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全脑血管造影(DSA)阴性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病因、临床诊治对策及预后。方法对2002年至2005年11月间16例全脑血管造影阴性患者诊断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6例患者中9例为中脑周围池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PNSH);2例经脊髓MRI证实为脊髓动静脉畸形;1例MRI检查证实为右额叶海绵状血管瘤;血液病1例。结论对初次血管造影阴性的SAH患者应进行有选择性的重复造影检查。MRI检查及脊髓造影检查对进一步查明病因有帮助,而对于PNSH的患者则应避免重复造影。  相似文献   

2.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86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pontaneous subarachoid hemorrhage,SAH))是一种可危及生命的急性脑血管疾病。多数能通过全脑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DSA)检查明确原因,但仍有4%~27%的患者DSA为阴性,原因不明的SAH患者中尚有7%的患者有发生再出血危险。我们收治的SAH86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了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正>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最常见的病因是颅内动脉瘤。但自发性SAH中,15%~20%在第1次全脑血管造影未发现动脉瘤,这一部分患者的预后明显优于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在这些患者中仍有20%可出现再次出血、脑缺血、急性脑积水等并发症,10%~30%的患者生活质量较出血前差[1]。对于脑血管造影阴性的SAH的发展、预后及是否需要再次血管造影尚有争议。本文通过对32例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阴性的SAH患者诊断、治疗的回顾性研究,结合影像学资料,探讨其病因学特点及临床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4.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近期并发症中再出血和脑血管痉挛已为人们所熟知,但急性梗阻性脑积水(AOH)常被人们所忽视。而对其如何护理更值得探讨,现将我们自1990年1月以来的23例SAH继发AOH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23例,男14例,女9例,年龄21~64岁,平均41岁。发病时间均在SAH后1周内,其中同时或24h内4例,2~3天12例,4~7天7例。临床  相似文献   

5.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占脑血管病的12%~22%,临床上约15%的病人行全脑血管造影甚至重复造影并未发现出血原因,部分全脑血管造影阴性的SAH主要发生在中脑周围,定义为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perimesencephalic non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norrhage,PNSH)。本回顾性分析18例PNSH的临床资料。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隙出血(PNSH)患者的临床特点、放射学特点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两所医院共685例行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检查(DSA)的蛛网膜下隙出血(SAH)患者的临床、影像学和预后资料。结果23例出血仅限于中脑周围脑池的患者在SAH发作时均无意识丧失,无神经系统定位体征。所有患者的Hunt和Hess分级均为级或级。无再出血、脑血管痉挛和脑积水。结论PNSH临床表现平稳,放射学检查独特,恢复期短,预后良好,无再出血及脑缺血。正确诊断PNSH,可以缩短住院时间,减少重复脑血管造影。  相似文献   

7.
<正>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占脑血管疾病的12%~22%,其最主要原因是颅内动脉瘤破裂,脑血管造影(cerebral angioiography,CAG)可以作为诊断标准,其中约15%的患者脑血管造影阴性,CT表现为出血集中在中脑周围,被称为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种特殊类型的SAH,其临床过程及预后均呈良性。本  相似文献   

8.
SAH(蛛网膜下腔出血)是指血流入蛛网膜下腔的一组综合征,是临床常见急症;分为外伤性和自发性;该病急性期可由CT、MRI确诊,其病因诊断主要靠血管造影检查。我科自1992~1997年对100例经CT确诊为自发性SAH患者,在其病情稳定期,行全脑血管DSA检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诊断阳性率达82%,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脑瘤早期易被误诊为脑血管病收住内科而贻误手术时机。本文就16例临床诊断为脑血管病,经脑血管造影和/或脑室造影(1例经CT检查),9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为脑瘤的病例作一简要分析: 临床资料性别、年龄:本组16例。男12例,女4例。20~30岁1例,40~50岁2例,51~60岁9  相似文献   

10.
近几年来,我们共收治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112例,其中并眼内出血者28例,无眼内出血者84例。现对比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112例均经腰穿或头颅CT扫描确诊,并除外继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眼内出血组;男15例,女13例,年龄为38~61岁,平均52.1岁。其中复发性SAH6例。无眼内出血组:男46例,女38例,年龄为40~65岁,平均54.3岁。其中复发性SAH5例。1.2 眼底检查所见 28例中双眼出血10例,单眼出血18例;视网膜出血者17例,玻璃体膜下及玻璃体出血11例,其中合并球结膜出血1例;大面积出血(指出血面积超过视乳头面积的25%)者21例,小面  相似文献   

11.
对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治疗,一般都主张在急性期使用大量止血剂以防止再出血。我院于1987~1997年10年中,对曾使用过止血定一周以上的(SAH)病人作了分析,发现51例中有18例出现止血定所致的药物热(占26.6%),现小结如下。 1 临床资料男女患者各9例,年龄20~67岁,平均47.7岁,全部病例均有典型的SAH临床症状及体征。入院后给予保守治疗,绝对卧床,止痛、镇静,给予甘露醇、抗纤溶剂等,每日均静滴止血定3g。 2 临床表现 2.1 止血定导致药物热起始的时间:最早为静  相似文献   

12.
徐剑峰 《河北医药》2009,31(15):1897-1898
目的分析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全脑血管造影(DSA)的特征、并发症等情况。方法所有患者均行头颅CT证实为SAH,全部行DSA,对94例SAH患者的临床表现,Hunthess分级,头颅CT、DSA检查等资料进行分析。结果94例SAH患者临床症状以头痛、恶心为主。行DSA检查发现颅内动脉瘤46例,颅内动静脉畸形4例,硬脑膜动静脉瘘和海绵状血管瘤各1例。术中无1例有并发症发生,术后并发症预后良好。结论SAH患者出血原因以动脉瘤破裂为主。脑血管造影检查可以准确的评估动脉瘤的大小、位置等情况。  相似文献   

13.
经股动脉全脑血管造影术围手术期的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名贵 《现代医药卫生》2005,21(20):2833-2834
自2004年以来,经股动脉插管行脑血管造影40例,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1临床资料收集2004年在顺义区医院神经内科40例经股动脉脑血管造影病人资料,其中蛛网膜下腔出血,MRA提示颅内动脉瘤1例,脑血栓形成25例,其它14例,男30例,女10例,年龄20 ̄72岁,平均46岁,反复出现头痛3例,支架3  相似文献   

14.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可引起心电图改变,称为脑心综合征。本文对48例住院的蛛网膜下腔出血( ) SA H 患者的心电图改变及预后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48例患者,男28例,女20例,年龄50~72岁,平均60.25岁,全部病例入院24小时内经腰穿及头颅CT 证实为SAH ,均符合脑血管疾病诊断标准( 1995) ,脑实质内出血、外伤和出血性疾病所至的SAH 、SAH 二次出血及原有各种心脏疾病所致心电图异常者除外。入院24~72小时内行12导同步心电图检查, 并予持续多功能心电监护48小时以上。诊断明确后均予以20%甘露醇降颅压,尼莫地平防止脑…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再出血致死亡的危险因素及诱发因素,提出防治方法,指导临床,降低死亡率。方法:对我院1996年~2008年5月资料完整的60例SAH蛛网膜下腔出血再出血致死亡病例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60例SAH患者在发病后2~3周再出血死亡率最高[1],分别达33%、26.7%。SAH再出血危险因素为:发病年龄>60岁,伴高血压、动脉瘤、入院时间>24h。SAH再出血诱发因素为:血压高、过早停用抗纤溶药或动脉瘤破裂。结论:预防再出血需注意控制危险因素,避免诱发因素。  相似文献   

16.
任志学 《河北医药》1998,20(6):377-378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致残及死亡率很高的脑血管病,应用脑脊液置换疗法可迅速缓解症状及减少致残率。现将我院自1994~1997年治疗的20例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治疗组男11例,女9例;年龄28~71岁,平均40.3岁。另选择1992~1993年收治的21例为对照组,其中男10例,女11例;年龄24~68岁,平均41.4岁。病程均为1~36小  相似文献   

17.
12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死因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蛛网膜下腔出血(下称SAH)为神经科常见急症,可发生于任何年龄。近年来我院收治56例SAH病人,其中12例死亡,现对其死因进行分析讨论。一、临床资料本组男7例,女5例;年龄18~76岁,平均52岁;住院时间2~27天,死因:再出血5例,急性期出血量大脑疝形成2例,脑血管痉挛脑梗塞2例,急性心肌梗塞1例,肺部感染、急性肾功能衰竭2例。二、讨论(一)再出血:SAH再出血病死率甚高,本组死亡12例再出血5例,说明再出血是SAH最危险因素之一。再出血常发生于SAH后第一周末至第二周初,本组5例再出血分别在第5、7、10、14、21天发生,其中4…  相似文献   

18.
随着介入栓塞材料的不断发展和血管内栓塞技术的不断进步,血管内微弹簧圈栓塞已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我院近年来应用微弹簧圈早期栓塞治疗急性颅内破裂动脉瘤,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 18例患者,男8例,女10例,年龄41 ~78岁.均经头部CT证实有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并在2~7 d内进行全脑血管造影诊断及栓塞治疗.  相似文献   

19.
经股动脉穿刺全脑血管造影配合的护理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自2003年2月-2007年3月在我院实施脑血管造影治疗24例患。本组24例病例中,男9例,女15例,年龄16。62岁,平均42岁。其中: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漏1例、脑内血肿6例、蛛网膜下腔出血13例。一过性脑缺血发作(TLA)4例,均在局麻下经右侧股动脉插管造影。[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赵彦珍 《河北医药》2001,23(10):795-795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我科的常见病 ,约占急性脑血管病的 10 %~ 15 %。我科于1997年 1月~ 2 0 0 0年 3月共收治 2 4例。现将其观察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本组 2 4例 ,男 16例 ,女 8例 ;年龄 49~ 81岁 ,平均 6 3岁。出血原因 :颅内动脉瘤破裂 13例 ,脑血管畸形 4例 ,高血压 3例 ,脑动脉硬化 4例。治愈 2 3例( 95 .83% ) ,死亡 1例 ( 4 .17% )。2 临床观察2 1 意识及精神障碍 多在发病时立即出现。意识障碍的程度和持续时间与出血部位及出血量、脑损害的程度有关。 2 4例中 2例清醒后再度出现昏迷 ,经CT诊断为再出血。 10例呈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