐水对照组(C组,n=8)给予等容量生理盐水,按照W igger's改良法制作家兔急性失血性休克模型。实验结束时取家兔右肺上叶测量湿干重比(W/D),并检测家兔肺组织中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一氧化氮(NO)的浓度。结果与C组比较,R1组和R2组的肺干湿重比降低;R1组和R2组的MDA含量降低、SOD活性升高、NO活性升高(P〈0.05)。与RO2组比较,RO1组、RT1组、RT2组MDA含量升高、SOD活性降低(P〈0.05)结论瑞芬太尼预处理,可使失血性休克家兔肺组织中MDA含量降低,SOD和NO的浓度升高。  相似文献   

20.
急性白血病并发前DIC的分子标志物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急性白血病 (AL)止凝血分子标志物的变化以探索其在前DIC (pre DIC)诊断中的意义。方法 用ELISA法检测 81例AL患者血浆组织因子 (TF)、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 (TFPI)、凝血酶 抗凝血酶复合物 (TAT)、纤溶酶 抗纤溶酶复合物 (PAP)、D 二聚体 (D D)含量。结果 pre DIC患者血浆TAT、TF、PAP、D D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 ,TFPI在两组间无显著差异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APL)并发pre DIC者PAP值增高尤为显著。TAT、PAP、D D对 pre DIC诊断的灵敏度分别为 88.6 %、97.1%、85 .7% ;特异性为 6 9.6 %、76 .1%、89.1% ;联合应用 3个指标 ,其灵敏度为 80 .0 % ,特异性为 95 .7%。发生DIC者TF持续增高。结论 TAT、PAP、D D对 pre DIC的诊断有重要意义 ;多项分子标志物的联合应用 ,可提高pre DIC的确诊率。TAT/PAP的监测有助于临床上对DIC治疗效果的判断及抗凝、抗纤溶药物的应用和调整。TF对DIC的发展和进程具有预示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