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预埋球囊技术在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150例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主支支架加边支预埋球囊术和单导丝边支保护方法进行治疗。对比评价两组患者的介入治疗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以及随访1年后的心肌梗死溶栓试验血流分级、TIMI心肌灌注血流分级等。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的介入治疗成功率分别为98.84%和85.71%,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16%和11.11%,组间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年发现,观察组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TIMI血流分级、TMP血流分级以及右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和右心室射血分数均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预埋球囊有助于提高冠状动脉分支病变患者的介入治疗成功率,且能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远期疗效良好,值得在临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拘禁球囊技术在处理冠状动脉真性分叉病变中的可行性.方法 将2013年3月至2014年10月,在该院心血管内科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为冠状动脉真性分叉病变,并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的71例患者,分为两组:拘禁球囊边支血管保护组(A组,28例)、传统边支血管保护组(B组,43例).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并发症、X射线曝光时间、介入耗材使用的数量和总费用、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等指标,对拘禁球囊技术可行性进行评价.结果 两组患者手术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术后心血管不良事件及复查造影边支血管再狭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PCI相关指标(使用球囊数量、PCI手术时间、射线暴露量、使用导丝数量、造影剂用量、手术费用)的比较中拘禁球囊组要明显低于传统方法边支保护组(P<0.05).结论 在冠状动脉真性分叉病变中使用拘禁球囊技术,可缩短手术时间X射线照射时间、降低患者介入相关医疗费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血流储备分数(fractional flow reserve,FFR)指导的冠状动脉分叉临界病变边支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冠状动脉主支支架植入后行边支治疗的冠状动脉分叉临界病变患者80例,分为FFR指导边支介入组(FFR组)和常规介入组,每组40例。其中FFR组对FFR测值<0.75的边支血管行介入治疗,包括双球囊对吻及必要时的支架植入。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结果以及术后随访的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结果:两组在边支支架的植入、双球囊对吻、术后边支残余狭窄>50%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分别为0.026,0.021,0.043)。两组随访6个月,18个月时MACE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3年MACE中FFR组的发生率比常规介入组低(P<0.05)。结论:FFR指导分叉病变边支治疗会更少地使用球囊与支架,3年的随访中FFR指导组MACE发生率比常规冠状动脉造影组要低。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冠脉真性分叉病变在进行主支支架植入术时,边支球囊潜埋与边支导丝保护2种方法对边支的保护效果。方法:44例冠脉真分叉病变患者,随机分为球囊潜埋组(20例)和导丝保护组(24例)。比较两组边支开口受累及率、边支开口严重累及率、边支丢失率、导丝交换时间、完成导丝交换所接受X线暴露量及造影剂用量、术后血清高敏肌钙蛋白T(TNT-h)升高率、术后缺血性胸痛发生率。结果:两组边支开口受累及率、边支丢失率、术后缺血性胸痛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边支开口严重累及率、导丝交换时间、X线暴露量、造影剂用量、术后血清TNT-h升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8~12个月,两组术后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真性分叉病变介入治疗中,边支球囊潜埋技术较导丝保护技术可以明显减轻因斑块变形、移位造成的边支开口受累及的严重程度,保证交换导丝顺利,缩短手术时间,减少X线暴露量,减少造影剂用量,减少心肌损伤,且不增加术后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对比拘禁球囊技术(JBT)与双导丝技术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对分支开口保护的优劣.方法 选择2010年9月至2016年5月在冀中能源峰峰集团总医院经冠脉造影确诊为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81例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双导丝技术组(40例),采用双导丝技术治疗,根据单支架释放后边支血流情况,决定是否Rewire导丝;拘禁球囊技术组(41例),采用小内径球囊保护分支开口,主支单支架释放,同时边支球囊压力扩张保护,支架植入后,观察分支血流情况.对比两组患者在实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时间、边支闭塞、曝光时间、对比剂用量、手术费用、术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冠脉造影定量分析(QCA)等方面的差异.结果 双导丝技术组有10例发生边支闭塞,拘禁球囊技术组有2例发生边支闭塞,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双导丝技术组比较,拘禁球囊技术组PCI实施时间及曝光时间更短、对比剂用量更少、手术费用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随访,MACE发生率及QC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绪论拘禁球囊技术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可有效保护分支开口,降低边支闭塞率及手术费用,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球囊支架对吻技术(BSKT)与拘禁球囊技术(JBT)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对边支的保护作用。方法选取2015年2月至2016年3月就诊于江门市中心医院心内科需进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患者80例,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BSKT组和JBT组,各40例,比较两组患者术中TIMT 1级发生率,边支夹层发生及补救球囊扩张率,术后1个月出现胸闷胸痛、心电图及肌钙蛋白改变率,术后6个月平板运动试验、冠脉CT和冠脉造影异常率。结果 BSKT组患者边支夹层发生率高于JB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SKT组TIMI 1级检出率低于JB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其他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SKT治疗冠脉分叉病变,术中边支夹层发生率较高,但术后中期疗效高于JBT组,远期疗效尚需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T and small Protrusion(TAP)技术植入药物洗脱支架对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根据冠脉造影结果确诊冠心病分叉病变患者50例,将其分为A、B两组(每组25例),其中A组采用边支球囊扩张,B组边支球囊扩张后采用TAP技术植入药物洗脱支架,随访12个月,记录心绞痛、心肌梗死等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发生情况。部分患者在手术后6个月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不同的介入治疗策略对冠心病分叉病变患者的即刻效果有差异,TAP技术效果更佳,且手术成功率高;随访1年两组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TAP技术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安全性好,短期疗效佳,长期疗效亦满意,但有待进一步临床观察。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比研究边支斑块主动转移单支架术与拘禁球囊技术在治疗冠状动脉非左主干分叉病变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将2016年9月1日至2018年8月1日在我院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术后确诊为冠状动脉非左主干分叉病变并进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300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其中,采用边支斑块主动转移单支架术治疗冠状动脉非左主干分叉病变的患者纳入实验组,研究对象150例;应用拘禁球囊技术治疗冠状动脉非左主干分叉病变的患者归入对照组,研究对象150例。对比评价两组患者接受PCI治疗术后,在主支支架内晚期管腔丢失、主支及边支再狭窄发生率、再次心肌梗死等方面存在的差异。结果采用边支斑块主动转移单支架术治疗冠状动脉非左主干分叉病变的患者在主支支架内晚期管腔丢失、主支及边支再狭窄发生率、再次心肌梗死等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采用拘禁球囊技术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边支斑块主动转移单支架术在治疗冠状动脉非左主干分叉病变中其安全性及有效性明显优于对照组,丰富了临床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拘禁球囊技术在冠心病介入治疗(PCI)分叉病变分支保护中的即刻及近期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00例择期行PCI的冠心病真性分叉病变患者,在PCI治疗过程中,其中50例,为实验组,应用拘禁球囊技术,另50例为对照组,应用球囊对吻技术。比较两组患者术中PCI介入参数,以及6个月内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和再狭窄发生率,比较有效性及安全性。结果:实验组患者PCI操作时间和曝光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造影剂用量和植入DES数量显著少于对照组,所花费手术费用明显少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实验组MACE发生率、再狭窄、并发症发生率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拘禁球囊技术在PCI治疗分叉病变中,即刻和近期疗效与传统球囊无明显差异,但简化了PCI手术步骤,处理分叉病变安全性和有效性值得肯定。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究拘禁球囊技术(JBT)在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9年1月至2020年3月收治的60例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的治疗方式分为JBT组(拘禁球囊技术治疗)和JWT组(拘禁导丝技术治疗),各30例.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JBT组边支闭塞或夹层、边支置入支架、边支血管残余狭窄和边支血流相似文献   

11.
冠状动脉(冠脉)分叉病变经皮冠脉介入治疗过程较为复杂,且容易产生边支丢失情况,还容易导致患者在手术过程中,出现心肌梗死事件,另外,介入治疗还增添了术后靶血管重建的几率.因而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一直是医疗事业中的一项难题.本文首先对冠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中边支受累机制和治疗中实施的保护措施进行了详细综述,进而探讨球囊保护在冠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中的应用和展望.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在经皮冠脉介入治疗 (PCI) 术时, 比较应用拘禁球囊主动与被动扩张技术对边支保护的效果.方法 78例冠脉真性分叉病变患者使用拘禁球囊技术对边支进行保护, 分为边支球囊主动扩张组 (n=41) 和边支球囊补救性扩张组 (n=37) 2组, 观察分析边支血流的TIMI分级、心肌灌注分级 (MBG) 、TIMI心肌灌注分级 (TMP) 和边支血管夹层发生率等指标.结果 完成主支支架置入后, 边支TIMI、MBG及TMP分级达到3级的边支球囊主动扩张组患者比例达到93%, 边支球囊补救性扩张组为84%,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主动扩张组边支血管夹层发生率为24%, 边支球囊补救性扩张组为8%,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使用拘禁球囊技术对边支进行保护时, 边支球囊主动扩张与边支球囊补救性扩张均能够很好的降低主支支架置入后边支血管血流明显减慢甚至阻断的风险, 但边支球囊补救性扩张组地边支血管夹层发生率更低.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拘禁半充气球囊在降低冠脉支架术中侧支丢失风险的价值。方法纳入本院2020年11月-2021年5月期间收治的80例明显的冠状动脉复杂分叉病变且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随机分为拘禁半充气球囊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患者,拘禁半充气球囊组行拘禁半充气球囊术,对照组行双导丝术,记录手术耗材、曝光时间以及造影剂用量,手术成功率、住院期间到随访6月期间不良心脏事件(MACE)发生率以及术前,术后,随访6个月冠状动脉造影定量分析结果。结果拘禁半充气球囊组患者的手术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随访六个月,两组患者主支最小管腔直径,狭窄程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拘禁半充气球囊组的边支最小管腔直径明显大于对照组,狭窄程度低于对照组(P<0.05),住院期间以及随访1-6个月,拘禁半充气球囊组无MACE发生,对照组住院期间以及随访1个月无MACE发生,但随访3个月以及6个月时有患者出现MACE,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手术耗材、曝光时间以及造影剂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拘禁半充气球囊技术具有较高的手术成功率,在PCI支架置入术中有良好的侧支保护,且有良好的即刻临床效果,能够降低冠脉支架术中侧支丢失的风险,临床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双导丝边支保护技术在冠状动脉真分叉病变介入治疗中对边支的保护作用及远期影响?方法:按照随机数法将138 例冠状动脉真分叉病变患者随机分为单导丝组(n=68)和双导丝组(n=70),比较两组患者在主支血管支架置入后边支血管即刻闭塞和狭窄加重的情况?完成导丝交换的时间及边支需要植入支架的情况;9~12个月内复查冠状动脉造影观察主支血管再狭窄和边支血管闭塞发生情况?结果:双导丝组边支血管即刻闭塞率和边支开口狭窄加重情况比例?完成交换导丝时间和边支需植入支架的患者比例显著低于单导丝组(P < 0.05);9~12个月复查冠脉造影示两组间主支支架内再狭窄率无显著差异(P > 0.05),但是单导丝组边支闭塞率高于双导丝组(P < 0.05)?结论:双导丝边支保护技术在真分叉病变介入治疗中可以明显减少边支的即刻(及远期)丢失率,预防边支开口狭窄加重,减少边支需要植入支架的概率,提高了手术安全性?同时,双导丝技术可以减少远期边支血管丢失,更好改善分叉病变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5.
蒋芳勇 《微创医学》2013,8(1):78-81
近年来,随着冠心病介入治疗的发展,冠状动脉分叉病变(bifurcation coronary lesions,BCL)越来越多,约占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s,PCI)的15%~20%[1].分叉病变主要是由于分叉部位存在较高的剪切力和涡流,易造成冠脉内膜的损伤和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介入治疗是目前PCI领域的难点之一,随着对吻球囊技术和支架植入技术的提高,分叉病变的PCI治疗即刻成功率明显提高,但可能因手术时间而引起各种心血管事件.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Jailed球囊对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中分支血管开口及闭塞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方便选取该院2014年1月—2015年12月期间进行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的7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史、病情等方面相似,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的冠状动脉造影证实冠状动脉真性分叉病变,患者的主支进行单支架置入术,对照组患者的分支进行球囊对吻术或简单支架术,而观察组患者行Jailed球囊术.治疗前均已常规应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或替格瑞洛未应用者给予术前给予300 mg阿司匹林肠溶片及300~600 mg氯吡格雷或180 mg替格瑞洛顿服.介入治疗后均采用每天口服氯吡格雷75 mg qd(替格瑞洛90 mg bid),最少坚持服用1年,阿司匹林肠溶片100 mg qn长期口服.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并发症情况和术后不良事件情况,并比较两组患者介入治疗术参数(PCI操作时间(min)、曝光时间(min)、造影剂用量(mL)、植入DES数量(枚)、手术费用(万).结果 两组患者的并发症情况、术后半年病变血管狭窄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的介入治疗参数、术后半年内不良心血事件的发生率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PCI操作时间(57.34±2.5)min、曝光时间(9.58±1.8)min显著短于对照组PCI操作时间(78.21±3.5)min、曝光时间(21.51±2.5)min,观察组造影剂容量(88.11±4.3)mL、置入DES数量(1.6±0.7)枚显著少于对照组造影剂容量(142.5±3.7)mL、置入DES数量(2.0±0.6)枚(P<0.05).结论 Jailed球囊对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的操作更加简单,且患者的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分叉病变放置指引钢丝对分支血管开口处保护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冠状动脉分叉病变26例,分为治疗组17例,对照组9例。治疗组采用分支血管放置指引钢丝保护分支血管开口,对照组采用双支架技术或球囊扩张分支血管开口,复查冠脉造影观察分支血管开口狭窄改变及血流情况,随访疗效和主要心脏事件发生率。结果:经皮冠状脉成形术(PCI)术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较对照组开口狭窄减轻不明显,治疗组术前、术后TIMI血流无明显差别,随访12±6个月,Q波心肌梗死及心绞痛发生率并不高于对照组。结论:分叉病变主支放置支架时放置指引钢丝对分支血管开口处保护是一种简单和有效的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经桡动脉途径应用Balloon Crush技术处理冠脉分叉病变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本研究入选的57例Ⅰ型冠脉分叉病变患者中,22例患者经桡动脉途径选用Balloon Crush技术处理(Balloon Crush组),另35例患者选择标准Crush技术处理(标准Crush组),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成功率、最终球囊对吻扩张的完成情况、手术时间、造影剂用量以及随访6个月时严重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结果:Balloon Crush组患者全部经桡动脉途径成功接受冠脉介入治疗,其中Balloon Crush组患者完成最终球囊对吻扩张的成功率为91.0%;标准Crush组患者成功率为77.1%,25.7%的患者因无法经桡动脉途径完成操作而改为股动脉途径;术后6个月Balloon Crush组患者严重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为9.1%,标准Crush组发生率为17.1%,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在手术时间及造影剂用量上,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Balloon Crush技术适用于桡动脉途径冠脉分叉病变的处理,且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简单支架技术与复杂支架技术治疗主要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1998年1月至2002年6月间我院共完成38例主要冠状动脉分叉病变,其中28例采用对吻球囊技术对主支和边支预扩张,仅主支内植入支架为简单支架术A组;10例采用“T型”或“Y型”支架技术,分别在边支和主支均植入支架为复杂支架术B组,随访6个月以上,记录主要不良心脏病事件(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急诊搭桥,心源性死亡)。结果:两组患之间基础临床情况及造影血管特征无显著差异,A组主支成功率为100%,边支成功率为89.3%(25/28例)3例边支因残余狭窄>50%,随即植入支架获得成功:B组支架成功率为100%,3例因边支在球囊扩张后残后余狭窄轻,主支植入支架后边支残余狭窄<50%,未植入支架,随访期间A组再发心绞痛5例(5/28,17.85),B组再发绞痛2例(2/7,28.6%),两组均无其他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结论:复杂支架技术在治疗主要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疗效方面并不优于简单支架技术。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雷帕霉素药物涂层支架(CYPHERTM)在合并糖尿病患者冠脉分叉病变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对68例冠脉分叉病变合并糖尿病的患者随机分成3组,每组均对主血管行雷帕霉素药物涂层支架置入术,分支血管直径均≥2.5mm,狭窄直径≥70%。对分支血管行雷帕霉素药物涂层支架介入治疗组28人(A组),行普通裸支架介入治疗组22人(B组),给予球囊对吻治疗组18人(C组)。比较3组间支架置入情况、住院期间及出院后半年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3组冠脉造影显示的手术成功率相同100%,术后主分支血管管腔无残余狭窄。平均随访(6.2±1.4)个月,随访率83.8%,药物涂层支架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普通裸支架组和球囊对吻组。结论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中应用雷帕霉素药物涂层支架(CYPHERTM)治疗冠脉分叉病变的临床效果优于普通裸支架和球囊对吻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