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郑开明  李民 《浙江中医杂志》2000,35(10):417-417
药对又称对药 ,是为了达到某种治疗目的 ,将两味药物配伍运用 ,并形成相对较为固定的组合 ,使临证遣方用药更具有灵活性 ,临床应用得当 ,可收到满意效果。杨廷光教授是中西医结合治疗脑血管病专家 ,从事临床、科研 40余载 ,在治疗脑血管病时常用药对 ,疗效甚佳。笔者有幸侍诊杨师 ,获益颇多 ,现将杨师较为有特色的药对摘录于下 ,以供同道赏析。1 生大黄与酒大黄中医认为中风乃气血并逆于上 ,机窍闭塞 ,壅而不通所致 ,正如《内经》所云“血之与气并走于上 ,则为大厥”,此时不论风、火、痰、瘀 ,悉奔于上 ,冲逆犯脑 ,总属“留而不去 ,其病为…  相似文献   

2.
李紫健  牛建海  刘文英  田冀虹 《陕西中医》2022,(10):1436-1438,1441
人之一身不离气血,气血和畅则百病不生,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本文基于此理论探讨脂肪肝的中医病机及治疗。认为脂肪肝之发病与气血关系密切,是因机体气血功能异常,聚敛而成痰浊瘀毒之邪,相互搏结,日积月累聚于肝而成。调和气血是治疗脂肪肝的关键,“通”是气血正常运行的基础,通法贯穿脂肪肝治疗的始终,诸法“通”治因证而施,判断病之在气在血,治以理气、利湿、祛痰、活血祛瘀等法,为丰富脂肪肝的中医论治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3.
朱良春治疗高血压病经验丰富 ,疗效卓著 ,其独到之一乃从气虚和痰瘀着眼 ,自拟“双降汤”调气血之虚 ,去痰瘀之实 ,虚实同治 ,去瘀降压 ,降脂降粘 ,随证加减治疗气虚夹痰瘀见证之高血压病 ,伴高血粘、高血脂者每收著效。独到之二乃自拟“乌梅甘草汤”合“镇肝熄风汤”加减 ,随证增损 ,治疗肝肾阴虚 ,肝阳上亢 ,或肝风内动 ,气血逆乱并走于上 ,上实下虚之高血压者亦屡屡奏效。独到之三乃妙创简便廉验之“降压洗脚汤” ,配合以上两法 ,颇能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4.
朱良春治疗高血压病经验丰富,疗效卓著,其独到之一乃从气虚和痰瘀着眼,自拟“双降汤”调气血之虚,去痰瘀之实,虚实同治,去瘀降压,降脂降粘,随证加减治疗气虚夹痰瘀见证之高血压病,伴高血粘、高血脂者每收著效。独到之二乃自拟“乌梅甘草汤”合“镇肝熄风汤”加减,随证增损,治疗肝肾阴虚,肝阳上亢,或肝风内动,气血逆乱并走于上,上实下虚之高血压者亦屡屡奏效。独到之三乃妙创简便廉验之“降压洗脚汤”,配合以上两法,颇能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5.
<正> 大黄性味苦寒,具有攻下导滞、解毒、凉血止血、活血化瘀、利胆退黄等功效,是一味常用的苦寒泻下要药。但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以下简称《金匮》)中,运用大黄独辟蹊径,现浅析如下。1 里热成痉 痉以项背强急、牙关紧闭、四肢抽慉、角弓反张为主症。痉本应忌下,仲景却以大黄为君,配伍芒硝、枳实、厚朴(大承气汤)治疗“痉为病,胸满、口噤、卧不着席、脚挛急,必齘齿”之证。据药测证,大黄所治之痉实属阳明热盛、化燥伤津所致。用大黄重在通腑泻热、急下存阴以解其痉。因而《金匮要略心典》曰:“此痉病之属阳明瘀热者”。临床运用,要辨  相似文献   

6.
彭德意 《四川中医》1999,17(1):16-16
大黄性味苦寒,入脾胃、大肠、肝经,有攻积导滞、泻火凉血、逐瘀通经的攻效。《药品化义》记载:“大黄气味重浊,直降下行,走而不守,有斩关夺门之力,故号将军。”由于大黄为药力较猛的攻下药,临床中对其适应证及用量掌握不当,虽然奏效迅速,但易伤正气。为此,也有病家忌讳之。笔者多年来在临床应用大黄于方中治疗多种疾病,取得较好疗效,现将临床应用的点滴体会简述如下。1治疗肠胃湿热积滞之痢疾及变证痢疾之病,古人称为“滞下”。因肠道阻滞不通,故须调气血,通积滞。对肠胃湿热积滞痢疾初起,用大黄配伍木香、黄连、白芍、槟…  相似文献   

7.
朱良春治疗高血压病经验丰富,疗效卓,其独到之一乃从气虚和痰瘀着眼,自拟“双降汤”调气血之虚,去痰瘀之实,虚实同治,去瘀降压,降脂降粘,随证加减治疗气虚夹痰瘀见证之高血压病,伴高血粘、高血脂每收效。独到之二乃自拟“乌梅甘草汤”合“镇肝熄风汤”加减,随证增损,治疗肝肾阴虚,肝阳上亢,或肝风内动,气血逆乱并走于上,下实下虚之高血压亦屡屡奏效。独到之三乃妙创简便廉验之“降压洗脚汤”,配合以上两法,颇能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8.
中医对痛与不痛有个概念,就是说:通则不痛,气血调和也;痛则不通,气血壅滞也。因此,治疗痛症要着重调理气血,畅通经脉为主。清高士宗对通法的运用较为详备,值得我们临床参考。他说:“通之之法,各有不同。调气以和血,调血以和气,通也。上逆者使之下行,中结者使之旁达,亦通也。虚者助之使通,寒者温之使通,无非通之之法也。若必以下泄为通,则妄矣”。这是说明中医治疗痛症是有极其丰富内容的。我们根据前人的经验论述,并在通则不痛的理论启示下,在用药上加以探讨。怎样才能  相似文献   

9.
痰湿壅盛证是高血压病实证的重要证型,中医学认为病邪入脑是其发病的主要病机,特点是“本虚标实”.痰饮、瘀血是其病理产物和致病因素.临床上常以痰热(火)、风痰、痰郁、痰瘀、痰湿、痰虚为病.津血同源,痰瘀相关,痰气相因,故临证中采用引血下行法,调节气血升降运行,开辟下行通路.然引血下行法不仅是指理血药的作用,也不是单纯降压药的使用,而是中药牛膝引血下行作用的运用和发展.利用药物的下行之性,酌加活血化瘀之品,使离经之血尽化其滞,未离经之血永安其宅,从而达到化痰的功效.  相似文献   

10.
<正> 脑出血后遗证中医谓中风后遗证,属于气虚血滞,脉络痹阻而成的本虚标实之证。 其病位在脑,气血亏虚,痰瘀阻络与心肝肾三脏阴阳失调有关。治当阴阳并调而补之、化瘀逐痰而通之、柔筋养肝而佐之,标本并治,随证加减而用药。笔者自拟“气血并调通络汤”验之于临床,收到较好治疗效果,故将其辨证施治及方药加减法分述于下,请同道斧正。1 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伤寒杂病论》瘀热证治探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晋生 《四川中医》1999,17(7):16-17
“瘀热”为临床常见之证,但历代医家论述较少,而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却详尽论述了其病因病机和治法方药,为后世医家研究和治疗瘀热之证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现探述如下。1表热随经侵血,博结阻于少腹仲景对太阳病不解,表热随经入腑,与血相结少腹(后人称蓄血证)者,采用活血化瘀、通下瘀热之法,但治分缓急轻重。若蓄血尚轻但发病较急,少腹急结,其人如狂者,予以桃核承气汤。如《伤寒论》第106条云:“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方中以桃仁破血祛瘀,大黄下瘀泄热,合用而瘀…  相似文献   

12.
1 大黄配泽泻降脂泄浊 大黄苦寒,入血分,下实热,祛瘀血;泽泻甘寒,可行水消痰化饮。二药相伍,一通一利,具有祛瘀泄浊之功。临床用于治疗老年高脂血症而形体尚实者,视大便干结情况,选择制军或生军,剂量由小到大。对高脂血症属于痰瘀阻滞者比较适用。大黄与泽泻,功能祛瘀除痰,降脂泄浊,使痰瘀脂浊从二便分消,故可明显降低血中脂质。  相似文献   

13.
总结刘茂才教授治疗中风的学术思想及临证经验。详述刘茂才教授对中风病因病机、证治规律的把握,他认为中风急性期当阴阳分治,重通腑醒神之功;恢复期重补肝肾、益气血;后遗症期重滋阴养血、柔筋活络;临证经验方面他强调痰瘀贯穿中风始终,主张痰瘀同治;辨证时当治病求本,不囿表象;要擅于运用祛瘀法治疗出血性中风,勇于突破禁区;用药方面他主张用药平和,中病即止,善用补法,补而不滞、补不留邪,补中寓通、补而能消。  相似文献   

14.
大黄在治疗精神疾病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正> 大黄用于治疗精神疾病有较好的效果。笔者通过20年来对大黄治疗精神病的理论与临床的探索。在有关问题上有一些体会,现分述如下。1.大黄与治精神病之本《内经》曰:“治病必求其本。”精神病,其病本在痰、瘀、火,而临证所见的种种症状表现则为标也。故治疗精神病,必须着眼于痰、瘀、火,而不是什么“胡言乱语、哭笑无常、行为紊乱、兴奋躁动  相似文献   

15.
通腑法属八法之下法。临床急症,多由痰、热、瘀、结所致,急治其标,通腑泻下,可斩关夺隘,出奇制胜,或邪有出路,热退血凉;或痰瘀下行,窍开神清;或燥屎排出,腑气通畅,脏病安恙;或瘀积散失,气血调和。只要“急”中通腑,每可奏效捷速,立见疗效。  相似文献   

16.
大黄,功效清热解毒,通腑逐瘀。笔者在精神科临床中对精神分裂症辨证为瘀血型、痰火型或瘀热痰火兼见,舌质红绛或紫.舌苔薄黄或黄喊者,采用以大黄为主药的方剂治疗常取得较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17.
<正> 自后汉医圣张仲景,将大黄作为主药,制承气汤系列方治“阳明腑实”、“少阴三急下证”等急性热病极期等,实为大黄治疗急重症开了先河。笔者以大黄为主,随症配伍辅佐之  相似文献   

18.
大黄首载于《神农本草经》,是临床上常用的一味要药。不少学者认为其有利湿之功所以治黄疸、淋证,但根据相关文献表明,此说法存在谬误,主要原因在于,治湿之法不离发汗、利小便,但大黄并无此二效,观其临床运用,可知大黄功用主要在于逐瘀泻热通腑,善治热结之证,而其所以能治疗黄疸、淋证,也是因其能祛除瘀热。  相似文献   

19.
《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中论及大黄虫丸时云 :“五劳虚极羸瘦 ,腹满不能饮食 ,食伤 ,忧伤 ,饮伤 ,房室伤 ,饥伤 ,劳伤 ,经络营卫气伤 ,内有干血 ,肌肤甲错 ,两目黯黑。缓中补虚 ,大黄虫丸主之”。认为干血者 ,因五劳虚极 ,久病而瘀滞 ,徐徐蕴蒸而成。在治疗上 ,程林在《金匮要略直解》中根据“腹满不能食”之证 ,提出“与大黄虫丸以下干血”,而后世尤怡则在《金匮要略心典》中最为精辟地指出了治疗干血证的要点 :“此方濡以润其干 ,虫以动其瘀 ,通以祛其闭”。对此祛干血三法 ,笔者认为干血证日久病痼 ,坚硬如石 ,循化瘀之…  相似文献   

20.
阳和汤在外科临床应用举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阳和汤出自清代外科名医王洪绪《外科全生集》,由熟地、白芥子、鹿角胶、肉桂、炮姜、麻黄、生甘草等7味药组成。具有温阳补血、散寒通滞之功,为治疗外科一切阴疽证的著名方剂。王洪绪在阴疽治水法中强调“阴疽色不明而散漫者乃气血两虚也,患之不痛而平塌者毒痰凝结也,治之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