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儿童全身播散性隐球菌病1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儿童全身播散性隐球菌病1例刘德明,曾庆玉,王华隐球菌病是由新生隐球菌引起,全身播散性损害罕见,最近我们收治1例有皮肤、淋巴结、肺、骨及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的隐球菌病患儿,现报告如下。患儿胡×,女,6岁。因发热、咳嗽、胸痛6个月,伴有皮疹3个月入院。起病初...  相似文献   

2.
报道两例患者,根据病程、形态学改变,免疫组化和DNA杂交研究均支持表皮内既有单纯疱疹病毒(HSA),又有巨细胞病毒(CMV)。例1,男,53岁,有同性恋史并已确诊为艾滋病。尸检诊断为播散性细胞内鸟型结核分支杆菌病、播散性隐球菌病、播散性CMV感染、肝脏Kaposi肉瘤和肛周HSV感染。肛周皮肤病检查:表皮角化过度,有灶性棘层松解细胞,表皮肥厚,有铸模状毛  相似文献   

3.
隐球菌病大部分原发于肺部,常常播及脑膜和脑实质.播散性隐球菌病偶可累及皮肤.原发性皮肤隐球菌病是指皮肤损害是其唯一的表现,而无系统性或脑脊液的侵犯.本病较为罕见,可以在含有新型隐球菌的异物损伤皮下以后而出现.作者报告一例男性患者,81岁,因左前臂红肿痛一个月而就诊.查局部红肿湿润,渗出少量脓液,近卫淋巴结不大.给予红霉素治疗无效,且损害继续扩大,以至形成10×6.5cm溃疡.检查肺、神经系统及其他系统无异常.溃疡区活检表现为慢性炎症,可见多数淋巴细胞、组织细胞和少数多形核白细胞浸润.有多数胶样厚荚膜孢子,偶见巨细胞.溃疡组织在沙氏葡萄糖琼脂培养为新型隐球菌生长.此时作痰、尿、脑脊液直接镜检和培养均为阴性.遂  相似文献   

4.
本文报告一例播散性卡氏肺囊虫感染.患者为42岁男性.患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及腭部Kaposi肉瘤.因双侧耳部肿块及逐渐加重的气短于1986年6日21日住院.1986年1月发现患者免疫缺陷病毒抗体阳性,4月因头痛、恶心、呕吐及畏光两个半月住入某医院.头部CT检查阴性;腰穿脑脊液中发现新型隐球菌.开始每天静注二性霉素B(0.3mg/kg/d)及口服氟胞嘧啶(150mg/kg/d),另外每隔一周鞘内注射二性霉素B,这种足量治疗以每两个月测定脑脊液隐球菌抗原滴度(原文如此)及真菌培养进行监测.共  相似文献   

5.
报告1例免疫功能正常的播散性隐球菌病.患儿女,11岁.全身包括肺、淋巴结、骨髓、肝脾、脑及皮肤等多器官受累,表现为痤疮样皮损.患儿临床症状进展缓慢,全身中毒症状轻微,嗜酸性粒细胞升高.皮损、淋巴结组织病理检查示组织细胞内、外大量隐球菌酵母细胞,PAS染色阳性.皮损、骨髓、淋巴液真菌培养阳性,菌种鉴定为新生隐球菌,经PCR扩增测序为新生隐球菌grubii变种.  相似文献   

6.
皮肤隐球菌病在临床上是少见的,多发生于糖尿病、结核病、淋巴网状肉瘤、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何杰金氏病、肉样瘤病、慢性活动性肝炎、银屑病、类风湿性脊柱关节炎等患者中,亦可能认为是长期使用皮质激素的一种并发症.作者报道了一例极为罕见的原发性皮肤隐球菌病.患者女性、63岁,1976年8月底鼻翼部曾被蚊子叮咬,9月份局部出现一个溃疡结痂性损害,局部使用各种抗菌素与可的松软膏无效.皮损直径约1cm,界限清晰,边缘为红色堤状隆起,黑色焦痂下为溃疡并有少量溢脓.皮肤活检,霉菌学检查包括直接涂片,培养与生化检查支持新型隐球菌病的诊断,小白鼠腹膜内接种获阳性结果.患者一般化验检查无明显异常,血、尿、痰培养(-),胸片(-),血隐球菌培养(-),腰穿惜被拒绝.患者经100mg/kg 5-  相似文献   

7.
本文报告应用氟胞嘧啶治疗24例真菌感染取得良好结果。21例系单独使用氟胞嘧啶,3例则并用两性霉素B。致病菌有新型隐球菌、白色串珠苗,热带串珠菌及球拟酵母菌(Torulopsis glabrata)。 24例中3例肺部隐球菌感染、2例白色串珠菌眼内感染以及8例由白色串珠菌或球拟酵母菌引起的尿路感染疗效最佳,结果痊愈。1例隐球菌引起的肺及脊椎感染也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4例有其他严重疾病并发播散性串珠菌病的患者2例获得痊愈,作者综合应用两性霉素B和氟胞嘧啶治疗了3例重笃患者,1例隐球菌性脑膜炎合并有椎管感染,  相似文献   

8.
患者女,11岁.因"颜面四肢皮疹1个月,咳嗽伴低热1周"入院.皮肤科情况:颜面四肢分布红色结节,中央有脐凹.胸片显示双肺间质性改变.组织病理检查示组织中有多核巨细胞,PAS染色可见孢子.HIV检测(-).诊断:播散性隐球菌病.  相似文献   

9.
人类的隐球菌病.约110%-15%有皮肤损害.我科收治1例以肉芽肿损害为主的皮肤隐球菌病合并隐球菌性脑膜炎的患者.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报告2例播散性隐球菌病。除系统累及表现外,皮损为传染性软疣样丘疹,组织液、血液及脑脊液检查找到隐球菌,皮损和淋巴结组织病理学检查见孢子。提示当发热性疾病伴传染性软疣样皮损时,应警惕隐球菌感染。避免误诊和延误诊断的关键是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和对可疑病例做真菌检查。  相似文献   

11.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其特点为皮肤试验无反应性、淋巴细胞减少、辅助性/抑制性T细胞亚群比例倒转,且易引起各种条件性感染。本文报告一例同性恋的男性患者伴有AIDS,患隐球菌性脑膜炎及播散性隐球菌病合并皮肤疱疹样损害。患者31岁,男性,头痛一个月,间歇性发热,体重下降20磅。在鼻及上唇有皮损已一个月,象无痛性“黄色碰伤”,鼻部损害以后呈溃疡及结痴。既往曾患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白细胞减少、咽淋病、单纯疱疹、细胞巨化病毒及乙型肝炎感染等。入  相似文献   

12.
本文作者报导一例爱滋病患者出现了少见类型的皮肤播散性隐球菌病。患者男、29岁,因发热、体重减轻和面部无症状丘疹15天而住院,否认有同性恋、静脉内用药、新近文身或外科手术史。体检发现患者面颈部有数目  相似文献   

13.
播散性隐球菌病主要发生在免疫状态改变的患者。本文报告一例仅表现为骶髂关节炎的隐球菌病病例,该病例为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并经长期类固醇治疗。作者强调在免疫状态改变的患者,应考虑不常见的微生物作为脓毒病病因的重要性。病例报告:女,26岁。患严重的特发性Coomb阳性的溶血性贫血,并以每日10mg强的松龙维持治疗20个月。这次因严重的左骶髂关节疼痛4周,且于夜间加剧,前来就诊。检查:体温37.6℃,脉  相似文献   

14.
新生隐球菌是临床上重要的致病真菌,在免疫缺陷的患者如艾滋病患者中引起播散性脑膜炎。新生隐球菌有两个变种,并分为5个血清型。文献报道新生隐球菌新生变种的血清型为A、D和AD型,在CGB培养基上不生长;格特变种的血清型为B和C型,能够在CGB培养基上生长。作者报告了3株来自鸽排泄物,能在CGB培养基上生长,血清型为A或D型的新生隐球菌。  相似文献   

15.
特发性CD4+T淋巴细胞减少症伴播散性皮肤隐球菌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患者女,23岁,左锁骨、腰部右侧及左膝部出现肿块并溃疡4个月,组织病理检查示组织中大量浆细胞及异物巨细胞;PAS染色显示大量散在或成团的孢子,经鉴定证实为新生隐球菌,连续T淋巴细胞亚群分析显示CD4^ T淋巴细胞明显减少,占总T淋巴细胞数20%以下.无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诊断为特发件CD4^ T淋巴细胞减少症伴播散性皮肤隐球菌病.主要给予两性霉素B治疗,1个月后溃疡愈合.  相似文献   

16.
患者女性34岁,行肾移植术后6年,一直使用免疫抑制剂治疗。不明原因发热7天入院。体检:体温38℃,患者背部皮肤广泛3cm至6cm大小不等皮下结节,表面皮肤未见破损,呈红色、偏硬、有压痛。皮肤组织活检见深达赵皮层急性肉芽肿性炎,炎症组织中弥漫酵母样细胞。经培养鉴定并查血、脑脊液培养鉴定均可见新生隐球菌生长,诊断为播散性隐球菌病。予氟康唑200mg每日静脉滴注治疗。患者体温消退,皮疹也逐步消退。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艾滋病合并播散性隐球菌病的胸腹部CT表现。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1月~2017年10月收治的20例艾滋病合并播散性隐球菌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均行胸部CT平扫,12例患者行胸部增强扫描,9例行腹部平扫,6例行两到三期腹部增强扫描,观察患者的肺内病灶、纵隔肺门病灶情况、腹部各器官病变情况。结果胸部CT扫描显示20例患者均有肺内结节,其中12例可见气囊状空洞性结节,4例为空泡状结节,6例呈毛玻璃样模糊影,3例为微小结节,6例为纵隔肺门淋巴结肿大,且增强扫描显示均有不同程度强化,3例伴有少量胸腔积液,2例伴有心包积液,1例有条带影。腹部CT提示7例肝脾脏肿大,2例肠系膜淋巴结肿大,1例腹膜后淋巴结肿大,1例为肾内淋巴结肿大,1例伴有腹水,腹部增强扫描提示5例呈环状强化。结论肺内结节、肺内实变、空洞性病灶并腹部CT扫描多处器官淋巴结肿大提示艾滋病患者有很大可能患有播散性隐球菌病,可以提早诊断并治疗。  相似文献   

18.
报告1例艾滋病并发播散性皮肤隐球菌病。患者女,32岁。人免疫缺陷病毒(HIV)抗体阳性,无系统感染症状,皮损表现为传染性软疣样。皮损组织病理示组织细胞内外可见大量有荚膜的孢子,PAS染色阳性。皮损真菌培养阳性,菌种鉴定为新生隐球菌。治疗给予氟康唑静脉滴注,半个月后原有皮损结痂愈合,但右背部又新发带状疱疹。  相似文献   

19.
皮肤隐球菌感染常是免疫功能受损者发生中枢神经系统或肺部感染而引起的播散性感染的一种表现。已报告主要由种植或外伤引起的原发性皮肤感染,可见于有免疫抑制的患者,偶有由新生隐球菌新型变种引起的免疫功能正常  相似文献   

20.
本文报告用气相色谱法检测血清甘露糖醋酸醛糖腈乙酯衍生物诊断深部念珠菌病.实验显示播散性念珠菌病血清甘露糖浓度最高,平均为925.24±73.64μg/ml.系统性(非播散性)病例较低,平均为654.58±31,19μg/ml.而健康人最低,平均502.76±76.83μg/ml.3者有显著差异(P<0.01).兔感染白念珠菌一天后血清甘露糖浓度迅速增高(267.36-1053.57μg/ml).而新型隐球菌、烟曲霉、裴氏着色霉菌及几种常见细菌培养标本均未检测到甘露糖.此法对诊断系统性和播散性念珠菌病有实用价值,特别对后者的早期感染提供了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