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30岁以下青年人,仅个别左室导联R波电压超过正常范围称为左室高电压。我院近2年收集30例,并做M-型超声心动图检查。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材料与方法:男25例,女5例,年龄19~30岁,临床无心脏病证据;X线检查心、肺正常;心电图:R_(v_5)>2.5 mv或R_(v_5)+S_(v_1)大于正常范围,VAT正常  相似文献   

2.
变异性心绞痛2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病例介绍 病例1:患者,男,65岁,冠心病.住院前半年出现胸闷胸痛,放射至左肩和后背部,服消心痛有效,发病前ECG(见图1A),电轴-2度,R波时限0.03 s,ST段和T波无异常.因午休时突然心前疼痛伴心慌、气短、大汗来院急诊.ECG(见图1B)示:V1~V4导联ST段抬高3~6.5 mm,R波振幅增加11~20 mm,时限0.05 s,S波减小6 mm,T波高耸达14 mm,Ⅱ、Ⅲ、avF导联出现对应性ST段下移1.5~2 mm,T波倒置.额面电轴移位至-43°.含消心痛10 min后症状消失,20 min后ECG(见图1C)基本恢复正常.血清酶学检查正常.心绞痛发作前、发作中、发作后心电图依次如下.  相似文献   

3.
汪宁 《安徽医学》1996,17(2):64-64
<正> 患者成年男性,临床诊断为急性心肌炎。心电图(附图)Ⅱ导联示:基本节律窦性,频率70次/分,QRS波为Rs型,时间0.06 s,P—R间期0.14 s,S—T段及T波均正常。R_(2、4、9、11)为提前出现,呈qR型,时间0.09s,其前无 P波,S—T段压低,T波低平,为交界性早搏伴非相性室内差导性传导;其中R_(2、9)呈插入性,其后窦性激动的S波略加深,P—R间期延长至0.16 s,说明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百色地区业余体校少年运动员125名和本地区普通中小学生227人进行心电图对照比较分析,对照结果表明,心率、QRS时限、Q一T时间、T波电压、R_(v_6)+S_(v_1)和R_(v_1)+S_(v_6)差别有高度的显著性(P<0.01)。P波时限、P波电压、P-R间期基本近似(P>0.05)。这对于探讨和了解我地区少数民族业余体校少年运动员和同年龄组健康少年心电图变化差异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正> 1、病例介绍 患者,男,63岁,哈族。以间断性头痛、头晕11年,心慌、胸闷5年,加重3天为主诉入院。入院后查体:T:36C,P:80次/分,R:20次/分,BP:25/15KPa。叩诊:心界向左扩大1cm。听诊:律不齐,可闻及早搏,每分钟8次,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X线胸片示:①慢性支气管炎,③左心室大(高心)。腹部B超示:胆囊炎。临床拟诊:①原发性高血压(Ⅱ期),②高心病。心电图(见附图)示:心率68次/分,P波顺发Ⅱ导直立、avR导倒置,Ⅱ导的P波时限0.12秒,P—R间期为0.14秒,QRS波时限0.12秒,Sv_1电压力1.6mv,Sv_2电压为大于2.5mV,Rv_5的电压为2.6mv,并且在QRS波的起  相似文献   

6.
刘霞 《吉林医学》2013,34(15):2974-2975
目的:探讨心尖型心肌病患者的心电图特征性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18例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12导联常规心电图进行分析。结果:患者胸前导联R波电压增高伴ST段下移、T波对称性倒置且呈V4>V5>V3改变。结论:常规心电图示胸前导联R波电压增高伴ST-T符合上述特征性改变对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吴军  张燕燕 《广州医药》2006,37(1):79-80
患者女,53岁,居民.因心慌1 h入院.查体:T37℃,P78次/分,R20次/分,BP128/70 mmHg.发育正常,口唇无发绀,颈静脉无怒张.胸廓无畸形,双肺呼吸音清晰,未闻及干、湿啰音.心尖搏动位于右侧锁骨中线第5肋间内侧1.5 cm处,心音听诊位于右侧,心率78次/分,心律齐,各瓣膜区未闻及杂音.腹平软,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脾未扪及,双下肢无水肿.心电图:Ⅰ导联P波和T波倒置,QRS波以向下波为主,类似Ⅰ导联图形的倒影;Ⅱ导联相当于通常的Ⅲ导联,而Ⅲ导联相当于通常的Ⅱ导联;aVR导联相当于通常的aVL,而aVL导联相当于通常的aVR;V1~V5导联R波逐渐减小,S波逐渐相当增深,R/S比例逐渐减小,V4R,V5R分别相当于通常的V4,V5.胸部X线示:心影大部分位于右侧胸腔,心尖位于右胸,主动脉弓、降主动脉和胃泡都在右侧,右心房、腔静脉、肝脏和升主动脉在左侧.腹部超声示:肝、胆、胰、脾左右反应.超声心动图示:心脏位置与正常呈左右反位.符合镜像右位心诊断.  相似文献   

8.
患者男性,65岁。因上腹疼痛半年于1991年7月20日以食管癌收住院。入院后行胃镜病理检查证实为食管下段鳞癌。患者既往无胸闷、气短及晕厥史。X线胸透无异常,其它检查正常。术前血压16/11kPa,心电图检查示:窦性心律,电轴不偏,异常心电图,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CLBBB),左室肥厚及劳损。各导联QRS波宽大,间期>0.12s,QRS波Ⅰ呈R型,Ⅱ、Ⅲ、avF呈Rs型,avR呈QS型,V_1呈QS型,V_3呈rS型,V_5呈R型,顶端有切迹,各导联电压正常。ST段:Ⅰ、Ⅱ、avF下移≥0.05mV,V_5下移>0.05~0.10  相似文献   

9.
患者男 ,47岁 ,以发作性胸骨后疼痛 1个月为主诉入院。入院诊断为冠心病。入院后查心电图示窦性心律 ,正常心电图。心脏彩超无异常。查动态心电图 ,4:39记录 a VF、 V5导联出现巨大高耸的 T波。 4:41 a VF导联 ST段抬高与 T波融合成单向曲线 ;V5导联 R波与凹面向上的 ST段及T波形成双峰状 ,伴频发多形室早及短阵多形室速 (见图 1上图 ) ;此时患者于睡眠中疼醒 ,自诉胸骨后疼痛 ,刀割样 ,持续至 4:46胸痛自行缓解。4:46动态心电图记录 ,a VF、V5导联 ST段回落 ,T波直立 ,无室早及室速等心律失常发生 (见图 1下图 )。        …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心电图特点及心脏超声诊断标准。方法对30例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常规12导联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进行分析。结果患者V3~V5导联R波电压增高、ST段压低,均表现为V4〉V5〉V3,T波对称性倒置,呈Tv4〉Tv5〉Tv3。超声心动图的心尖部心肌厚度为18~35mm,平均20.88mm。结论常规心电图显示胸导联R波电压增高伴ST—T特征性改变,要高度考虑心尖肥厚性心肌病。  相似文献   

11.
患者女性,60岁。有反复心悸阵发性发作史。临床以心悸原因待查行心电图检查。 图A为心悸发作时Ⅱ描记,示P波直立,矮小,P—P规则,频率155次/min,P—R不固定,逐渐递增0.13~0.28s;P6,10,16,20之后无QRS波,脱落QRS波的R—R间隔为最长0.60s 其后R—R间隔逐渐缩短 直至P波后无QRS波出现;P—R间期恢复为最短,QRS振幅增高,房室传导呈4:3、6:5交替出现,ST—T改变明显。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建立心肌梗死超急性期心肌缺血模型。方法 用清醒比格犬与遥控实时检测技术,测定冠脉前降支气囊压迫狭窄后心肌缺血的电生理特征与血压变化。结果 随冠脉流量的下降,ST段电压先出现压低(压低相),再呈现电压幅度升高(缓台相、急抬相),并伴随T波、R波电压不同程度地升高;ST段、T波、R波电压在不同时相变化率不同,提示其敏感性不同,且T波、R波电压在不同时相与ST段电压变化相关性不同;Q波电压与时程,以及心率(HR)、血压(BP)无明显变化。结论 采用清醒比格犬与遥控实时检测技术建立的心肌梗死超急性期缺血模型,其特点与临床一致,方法科学、可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心电图特征性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18例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12导联常规心电图进行分析。结果患者胸前导联R波电压增高伴ST段下移、T波对称性倒置且呈V4〉V5〉V3改变。结论常规心电图示胸前导联R波电压增高伴ST-T符合上述特征性改变对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舌下硝酸甘油试验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对我院门诊或住院的29名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于1992年8月15日~1993年2月15日,进行了舌下硝酸甘油对R波、T波振幅(RWA、TWA)影响的试验。结果表明:低平T波组试验后∑TWA均显著降低,而正常T波组无显著降低。以5min时∑TWAV2~6降低≥2.0mm和∑TWA1~12降低≥0.5mm分别对本试验组中12例冠心病患者作为评分标准,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66.7%和82.4%;83.3%和82.4%。认为该试验有可能成为基层医院诊断冠心病的一种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15.
患男性,23岁,因排尿时心悸发作1年余就诊。曾在外院诊断为“神经官能症”。实验室检查:三大常规正常,电解质:Na^ 、K^ 、Cl^ 及CO2CP均正常,胸透:双肺未见异常、心影正常。排尿时发作心悸时心电图示:窦性心律,P波高尖,P—R0.10~0.11秒,S—T下移0.75V,T波无变化,窦性激动后均可见提前的宽大畸形,QRS波形成二联律。平卧安静心电图:窦性心律,P—R0.12秒,  相似文献   

16.
患者男,40岁,因甲亢并发周期性麻痹于1988年5月1日入院。4周前 ECG 示窦律,电轴—43°。P_(Ⅱ)直立,时限0.08s,电压0.15mV,Pv_1低而直立,P—R 间期0.15s,QRS—T 波正常。多汗,BP 正常,心界不大,心率78,律不齐,无杂音,两下肢肌力0度,腱反射消失,感觉正常。血钾 2.6mmol/L,钠、氯、钙等均正常。T_313.69nmol/L,T_4479.44nmol/L。胸透与心脏2—DE 无异常。ECG 示  相似文献   

17.
<正> 患者男,45岁,临床诊断室早。1年前,患者因感心慌气短在当地医院查心电图示室早,给以美西律2片,日3次,服用约2个月,自觉症状明显好转,停药3月后,自觉室早又出现,自购美西律5瓶连续服用,近日自觉症状加重,并有1次晕厥。故来院查心电图,初始12导心电图(纸速25mm/s,电压100mm/mv)图中最后2次心搏呈室上性,P—R间期0.15秒,PⅡ、Ⅲ,avF直立,PavR倒置,R—R间期为1.08秒,频率为56次/分,未见明显的ST—T改变,从图中观察QRS波形态可见5种形态,以V_5  相似文献   

18.
男、27岁,轻度阵发性心悸胸闷2天入院,查体:脉搏72次/分,血压16/9kPa,心律不齐。心电图示:(1)入院时QRS波起始部均有△波,大部分为宽QRS波(R’),时限约0.15秒,无有关P波;少数为窄QRS波(R),时限约0.11秒,其前见有关P波,P-R间期0.08秒。Ⅰ导联的QRS波均呈R波,有△波,第2、6个R波前方见有关P波,T波直立,显然系窦性激动所致。其余R’波前方无有关P波,T波倒置,R波后第一个R’波提早出现,R-R’联律间期相等,2’—R’间期大致相等,R’波短阵出现,最后一个R’波后有较长代偿间隙,R’—R—R’间期等于R’—R’间期的2倍(代偿完全)。  相似文献   

19.
例1:男,26岁。48小时前突感心前区闷痛,向左肩部放射,伴大汗淋漓,气短。服“去痛片”、“安络痛”不缓解。来我院就诊。既往无明确高血压病史。吸烟8年,每天20支。家族无冠心病史。查体:BP:26.1/18.7kPa(194/140mmg),P:80次/min,面色苍白。双肺未闻干湿罗音。心界不大,心率80次/min,心尖部闻Ⅱ级柔和吹风样收缩期杂音。实验室检查:WBC:14.5×10~9/L,N:0.68、L:0.30、E:0.02。胸片示心肺膈无异常。心肌酶谱:AST:60.2U(40↓),LDH:191.8U(157↓),CPK:819.7U(0~170)、HBD:197.5U(133~247)。E·S·R:26mm/h,ECGV_2、V_3呈 Qr 型、V_3呈 QS 型。Q 波电压>1/4R 波,时限>0.04秒,STⅡ、Ⅲ,avF 轻度下降,ST_(v1-v4)抬高2mm,ST_(v1)抬高1mm。TⅡ、Ⅲ、avF 负正双向,T_(v1-v4)呈负正双向,示:窦性心律,急性前壁心肌梗塞。入院后肌注“杜冷丁”、  相似文献   

20.
卢平 《浙江医学》1996,18(6):333-333
患者男性,45岁。因反复陶前区不适伴心悸入院。既往无高血压及典型心绞痛病史。入院体检正常。BP15.6/10.5kPa。空腹血糖、甘油三酯、胆固醇、血清心肌酶和血电解质测定均正常。胸片示心脏阴影正常。心电监护示偶发室性早搏。ECG示窦性心律,心率60次/分,律齐,心前区导联电压增高,R_(v5)3.2 mV,R_(v5) S_(v1)4.1 mV,ST_(Ⅰ、Ⅱ、v5、v6)压低0.05,mV,QRS 0.11 s,T_(Ⅰ、Ⅱ)浅倒,T_(v4.v5、v6)倒置较深,T_(vs)深达9 mm。Q—T间期为0.42s。ECG诊断:左室肥厚伴劳损?予硝酸甘油静脉滴注、钙拮抗剂口服及综合治疗,反复查ECG均无明显改变,而患者一般情况良好。超声心动图检查示舒张期左室后壁厚9mm,室间隔厚9mm,靠近心尖部室间隔厚17mm,心尖部厚19.3mm,心尖部厚度/左室后壁厚度=2.15,各瓣膜关启正常,Doppler示A峰>E峰。超声心动图诊断:心尖肥厚型心肌病。随访1年,一般情况良好,ECG多次复查与住院时相同。 讨论 心尖肥厚型心肌病属非梗阻型心肌病的一种,国内报告较少,而日本稍多,临床和ECG较易误诊为冠心病和心内膜下心肌梗死。虽然超声心动图有确诊价值,但由于缺乏认识往往漏诊。我们从ECG角度看,通过复习文献和本例分析,认为下列几点可作为诊断线索:(1)心前区巨大倒置T波,以V_4~V_6显著,也可在V_3出现.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