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对脑血栓患者颈动脉斑块的影响。方法随机选自2012年4月至2015年5月在本院诊治的116例脑血栓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给予患者阿司匹林治疗和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颈动脉的斑块面积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而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颈动脉的斑块面积较对照组更具有优势(P<0.05)。结论给予脑血栓患者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并借鉴。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脑血栓的疗效及其对动脉斑块的影响。方法在医院2017年11月至2019年4月诊治的脑血栓患者中选取116例作研究对象,以治疗方法为分组标准:将单纯服用阿司匹林治疗者设为对照组(n=58),将服用阿司匹林联合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者设为研究组(n=58),比较脑血栓疗效、动脉斑块相关指标差异。结果①研究组的脑血栓总有效率96.55%,高于对照组的86.21%(χ~2=3.940,P=0.047);②治疗后,研究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与颈动脉斑块面积(0.98±0.11)mm、(1.23±0.06)cm~2均小于对照组的(1.65±0.21)mm、(1.59±0.19)cm~2(t=21.524、13.760,P=0.000、0.000)。结论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在脑血栓治疗中疗效突出。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脑血栓患者的疗效及其对动脉斑块的影响。方法:2015年3月~2018年2月,随机选取此期间某院收治的脑血栓患者86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其入院序号奇偶数按比例(1∶1)划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患者43例,两组患者均接受脑血栓基础治疗,对照组配合开展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治疗效果和对动脉斑块的影响。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0.70%,高于对照组74.42%,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颈动脉斑块面积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个月后上述指标均明显减少,且观察组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脑血栓患者治疗中,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效果理想,可有效改善患者动脉斑块情况,推荐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析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对脑血栓患者颈动脉斑块的作用。方法:随机选取某院2012年7月~2014年7月期间收治的120例脑血栓病患,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接受阿司匹林进行抗血栓治疗,研究组在阿司匹林治疗的基础上联用他汀类药物进行治疗,治疗1年后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疗效和颈动脉斑块面积的改善情况。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93.3%)显著优于对照组(8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降低,Barthel指数升高,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颈动脉斑块面积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NIHSS、Barthel指数、IMT及颈动脉斑块面积各项指标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采用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脑血栓患者,疗效显著,能够减轻脑血栓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减少患者动脉斑块的厚度和面积,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脑血栓的疗效及其对动脉斑块的影响。方法104例脑血栓患者,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常规组与实验组,每组52例。常规组患者应用阿司匹林治疗,实验组患者应用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以及动脉斑块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后,实验组美国国立卫生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11.07±1.37)分低于常规组的(18.15±1.5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脑动脉斑块面积为(1.40±0.21)cm^2,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为(0.51±0.12)mm,均小于常规组的(1.68±0.39)cm^2、(0.69±0.20)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98.1%高于常规组的8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治疗脑血栓时应用他汀类药物联合阿司匹林进行治疗,不仅能改善患者脑动脉斑块面积,还能够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的缺损状况,有明显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脑血栓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400例脑血栓患者,通过抛硬币法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20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阿司匹林进行治疗,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他汀类药物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颈动脉中层厚度、斑块面积、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血脂指标以及Barthel指数。结果研究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8.00%,高于对照组的79.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颈动脉中层厚度、斑块面积均小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NIHSS评分为(12.18±2.71)分,低于对照组的(18.76±3.15)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Barthel指数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脑血栓可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改善患者临床指标且安全性高,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阿司匹林与他汀类药物联合,对脑血栓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其对动脉斑块的影响.方法 特选取2013年3月~2016年6月我院收治的脑血栓患者100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0例,两组患者在入院后均对其给予常规的治疗方式,同时,使对照组患者口服阿司匹林,观察组患者则在此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对两组患者的在接受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其斑块的改善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两组患者在使用不同方式进行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斑块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患者NIHSS评分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将阿司匹林与他汀类药物联合,在对脑血栓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可以有效的改善患者的神经性功能缺损程度,对患者的动脉斑块进行较好的控制,可取的有效的临床治疗效果,因此值得在临床实践中进行大范围的推广和使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脑血栓应用阿托伐他汀对疗效和颈动脉斑块面积的影响。方法:收集2016年1月—2019年5月我院脑血栓患者100例,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即对照组50例和实验组50例。对照组采用阿司匹林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阿托伐他汀,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颈动脉斑块面积。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92%(46/5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8%(19/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组间比较,研究组NIHSS评分(11.24±2.13)分、Barthel指数(47.40±4.62)、IMT(0.38±0.64)mm、斑块面积(1.43±0.61)cm2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类药物联合阿司匹林可以显著提高脑血栓疗效,能够有效缩小颈动脉斑块面积,减轻神经功能损伤程度,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对狭窄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3月~2016年3月收治的不同程度狭窄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患者87例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44例,治疗组43例,对照组及治疗组均根据病情需要进行降血压、血糖等常规治疗,对于血脂异常,对照组给予非他汀类药物进行治疗,或控制患者饮食,治疗组给予阿托伐他汀20mg,1次/d,疗程为6个月,治疗过程中观察患者的TG、TC、LDL-C、HDL-C和颈动脉内膜斑块面积、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变化。结果:阿托伐他汀治疗组较对照组的TG、TC、LDL-C、HDL-C和颈动脉内膜斑块面积、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变化颈均有明显的改善(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降低血脂效果明显,对狭窄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治疗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研究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脑血栓的疗效及其对动脉斑块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6月于我院接受诊治的112例脑血栓患者为观察对象,并随机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参照组,每组56例。两组患者入院后均给予常规治疗及阿司匹林治疗,每日口服阿司匹林1~2次,每次75~100 mg,连续服用14 d;研究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在给与他汀类药物联合治疗,具体选用阿托伐他汀,每日服用1次,每次10 mg,连续服用14 d。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及动脉斑块的改善情况。结果经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1.9%,明显高于参照组的患者(80.4%),P<0.05,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此外,研究组患者的动脉斑块面积较参照组组改善效果更佳,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脑血栓患者采用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进行治疗,不能够有效控制动脉斑块的面积,还可以增强治疗效果,使患者的预后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改善,值得在临床中广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郑艳 《中国医药指南》2011,9(14):241-242
目的分析探讨他汀类药物(阿托伐他汀)治疗颈动脉斑块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收集河南永煤集团总医院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期间颈动脉斑块患者共64例,按照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及饮食控制,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予阿伐他汀,观察时间为6个月,治疗前后分别测量颈动脉IMT和斑块大小。结果实验组治疗后斑块面积、IMT与治疗前相比明显减少(P<0.05),实验组治疗前后的指标的差值较对照组有明显的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中治疗后各血脂水平较对照组,明显下降,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可调整血脂水平,减缓或逆转颈动脉IMT及面积,稳定了颈动脉斑块,对颈动脉斑块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脑血栓的临床疗效及对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3月-2019年7月云南省曲靖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中老年脑血栓患者7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联合组和对照组各36例。联合组采用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对照组采用阿司匹林治疗。比较2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后颈动脉斑块面积、神经功能评分、格拉斯哥昏迷指数(GCS)评分,不良反应及满意度。结果联合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7.22%,高于对照组的75.00%(χ2=7.432,P=0.005);治疗后,2组患者颈动脉斑块面积、神经功能评分及GCS评分均优于治疗前,且联合组优于对照组(P<0.01);2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15,P=0.643);联合组患者满意度为97.22%,高于对照组的80.56%(χ2=5.062,P=0.024)。结论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脑血栓的临床疗效较好,消化系统的不良反应少,用药安全性高,可满足患者药物使用需求,患者容易接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应用超声检查评价西洛他唑联合阿托伐他汀对2型糖尿病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疗效。方法纳入162例T2DM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81例,两组均给予阿托伐他汀治疗,治疗组加用西洛他唑,对照组加用阿司匹林,随访12个月。分别于治疗前后超声检查两组颈动脉内-中层厚度(IMT)、斑块特性。结果治疗后,治疗组的IMT、斑块面积、斑块积分均明显小于对照组(P均<0.05);两组易损斑块较治疗前均明显减少(P均<0.01)。结论通过超声检查提示西洛他唑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T2DM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效果更好,协同作用更强,为临床用药方案选择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中国医药科学》2017,(7):52-55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行阿托伐他汀钙治疗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血脂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3月~2015年10月我院收治的250例伴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150例)和对照组(100例)。两组均给予阿司匹林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给予辛伐他汀治疗,观察组给予阿托伐他汀钙治疗。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均行颈动脉超声检查,以观察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与内膜中层厚度,对血脂水平的变化进行检测,并比较两组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结果与治疗前比较,观察组治疗后颈动脉斑块面积与内膜中层厚度均明显减小,血清TG、TC、LDL水平明显降低,HDL水平上升(P<0.05),而对照组治疗后颈动脉斑块面积与内膜中层厚度改变不太明显,且血脂水平无显著改善;观察组脑血管疾病发生率为4.67%,低于对照组的19.00%(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不但具有调节血脂水平的作用,而且可减少或消除短暂性缺血发作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治疗冠心病伴颈动脉斑块的临床效果及应用价值.方法:对2013年3月~2015年3月我院收治的78例冠心病伴颈动脉斑块患者资料作回顾性分析,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评价治疗前后血脂三项、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斑块面积.结果:较治疗前,两组治疗后TG、TC、LDL-C下降,HDL-C上升,前后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四项指标改善幅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后IMT、斑块面积均比治疗前明显减小(P<0.05),减小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治疗冠心病伴颈动脉斑块效果良好,可有效改善血脂状况,缩小颈动脉厚度和斑块面积,效果值得肯定.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药物应用于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对血气指标和颈动脉斑块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74例,随机分为两组,各37例。对照组采用肠溶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采用瑞舒伐他汀联合肠溶阿司匹林治疗,对比两组治疗前后血气指标、斑块数、斑块厚度和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后Pa O2、p H值高于对照组,Pa CO2、TC以及LDL-C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治疗后斑块厚度小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药物应用于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可明显改善血气指标,减小颈动脉斑块厚度,且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采用西洛他唑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的长期疗效。方法纳入196例T2DM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98例,两组均给予阿托伐他汀与降糖等治疗,治疗组加用西洛他唑,对照组加用阿司匹林,随访6个月。分别于治疗前后检测两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斑块面积及血脂。结果治疗后,治疗组的IMT、斑块面积均明显小于对照组(P均<0.05);较对照组三酰甘油(TG)明显下降,高密度脂蛋白(HDL-C)明显升高(P<0.05)。结论 T2DM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采用西洛他唑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长期疗效更好,协同作用更强。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钙、阿司匹林联合血府逐瘀汤治疗颈动脉硬化斑块的疗效.方法:收集2012年3月至2015年12月B超检出的颈动脉硬化斑块患者60例,分为对照组(30例)和观察组(30例).对照组给予阿托伐他汀钙片(20 mg/d)和阿司匹林肠溶片(0.1 g/d)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中药血府逐瘀汤每日1贴,两组均治疗24周.两组均于治疗24周后行颈动脉超声检查,观察颈动脉内膜厚度(IMT),计算斑块横切面最大面积和颈动脉狭窄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IMT、斑块面积和狭窄率分别为(1.47±0.11)mm、(20.58±1.39)mm2和35.03%±4.51%,对照组分别为(1.52±0.10)mm、(21.15±1.11)mm2和40.43%±4.34%,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均<0.05),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中药血府逐瘀汤联合阿托伐他汀钙和阿司匹林在改善IMT斑块面积、颈动脉狭窄率等方面有良好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高血压伴发动脉粥样硬化的效果。方法 98例高血压伴发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43例)和研究组(55例)。对照组患者采用阿司匹林治疗,研究组患者采用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大小及稳定性情况。结果治疗6个月后研究组患者斑块不稳定率低于对照组,治疗12个月后研究组患者斑块不稳定率及斑块面积均小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高血压伴发动脉粥样硬化的效果良好,可显著缩小斑块面积,降低不稳定性,具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在患有脑血栓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将阿司匹林与他汀类药物配合应用后对患者动脉斑块的改善效果及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情况.方法 选择本院在2015年9月至2016年12月期间收治的114例患有脑血栓的患者为主要对象,将以上患者随机均匀分作单一组与配合组,单一组患者单纯接受阿司匹林治疗,配合组患者则在上述治疗基础上同时接受他汀类药物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神经功能及动脉斑块的具体改善情况.结果 配合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明显更好,且患者的神经功能与动脉斑块均得到了显著改善,两组患者的具体数据在对比后也可见明显差异(P<0.05).结论 在身患脑血栓患者的具体治疗中,患者同时接受阿司匹林配合他汀类药物治疗的效果较好,此种疗法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