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药物成瘾是一种慢性复发性脑病。反复的药物暴露可引起脑环路产生神经适应性变化,导致强迫性觅药行为以及复吸。有许多研究发现,生物体内细胞间的信号转导级联放大通路介导的中枢神经系统奖赏环路的重塑,以及成瘾相关的学习和记忆的神经可塑性改变是药物成瘾的重要分子机制。研究表明细胞外调节激酶(extracellular signal-regulatedkinase,ERK)与药物成瘾引起的神经适应性、奖赏效应和觅药行为的复吸直接相关。因此,该文就ERK在药物成瘾中的作用机制做系统的综述。药物成瘾中ERK信号通路作用机制的研究将为深入理解药物成瘾的分子调控机制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并为临床药物成瘾和复吸的治疗提供新的分子靶标和新的策略。  相似文献   

2.
<正>强迫性觅药用药行为是药物成瘾的核心症状。药物成瘾临床研究显示,药物成瘾形成过程是从最初接触药物的娱乐性用药(recreational drug use,也称作消遣性药物使用)向强迫性用药(compulsive drug  相似文献   

3.
<正>药物成瘾是人们使用一些具有特殊神经精神毒性的药物后,脑组织和功能发生改变,出现慢性、复发性脑疾病。药物成瘾同时具有失去控制的用药意愿或强迫性觅药以及用药不顾及后果的行为特征。然而,并非所有使用过成瘾性药物的人都成为了成瘾者。有研究统计表明,首次使用可卡因就成瘾的人不超过使用该药物总人数的16%。因此,药物成瘾是一个由可控制的用药行为逐渐过渡到强迫性用药模  相似文献   

4.
<正>药物成瘾是一种伴随着认知功能改变的慢性脑疾病,其临床特征表现为强迫性觅药行为,并在戒断期及之后很长时间内持续存在心理渴求。许多成瘾理论认为,抑制力或执行控制力缺失是成瘾的标志性特征,会导致持续的药物滥用行为且难以治疗[1-3]。大部分的滥用药物可能导致认知功能受损,尤其在注意力、工作记忆和反应抑制力等方面。研究发现,认知功能损伤会影响成瘾治疗效果,许多改善认知功能的药物如加兰他敏、莫达非尼、阿托西  相似文献   

5.
药物成瘾(drug addiction)是指强迫性寻求药物和摄入药物的行为模式,它是由偶尔的用药过渡到强迫性用药的一个成瘾过程[1]。药物成瘾一般会产生用药后的满足感,撤药后的戒断症状,以及对药物的强烈渴求和无法控制的觅药行为[2]。而成瘾作为一种物质使用障碍,是一种慢性复发的脑疾病,它会引起个体的认知、动机和情感变化[3]。基于对成瘾行为与情绪失调障碍之间重要关系的认识加深,当前以情绪为视角的成瘾行为研究也越来越多。  相似文献   

6.
复吸的中枢神经网络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多年来关于药物成瘾的大量实验研究主要是阐明药物强化作用的神经生物学机制以及长期用药导致的中枢奖赏系统的适应性变化。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转向复吸行为的神经生物学机制的研究,这部分是由于新的实验手段的建立如复吸的动物模型的建立、脑成像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等,这些研究所涉及的正是药物成瘾的关键所在:强迫性用药行为、强烈的药物渴求,这些研究必定促进人们对药物成瘾的更深一步认识,为药物成瘾治疗开辟新的治疗途径。本文就近年来有关复吸行为研究的进展做一简单的综述,内容包括复吸理论、复吸行为和渴求的实验研究以及复吸的…  相似文献   

7.
药物成瘾是人们使用一些具有特殊神经精神毒性的药物后,脑组织和功能发生改变,出现慢性、复发性脑疾病。药物成瘾同时具有失去控制的用药意愿或强迫性觅药以及用药不顾及后果的行为特征。然而,并非所有使用过成瘾性药物的人都成为了成瘾者。有研究统计表明,首次使用可卡因就成瘾的人不超过使用该药物总人数的16%。因此,药物成瘾是一个由可控制的用药行为逐渐过渡到强迫性用药模式的过程,而此过渡过程可能是由前额叶皮层(PFC)功能的异常所导致的。  相似文献   

8.
成瘾药物行为敏化及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反复、间断给予依赖性药物(如吗啡、苯丙胺、可卡因、尼古丁、酒精等)后,能增强实验动物的自发性活动反应(locomotor response),这种伴随着反复给药而出现的行为反应增强被称为行为敏化(behavioral sensitization).行为敏化的形成和表达与药物成瘾有着重要的关系,目前已经证明成瘾药物诱导的行为敏化对觅药行为和复吸的发生和维持有着重要的影响[1].敏化动物模型已经为研究药物成瘾的神经生物学机制提供了重要的实验手段[2].那么行为敏化是怎样形成的?它在药物成瘾中扮演的是个什么角色?环境因素在行为敏化中的作用又如何?这些问题的回答将有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敏化行为在药物成瘾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药物成瘾已经成为当前世界上最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其成瘾过程是由偶尔的用药过渡到强迫性用药的过程,一般表现为用药后的欣快状态、撤药后的戒断症状、对药物的强烈渴求以及不可控制的觅药行为[1].海洛因的成瘾性很强,脱毒后复吸率高[2].无论是用药后的欣快状态还是撤药后的戒断症状,海洛因成瘾者都普遍伴随着情绪异常问题,尤其是戒断后的负性情绪反应,对复吸有很大的影响.本文综述了海洛因成瘾者情绪状态和情绪加工的行为异常、脑功能和结构异常及与情绪相关的神经内分泌异常.  相似文献   

10.
成瘾的产生是由于初次用药带来的欣快感,使成瘾患者难以控制用药物的冲动,对成瘾性药物形成强烈的用药渴望,从而形成再次觅药和用药的动机。因此为了研究早期用药引起的觅药动机行为,我们选用经典的跑道式自身给药模型(Runway模型),以大鼠为研究对象,模拟人类觅药用药的过程,探讨在觅药动机行为的建立过程中,相关的神经环路与奖赏环路的偶联机制。研究发现:(1)无论是药物奖赏还是自然奖赏,跑道模型可以体现动物对奖赏物的觅求动机强度。通过训练动物跑至通道终点获得成瘾药物(heroin,120μg.kg-1)或者食物(milk tablets),经过连续15 d的训练,大鼠表现出对奖赏物的明显渴求,跑动速度随着训练天数的增加明显变快,表明动物觅求动机强度随着训练次数的增加而增强。(2)以早期基因Arc作为突触可塑性(激活)的标记物,发现外侧纹状体(LStr)只在heroin觅药行为训练前期(第1天和第7天)被特异性激活,而食物奖赏训练不会引起LStr的激活。毁损双侧LStr的多巴胺能神经元可以抑制动物对heroin的渴求,表明LStr特异性地参与heroin诱导的觅药动机行为的建立。(3)利用切断神经环路的方法(disconnection procedure),分别毁损大脑一侧的mPFC,以及毁损对侧脑区LStr的多巴胺能神经元明显抑制了动物对heroin的渴求。但是切断mPFC-LStr神经环路,却不影响食物奖赏行为,表明mPFC-LStr神经环路特异性地参与觅药动机行为的建立。通过自身给药模型的累进比率程序(PR procedure),进一步证实mPFC-LStr环路参与heroin觅药动机行为的建立。研究进一步发现觅药行为产生的分子机制与mPFC-LStr环路中多巴胺受体系统的紊乱相关。Heroin觅药训练导致多巴胺受体在mPFC的表达水平下降,在LStr的表达上调,在MStr的表达不变。综上,LStr及其相关神经环路mPFC-LStr环路特异性地参与了heroin觅药动机行为的建立。环路中多巴胺受体系统的紊乱,可能是导致强迫性觅药行为发生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1.
阿片类药物包括吗啡、海洛因、二氢埃托啡等,其共同特点是具有高度成瘾性.阿片成瘾是由于滥用阿片类药物而与大脑奖赏系统相互作用后产生的慢性、复发性脑疾病,主要表现为强迫性用药症状和持续性渴求状态[1].成瘾一旦形成,可延续终生.病人戒断数年、甚至十几年之后,只要遇到与他们以前用药有关的人物、地点或暗示时,都将发生觅药和用药行为,从而导致复吸.这一现象说明:阿片成瘾后大脑发生了极其稳定的形态或功能改变,形成了成瘾记忆.与成瘾有关的成瘾特异性记忆奇特而稳固,我们称其为"成瘾记忆"或"畸形记忆"[2].成瘾记忆一旦形成将终身不忘,或至少长期存在,这便成为成瘾者长期、甚至终生行为异常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正>成瘾是一种慢性脑疾病,长期滥用精神类药物会形成强迫性的觅药和用药的习惯化行为,引起学习和记忆发生障碍,最终表现为行为和心理的异常。成瘾发生的神经生物学机制与大脑奖赏系统的紊乱  相似文献   

13.
药物渴求对复吸行为的始动作用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8  
药物渴求是影响复吸行为最主要的始动因子之一。操作性行为理论认为动物的觅药行为和人类的用药行为主要是由药物正性强化和负性强化的药理学特征来决定的,产生药物渴求,导致复吸行为,外界的条件性刺激可以与觅药/用药行为建立经典的条件性反应,从而对药物渴求和复吸行为产生影响,药物滥用行为不仅具有生物学特征,而且具有明显的社会学特征,因此,药物渴求的理论模式至少包括下列5个方面的内容;(1)奖赏性药物渴求;(2)消除性药物渴求;(3)强迫性药物渴求;(4)获得性药物渴求;(5)社会性药物渴求。我们认为在加强复吸和渴求社会生物学机制研究的同时,也应该注重人类复吸行为的社会学研究,为预防和干预复吸行为提供科学的理论和依据。  相似文献   

14.
反复发作的强迫性觅药和摄药是药物成瘾的主要特征,也是药物成瘾治疗的难点。那么这种强迫性觅药和用药行为是如何形成的呢?正常情况下,人的行为主要由两种因素决定,即外界刺激和内在控制。二者之间存在一个平衡。当人们在外界诱惑下产生不良的动机时,人们可以通过内在的意志力克制这种不良的想法和/或行为。  相似文献   

15.
药物成瘾性     
施安国 《中国药业》2005,14(7):13-15
药物成瘾是一种慢性、复发性、患者不顾后果持续服药的强迫行为,属药物不良反应的一种类型.就影响药物成瘾的药学因素、社会因素、精神因素、遗传因素等进行探讨,并介绍一些药物的成瘾机制,供临床参考.大多数成瘾药物的撤药综合征是可治疗的,同时也需心理学方面的支持及长期监测.  相似文献   

16.
应激对戒断不同时间海洛因依赖者冲动性选择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药物依赖是一种以反复发作的强迫性觅药和摄药行为为主要特征的慢性复发性脑病。临床发现海洛因依赖者停药后数月乃至数年,虽然戒断症状早已消失,但对曾经用药所引起的欣快感或奖赏效应的顽固记忆却持续存在,当脱毒者再次受到应激事件时,表现为自我控制能力下降、冲动行为增加,使脱毒者在康复期出现极高的复吸率。应激能引起药物依赖者的渴求增加而导致复吸已经被多数研究者证实,但是应激对戒断不同时间的海洛因依赖者冲动性选择的影响尚无相关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药物静脉自身给药发展和药物强化作用认同的历史沿革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正>药物成瘾研究中通常使用的动物模型包括药物辨别、自发活动行为敏化、条件性位置偏爱和自身给药。不同的动物模型可以从不同角度研究成瘾性药物的多种作用,既有相似点,也有很大的区别。其中,自身给药是最能反映人类主动觅药和用药行为的动物模型,使客观考察药物成瘾者的主动强迫性用药这一行为特点成为可能,从而在药物成瘾研究中得到广泛的应用[1]。纵观自身给药模型的发展,也恰好反映了学术界对成瘾性药物本身强化作用的早期争论和最终认同。因此,这篇文章将着重阐述药物静脉自身给药模型的发展以及药物强化作用在自身给药行为中角色认同的历史沿革。  相似文献   

18.
<正> 药物成瘾对人类和社会造成极大危害,然而目前仍然没有十分有效的治疗手段。与其他疾病不同,成瘾被定义为对药物失去控制,不顾及任何后果的强迫性觅药行为。人一旦成瘾,即使戒断几年甚  相似文献   

19.
药物成瘾属于一种慢性复发性脑疾病。反复的药物暴露会导致脑环路产生神经适应性变化,进而出现强迫性觅药行为。在生物体内,信号通路转导级联的放大会介导中枢神经系统奖赏环路的重塑。研究发现,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点(mTOR)信号通路与药物成瘾引起的神经适应性和奖赏效应直接相关。本文就mTOR信号通路及其与药物成瘾关系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为深入探索药物成瘾的分子调控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药物依赖者的典型特征是反复发作的强迫性觅药和摄药。戒断后数月乃至数年,虽然躯体症状已经消失,但当再次接触与药物相关的环境时,仍然表现为对行为的选择和控制能力下降,在行为上显得冲动而不考虑后果,最终导致不断地觅药和摄药。药物相关环境线索暴露能引起药物依赖者的渴求增加而导致复吸已经被多数研究者证实,但是药物相关环境线索暴露对戒断不同时间海洛因依赖者冲动性选择的影响尚无相关的研究。本研究从认知行为学的角度研究药物相关的环境线索对戒断不同时间海洛因依赖者冲动性选择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采用冲动性选择的实验室评价方法IGT(IowaGamblingTask)对药物相关的环境线索暴露前后海洛因依赖者的冲动性选择进行评估。选择年龄在20-45a之间,选择戒断时间30d、3m、12m、24m,符合DSM-Ⅳ阿片类药物依赖诊断标准的男性受试者签定知情同意书;然后进行基本人口学资料的采集以及焦虑量表(HAMA)、抑郁自评量表(BDI)、Barratt冲动量表(BIS)等量表的评分,并且同时进行注意力、工作记忆(workingmemory)的测试;在给予海洛因相关环境线索以及自然场景前后进行生命体征(心率、血压)的监测和分化情绪量表评分,以及心理渴求评分以确定所给干预的有效性;在海洛因相关环境线索和自然场景前后分别用IGT对其冲动性选择进行评价。结果:本研究发现,给予有效的海洛因相关环境线索暴露之后,短期戒断和长期戒断的海洛因依赖者的冲动性选择增加,与干预之前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本研究提示药物相关的环境线索暴露强化海洛因依赖者的冲动性选择,为解决药物依赖者强迫用药和复吸问题奠定了基础,但对于药物相关线索暴露后冲动行为增加的神经机制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