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永存颈内-基底动脉吻合变异各类型与动脉瘤发生风险的相关性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93例永存颈内-基底动脉吻合变异患者的多排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资料及临床资料,将其作为研究组,并纳入同期120例MSCTA检查患者作为对照组,并筛选出两组中动脉瘤患者。通过皮尔逊卡方检验统计两组之间动脉瘤发生率差异性,以及各类型永存颈内-基底动脉吻合变异患者中动脉瘤发生率的差异性。结果:永存颈内-基底动脉吻合变异患者93例,合并动脉瘤患者为20例,发生率为21.5%,具体类型及其例数为永存三叉动脉(17/79),永存舌下动脉(2/6),永存寰前节间动脉(1/8)。永存动脉出现动脉瘤6例,除永存动脉外头颈部其他动脉出现动脉瘤12例,另外2例为永存动脉与其他动脉同时出现动脉瘤。研究组与对照组之间动脉瘤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研究组中头颈部其他动脉的动脉瘤发生率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永存颈内-基底动脉各类型之间动脉瘤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永存颈内-基底动脉吻合变异增加动脉瘤发生风险,但并不会增加永存动脉以外头颈部其他动脉发生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640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对永存三叉动脉的诊断价值,提高对此类血管变异的认识,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1146例行脑动脉或头颈动脉联合CTA检查中4例永存三叉动脉(PTA)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并分析其临床意义。结果 1)PTA发生率为0.35%(4/1146),所有PTA患者均为单侧,其中1例位于右侧,3例位于左侧;2)PTA其起自于海绵窦段后侧壁,其中根据血管走形与外展神经关系,分为外侧型(3例)、内侧型(1例)。根据Weon分型显示后循环血供:Ⅱ型2例,Ⅲ型1例,特殊类型1例;3)4例病例均出现吻合口以下基底动脉发育不良或未发育,其中1例合并双侧椎动脉发育不良,1例合并对侧颈内动脉发育不良。结论 640层螺旋CT能快速、无创、清晰显示PTA位置、形态、走行及其毗邻关系,还可以发现是否合并其它脑血管疾病,是诊断PTA有效且首选检查方法。在外科手术及介入治疗前,了解这种变异血管,更加有助于治疗方案的制定。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在诊断永存三叉动脉(PTA)中的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546例行头颅64层螺旋CTA检查者中的10例PTA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分析PTA的发生率、起源、走行、后循环供血及合并其他血管畸形的情况。结果 (1)PTA的发生率为0.39%(10/2546),其中1例位于右侧,9例位于左侧。(2)三叉动脉均起自颈内动脉海绵窦段,血管走行外侧型8例,中央型2例;按Saltzman分型显示PTA后循环供血情况:Ⅰ型7例,Ⅱ型1例,Ⅲ型2例。(3)吻合点近端的基底动脉及双侧椎动脉发育不良7例。结论 64层CTA能清晰、准确地显示PTA的走行及后循环供血情况。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在诊断永存三叉动脉(PTA)中的价值.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2546例行头颅64层螺旋CTA检查者中的10例PTA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分析PTA的发生率、起源、走行、后循环供血及合并其他血管畸形的情况.结果 (1)PTA的发生率为0.39%( 10/2546),其中1例位于右侧,9例位于左侧.(2)三叉动脉均起自颈内动脉海绵窦段,血管走行外侧型8例,中央型2例;按Saltzman分型显示PTA后循环供血情况:Ⅰ型7例,Ⅱ型1例,Ⅲ型2例.(3)吻合点近端的基底动脉及双侧椎动脉发育不良7例.结论 64层CTA能清晰、准确地显示PTA的走行及后循环供血情况.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3D TOF MRA在永存颈动脉-椎基底动脉吻合诊断中的应用。方法 选取我院行头颈部MRA检查的129例永存颈动脉-椎基底动脉吻合患者,分析其起源、路径、椎基底动脉发育状况及其他合并变异。结果 129例永存颈动脉-椎基底动脉吻合中:PTA 113例,左侧58例,右侧55例。Weon分型Ⅰ型69例,Ⅱ型14例,Ⅲ型12例,Ⅳ型11例,Ⅴ型7例,均为Ⅴa型。102例合并椎动脉发育不良或闭塞。PHA 10例,左侧3例,右侧7例,均合并对侧椎动脉发育不良。PIA 6例,左侧5例,I型1例,II型4例;双侧1例,为Ⅱ型;4例合并对侧椎动脉发育不良。结论 3D TOF MRA能明确诊断永存颈动脉-椎基底动脉吻合变异、分型,为临床手术提供可靠的形态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永存原始三叉动脉的MR血管成像(MRA)表现,以提高对该血管变异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经3D TOF MRA诊断为永存原始三叉动脉的病例。结果 12例PPTA患者中,7例位于左侧,5例位于右侧。按照Saltzman分型:Ⅰ型6例,其中4例伴吻合点近端基底动脉发育不良,2例基底动脉发育正常,1例合并PPTA动脉瘤;Ⅱ型2例,均伴吻合点近端基底动脉发育不良;Ⅲ型4例,均为PPTA供应左侧大脑后动脉、右侧后交通动脉供应右侧大脑后动脉,其中3例伴吻合点近端基底动脉发育不良,1例基底动脉发育正常。结论 3D TOF MRA能清楚显示和诊断永存原始三叉动脉,为外科手术提供必要的血管评估。  相似文献   

7.
【摘要】目的:探讨寰前节间动脉(PIA)CT血管成像(CTA)影像学表现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经头颈CTA诊断为PIA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果:10例PIA患者中Ⅰ型6例,4例位于右侧,2例位于左侧;Ⅱ型4例,2例位于右侧,1例位于左侧,1例为双侧。6例PIA伴单侧椎动脉发育不良,2例PIA伴同侧椎动脉缺如,1例Ⅰ型PIA伴同侧颈内动脉重度狭窄,1例Ⅱ型PIA伴双侧颈内动脉缺如。结论:CTA 能快速清楚地显示PIA走行及其合并颈动脉、椎基底动脉畸形情况,能准确评价PIA血管变异特点,为介入及外科手术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永存三叉动脉(persistent trigeminal artery,PTA)分型的影像学表现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CTA和MRA诊断的24例PTA影像学资料,根据Weon法对其分型,总结各类型的起源、走行、后循环供血、合并其他的血管变异。结果24例PTA患者中,左侧11例,右侧13例。依据Weon法分型,1型13例,2型1例,3型7例,4型1例,5a型2例。PTA合并基底动脉发育不良11例、基底动脉部分缺如3例。基底动脉开窗畸形2例,大脑前动脉A1段变异7例。结论PTA是一种罕见的脑血管变异,影像学能准确显示其分型,有助于降低外科和介入治疗风险,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椎基底动脉变异的CTA表现,提高对椎基底动脉血管变异的认识和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85例经16排CTA诊断为椎基底动脉变异患者的影像资料,观察椎基底动脉变异的起源、行径、管径异常、重复或开窗畸形、永存胚胎性血管的变异特征,以及是否合并颅内血管畸形或动脉瘤改变。结果:1 268例行头颈联合16排CTA检查的患者中发现椎基底动脉变异85例,其中椎动脉开口起源变异18例,行径变异25例,管径异常19例,重复或开窗畸形20例(合并颅内动脉瘤3例),永存胚胎性血管3例。结论:16排CTA能快速、立体、准确显示椎基底动脉变异及颅内畸形血管合并症。熟悉椎基底动脉变异的CTA特征能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影像资料。  相似文献   

10.
永存三叉动脉(persistent trigeminal artery , PTA)是一种永久性颈内动脉与基底动脉之间的胚胎性吻合血管,又名原始三叉动脉或持续性三叉动脉,属罕见的脑血管变异.以往的临床诊断及分型主要依赖于脑血管造影和尸检.在国内外文献资料分析中大多为个案报道,且通过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 angiography, CTA)诊断PTA的研究报道也较少.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脑CT血管造影与CT灌注成像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病因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20例临床诊断为TIA的患者行64-SCTP检查及头颈部64层CT血管造影(64-SCTA)检查,前循环TIA11例,后循环TIA9例,测定兴趣区及对侧相应区域局部脑血流量(rCBF),局部脑血容量(rCBV),平均通过时间(MTT)和达峰时间(TTP)。结果:20例患者头颅CT平扫均未发现与临床症状相对应的病灶,但有13例CT脑灌注成像发现与临床症状相对应的异常灌注区,其中10例前循环TIA患者发现灌注异常区,TTP、rCBF、MTT值与健侧对照区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rCBV与健侧对照区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5);3例后循环TIA患者发现枕叶有灌注异常;CTA发现10例前循环血管狭窄,6例后循环血管狭窄。结论:脑64-SCTP成像可以多参数评估TIA患者血流动力学改变,以TTP及MTT最敏感,CBF次之;脑64-SCTP结合头颈部CTA,对TIA病因诊断有着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16层CT血管造影(16SCTA)在诊断烟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3例烟雾病患者均行16层CT平扫和16SCTA检查,图像后处理采用多平面重组(MPR)、容积再现(VR)和最大密度投影(MIP)。其中5例同时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结果16层CT平扫显示脑梗死8例,脑出血7例,脑出血合并脑梗死6例,脑实质未见异常2例。16SCTA均清晰显示发生狭窄、闭塞的颈内动脉、Willis环血管近侧端,以及明显增多、扩张的脑底部侧支血管影,其中双侧颈内动脉闭塞8例,单侧大脑中动脉闭塞13例,单侧颈内动脉闭塞伴同侧大脑后动脉狭窄2例。侧支血管表现为相应血管及其分支的粗大、增多、迂曲。5例DSA表现与16SCTA结果一致。结论16SCTA可以清晰显示烟雾病病变血管的特点,检查方法简单、快捷,可为临床诊疗提供重要的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13.
双源CT双能量去骨技术在头颈部血管成像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比较双能量去骨与减影去骨对头颈部血管CT成像(CTA)的差异,探讨头颈部双能量CT血管成像(DECTA)的应用价值。方法:50例患者行DECTA检查并行双能量去骨,对照组45例患者使用减影CTA检查并去骨,然后分别比较DECTA和减影CTA的图像质量、去骨所用时间及放射剂量,并观察DECTA上颈总动脉分叉处钙化的显示效果。结果:颅内动脉DECTA和减影CTA的图像质量差异无显著性意义(Z=0.790,P=0.430),颈内动脉虹吸段和岩段DECTA图像质量优于减影CTA(虹吸段Z=-1.989,P=0.047;岩段Z=-2.014,P=0.044),而减影CTA显示颈根部动脉优于DECTA(Z=3.900,P〈0.001)。同时DECTA减少约24.0%的放射剂量。DECTA上共有28例发现有血管性病变,所有病变显示清晰,其中10例并与DSA或外科手术对照具有良好的一致性。颈总动脉分叉处36个钙化灶中有8个钙化灶未在DECTA上显示。结论:DECTA显示头颈部血管总体良好,成功率高,且放射剂量明显减少,但对于颈根部动脉显示仍存在一定局限。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MRI联合减影CTA在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p of the basilar syndrome,TOBS)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TOBS患者的MRI和减影CTA检查资料,观察MRI显示病变的分布范围、椎基底动脉血管流空状况、椎基底动脉血管结构。结果:梗死灶分布于两侧丘脑、中脑、小脑、枕叶、颞叶。呈对称性病变13例,单侧分布8例。椎动脉及基底动脉血流异常者14例。76.2%(16/21)的患者中存在椎动脉和基底动脉形态异常,13例表现为基底动脉尖部变细,38.1%(8/21)的患者为椎、基底动脉动脉瘤,5例椎、基底动脉减影CTA检查未见明显异常。结论:MRI联合减影CTA检查为临床提供较为完整的诊断信息,可以作为TOBS筛选和首选的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5.
Persistent hypoglossal artery (PHA) is a relatively rare vascular anomaly of persistent carotid-basilar anastomosis. We have treated a patient with stenosis of the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which was combined with PHA and who presented with multiple small embolic infarcts in multiple vascular territories. It is important to know that a persistent carotid-basilar anastomosis could be one of the causes bringing about acute infarction in both the anterior and posterior vascular territories, mimicking cardioembolism.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128层螺旋CT颈部血管成像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搜集74例临床怀疑有颈部血管疾病行CT颈部血管成像检查的患者,应用高级血管分析(AVA),容积再现(VR),多平面重组(MPR)和最大密度投影(MIP)等技术进行重组.结果:74例颈部血管均显影良好,其中正常无病变8例,颈总、颈内动脉狭窄33例,椎动脉狭窄9例,单支血管病变4例,多支血管病变38例,发生钙化36例,椎动脉起源变异2例,单侧颈内动脉完全闭塞3例,单侧椎动脉完全闭塞1例,颈内动脉动脉瘤5例.结论:128层螺旋CT颈部血管成像检查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检查方法,对颈部血管病变的诊断有方便、直观、准确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利用CT灌注(CTP)和CT血管成像(CTA)探讨慢性脑缺血患者脑血流动力学变化及其与脑供血动脉狭窄、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之间的关系。方法:对55例临床拟诊为慢性脑缺血的患者行常规头颅CT平扫、CTP及CTA检查,应用简易智能状态检查(MMSE)量表评定受试者的智能状态。结果:根据平均通过时间(MTT)、达峰时间(TTP)图灌注延迟范围将灌注表现分为3型:Ⅰ型为大脑中动脉和/或大脑前动脉供血区广泛性低灌注22例;Ⅱ型为分水岭区局限性低灌注21例;Ⅲ型为灌注正常12例。颈内动脉(ICA)或大脑中动脉(MCA)的重度狭窄或闭塞所致脑灌注异常(Ⅰ、Ⅱ型)明显高于轻中度狭窄者(χ^2=29.49,P〈0.01),Ⅲ型未见ICA或MCA的重度狭窄或闭塞。ICA或MCA狭窄程度与脑灌注异常之间呈正相关(Spearman′sr=0.74,P〈0.01)。脑灌注Ⅰ、Ⅱ型患者MMSE评分均低于正常值(P〈0.01),且以Ⅰ型为著(P〈0.01),Ⅲ型MMSE评分正常。结论:慢性脑缺血患者脑血流低灌注与ICA或MCA狭窄程度密切相关,在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结合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探讨256层CTA在冠状动脉成像及冠状动脉狭窄诊断中的价值。方法:与DSA对照,回顾性分析100例拟诊冠心病患者CTA检查结果。根据心率,将患者随机分为3组:低心率组40例,心率75次/min;中等心率组35例,75次/min≤心率90次/min;高心率组25例,心率≥90次/min。统计学分析采用多个独立样本非参数检验、ROC分析和One-Way ANOVA方法。结果:100例心率范围(39~107)次/min,平均(76.44±13.36)次/min。全部1 500冠脉节段中,CTA显示1 447个节段(96.47%);可以满足诊断者1 403个节段(占96.96%),其中低心率组97.76%、中等心率组96.86%、高心率组95.80%,不同心率组间图像质量评分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OC曲线分析,低、中、高心率组CTA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特异性分别为98.40%、96.00%、97.60%,敏感性95.00%、93.70%、92.20%,曲线下面积值0.971、0.955、0.955,3组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256层CTA可在一定程度上不受心率的限制行冠状动脉成像,并且能够清晰地显示冠状动脉的主要节段,较为准确地诊断冠状动脉狭窄。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16排螺旋CT血管造影(CTA)对烟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4例烟雾病病例,其中男性10例,女性14例,年龄16~71岁.对病例患者进行颅脑CT平扫及CTA检查,应用容积再现(VR)、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技术进行图像后处理.结果 平扫CT表现为15例患者颅内若干部位呈见出血灶.7例出现梗死灶,8例出现脑萎缩,2例正常.CTA显示18例患者双侧颈内动脉终末段血管闭塞或狭窄,双侧大脑前、中动脉局部或全程显示不清,其走行区及周围见较多细小侧支循环血管影,6例患者单侧颈内动脉狭窄,单侧大脑前及中动脉显示不清.18例见较为典型的颅底动脉环周围纤细、烟雾状迂曲血管,3例烟雾状血管较少显示,3例VR重建血管网显示效果一般,但是,经过调整VR透明值,便得以清楚显示血管网.VR重建技术对于显示病变血管与其周围结构的位置关系效果显著,显示侧支和细小血管效果不如MIP和MPR.结论 通过CTA可较为清晰地显示颅底异常的脑血管网,颅内颈内动脉末端及大脑前、中、后动脉近端有不同程度的狭窄、闭塞的特征.在诊疗烟雾病过程时采用16排螺旋CT血管造影具有很重要的临床价值,同时可为临床诊治和预后评判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