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探讨晚期日本血吸虫病患者肝组织CD34表达和微血管密度变化与肝纤维化程度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35例晚期血吸虫病患者及5例对照组患者肝组织标本的CD34表达,同时光镜下测定肝脏微血管密度。结果 晚期血吸虫病患者肝组织CD34表达及肝脏微血管密度随肝纤维化程度的进展而增加,CD34表达和肝脏微血管密度均与肝纤维化分期呈正相关。结论CD34表达和肝脏微血管密度可以作为临床观察晚期血吸虫病肝纤维化患者肝窦病变的重要组织学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和络舒肝胶囊治疗血吸虫病肝硬化的疗效。方法将确诊的96例血吸虫病肝硬化住院患者随机分为和络舒肝组、IFN-γ组和对照组,每组32例,分别采用和络舒肝胶囊、IFN-γ及常规治疗,疗程均为6个月,观察治疗前后患者临床症状、肝功能、血清透明质酸(HA)、Ⅲ型前胶原(PCIII)、层黏连蛋白(LN)、Ⅳ型胶原(L-IV)及肝脏B超影像学的变化。结果和络舒肝组患者治疗后肝功能指标、肝纤维化指标及B超影像学指标均较对照组有明显改善(P〈0.05),与IFN-γ组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和络舒肝组患者治疗过程中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和络舒肝胶囊能有效降低患者肝纤维化指标,改善肝功能,有明显抗肝纤维化疗效,且与IFN-γ的抗肝纤维化疗效相当,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T细胞免疫球蛋白和黏蛋白结构域分子3(T cell immunoglobulin and mucin domain protein 3,Tim-3)在晚期血吸虫病患者外周血CD56+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表面的表达及其与肝纤维化指标的关系。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28例临床晚期血吸虫病患者和30例健康者CD56+NK细胞表面Tim-3的表达,应用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检测肝纤维化血清学三型前胶原N端肽(PIIIP N-P)、层黏连蛋白(LN)、IV型胶原(CIV)和透明质酸(HA)等4项指标,ELISA检测血清中γ-干扰素(IFN-γ)和白细胞介素-4(IL-4)水平,Fibroscan仪检测肝硬度值(LSM)反映肝纤维化程度。统计分析Tim-3表达水平与IL-4和IFN-γ水平、肝脏纤维化程度以及肝纤维化血清指标的相关性。结果流式细胞分析结果显示,晚期血吸虫病患者外周血CD56+NK细胞表面Tim-3表达水平为(62.3±11.4)%,高于健康对照组的(52.1±6.5)%(P0.01)。晚期血吸虫病患者和健康对照组的PIIIP N-P水平分别为(86.5±29.5)ng/ml和(22.0±7.8)ng/ml,LN分别为(49.3±21.5)ng/ml和(20.4±6.3)ng/ml,CIV分别为(67.5±22.3)ng/ml和(22.0±3.9)ng/ml,HA分别为(645.9±483.1)ng/ml和(54.7±27.7)ng/ml,两组各指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晚期血吸虫病患者和健康对照组IFN-γ水平分别为(93.9±20.1)ng/L和(107.7±24.6)ng/L,IL-4分别为(46.6±11.8)ng/L和(28.9±8.9)ng/L,两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非参数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患者CD56+NK细胞表达的Tim-3水平与患者肝纤维化指标LSM、PIIIP N-P、LN、CIV和IL-4水平呈正相关(r=0.528~0.834,P0.01),与IFN-γ水平呈负相关(r=-0.501,P0.01),而与HA水平无明显相关性(r=0.352,P0.05)。结论晚期血吸虫病患者外周血CD56+NK细胞Tim-3表达呈上调,并与患者肝纤维化指标LSM、PIIIP N-P、LN、CIV和IL-4水平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γ干扰素(IFN-γ)在舒肝宁注射液治疗晚期血吸虫病肝纤维化中的疗效考核作用。方法在基础治疗的前提下,建立舒肝宁注射液治疗组和健康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结束后1个月、3个月检测血清TGF-β1、IFN-γ的含量,并与健康对照组对照。结果与治疗前相比,舒肝宁注射液能够显著降低患者血液中TGF-β1的水平并加强IFN-γ的表达(均P<0.001);治疗结束后1个月、3个月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患者血清TGF-β1水平及血清IFN-γ水平分别显著高于和低于健康对照组(均P<0.001),治疗结束后1个月血清TGF-β1水平和IFN-γ水平分别与治疗结束后3个月对比,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均P<0.05)。结论一个疗程的舒肝宁注射液虽然疗效显著,但是并不能完全逆转晚期血吸虫病肝纤维化。血清TGF-β1、IFN-γ是晚期血吸虫病肝纤维化药物疗效与病情评价的良好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 目的 探讨晚期血吸虫病肝纤维化程度与肝纤维化生化指标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方法 以48例晚期血吸虫病肝病 患者为研究对象, 行肝活检及B超影像学检查, 同时检测谷氨酰胺转肽酶 (GGT)、 碱性磷酸酶 (AKP)、 Ⅲ型前胶原 (PC?Ⅲ)、 Ⅳ型胶原 (Ⅳ?C)、 透明质酸 (HA) 及层粘连蛋白 (LN) 等肝纤维化生化指标。分别以肝活检病理结果和B超影像学检查确定 肝纤维化程度, 分析肝纤维化程度与上述肝纤维化生化指标间的相关性。结果 结果 肝活检病理检查确定的肝纤维化程度与 各生化指标之间无相关性; B超影像学检查确定的肝纤维化程度与GGT、 AKP、 LN和PC?Ⅲ之间有一定相关性, 与HA和Ⅳ? C呈显著相关。结论 结论 B超检查是一种较好的无创性血吸虫病肝纤维化检查方法, 结合肝纤维化生化指标能更好地反映 肝脏整体状况。  相似文献   

6.
病毒性肝炎肝纤维化与血清IL-1β及干扰素-γ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肝纤维化是各种慢性肝病向肝硬变发展的必经阶段[1-9],业已证实血清透明质酸(HA)、层粘连蛋白(LN)前Ⅲ胶原(PCⅢ)含量变化能反映肝细胞损害和肝纤维化程度[10-13].白介素1β(IL-1β)、干扰素-γ(IFN-γ)与肝纤维化的关系国内文献报告尚属少见,我们通过检测IL-1β,IFN-γ在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水平的变化,结合肝脏病理学资料探讨其在肝纤维化机制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安络化纤丸联合γ-干扰素对血吸虫病肝纤维化的临床疗效。方法:日本血吸虫病肝纤维化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纽和对照组,每组30例;均给予吡喹酮驱虫治疗及驱虫后的一般护肝治疗,而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安络化纤丸联合γ-干扰素,疗程均为6个月。治疗前后观察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的变化,肝功能、血清肝纤维化指标的改变以及影像学指标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均明显改善,血清ALT、AST和TBil都有明显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患者血清PCⅢ、HA、LN、Ⅳ—C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但下降幅度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且治疗组患者门静脉内径和脾脏厚度与治疗前比较也有明显减小(P〈0.05),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安络化纤丸联合γ-干扰素可以改善血吸虫病肝纤维化患者临床症状、保护肝脏功能、减轻肝脏纤维化。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γ干扰素 (IFNγ)及I型γ干扰素受体(IFNγR1)在慢性血吸虫病(慢血)及晚期血吸虫病(晚血)患者中表达水平,探讨IFNγ和IFNγR1表达的临床意义及其和肝纤维化的关系。 方法 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慢血及晚血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IFNγR1的表达水平;用ELISA法检测慢血及晚血患者血清IFNγ水平;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中透明质酸(HA)、Ⅳ胶原(ⅣC)、层粘连蛋白(LN)、Ⅲ型前胶原(PCⅢ)等肝纤维化指标。采用对比分析,观察IFNγR1、IFNγ及肝纤维化指标在慢血及晚血患者中的表达水平及相关性。 结果 慢血患者IFNγR1和IFNγ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0.05);晚血未切脾患者IFNγR1表达明显低于其他组(P<0.05),而IFNγ增高(P<0.01);晚血切脾患者此两项指标又恢复正常;IFNγR1和IFNγ与HA、ⅣC、LN、PCⅢ之间无相关性(r分别为0.19、0.20、0.14、0.21)。结论 IFNγR1和IFNγ之间存在相互对应关系 ,IFNγR1的表达与血吸虫病的病程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检测模型小鼠外周血肝纤维化有关指标和细胞因子水平研究消退素RvE1对小鼠日本血吸虫病肝纤维化的影响及其机制,从而探讨合理的防治策略。方法:用日本血吸虫尾蚴皮肤敷贴法感染小鼠,构建日本血吸虫病肝纤维化模型。感染5wk后,将造模组小鼠随机分为2组:模型对照组(血吸虫感染+NS.)、治疗组(血吸虫感染+RvE1),以正常小鼠为正常对照组。感染10wk后取血标本,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肝纤维化指标,包括Ⅳ型胶原(Ⅳ-C)、Ⅲ型前胶原(PCⅢ)、透明质酸(HA)及层粘连蛋白(LN);采用ELISA 法测定RvE1对日本血吸虫病肝纤维化小鼠血清中TNF-α和IFN-γ水平的影响。结果:感染10wk后,各组小鼠未见自然死亡,各组小鼠体重无明显变化,统计学分析无差异;感染10wk后,RvE1治疗组小鼠血清肝纤维化各项指标,包括Ⅳ型胶原、Ⅲ型前胶原、透明质酸及层粘连蛋白水平,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均有明显降低,有显著性差异(P<0.05);感染10wk后,RvE1治疗组小鼠血清中促炎介质TNF-α水平较模型对照组有明显降低,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血清中抑炎介质IFN-γ水平较模型对照组有明显升高,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我们认为给予外源性RvE1可以通过抗炎及促进肝脏炎症消退,发挥抗日本血吸虫病肝纤维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链酶亲和素?鄄生物素化过氧化物酶复合物技术观察感染小鼠不同时期肝内γ干扰素(IFN-γ)水平,以及细胞外基质纤维连接蛋白(FN)、层连蛋白(LN)、Ⅲ型前胶原(PCⅢ)水平及分布,并以FN、LN及PCⅢ作为判断IFN-γ对肝纤维化抑制作用的动态变化指标。结果表明,都匀亚洲牛带绦虫感染小鼠肝内IFN-γ含量与肝纤维化程度呈反比(P<0.01),注射IFN-γ后囊尾蚴肉芽肿面积明显减少,囊尾蚴肉芽肿减少(P值均<0.01)。  相似文献   

11.
肝纤维化是各种慢性肝病向肝硬变发展的必经阶段,业已证实血清透明质酸(HA)、层粘连蛋白(LN)前Ⅲ胶原(PCⅢ)含量变化能反映肝细胞损害和肝纤维化程度。白介素1β(IL-1β)、干扰素-γ(IFN-γ)与肝纤维化的关系国内文献报告尚属少见,我们通过检测IL-1β,IFN-γ在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水平的变化,结合肝脏病理学资料探讨其在肝纤维化机制中的作用。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各种肝病80例,其中急性肝炎(AH)10例,慢性肝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复方牛胎肝提取物片(商品名安珐特)与γ-干扰素(IFN-γ)抗肝纤维化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用四氯化碳(CCl4)诱导形成大鼠肝纤维化模型,设模型组和正常对照组,使用不同剂量安珐特与IFN-γ对该模型肝纤维化大鼠治疗8周,观察各组大鼠肝功能、血清透明质酸(HA)水平、肝组织胶原含量、病理组织学及免疫组织化学多种细胞因子的表达变化,并以透射电镜观察肝组织超微结构的改变。结果:大鼠死亡率与安珐特剂量有明显的量效关系,3种剂量安珐特与IFN-γ治疗组间SSS计分、一些细胞因子表达水平、部分血清学指标和肝胶原含量无明显差异(P〉0.05),但都不同程度低于模型组(P〈0.05或P〈0.01)。结论:安珐特抗肝纤维化作用与IFN-γ相似。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吡喹酮对血吸虫病肝纤维化小鼠肝脏TGF—β1和Ⅰ、Ⅲ型胶原表达的影响及其抗纤维化机制。方法 制备血吸虫病肝纤维化小鼠模型,应用免疫组化染色方法和多媒体彩色病理图文分析系统观察吡喹酮治疗前后肝脏TGF—β1和Ⅰ、Ⅲ型胶原定量表达的变化。结果 吡喹酮治疗组与感染组比较,TGF—β1,Ⅰ、Ⅲ型胶原含量明显降低(P<0.01)。结论 吡喹酮治疗血吸虫病肝纤维化小鼠可降低其肝脏TGF—β1和Ⅰ、Ⅲ型胶原的含量而发挥抗肝纤维化作用。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88例肝内乙肝抗原阳性的晚期血吸虫病手术患者进行肝脏病理和临床分析,发现晚期血吸虫病合并HBV感染患者有四种肝脏病理类型:单纯血吸虫病性肝纤维化(13.6%);肝纤维化合并慢性肝炎(18.2%);肝纤维化合并静止性肝硬化(29.6%)和肝纤维化合并活动性肝硬化(38.6%).88例患者中,43例(48.9%)无肝功能损害的临床指征,患者的临床表现可以与肝脏病理变化程度不一致.  相似文献   

15.
我院先后收治14例晚期血吸虫病病人(以下称晚血),并进行CT检查,发现血吸虫性肝纤维化的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改变。1临床资料本组14例患者,男性11例,女性3例。临床诊断为单纯性血吸虫病肝纤维化7例,血吸虫病肝纤维化伴有nmxg阳性7例,均接受过抗血吸虫病药物治疗。2方法全组均用日本东芝300S全身CT扫描机,以平扫和增强为常规,层厚I1m,层间距1cm,部分病例增加了薄层动态扫描。3结果与讨论3.1肝纤维化和门脉高压从CT表现来看,14例均有不同程度的肝纤维化,肝脏增大和正常各为4例和5例,肝脏缩小5例,晚血合并乙肝患者肝脏往…  相似文献   

16.
血吸虫病肝纤维化过程中肝脏前胶原mRNA的表达变化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阐明血吸虫病肝纤维化过程中,肝脏前胶原基因表达的动态变化规律。方法应用Northern核酸分子杂交技术,检测血吸虫感染小鼠在肝纤维化过程中肝脏前胶原mRNA表达量的变化。结果小鼠感染血吸虫后6周时,肝内α1(Ⅰ)和α1(Ⅲ)前胶原mRNA的表达量即有显著增加,8周时,α1(Ⅰ)前胶原mRNA的表达量已达高峰,α1(Ⅲ)和α1(Ⅵ)前胶原mRNA的表达高峰在10周时出现。12~16周时,三者的表达量略有下降,20周时均又回升。在整个肝纤维化过程中,α1(Ⅰ)前胶原mRNA呈优势表达,α1(Ⅲ)前胶原mRNA次之,α1(Ⅵ)前胶原mRNA的表达量较前二者稍低,但其表达水平的增幅最大。结论肝脏前胶原mRNA表达水平的检测能敏感地反映肝纤维化的趋向,α1(Ⅵ)前胶原mRNA的表达在肝纤维化形成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 Smads 蛋白在日本血吸虫病小鼠肝纤维化形成后,经过吡喹酮杀虫和γ-干扰素(IFN-γ)抗纤维化治疗后其在小鼠肝组织中的表达。方法以日本血吸虫尾蚴感染 BALB/c 小鼠构建肝纤维化模型,在感染16周后,将所有存活的小鼠随机分成三组:空白对照组、吡喹酮治疗组、吡喹酮联合 IFN-γ治疗组,并以10只未感染的BALB/c 小鼠作为正常对照。治疗8周后,取小鼠肝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测,观察小鼠肝组织中胶原纤维沉积情况,判定肝纤维化程度;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 Smads 蛋白在小鼠肝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利用其阳性表达面积进行半定量分析。结果空白对照组小鼠肝纤维化程度计分为(6.90&#177;1.57)分,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1)分,经吡喹酮治疗后小鼠肝纤维化程度略有下降为(5.03&#177;1.82)分,加用 IFN-γ治疗后,小鼠肝纤维化程度较吡喹酮组有明显改善为(3.5&#177;1.96)分(P <0.05),但未达到正常水平。免疫组化的研究提示,Smads 蛋白主要表达在虫卵肉芽肿周围及肝窦区。吡喹酮治疗组以及吡喹酮联合 IFN-γ治疗组,Smad2/3蛋白阳性表达面积均低于空白对照组(P <0.05)以及正常对照组(P <0.01),其中联合治疗组的 Smad2/3蛋白阳性表达面积又明显低于吡喹酮组(P <0.05);空白对照组的 Smad4蛋白的阳性表达面积高于正常对照组(P <0.01),而经吡喹酮单独治疗或吡喹酮与 IFN-γ联合治疗后,Smad4蛋白阳性表达面积较空白对照组均有所下降(P <0.05)并达到正常对照组水平(P >0.01);空白对照组和吡喹酮组 Smad7蛋白阳性表达面积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 >0.01),但在吡喹酮联合 IFN-γ治疗组,Smad7蛋白的阳性表达面积明显高于其他三组(P <0.05)。结论经吡喹酮联合 IFN-γ治疗后  相似文献   

18.
γ-干扰素抗肝纤维化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重组人γ-干扰素(IFN-γ)治疗大鼠肝纤维化疗效。右法用二甲基亚硝胺(DMN)腹腔注射诱导大鼠肝纤维化模型,染毒开始及染毒3周后分别用IFN-γ须防和治疗肝纤维化,并与正常对照组和染毒对照组相比较,观察各组血清透明质酸(HA)、肝组织羟脯氨酸(Hyp)、病理肝纤维化程度分期及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变化。结果IFN-γ预防和治疗组肝纤维化程度明显轻于染毒对照组,α-SMA阳性细胞表达较染毒对照组明显减少,肝Hyp、血清HA水平较染毒对照组亦有显著降低。IFN-γ台疗组和IFN-γ预防组之间各项指标无显著差异。结论IFN-γ对DMN所致大鼠肝纤维化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晚期血吸虫病患者内皮素(ET)、透明质酸(HA)、三型前胶原(PCⅢ)、四型胶原(IV.C)、层粘蛋白(LN)与肝纤维化形成、晚期血吸虫病患者肝功能损伤程度的相关性及门脉高压的关系。方法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了60例晚期血吸虫病患者和150例慢性血吸虫病患者血清ET、HA、PCIII、IV.C、LN含量,并与肝功能分级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晚期血吸虫病患者ET血清浓度明显增高,与慢血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晚期血吸虫病患者ET、HA、PCⅢ、IV.C、LN水平随着chuild-pugh分级及肝纤维化程度增高而增高;晚期血吸虫病伴食道静脉曲张与无食道静脉曲张患者血清ET、HA、PCⅢ、IV.C、LN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ET、HA、PCⅢ、IV.C、LN可能在晚期血吸虫病肝纤维化形成和门脉高压的形成中起重要作用,并与肝功能损害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20.
认识肝纤维化与晚期血吸虫病的过去与未来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2007年,美国肝病学会第3次肝纤维化专题会议报道,肝纤维化的研究已进入“整体创伤愈合反应时代”。并提及“需要探讨更多的疾病特异性病理机制,如血吸虫病是否与肝脏实质细胞损害有关?”^[1]“。此外,在第9版(2003年)《希夫肝脏病学》中已无“肝硬化”专门章节,代之以“肝纤维化”列为本书的第二部分肝脏疾病后果的第一节。在国内“晚期血吸虫病(晚血)肝纤维化”也常出现在某些专业刊物中,“晚期”二字似为重叠,可略否?本文结合肝纤维化研究进展进行这方面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