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摘要】目的:探讨艾滋病合并肺部卡波西肉瘤的CT表现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艾滋病合并肺部卡波西肉瘤患者的临床及胸部CT表现。结果:19例艾滋病合并肺部卡波西肉瘤患者中,发现双肺内多发结节影16例,多发斑片状实变影8例;其中肺内结节影均沿支气管血管束分布。双肺支气管血管束增厚9例,同时合并小叶间隔增厚。纵隔淋巴结肿大10例,9例发现少量胸水,均累及双侧胸腔。19例患者均未发现病变累及段以上支气管内壁。17例患者发现卡波西肉瘤时,体内CD4+ T淋巴细胞计数低于100个/UL。结论:艾滋病合并肺部卡波西肉瘤患者胸部CT表现以双肺各叶多发结节影和斑片状实变影多见,肺内结节影多沿支气管血管束分布;斑片状实变影形态多不规则,类似火焰状为其特征性改变。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儿童急性白血病并发侵袭性肺曲霉菌病(IPA)的CT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临床和痰培养证实的13例IPA患儿的临床、CT资料,13例均行胸部CT扫描,并进行了4~10次随访CT扫描.结果 首次CT表现:单发结节2例,多发结节影10例,结节伴晕征9例,胸膜下楔形实变影5例,其中4例胸膜下楔形实变影与肺部多发结节影并存.随访CT扫描结节病灶和楔形病灶内出现空洞或"空气新月征"11例,7例结节病灶和2例空洞病灶周围出现晕征.结论 IPA的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CT对观察该病的发展、演变及估计预后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艾滋病合并肺结核的CT表现与CD4T淋巴细胞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艾滋病合并肺结核的CT表现与CD4T淋巴细胞的关系。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临床确诊的23例艾滋病合并肺结核CT扫描资料,并定期CT复查以及CD4T淋巴细胞的检测,观察其HARRT及抗结核治疗后肺部病灶的动态变化。结果:病灶分布两个肺叶以上10例、中叶(舌叶)及下叶17例。大片状融合实变影9例、斑片状影6例、双肺弥漫性结节影5例和空洞影2例。纵隔及肺门淋巴结肿大15例,主要分布2R、4R区。病灶恶化进展患12例,CD4T淋巴细胞持续降低或衰竭;病灶吸收或缩小11例,早期CD4不同程度降低,3个月后CD4均有不同程度升高。结论:CT扫描能有效显示病变的各种征象,有利于艾滋病合并肺结核的诊断。CD4T淋巴细胞的量值是影响肺结核病变的动态变化及预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合并马红球菌肺部感染的影像学表现.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临床确诊的 AIDS 合并马红球菌肺部感染患者的影像资料,其中5例行胸部 CT 平扫,1例加做胸部增强扫描;1例行 DR 胸部正侧位摄片.结果6例患者影像学表现呈多样性,其中2例表现为单一结节肿块影,1例为斑片渗出影,3例合并浸润实变影、斑片状模糊影.6例中出现结节及团块实变影4例,空洞2例;斑片状渗出影4例,间质样改变2例,支气管扩张3例,纵隔淋巴结肿大2例,肺门淋巴结肿大1例,胸膜腔积液3例.结论结节肿块影、浸润实变影伴空洞、斑片状模糊影是 AIDS合并马红球菌肺部感染的常见影像表现.  相似文献   

5.
闫呈新  岳云  付建斌  贾明胜   《放射学实践》2010,25(11):1228-1230
目的:探讨肺真菌病的多层螺旋CT表现,以提高对本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分析23例肺真菌病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经手术病理证实9例、痰和脑脊液培养证实7例、经皮穿刺活检证实2例、纤支镜刷检5例.全部痛例均行全肺MSCT扫描,14例行病灶处HRCT检查.结果:23例中表现为肺内散在结节影4例,直径1~3 cm,密度均匀,周围见"晕轮征";肿块及空洞影6例,肿块直径〉3 cm,密度较高,周围可见"晕轮征",其中4例有空洞形成,内壁光滑;肺部炎症样改变8例,多位于两肺中下部,病变可融合呈地图状或蜂窝样实变影,侵犯一个肺段或肺叶,似肺段性或大叶性肺炎的表现,其中胸膜下楔形实变影3例,不规则片状实变影5例;曲菌球5例,表现为空洞内边缘光滑的球形致密影,随体位而变化,并见"空气半月征".结论:肺部真菌感染的MSCT表现复杂,病变分布广泛,呈多种性质、多灶性及多形性改变,MSCT能准确显示病灶的细节,是观察肺真菌感染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6.
肝移植术后肺部感染的CT表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提高对肝移植术后肺部感染CT表现的认识,以提高诊断准确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45例肝移植术后肺部感染病例的CT资料.结果 CT主要表现为实变影32例,以右下肺或双下肺分布多见;磨玻璃影22例,双肺弥漫性分布多见;结节影10例,均为多发、双肺分布,直径均<3 cm(其中直径<1 cm者7例),包括两肺弥漫性粟粒样结节3例;网格样影或线样影4例,分布于两肺上叶2例,广泛分布于两肺各叶2例.不同感染类型表现,细菌感染以实变影最常见,其次为磨玻璃影;真菌感染实变影、磨玻璃影、结节影均较常见.结论 CT对于肝移植术后肺部感染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急性白血病化疗后继发肺部真菌感染的CT诊断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的 提高对急性白血病化疗后继发肺部真菌感染CT表现的认识. 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25例急性白血病患者化疗后经病理、真菌培养及临床治疗随访证实的继发肺部真菌感染的CT表现. 结果 25例中CT表现为肺炎性浸润实变、结节型8例,炎性浸润实变、肿块型2例,炎性浸润实变、结节、肿块型4例,多发结节型6例,结节、肿块型5例;其中12例出现"晕征", 2例有"含气新月征"; 7例合并空洞,9例有楔形实变影.病灶在肺内的分布无特殊性. 结论 急性白血病化疗后继发肺部真菌感染CT表现为病变呈多灶性、多态性,真菌感染的"晕征"及楔形实变影是早期肺部真菌感染的较特征性CT表现.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艾滋病患者肺部疾病的影像学特征,并评价其在鉴别诊断中的意义。方法 12例经临床证实的艾滋病患者肺部疾病,包括卡氏肺囊虫感染7例,卡波氏肉瘤2例,肺结核2例,以及真菌感染1例,均经胸部X线检查,8例又经胸部CT扫描,对所有患者的影像表现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 7例卡氏肺囊虫感染表现为双肺弥漫性病变,呈网状合并斑片状、结节状及磨玻璃样影,2例卡波氏肉瘤表现为直径小于等于1cm的结节影,沿支气管血管分布,伴小叶间隔增厚或淋巴结肿大,2例肺结核表现为血行播散型和浸润型各1例,1例真菌感染表现为肺内结节伴空洞形成及空洞内结节与气体半月征。结论胸部X线与CT检查在艾滋病患者各种肺部疾病的鉴别诊断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IPFI)的CT表现与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50例IPFI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肺部CT表现.结果 CT表现为多发斑片状影24例,散在斑片状影合并小结节12例,散在性小结节6例,肿块表现4例,大片实变4例;出现空洞病灶18例(36%).原发性IPFI 13例,继发性IPFI 37例.28例有明确微生物学检查,其中曲霉菌13例,念珠菌8例,隐球菌7例.30例抗真菌治疗后复查,其中8例(26.7%)肺内斑片状病灶转变为边缘清楚的小结节影.结论 IPFI的肺部CT表现与致病真菌的种类、IPFI的分型及病程的长短有关,除典型曲菌球CT表现有特异性外,病灶的多发性及多形态性可为IPFI较有特征性的CT表现.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儿童肺部真菌感染的临床表现及影像特征,加强认识,提高疾病的早期诊断。方法回顾分析38例儿童肺部真菌感染的临床及影像资料。结果 38例患儿中胸片检查正常4例,肺部可见片影15例,结节影17例,分布于中下肺野中外带,空洞7例。胸部CT表现:肺实变28例,表现为弥漫的、密度均匀或不均匀的实变影,呈现贴近胸膜的宽基底尖端指向肺门的楔形改变,实变边缘模糊可见"晕征";两肺单发或多发3~10mm的结节影19例,结节周围有"晕征",结节内有含气透亮影9例;肺内出现单或多发空洞15例,空洞内有网格状高密度影9例,空洞表现为大小不等形态不规则的薄壁含气空腔,多无张力,其中3例于空洞内可见霉菌球样肺段或肺叶;气管和支气管受侵4例,表现为气管支气管增粗、破环、扭曲变形,管腔狭窄闭塞,气管支气管所支配的肺组织出现不张和肺气肿;CT增强扫描,实变肺组织和肺内结节不强化,周围可见扭曲变形的小血管强化。结论肺部真菌感染的病原学检出率较低,早期诊断困难,易导致延误治疗,儿童肺部真菌感染影像学具有一定的特征性表现,为临床及时治疗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相似文献   

11.
艾滋病合并肺结核CT与病理对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艾滋病合并肺结核的CT影像表现与病理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确诊的13例艾滋病合并肺结核患者的CT影像表现及穿刺活检病理相关资料。13例患者CD4T淋巴细胞计数均小于200/μl。结果:13例肺结核中,CT多表现为结节、肿块影及片状实变影,合并纵隔淋巴结肿大及胸膜炎。病理组织抗酸杆菌染色阳性9例。干酪样坏死及炎性细胞浸润5例,淋巴细胞、纤维组织增生或类上皮细胞浸润5例,肺组织坏死并炎性细胞浸润3例。所有患者的病理组织中均未见到典型结核结节及朗罕氏巨噬细胞。结论:艾滋病合并肺结核主要表现为结节、肿块或片状实变影,合并胸膜炎或纵膈淋巴结肿大。其病理改变主要为炎性肉芽肿和/或合并干酪坏死,缺乏典型结核结节及郎罕氏巨噬细胞,诊断还应结合抗酸杆菌染色。  相似文献   

12.
艾滋病合并肺结核的多元化影像学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艾滋病合并肺结核的多元化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45例艾滋病(acquired immunodetieieney syndrome,AIDS)合并肺结核的影像学资料,CT扫描31例,DR胸片14例,经CT引导下穿刺26例,综合分析艾滋病合并肺结核的影像学表现特征。结果:45例艾滋病合并肺结核患者,病灶累及1个肺段的10例,2个肺段的6例,3—5个肺段的4例,两肺弥漫性分布的20例,肺部无阳性表现者5例,其中病理证实同时合并卡氏肺孢子虫肺炎(pneomoeystis carinii pneumonia,PCP)10例,合并细菌(化脓菌)感染8例,合并真菌感染5例。结论:艾滋病合并肺结核的影像学表现多种多样,同时合并多种病原体感染,病变表现形态多样,影像学表现缺乏特异性,肺部穿刺活检病理证实仍不失为金标准。  相似文献   

13.
齐战元  袁涛  全冠民  王颖杰   《放射学实践》2012,27(4):386-389
目的:探讨甲型H1N1流感肺炎近中期CT演变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临床确诊的甲型H1N1流感肺炎患者发热后1个月内86次CT资料,分析其肺部病变出现、进展及吸收时间和影像特点。结果:肺部病变发生时CT表现主要为肺部磨玻璃密度影或实变,胸腔积液等。CT复查表现分为3组:完全吸收组4例,表现为肺部磨玻璃密度影或实变在6~13d(平均11.25d)吸收;明显减轻组29例,表现为磨玻璃密度影及实变减轻或缩小,胸腔积液减少或消失;进展组2例,1例发热后第10天进展为ARDS,另1例合并真菌感染,复查后表现为实变及空洞扩大。2例远期复查中1例第73天仍浅淡磨玻璃密度影,1例第90d遗留少许磨玻璃密度影、小叶间隔增厚、小叶性结节及少许索条影。结论:甲型H1N1流感肺炎肺部病变多在发热后3天内出现,2周左右完全或部分吸收,部分病例中期复查可见间质性病变,危重症患者早中期CT即可见病变迅速进展。  相似文献   

14.
李莉  贺兰  李淑明  黄晨   《放射学实践》2014,(3):292-295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薄层图像与MPR图像在诊断真菌性肺炎中的临床价值,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搜集45例具有完整临床、实验室检查、病理组织学及CT检查资料的肺部真菌感染病例,回顾性分析其常规CT图像、薄层图像及MPR图像的CT征象。结果:白色念珠菌感染12例,曲霉菌感染14例,隐球菌感染8例,毛霉菌感染5例,放线菌感染3例,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3例。肺部真菌感染的CT表现如下:空洞为主型15例,表现为一个或几个肺叶内单发或多发大小不等空洞性病灶,部分空洞周围见“晕征”,部分空洞内呈典型“鸟巢征”;肺炎样实变或支气管肺炎样变16例,呈小片状或大片状阴影,见支气管充气征及周边密度趋淡即“晕征”;结节或肿块8例,结节或肿块可伴有空洞、“晕征”、毛刺或分叶征;曲菌球6例,呈圆形或椭圆形,并可见“新月征”。薄层CT图像结合MPR图像在显示“晕征”、磨玻璃影、网格、线样影及小结节等cT征象明显优于普通cT(P〈0.05),其余征象无明显差异(P〉0.05),但薄层cT结合MPR图像能更清楚地显示病灶范围。结论:多层螺旋CT薄层图像结合MPR图像有助于肺真菌感染的诊断,真菌性肺炎有一定相对特征性改变,掌握真菌性肺炎的CT表现特征,结合临床综合分析,可提高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免疫功能低下患者肺部感染的CT表现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尿毒症长期血透治疗患者和肾移植术后致免疫功能低下肺部感染患者87例,分析比较CT上不同病原体的肺部感染病灶的形态、分布、密度等特征和动态变化的规律。并与病原学诊断结果对照。结果:本组87例肺部感染患者中,细菌性肺炎37例(42.53%),巨细胞病毒性肺炎14例(16.09%),卡氏肺囊虫肺炎6例(6.89%),肺结核19例(21.84%),真菌性肺炎11例(12.64%)。CT表现为弥漫性斑片状和磨玻璃样伴点状或网状阴影共20例;表现为小片状或大片状阴影41例;其他表现为散在小结节、斑片状或条状不规则阴影。结论:本组病例中以细菌性肺炎最多见,其次为肺结核。免疫功能低下患者不同肺部感染的CT表现有一定特点,巨细胞病毒性肺炎和卡氏肺囊虫肺炎主要表现为伴有肺间质增厚;细菌性肺炎和真菌性肺炎主要表现为肺实质渗出性病变;肺结核主要表现为不均匀粟粒影。CT对鉴别诊断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6.
尹京春  吕明权  邱乾德   《放射学实践》2010,25(9):974-977
目的:探讨甲型H1N1流感病毒性肺炎CT表现,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34例经临床、实验室证实的甲型H1N1肺炎胸部CT表现。结果:34例中累及两肺5个肺叶17例,占50%;累及4个肺叶3例,占8.8%;累及3个肺叶6例,占17.6%;累及2个肺叶5例,占14.7%;累及1个肺叶3例,占8.8%。单纯毛玻璃样阴影15例,占44.1%,表现为斑片状及云雾样淡薄影,边缘模糊,病灶中心密度相对较高,可见血管纹理通过;单纯实变阴影5例,占14.7%,表现为团片状、斑片状及棉球样影,密度较高;毛玻璃影与实变阴影同时存在14例,占41.2%,表现为云雾样淡薄影、棉球样实变影同时存在,肺周边区域及下叶基底部的病灶密度高于其它部位。实变阴影中可见支气管充气征12例,占35.3%;病灶内合并网格样改变19例,占55.9%;小结节影3例,占8.8%;支气管壁增厚3例,占8.8%;两侧胸腔少量积液1例,占2.9%。结论:甲型H1N1肺炎病变分布范围广,变化快,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肺真菌病的临床影像表现,提高诊断水平。方法:回顾分析21例肺真菌病(穿刺/手术/支纤镜病理证实16例,痰培养及临床证实5例)的X线、CT表现。20例行胸部X线及CT检查,1例仅行胸片检查。结果:肺曲霉菌6例,肺隐球菌8例,肺念珠菌2例,肺毛霉菌3例,肺放线菌2例。左肺6例,右肺6例,双肺多发9例。多发病灶常位于胸膜下,且以两肺中下叶受侵最常见。呈单/多发结节或肿块/空洞10例;呈单/多发斑片影者4例;斑片与结节/空洞影混合者7例。晕征、新月征、洞中球征/滚珠征/悬球征/洞中丝征为本病较为特征性表现。结论:影像学表现典型者可做出诊断,疑似者应及时进一步检查,以免延误诊治。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年龄因素对继发性肺结核空洞与肺内其他结核性病变CT表现的影响。方法 98例肺结核空洞伴肺内其他结核性病变患者按其不同年龄段分为3组:17-35岁为第1组(42例),36-60岁为第2组(34例),60岁以上为第3组(22例)。所有患者均经抗结核治疗,其中,65例又经胸部CT复查。对3组间肺结核空洞与肺内其他结核性病变的CT表现,采用卡方检验和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了对比分析,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CT显示98例中有138个结核性空洞,其中,单发63例,多发35例。3组间在空洞数目、空洞与胸膜的关系、空洞内壁规则与否方面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01)。3组在结核活动性病变诸如树芽征、磨玻璃样密度影、小叶斑片状实变影、肺叶实变影、结核结节或结核瘤、胸腔积液方面比较有差异(P〈0.05);在结核非活动性病变诸如肺大泡、胸膜肥厚比较有差异(P〈0.05)。3组经抗结核治疗后CT复查在空洞大小,肺内病变,胸膜肥厚方面比较有差异(P〈0.05)。结论随年龄段增加,继发性肺结核空洞主要以大空洞及厚壁空洞为主,并向胸膜下扩展,周围肺组织纤维化加重,肺内其他结核性病变以融合结节多见。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创伤性湿肺的CT表现,并评价其对诊断与鉴别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36例经临床证实为创伤性湿肺患者的胸部CT表现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多数患者(31/36)的创伤性湿肺发生于单侧或双侧的中下肺野。本组患者的胸部CT表现可归纳为下述4种类型:a)弥漫实变型(17例)表现为单侧或双侧肺实质内散在斑点状或小片状稍高密度影;b)云雾型(14例)表现为单侧或双侧肺野呈磨玻璃样改变的稍高密度的云雾状影("面纱征");c)间质型(11例)表现为肺纹理增重或模糊的肺血管增粗影;d)节段实变型(10例)表现为呈节段分布的高密度大片状影。部分患者有两种或以上征象的并存。本组患者的并发症包括脑损伤(18例),肋骨骨折(11例),血胸与气胸(各9例)等。结论 CT能准确显示创伤性湿肺的部位、类型、范围及并发症,对诊断、鉴别诊断及疗效随访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