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回顾性分析肺淋巴管肌瘤病的HRCT特征。方法:总结5例经病理证实并行HRCT检查的肺淋巴管肌瘤病,2例行支气管镜肺活检,2例经胸腔镜,1例经皮肺活检确诊。4例行吸气末HRCT扫描,其中1例表现阴性者加扫呼气末HRCT。分析X线胸片、常规CT以及HRCT表现特征。结果:X线胸片3例呈弥漫性网状阴影,1例可见蜂窝状囊腔,1例表现正常;HRCT4例为均匀散在性分布的10—20mm大小的薄壁囊腔,其中2例囊腔之间可见正常肺组织,1例吸气末HRCT正常,而呼气末HRCT可见到“空气潴留征”,提示有小气道狭窄。肺功能检查均有不同程度的阻塞型通气障碍和弥散功能异常。结论:尽管本病的最后确诊要依靠肺活检病理证实,但其HRCT具有较特征性的表现,呼气末HRCT可发现早期小气道狭窄引起的空气潴留,从而指导临床有目的进行纤维支气管镜活检,有助于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2.
肺淋巴管肌瘤病HRCT诊断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袁天华  常静侠 《放射学实践》2006,21(11):1137-1139
目的:回顾性分析肺淋巴管肌瘤病的HRCT表现,讨论其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总结6例经病理证实的肺淋巴管肌瘤病,4例行支气管镜肺活检,2例经胸腔镜活检确诊。所有病例均行胸部常规CT及HRCT扫描。结果:常规胸部CT扫描见两肺密度减低,偶见囊状影,相应水平HRCT可清晰显示全肺囊状影,无分布差异。随病程进展,囊状影数目增多,部分融合成肺大泡或气胸,也可见乳糜胸水。结论:HRCT对该病的早期诊断、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同时也是判断病变进展及预后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3.
肺淋巴管肌瘤病的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鲍雷  龚健  周洁 《临床放射学杂志》2007,26(11):1109-1110
目的分析肺淋巴管肌瘤病(PLAM)的CT表现,探讨其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病理确诊的PLAM患者资料,CT采用常规扫描,1mm薄层重组。结果PLAMCT表现为双肺多发边缘清楚的薄壁囊状影,直径约几毫米至2cm,囊壁隐约可见约1mm厚,囊间可见正常肺组织,病变呈弥漫分布,未见胸腔积液。结论PLAM的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对其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肺淋巴管肌瘤病的影像诊断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提高对肺淋巴管肌瘤病的影像学认识.方法:对5例经病理证实的肺淋巴管肌瘤病患者的影像学表现及相关文献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5例均为女性.胸片示双肺弥漫网状结节影.HRCT表现为两肺弥漫均匀分布的薄壁囊状影,边缘清晰,大小不等.结论:肺淋巴管肌瘤病是一种罕见的以细支气管周围血管平滑肌的异常增生为特征的疾病.影像检查可提示肺淋巴管肌瘤病的诊断,两肺广泛均匀分布的薄壁囊状影为其胸部HRCT特征.  相似文献   

5.
肺淋巴管肌瘤病多层螺旋CT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分析肺淋巴管肌瘤病(PLAM)多层螺旋CT(MSCT)的影像特点,旨在探讨其对肺淋巴管肌瘤病(PLAM)的影像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经病理证实的PLAM的胸部影像表现,包括常规扫描、横轴面薄层重组和冠状面、矢状面多平面重组(MPR)图像。结果:12例成年女性患者胸部MSCT典型征象为:双肺弥漫分布大小不等的类圆形囊腔影,常规层厚图像显示囊腔影的径线5~30mm,较小的囊腔影不能显示明确的薄壁。薄层重组和MPR图像可明确显示囊腔壁,壁厚<2mm,囊壁可见散在的血管断面影和血管穿插其中。气胸5例,乳糜胸3例,1例合并前纵隔淋巴结肿大。结论:MSCT薄层重组和冠状面、矢状面MPR对该病的早期诊断、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同时也是判断病变进展及预后的有效指标。必要时需行肺活检,以明确病理诊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肺淋巴管肌瘤病影像表现特点,以提高对肺淋巴管肌瘤病的认识。方法:搜集经病理证实的肺淋巴管肌瘤病6例,均行常规CT和HRCT扫描。结合国内文献病例,对该病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进行分析。结果:6例均为女性,年龄35~60岁,平均41岁;就诊时均有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且呈进行性加重。在常规扫描上见两肺广泛分布小透亮影及囊状影,分布均匀,囊壁较模糊。HRCT上表现为均匀清楚薄壁小囊腔,囊腔直径几毫米至20 mm,壁厚1~2 mm,囊气腔被正常肺组织环绕,病变分布无明显上下野、外周或中央差异。结论:肺淋巴管肌瘤病是一种罕见的以细支气管周围血管平滑肌异常增生为特征的疾病,HRCT具有较特征性的表现,是本病主要的影像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7.
肺淋巴管肌瘤病的X线平片和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肺淋巴管肌瘤病的X线平片和CT表现,并探讨其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8例经病理证实的肺淋巴管肌瘤病患者资料,所有患者均为女性,年龄24~48岁,平均33岁.所有病例均行X线平片和CT平扫,其中5例行CT增强扫描.结果 X线平片显示肺纹理增粗,可见广泛网状病变.CT扫描及薄层多平面重建清晰显示双肺弥漫性囊腔的详细情况,并发气胸及胸腔积液各6例.结论 对肺淋巴管肌瘤病,X线平片可提示病变的存在,而CT扫描和重建图像则具有特征性表现.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肺淋巴管肌瘤病(PLAM)的多层螺旋CT(MSCT)表现,结合临床特点进行分析,以期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经病理证实的肺淋巴管肌瘤病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结果:13例均以进行性加重的呼吸困难为主要临床表现,4例伴有反复自发性气胸,3例伴乳糜胸,2例伴咯血,1例合并腹部淋巴管瘤。肺功能检查表现以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为主合并弥散功能降低;MSCT表现为双肺弥漫分布大小不等的类圆形囊腔影,薄层重组和HRCT图像可清晰显示囊腔薄壁及常规CT不能显示的小的囊腔,囊壁外可见贴壁的血管影。结论:肺淋巴管肌瘤病的MS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结合临床可对多数病例做出正确的诊断。  相似文献   

9.
肺淋巴管肌瘤病的多层螺旋CT影像诊断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通过对多层螺旋CT(MSCT)常规层厚和薄层重组图像特征的分析,探讨其对肺淋巴管肌瘤病(PLAM)的影像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经肺组织活检病理证实的PLAM4例,均为女性,年龄28~62岁;采用16层螺旋CT扫描仪常规扫描层厚10mm,探测器开放1.25mm×8,横轴面薄层重组和冠状面、矢状面多平面重组(MPR)图像层厚1.3mm。结果双肺弥漫分布大小不等的类圆形囊腔影,常规层厚图像显示囊腔影的径线2~35mm,较小的囊腔影不能显示明确的薄壁,薄层重组和MPR图像显示囊腔影薄壁明确,壁厚<2mm,囊壁上明确可见散在的血管断面影和血管穿插其中。1例伴有右侧胸膜腔少量积液,4例均不伴有其他部位淋巴管肌瘤改变。结论MSCT常规层厚图像发现可疑囊性病变,需进行薄层重组和MPR,对于弥漫分布的,厚度<2mm的薄壁囊肿,其囊壁内见到小血管穿插其中,应高度怀疑PLAM的可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肺淋巴管肌瘤病(PLAM)的高分辨率CT(HRCT)表现,探讨HRCT对该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经病理证实的PLAM患者的胸片、胸部常规CT和HRCT表现,所有影像均有2位以上放射科医生共同分析,意见一致。结果胸片诊断PLAM的价值有限,PLAM的CT特征表现为两肺弥漫均匀分布的直径2~10mm含气小囊,HRCT对显示气囊优于常规CT,是诊断本病的必要手段。1例伴有自发性气胸,2例伴乳糜胸,l例合并肺大疱形成。结论PLAM具有特征性的HRCT表现,有经验的放射科医生根据典型HRCT表现可诊断此病,但确诊需病理活检。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肺淋巴管平滑肌瘤病(pulmonary lymphangioleiomyomatosis,PLAM)的高分辨率CT(HRCT)特征及随访中影像变化规律。方法回顾分析经病理活检证实的10例PLAM患者的HRCT随访资料,结合国内外文献总结并讨论随访结果。结果 10例HRCT像上均表现为两肺弥漫均匀分布于肺中心及周边区域、大小不等的边界清楚的薄壁含气囊腔,以中等大小囊肿为主。在对10例患者随访中,6例肺囊肿数目增多伴随囊肿直径增大,1例在随访过程中先后行左右肺移植术,2例肺部囊肿数目及直径无显著改变,1例连续间隔1年后随访出现进展,再次随访6个月后无改变。伴随征象中间质增生及类结节影无显著改变。并发症3例肺不张中2例复张、1例范围缩小;2例胸腔积液,1例吸收、1例减少;2例气胸,1例吸收、1例吸收后复发;2例液气胸均吸收。合并症有腹腔淋巴管扩张,右肾双肾盂、双输尿管畸形,左前纵隔血管平滑肌瘤,后腹膜淋巴结肿大各1例。结论肺部囊肿的数目及直径改变,液、气胸改变是随访过程的主要观察指标,HRCT检查是PLAM有效的诊断及随访手段。  相似文献   

12.
肺泡蛋白沉积症的CT表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肺泡蛋白沉积症的CT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 6例肺泡蛋白沉积症患者的CT资料 ,其中男性 4例 ,女性 2例 ,平均年龄 38.5岁。结果 :6例均表现为双肺广泛的肺浸润阴影 ,边界清晰 ,呈地图样变 ,其中 4例肺野呈磨玻璃样改变 ,3例可见支气管充气征 ,2例累及肺尖 ,2例分布在为外周。结论 :尽管肺泡蛋白沉积症少见 ,但CT表现有其特征性。再结合临床综合分析 ,诊断并不困难。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总结小儿胸膜肺胚细胞瘤(pleuropulmonaryblastoma,PPB)的CT表现特点,以提高早期诊断率。方法 10例小儿PPB均经手术及病理证实,全部行CT平扫,其中7例同时行增强扫描。结果 10例中发生于左肺9例,右肺1例。按Dehner分型:Ⅱ型2例,Ⅲ型8例。病变直径5~16cm,其中>8cm者7例。CT平扫表现: 2例为囊实性混杂密度占位,囊内均含多少不等气体。8例为类圆形或形态不规则软组织密度占位,其内见不规则略低密度区;增强扫描实性部分有不同程度的增强,低密度区不强化。合并胸腔积液、肺不张各4例,肋骨破坏及胸壁软组织肿物2例。结论小儿PPB是儿童期少见的胚胎性恶性肿瘤,CT扫描为早期诊断及观察病变变化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4.
肺隐球菌病CT表现与临床病理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肺隐球菌病(PC)肺部CT表现及临床、病理特征,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分析9例经病理或细菌学证实的PC肺部CT表现,其中肺部有基础疾病者2例。结果:CT表现为孤立病变4例,单叶多发病变2例,双侧病变3例,病变多位于肺外围。CT有3种影像表现:①结节或肿块;②单发或多发斑片影;③斑片影与结节或肿块影混合。9例中出现空洞6例,伴肺段实变1例,伴少量胸水2例,纵隔淋巴结肿大1例。结论:PC肺部CT表现形态多样,病灶多发,具有一定的特征性。病灶形态与病程及免疫力有关,确诊尚依赖病原学及病理检查。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原发性肺隐球菌病的CT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9例经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肺隐球菌病患者的临床及胸部CT表现。结果:9例原发性肺隐球菌病患者,男7例,女2例,有基础病变5例。结节肿块型5例(56%);实变型1例(11%);混合型3例(33%);右肺病灶4例,双肺均有病灶5例。3例可见树芽征,4例可见空洞。病灶均分布在下肺外周带和胸膜下。4例手术切除,5例治疗后CT随访斑片影吸收和结节影减少缩小,2例治疗过程中出现空洞。结论:原发性肺隐球菌病CT表现多样,无特异性,CT追踪检查能较敏感准确的反映病灶的变化,认识此病的CT表现有助于该病的及时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6.
李永华  李彦  毛毳  刘国红   《放射学实践》2012,27(4):399-401
目的:探讨肺泡蛋白沉积症(PAP)的CT表现,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经病理证实的PAP患者的CT资料。结果:PAP具有特征性的CT表现:地图征10例,铺路石征8例,磨玻璃征8例,蝶翼征2例及支气管充气征1例,以上征象联合出现时强烈提示本病。结论:PAP临床罕见,其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结合临床可与其它肺部疾病相鉴别,并提高本病的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17.
官瑾   《放射学实践》2012,27(8):860-862
目的:探讨64排容积CT(VCT)增强扫描在肺动脉栓塞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搜集17例经64排VCT增强扫描确诊的肺动脉栓塞患者的影像资料,所有病例均行多平面重组(MPR)、曲面重组(CPR)、三维容积成像(VRT)及最大密度投影(MIP)等后处理,对血栓的形态、部位、表现形式以及其它相关改变进行归类分析。结果:17例共累及肺动脉及其分支87处,其CT表现直接征象:中心性充盈缺损(轨道征)9处、偏心性或附壁性充盈缺损26处、完全阻塞性充盈缺损(血管截断征)13处;间接征象:肺动脉增宽7例、局限性肺纹理稀疏和肺灌注不均(马塞克征)14例、肺梗死6例、胸腔积液6例、心包积液4例。结论:64排VCT增强扫描是一种安全、快捷、有效的诊断肺栓塞的无创性检查手段,其检出率高,可作为肺栓塞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8.
肺硬化性血管瘤的CT影像学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林洪平  彭峰  刘永桥  姚海泉   《放射学实践》2010,25(8):864-867
目的:分析肺硬化性血管瘤(PSH)的CT表现,提高对此病的诊断能力。方法:本组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PSH共18例,其中女16例,男2例,年龄19~60岁,平均43岁,所有病例均行CT平扫,其中16例行增强扫描。结果:18例均为孤立肿物,长径1.9~4.2cm,平均长径(2.7±1.3)cm。形状呈圆形5例(27.8%),卵圆形9例(50%),边缘浅分叶4例(22.2%),边缘光滑14例(77.8%),2例(5.6%)有空气新月征,3例(16.7%)有晕征。2例(11.1%)病灶内有散在小结节状钙化,余病变密度均匀,CT值为28~47HU,平均35HU,16例增强扫描,8例有贴边血管征,1例轻度强化,5例呈明显均匀强化,10例强化不均匀。增强后CT值为60~110HU,平均72HU,最大强化净值为80HU,平均55HU。结论:CT发现中年女性单发圆形或卵圆形肺结节,边缘光滑,可伴有空气半月征及晕影,增强呈明显强化,应考虑到PSH的诊断。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CT征象,探讨CT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家医院共17例确诊COVID-19病人的CT影像资料,分析其特征性影像表现,并总结病变发生特点、累及部位和分布情况。结果17例病人中1例CT无异常征象。其余16例病人的CT上共显示111个病变,典型的CT表现包括磨玻璃密度影(62/111,55.9%)、混合磨玻璃密度影(16/111,14.4%)、实性密度影(18/111,16.2%)和“铺路石样”密度影(15/111,13.5%);病变多分布于双肺外带(93/111,83.8%)。全部病例均不伴有胸腔积液及纵隔淋巴结肿大。结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胸部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CT检查对发现病变及明确诊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