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 毫秒
1.
扩大颅中窝硬脑膜外经颞骨岩部入路至岩斜区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目的:研究中窝硬膜脑膜外经颞骨岩部入路进行岩斜区直接手术的手术方法,并提供相应的解剖依据。方法:用15例成人尸体头部标本模型颅中窝硬脑膜外经颞骨岩部入路进入岩斜区及其邻近结构的显露和解剖。结果:(1)岩大神经是磨除颞骨岩部十分重要的标志,通过它可以定位岩部颈内动脉、耳蜗和膝状神经节;(2)颅中窝硬脑膜外经颞骨岩部入路可以充分暴露从鞍背到桥延沟的岩斜区。结论:(1)以岩大神经为标志磨除颞骨岩部为安全手术提供了保证;(2)此入路具有暴露好,神经血管损伤的特点,特别适用于骑跨中,后窝的岩斜区病变。  相似文献   

2.
颞骨岩部在岩斜区手术入路中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目的 :为颞骨岩部的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对 15例成人尸头湿标本的颞骨岩部及其周围结构按手术入路分别从前、外、后三个方向进行显微解剖研究。结果 :①磨除颞骨岩部尖 ,可以向下向外移动三叉神经 ;②外展神经是磨除颞骨岩部的内限 ;③面神经分为 5段 :颅内段 (12 .3 2mm)、内耳道段(9 .18mm)、迷路段 (5 .14mm)、鼓室段 (11.82mm)、乳突段 (17.90mm) ;④颈静脉球高度变异较大 ;⑤颈内动脉岩部膝距耳蜗 2 .65mm ,其水平段平行于岩大神经 ;结论 :①岩大神经是从前方磨除颞骨岩部十分重要的标志 ;②岩乙状窦交叉点和内淋巴囊裂是从后外侧磨除颞骨岩部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3.
王亮  安柳文 《医学信息》2007,20(4):376-378
目的探讨乙状窦前入路手术切除岩斜区胆脂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岩斜区胆脂瘤经改进的乙状窦前入路手术治疗的资料。结果胆脂瘤全切除10例;脑脊液而漏1例,三天后自愈;面瘫加重1例。无手术死亡。结论乙状窦前入路是切除岩斜区胆脂瘤的有效手术入路。积极有效的护理的配合能使手术时间缩短、减少并发症和意外情况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 :为颞骨径路在内窥镜下行岩斜坡区病变手术时因不同的手术目的采取不同的硬脑膜切口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在 2 0例 40侧成人尸头标本上采取不同的硬脑膜切口模拟颞骨径路内窥镜手术 ,比较两种切口对手术的影响 ;并测量相关数据。结果 :岩上窦下缘至内淋巴囊上缘为 ( 9.5 3± 2 .64 )mm、岩下窦上缘之间距离为 ( 2 3 .48± 2 .48)mm ,乙状窦内侧至共脚、内淋巴管、内淋巴囊外侧之间距离分为 :( 13 .89± 2 .3 4)mm、( 10 .62± 2 .0 9)mm和 ( 3 .73± 1.66)mm。结论 :两种切口各有优缺点 ,T形切口适应证稍广 ,但易损伤周围重要结构。  相似文献   

5.
目的:为经岩部入路颅底手术提供解剖学参数.方法:观测成人的100例干燥整颅、20例颅底标本、15例尸头及36侧正常颅底CT资料;观测项目为与经岩部入路颅底手术有关的颞骨表面标志与岩部内重要结构的位置及其间距.结果:整颅及颅底内面各项测量结果左右侧比较U均<1.96,P均>0.05,颞骨内重要结构间及与表面标志间距离测量结果多数项目男女性间比较U均>1.96或>2.58,P<0.05或<0.01;颅中窝入路可以弓状隆起作标志寻认上骨半规管以确认内耳道,也可以岩大神经管裂孔为标志暴露面神经膝状神经节与迷路段确认内耳道底;磨除岩尖部骨质时可以颈动脉管后壁与内耳门内侧缘的连线作为界线.结论:颞骨表面标志点间距及颞骨岩部内重要结构间的位置关系可为经岩部入路颅底手术提供重要参考,有利于术中岩部重要结构的定位与保护.  相似文献   

6.
颞骨岩部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在20个成人福尔马林固定的尸体头标本上,对40侧颞骨岩部的表面及内部结构进行显微解剖研究。发现表面结构与内部结构间有恒定的空间位置关系,可以通过表面标志定位内剖结构,并提出了颞骨岩部水平段颈内动脉和耳蜗定位第三角,对指导临床手术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颞骨岩部的临床应用解剖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 为经颞骨前岩部(petrous bone,PB)的颅底手术入路中,判断耳蜗位置和岩尖切除范围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 在12个成人头颅标本上,观测岩内面神经(facial nerve,FN)、耳蜗、颈内动脉(internal carotid artery,ICA)等结构之间的解剖关系。结果 耳蜗位于膝状神经节(geniculate ganglion,GG)的前下方和岩内ICA膝部的后上方,耳蜗覆盖到ICA膝部的上方。提出以棘孔和GG连线的中点、GG、内耳门内侧缘形成的三角定位耳蜗。ICA水平段与ICA膝部和内耳门内侧缘连线的夹角为67.1±4.3°,耳蜗基底圈至ICA膝部的距离为0.302±0.016cm。结论 在耳前-颞下窝斜坡手术入路中,在中颅底,过ICA膝部做与ICA水平段成67.1±4.3°的夹角,在这个夹角内切除岩尖骨质,不会损伤耳蜗。从前向后切除岩尖骨质时,ICA膝部后方的骨质切除不要超过为0.302±0.016cm,否则会损伤耳蜗。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颞骨岩部后骨板的解剖及其变异情况对颞骨相关手术的影响。方法 :在 2 0例 40侧成人尸头上进行颞骨解剖 ,观察颞骨岩部后骨板成角变异的发生情况 ,测量相关数据。结果 :颞骨岩部上嵴与面神经水平段之间夹角为 (4 .61± 1.99)°、与矢状线之间夹角为 (63 .0 7± 9.3 0 )°。气化程度高的乳突其颞骨岩部后骨板与外耳道距离相对较大 ,相对而言发生乙状窦前移的几率较小。颞骨岩部后骨板成角变异发生率为 17.5 %。结论 :面神经水平段大致平行于颞骨岩部上嵴 ,气化的乳突其颞骨岩部后骨板与外耳道后壁之间距离较大 ;当颞骨岩部后骨板与外耳道后壁距离较小时 ,乙状窦位置更靠前 ,更易出现高位颈静脉球。  相似文献   

9.
岩斜区侧方手术入路相关血管神经显微外科解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为岩斜区侧方手术入路提供显微外科解剖学基础。方法 :15例头颅湿标本 ,模拟手术入路解剖观测相关重要血管神经走行长度及相互毗邻关系。观察了Labbe’s静脉 ,岩静脉 ,小脑前下及后下动脉走行及与神经的关系。结果 :测得三叉神经出颅部到正中矢状面距离、角度及颅内段长度分别为(13 .1± 2 .1)mm (10 .2~ 15 .3mm ) ,19.3°± 8.1°(14 .5°~ 2 5 .0°) ,(14 .0± 1.9)mm (11.6~ 18.2mm ) ;展神经分别为 (10 .0± 1.7)mm (8.9~ 11.9mm ) ,2 5 .3°± 12 .3°(2 1.0°~ 2 7.6°) ,(17.1± 3 .5 )mm (14 .0~ 2 1.0mm) ;面和前庭蜗神经分别为 (2 3 .8± 2 .9)mm (2 .1~ 3 .2mm ) ,70 .3°± 5 .6°(65 .0°~ 78.3°) ,(14 .8±2 .3 )mm (11.2~ 2 0 .1mm) ;舌咽神经分别为 (2 3 .1± 3 .1)mm (19.8~ 3 4.1mm ) ,67.5°± 7.6°(5 9.6°~70 .4°) ,(14 .9± 1.9)mm (13 .0~ 16.7mm )。结论 :①颞下、乙状窦前及乙状窦后入路适用于中、上岩斜区病变 ;枕下远外侧入路适用于下岩斜区病变。②本文岩斜区重要神经血管形态及相互关系测量数据 ,可提高该区相关手术的安全度和成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经乳突岩骨乙状窦前手术入路的研究进展.方法:查阅近年来国内外有关经乳突岩骨乙状窦前手术入路的文献资料,并进行汇总分析.结果:经乳突岩骨乙状窦前手术入路具有视野开阔、对脑组织牵拉少、距斜坡路径短等优点.结论:经乳突岩骨乙状窦前手术入路是处理岩斜区病变较好的手术方式,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
前庭小管外口的形态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前庭小管的形态及毗邻关系,为经岩骨临床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在32例(64侧)新鲜颅底标本上观察前庭小管的形状,并测量其长度及其到内听孔下后缘,下状窦前缘,岩骨嵴,颈静脉孔上缘的距离,对比双侧的差异,结果:前庭小管多为弧形(48%),其次为S型(28%),折线形最少,前庭小管长度及其到内听孔下后缘,乙状窦前缘,岩骨嵴,颈静脉孔上缘的距离平均值分别为:9.7,10.7,7,9.6,8.8和9.5毫米,其中到乙状窦和颈静脉孔的距离两侧有显著性差异,均以右侧较短,结论:前庭小管是经岩骨手术的重要解剖标志,国人和国外人种在解剖上存在一定差异,乙状窦前置和高颈静脉以右侧多见。  相似文献   

12.
经幕上、下联合进路岩斜区的显微外科解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为岩斜区病变手术治疗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显微镜下在 30侧经 10 %福尔马林固定成人尸头标本上 ,对岩斜区进行解剖学观测并模拟幕上、下联合进路手术。结果 :(1)前半规管拱峰离岩骨表面 (弓状隆起 )较浅 ,平均深 2 .19mm。后半规管最靠近乙状窦 ,乙状窦前缘到后半规管最后点平均 9.4 9mm ;(2 )弓状隆起至岩尖 ,后半规管最后点至耳蜗、内耳门后缘以及乙状窦前缘至内耳门后缘的距离 (mm)分别为 34.0 9± 4 .87,14 .2 9± 1.76 ,15 .13± 1.97,2 1.89± 2 .37。结论 :临床上应用经幕上、下联合进路能较好地暴露岩斜区的解剖结构 ,可取得岩斜区病变手术治疗的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13.
经脉络裂人路治疗第三脑室病变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经胼胝体和经额中回两种途径达到脉络裂的优劣,为临床医师经脉络裂入路治疗第三脑室病变提供理论基础.方法10例成人头颅标本,在放大10倍手术显微镜下分别依照经胼胝体一侧脑室-脉络裂入路和经额中回-侧脑室-脉络裂入路进行解剖观察.结果脉络裂是位于丘脑和穹隆间的自然裂隙,经上述两种人路均可经侧脑室和脉络裂体部打开第三脑室顶部.胼胝体厚度为(7.2±0.8)mm,室间孔前后缘长度为(4.89±1.35)mm,室间孔前缘至静脉角的长度为(11.79±3.43)mm.结论经胼胝体-侧脑室-脉络裂人路优于经额中回-侧脑室-脉络裂入路,经胼胝体-侧脑室-脉络裂入路具有损伤小,术野清晰的优点,是处理第三脑室病变的一个理想选择.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为临床侧颅底入路手术中乳突切除术提供解剖学基础。 方法 经10%福尔马林固定成人尸头标本25具(50侧),电动磨钻磨除乳突骨质,暴露乙状窦、岩上窦、颅中窝底硬膜、乙状窦前的颅前窝硬膜,岩上窦,轮廓化3个骨半规管、面神经乳突段。统计相关解剖结构出现变异情况并观察影响乳突切除术的因素。 结果 气化良好的乳突可分为三层结构:表面骨皮质、乳突蜂房骨质、覆盖深层结构的坚硬骨质。乳突表面距乙状窦、横窦-乙状窦-岩上窦交点、外骨半规管隆凸顶点、面神经乳突段中点、二腹肌嵴的最小距离分别为(7.28±2.14)mm、(14.22±2.74)mm、(16.56±2.10)mm、(13.31±1.87)mm、(11.58±1.60)mm。乙状窦出现的变异包括乙状窦粗大、前置、高位颈静脉球。面神经乳突段及骨性半规管未发现明显变异。 结论 熟识乳突局部解剖学特点有助于安全、快速的完成乳突切除术。  相似文献   

15.
幕上、下乙状窦前入路的显微外科解剖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幕上、幕下乙状窦前人路提供显微外科解剖学基础。方法:显微镜下对15例成人尸体头部标本进行观察并测量有关数据。结果:迷路后、经迷路、经耳蜗入路骨质切除范围分别在后半规管最后点、内耳道、耳蜗和乙状窦沟之间。后半规管弓峰、内耳门后缘到乙状窦前缘的距离分别为(9.8±1.9)mm、(22.0±2.4)mm,耳蜗到崖嵴最后点的距离为(28.6±3.0)mm,岩嵴到颈静脉窝顶的距离为(15.1±4.0)mm。结论:应用此入路能取得岩斜区病变手术治疗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对颈胸段脊柱周围重要解剖结构的分布、走行及毗邻关系的研究,为颈胸段脊柱选择合理的手术入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对30具成人尸体模拟经胸骨柄和部分锁骨切除的颈胸段脊柱前方入路进行解剖,采用连续层次解剖法,重点观察前方手术入路途径中必须牵拉和需要保护的几个重要组织,并测量相关数据。结果:左头臂静脉的长度为(67.3±9.7)mm,左静脉角与前正中线的水平距离为(45.0±8.3)mm,头臂静脉与头臂干交点距胸骨上切迹的垂直距离为(52.7±20.1)mm;胸膜顶最高点距锁骨内1/3上缘的垂直距离,左侧(8.1±2.0)mm右侧(13.7±2.8)mm胸导管顶点80%位于第7颈椎(C_7)水平,胸导管顶点距前正中线的距离为(33.78±2.16)mm;左喉返神经进入气管食管沟的位置93.4%位于第3、4胸椎~第4、5胸椎(T_(3/4)~T_(4/5))之间,右喉返神经进入气管食管沟的位置30%位于C_(6/7)水平,60%位于C_7水平,右喉返神经与颈总动脉内侧缘交叉点90%位于T_1水平;主动脉弓顶点90%位于T_(2/3)~T_(3/4)椎体水平。结论:颈胸段脊柱前路手术采取左侧入路,术野暴露更充分,操作更方便,同时术中通过对左头臂静脉的牵拉和结扎胸导管可减少医源性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前庭导水管外口及内淋巴囊的解剖学位置进行显微解剖研究,探讨乙状窦前-迷路后入路中内淋巴囊保护的方法。方法:应用10例20侧10%福尔马林固定成人头颅标本,显微镜下模拟乙状窦前-迷路后入路手术方法解剖前庭导水管外口及内淋巴囊的位置并进行测量与比较。结果:前庭导水管外口在乳突腔面投影大致位于后半规管弧线前上3mm至其后下3mm的范围内。20例标本内淋巴囊的位置I型占60%(12例),II型占35%(7例),III型占5%(1例)。内淋巴囊尾端可越过乙状窦。磨除后半规管后下的骨质尽量保留3mm。外半规管延长线与乙状窦的交点、岩上窦向前暴露的最前端及乙状窦与岩上窦的交点组成三角形,循三角形的中心向顶点的连线做硬脑膜切口能够保护内淋巴囊的完整。结论:了解前庭导水管及内淋巴囊的具体位置并根据其位置设计切口利于保护内淋巴囊的结构完整和保护听力,利于术后关闭硬脑膜切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