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采取母乳及益生菌综合治疗方法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效果。方法选用2011年6月2013年6月我科收治的喂养不耐受早产儿,随机分成两组,分别是治疗组与对照组,对照组予常规治疗,治疗组改母乳喂养及予口服益生菌治疗。结果两组在有效率、腹胀消失时间、恢复至出生体重时间、达全肠道营养时间、住院时间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母乳及益生菌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能取得满意效果,有一定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2.
徐翠英 《吉林医学》2013,34(18):3703-3704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对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影响。方法:将喂养不耐受早产儿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组给予综合护理干预措施,观察两组患儿各喂养不耐受指标情况。结果:干预组患儿体重开始增加时间、腹胀消失时间、胃潴留消失时间及呕吐消失时间均明显早于对照组(P<0.05)。结论:综合护理干预可提高早产儿喂养的耐受性,对改善早产儿胃肠道功能、促进发育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早产儿肠道喂养不耐受的护理干预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3月-2014年3月我院收治的58例肠道喂养不耐受早产儿随机分为对照组(n=29,给予常规护理)和研究组(n=29,给予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儿喂养不耐受各症状恢复情况。结果:研究组患儿腹胀、呕吐、胃潴留消失时间以及体重开始增加时间等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道喂养不耐受早产儿给予护理干预,可显著改善患儿耐受性,提高患儿生活质量,具有积极的临床使用和推广意义。  相似文献   

4.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29):144-146
目的研究纯母乳喂养对预防低出生体重早产儿坏死性肠炎和改善喂养不耐受护理效果。方法选取我院于2017年1月~2018年3月期间收治的低出生体重早产儿180例,根据喂养方式分为对照组(n=90)和观察组(n=90),对照组应用母乳混合早产儿配方奶粉调制喂养,观察组应用纯母乳喂养方式,对比分析两组早产儿坏死性肠炎与喂养不耐受发生情况、肠内完全营养时间、腹胀消失时间、住院时间以及生长发育情况。结果观察组的坏死性肠炎发生率、喂养不耐受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肠内完全营养时间、住院时间及腹胀消失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出生1个月后的头围、体重及身长增长速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纯母乳喂养可有效预防低出生体重早产儿坏死性肠炎,并且能够降低发生喂养不耐受的情况,缩短监护与住院时间,进而促进早产儿健康生长发育,在临床上具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刘云 《吉林医学》2013,(35):7434-7435
目的:探讨母乳喂养对早产儿的干预效果。方法:将360例早产儿根据喂养的不同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180例,对照组给予混合喂养,治疗组给予母乳喂养。结果:观察1个月,治疗组的体重增长与头围增长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喂养不耐受、院内感染与高胆红素血症等疾病总体发生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母乳喂养应用于早产儿中有利于促进早产儿的发育,同时也降低了致病的风险性。  相似文献   

6.
罗美兰  高小炎 《吉林医学》2013,(29):6199-6200
目的:探讨抚触加持续微量喂养对早产儿不耐受的疗效。方法:将102例早产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常规治疗,试验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抚触和持续微量喂养。结果:两组早产儿腹胀消失时间、胃潴留时间和恢复到出生体重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早产儿实施抚触加持续微量喂养对治疗早产儿不耐受有良好的效果,可以保证早产儿营养摄入,促进早产儿胃肠功能建立并诱导成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益生菌在极低出生体重及低出生体重早产儿(VLBW和LBW-PI)喂养不耐受防治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新生儿科2014年1月至2015年3月收治的39例VLBW和LBW-PI,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n=19,予以常规治疗)和观察组(n=20,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益生菌),记录患儿喂养不耐受发生率、体重增长速度、恢复至出生体重时间、达全胃肠喂养时间及平均住院时间等情况,比较两组早产儿不良反应及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率(15.0%vs 52.6%)及不耐受持续时间[(4.32±1.28) d vs (6.33±1.25) d]比较,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早产儿恢复至出生体重时间[(8.92±1.82) d vs (10.18±1.81) d]、达全胃肠喂养时间[(15.64±2.58) d vs (18.35±2.59) d]及平均住院时间[(23.32±2.28) d vs (30.83±2.25) d]比较,观察组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无NEC发生,对照组发生NEC 1例,两组均未观察到皮疹和胃肠道不良反应。结论益生菌可减轻VLBW和LBW-PI喂养不耐受状况,缩短其恢复出生体重以及达全胃肠道营养时间,其防治VLBW和LBW-PI不耐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母乳喂养对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I)近期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139例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VLBWI为研究对象,按是否行母乳喂养分为母乳喂养组(n=76)及早产儿配方乳喂养组(n=63),比较两组患儿恢复至出生体重所需时间、奶量至100 mL·kg-1·d-1所需时间、静脉营养时间、住院时间、体重增长速率和喂养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两组新生儿静脉营养时间、体重增长率、感染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母乳喂养组恢复至出生体重所需时间、奶量达100 mL·kg-1·d-1所需时间及住院时间短于早产儿配方乳喂养组(P<0.05);喂养不耐受、Ⅱ-Ⅲ期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的发生率低于早产儿配方乳喂养组(P<0.05).结论:母乳喂养可促进VLBWI的恢复,缩短住院时间,降低新生儿喂养不耐受及NEC的发生率,值得倡议推广.  相似文献   

9.
梅玲华  杨永宏 《吉林医学》2013,(29):6065-6066
目的:总结双歧杆菌对早产儿早期喂养的影响。方法:将90例早产儿随机分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口服或鼻饲双歧杆菌。结果:观察组早产儿平均体重较对照组有明显升高,观察组喂养耐受能力较对照强,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歧杆菌不仅能加速早产儿的追赶性生长,还能增进早产儿的胃肠功能的发育和完善,利于肠道微生态的建立和益生菌的定植,更有利早产儿的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红霉素注射液在早产儿喂养不耐受治疗中的效果。方法:我院2011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喂养不耐受早产儿96例,按照治疗方案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乳糖酸红霉素,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9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9.57%;患儿症状体征消失时间等指标明显短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红霉素注射液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效果显著,且具有一定的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究母乳免疫治疗联合重力喂养在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10月至2021年3月本院收治的喂养不耐受早产儿60例,依据数字表法随机分组将其分为对照组(n=30)和观察组(n=30)。对照组予以常规鼻饲喂养,观察组则应用取母乳免疫治疗联合重力喂养。比较两组喂养状况指标、胃肠外营养指标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喂养状况指标、胃肠外营养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形成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母乳免疫治疗联合重力喂养在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利于改善早产儿的全胃肠营养状态,纠正其喂养不耐受问题,降低并发症率,可确保早产儿正常发育,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母亲声音刺激联合母乳口腔护理对极低出生体重儿经口喂养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1月—2019年5月的84例极低出生体重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42例。对照组采取早产儿常规护理,实验组在此基础上采取母亲声音刺激联合母乳口腔护理。比较两组早产儿呼吸暂停及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同时比较两组早产儿的喂养过渡时间、住院时间、体重增长情况。结果:实验组发生呼吸暂停、喂养不耐受比例均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喂养过渡时间、住院时间、体重增长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极低出生体重儿采取母亲声音刺激联合母乳口腔护理的方法,能够减轻早产儿发生呼吸暂停或喂养不耐受的概率,同时缩短经口喂养到全口喂养过渡时间和住院时间,促进体重增长,临床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3.
非营养性吸吮对26例早产儿营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零庆珍 《广西医学》2008,30(3):360-361
目的评估非营养性吸吮对早产儿营养及喂养相关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将47例经鼻胃管喂养的早产儿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26例给予早期微量胃肠喂养,喂养前给予非营养性吸吮;对照组21例予早期微量胃肠喂养外,不给予非营养性吸吮,比较恢复出生体重时间、达到足量胃肠喂养时间、置管时间、住院时间及喂养不耐受发生率等指标。结果两组患儿恢复出生体重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达到足量胃肠喂养时间、置管时间、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喂养不耐受发生率比对照组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早产儿在鼻胃管喂养期间辅以非营养性吸吮是一种适宜的辅助喂养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综合护理干预对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6月-2015年5月转入我院新生儿科的56例喂养不耐受早产儿,并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28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综合护理干预,包括非营养性吸吮训练、合理喂养、腹部抚触、体位护理以及药物干预等。比较两组早产儿呕吐消失时间、腹胀消失时间、胃潴留消失时间、体质量开始增加时间以及摄奶量。结果:观察组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症状改善时间、体质量开始增加时间明显早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患儿摄奶量较对照组增加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喂养不耐受的早产儿积极采取非营养性吸吮训练、合理喂养、腹部抚触、体位护理以及适当的药物干预等综合护理措施,能明显改善喂养不耐受症状,确保其正常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15.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2):77-79+83
目的探讨早期口腔运动干预联合腹部按摩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8年10月出生的早产儿8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早产儿予以早期口腔运动干预,包括口腔刺激及非营养吸吮两部分。观察组早产儿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腹部按摩。观察并比较两组早产儿治疗后喂养不耐受及经口喂养情况,并比较治疗2周后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开始经口喂养时间及完全经口喂养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2周后,观察组早产儿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χ2=4.50,P0.05)。结论早期口腔运动干预联合腹部按摩用于早产儿的临床效果确切,可提高喂养效果,减少喂养不耐受的发生,尽早达完全经口喂养。  相似文献   

16.
何国庆 《吉林医学》2012,(34):7493-7494
目的:评价小剂量依托红霉素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疗效。方法:对喂养不耐受早产儿24例,口服依托红霉素0.2 ml/kg·次,每8小时一次。治疗后比较两组患儿的喂养耐受情况、体重增长情况及住院天数。结果:治疗组在胃残余奶量、呕吐消失时间及腹胀消失时间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组体重增长日龄及增至出生体重时间及住院天数,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剂量依托红霉素在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过程中是安全、有效的,且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母乳喂养联合益生菌对早产儿喂养耐受和胆汁淤积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7年12月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新生儿科重症监护室的297例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I)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3组,分别为单纯母乳喂养组97例、母乳联合益生菌喂养组105例、早产儿奶联合益生菌喂养组95例,除常规治疗外,分别给予不同喂养方式。观察3组患儿住院期间达全肠道喂养时间、喂养不耐受、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胆汁淤积发生情况以及鼻饲时间、住院时间、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时间等。结果母乳联合益生菌喂养组早产儿的喂养不耐受发生率明显低于单纯母乳喂养组、早产儿奶联合益生菌喂养组[28. 6%(30/105)比45. 4%(44/97)、58. 9%(56/95)](P <0. 05),达全肠道喂养时间较单纯母乳喂养组、早产儿奶联合益生菌喂养组缩短[(13±6) d比(18±5) d、(20±5) d](P <0. 05),鼻饲时间亦较单纯母乳喂养组、早产儿奶联合益生菌喂养组缩短[(12±9) d比(16±13) d、(23±11) d](P <0. 05)。结论母乳联合益生菌能减少VLBWI的消化系统的不良并发症,减少喂养不耐受,缩短全肠道喂养时间。  相似文献   

18.
安转芹 《蚌埠医学院学报》2015,40(11):1532-1533
目的:观察微量喂养联合抚触疗法改善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6例早产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3例。2组患儿入院后常规置于暖箱保暖、心电监护、防治感染、维持内环境稳定、静脉营养支持及对症治疗。对照组将早产儿配方奶置于奶瓶中经其吸吮橡胶奶头喂养;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微量喂养:生后24 h内视患儿病情酌情给予非营养性吸吮或滴管喂养、留置胃管饲早产儿配方奶等办法,同时坚持给患儿进行抚触疗法。比较2组患儿腹胀和胃潴留消失时间、恢复到出生体质量的时间以及喂养不耐受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儿较对照组腹胀和胃潴留消失时间缩短、恢复到出生体质量的时间明显缩短、喂养不耐受发生率降低(P<0.01)。结论:微量喂养联合抚触疗法可明显降低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发生率,有利于早产儿尽早达到全肠道内营养及生长发育需求。适宜的喂养方法对提高基层医院早产儿救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非营养性吸吮联合口腔按摩对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效果。方法将100例早产儿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接受非营养性吸吮,观察组接受非营养性吸吮联合口腔按摩。记录早产儿出生时、完全喂养时及出院时体质量,早产儿残奶量、摄入奶量、腹胀及呕吐消失时间。结果观察组早产儿完全喂养时及出院时体质量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残奶量少于对照组,摄入奶量高于对照组,腹胀及呕吐消失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早产儿采取非营养性吸吮联合口腔按摩可有效改善喂养不耐受情况,提高早产儿体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发展性照顾护理模式对早产儿喂养的影响.方法:选择入住新生儿监护病房(NICU)早产儿分为2组,研究组169例、对照组15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模式,研究组实施发展性照顾护理模式,记录两组早产儿入住NICU至离开时,平均每天的体质量增长、喂养不耐受发生情况、胃管留置时间、睡眠时间及住院时间.结果:与对照组早产儿比较,研究组早产儿平均每天的体质量增加更快、喂养不耐受发生率降低、睡眠时间延长,胃管留置时间及住院时间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发展性照顾护理模式有利于促进早产儿成长发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