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杨文珍 《哈尔滨医药》2012,32(2):109-109
目的 分析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消失与左心室肥厚的关系.方法 对380例高血压痛患者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与超声心动图左室重量指数之间的相关性进行比较.结果 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消失组左心室肥厚检出率(48.04%)显著高于血压昼夜节律存在者(10.8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血压昼夜节律消失是导致左室肥厚的重要因素,对高血压患者应重视血压昼夜节律的监测,治疗高血压不仅要降压,更应关注24h的血压是否获得平稳控制,应合理选取降压药物及给药时间.  相似文献   

2.
郑红晓  崔晓婷 《首都医药》2006,13(14):36-37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患者的动态血压与左心室肥厚的关系。方法对10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ABPM)检查,计算24小时全天、白天、夜间平均血压及血压负荷值和血压昼夜节律变化情况,同时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将患者分为左心室肥厚(LVH)和无左心室肥厚两组。结果两组患者在血压昼夜节律、血压均值、血压负荷值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高血压病患者血压昼夜节律的消失及血压负荷值的增高与左心室肥厚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同步动态心电图、动态血压监测分析在老年冠心病及高血压的临床应用价值进行评价分析,为今后的临床诊治工作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方法 54例冠心病(冠心病组)患者和54例高血压(高血压组)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展开同步动态心电图、动态血压监测分析,并对其分析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对比发现,高血压组与冠心病组患者左上臂收缩压和舒张压平均值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心肌缺血时的血压反应、缺血时收缩压与相邻2次比较波动在10~20 mm Hg(1 mm Hg=0.133 kPa)之间,合并心率升高无增长心肌缺血收缩压较邻次增加,冠心病组在出现心绞痛时的心肌缺血收缩压与邻次比较增加幅度较小,部分患者出现降低。结论对冠心病和高血压患者展开同步动态心电图和动态血压监测分析的临床价值显著,对于临床症状与血压、心功能的关系分析具有重要意义,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不同药物对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血压负荷值及血压变异性与左心室肥厚的相关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54例高血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24h无创性动态血压监测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根据有无左心室肥厚分为左心室肥厚组(药物组)和非左心室肥厚组(非药物组),分析两组患者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和血压变异系数.结果:LVH组24h平均收缩压(24h SBP)、日间收缩压(dSBP)、夜间收缩压(nSBP)与非LVH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VH组24h平均舒张压(24h DBP)、日间舒张压(dDBP)、夜间舒张压(nDBP);与非LVH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VH组dSBP、nSBP、24h DBP、dDBP、nDBP标准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药物对高血压患者左心室肥厚与24h动态血压及血压变异性密切相关,在高血压治疗中,不仅要进行血压水平控制,也要注重通过选择有效的药物调节血压昼夜节律,达到逆转靶器官损害和改善预后的目的,从而降低左心室肥厚(LVH)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血压负荷值及血压昼夜节律与左心室肥厚的关系。方法采用24h动态血压监测(24小时ABPM)仪,对352例高血压患者进行监测,并应用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确定左心室肥厚(LVH)或无LVH。筛查出LHV组60例,在无LVH组的292例中随机抽出60例作对照,以24小时、白天、夜间平均血压(SBP和DBP)及血压负荷值,并计算出血压昼夜节律值[(日间均值—夜间均值)/日间均值×100%],为参数指标。结果两组血压昼夜节律、血压负荷值、血压均值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血压昼夜节律及血压负荷值与高血压LVH密切相关,并对左室肥厚的发生和预后有着重要的评估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动态心电图联合24 h动态血压监测在高血压心肌缺血中的监测效果。方法 选择2020年8月至2021年8月北京航天总医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123例高血压心肌缺血患者为观察组,选择2019年7月至2020年7月收治的122例高血压心肌缺血患者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行动态血压监测及24 h动态心电图监测。观察两组患者心肌缺血发生率、昼夜收缩压(d SBP/n SBP)、昼夜舒张压(dDBP/nDBP)、昼夜心率(dHR/nHR)及ST段下移持续时间、下移幅度及心肌缺血阈变异性情况。结果 观察组心肌缺血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有心肌缺血患者的dSBP低于无心肌缺血组患者,dHR、nSBP、nHR高于无心肌缺血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中,有心肌缺血组患者dSBP、nSBP低于无心肌缺血组患者,nHR高于无心肌缺血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有心肌缺血组患者的dSBP、nSBP高于对照组有心肌缺血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无心肌缺血组患者的dDBP、低于对照组无心肌缺...  相似文献   

7.
郑小雍 《河北医药》2012,34(7):1012-1013
目的 探讨高血压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动态心电图分析.方法 选取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高血压患者160例,所有患者分为左心室肥厚(试验组)及非左心室肥厚(对照组),全部患者24 h动态心电图均根据Lown分级法进行分类.结果 2组患者Ⅱ、Ⅲ、Ⅳ级心律失常发生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的室性心律失常总发生率为100%,而对照组患者为68.75%,2组患者室性心律失常总发生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血压患者心律失常的发生与血压波动及升高密切相关,因此采用动态心电图监测高血压患者的心律失常情况,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动态血压监测(ABPM)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合并靶器官损害中的特点及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09年4月至2012年10月本院门诊及住院的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74例分为两组,其中95例存在靶器官损害患者作为A组,79例无靶器官损害的单纯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为B组,采用24 h动态血压监测仪进行监测,以24 h、日间、夜间血压均值及血压昼夜节律值为指标进行分析。结果两组24 h、日间、夜间血压均值及血压昼夜节律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24、日间、夜间血压均值及血压昼夜节律与高血压患者靶器官损害密切相关,ABPM对诊断老年高血压合并靶器官损害患者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24 h动态心电图对评价冠心病心率变异性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2010年5月至2012年5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冠心病患者45例,作为观察组,同时选取同一时期健康体检者45例,作为对照组,对心率变异性进行分析比较。结果在SD、SDANN、rMSSD、PNN50方面,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SD、rMSSD、PNN50方面,心绞痛患者与无症状心肌缺血患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SDANN方面,心绞痛组与无症状心肌缺血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率变异性可有效反映个体心脏神经活动,24 h动态心电图对评价冠心病心率变异性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可协助了解冠心病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异常对左心室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5月~2014年5月本院收治的老年高血压患者150例,其中夜间血压下降率≥10%者为对照组(n=61例),夜间血压下降率〈10%者为研究组(n=89例),所有患者均给予24 h动态血压监测以及超声心动图检测,比较两组患者的血压昼夜节律以及左心室功能特点。结果研究组24 h收缩压、24 h舒张压、夜间收缩压以及夜间舒张压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左心室舒张早期的血流峰值流速减慢,二尖瓣E峰值和二尖瓣A峰值的比较(E/A)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左心室射血分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压昼夜节律异常的老年高血压患者相比血压昼夜节律变化正常者,更容易引起左心室舒张功能减退。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析动态心电图对冠心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相关资料,选取2014年12月~2016年6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70例冠心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患者,按照监测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心电图监测,观察组采用动态心电图进行监测,对比两组患者的心率变异指标以及诊断准确率.结果:经不同的监测方式后,各组间的效果均相同,其中观察组的监测结果的准确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心率变异指标均低于对照组,各组间的数据结果显示,存在一定的差异性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对冠心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患者采用动态心电图监测的效果显著,为临床疾病的诊断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对提高诊断准确率具有较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动态血压昼夜节律、变异性与高血压左室肥厚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建松 《现代医药卫生》2003,19(10):1235-1236
目的 :研究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监测参数、昼夜节律、变异性与左室肥厚的关系。方法 :75例高血压患者,男51例,女24例,平均年龄 (63±8)岁。动态血压监测24小时血压 ,超声心动图测量并按Devereux校正公式计算左心室重量指数(LVMI)。结果 :血压昼夜节律消失患者LVMI、动态血压参数 :24小时SBP、nSBP、nDBP、24小时SBPV、nSBPV、ndDBPV高于存在者 (P<0.05) ;高血压左室肥厚 (LVH)者LVMI、动态血压变异系数 :24小时SBPV、nSBPV明显高于无LVH组 (P<0.05) ;LVH组LVMI与24小时SBPV、nSBPV呈正相关(r=0.497、0.369 ,P<0.05)。结论 :高血压左室肥厚与动态血压变异性增高及昼夜节律消失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改变给药时间对中老年非杓型高血压的降压疗效及对血压昼夜节律,脉压,左心室肥厚的影响及左心功能参数的变化,以期为临床有效控制血压,恢复昼夜节律提供治疗参考。方法选择在我院内科住院治疗的中老年高血压患者112例,全部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和超声心动图检查对符合非杓型高血压诊断者60例随机分为替米沙坦治疗组和引达帕胺治疗对照组,替米沙坦组30例于下午7时给药80mg,1次/d。引达帕胺组22例于上午7时给药2.5~5mg,1次/d,两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12周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和超声心动图检查,观察血压昼夜节律,脉压及左心室参数和左心室质量指数的变化;结果治疗前后夜间血压下降率比较,替米沙坦组优于引达帕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恢复昼夜节律替米沙坦组优于引达帕胺组,替米沙坦组能显著减轻左心室肥厚;结论替米沙坦能明显降压及缩小中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脉压,可恢复非杓型中老年高血压患者昼夜节律变化规律,明显减少中老年高血压患者左心室肥厚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动态血压及血压变异性与左室肥厚(LVH)的关系。方法 20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根据有无左室肥厚分为左室肥厚(LVH)组及非LVH组,分别进行动态血压和超声心动图监测。结果高血压LVH组与非LVH组动态监测各时间段血压均值及血压变异性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非高血压LVH组与非LVH组超声心动图检测的左心室质量指标(LVMI)差异有显著性(P<0.05)。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伴左心室肥厚者的血压变异性增加。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大可引起左室明显肥厚。  相似文献   

15.
血压昼夜节律变化与靶器官损害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24h动态血压昼夜节律变化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靶器官损害的关系。方法:对14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根据血压昼夜节律变化消失与否将其分为两组,对两组患者靶器官损害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脑损害、左室肥厚、心血管事件和肾功能损害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4h动态血压昼夜节律变化对高血压患者靶器官损害的影响不同,昼夜血压曲线消失与靶器官损害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伴与不伴左心室肥厚的自主神经功能变化。方法  2 8例原发性高血压伴左心室肥厚 ( L VH)患者、 32例单纯高血压患者及 30例健康对照组进行 2 4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 ,所有检查者监测时间均大于 2 3小时 ,并测定心率变异性 ( HRV)时域分析指标 2 4小时 SDNN、SDANN、r MSSD、PNN5 0及昼夜 SDNN、r MSSD、 PNN5 0。结果 高血压伴左心室肥厚组 ( L VH组 ) HRV指标较单纯高血压组和对照组显著低 ( P<0 .0 0 1) ;单纯高血压组 HRV各项指标亦较对照组低 ( P<0 .0 1)。 SDNN、 r MSSD、 PNN5 0在对照组有明显的昼夜节律 ,表现为白天维持低值 ,夜间明显上升 ;单纯高血压组与对照组相似 ,L VH组昼夜节律消失 ,结论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 HRV降低 ,自主神经功能受损 ,伴左心室肥厚患者自主神经功能进一步受损 ,昼夜节律消失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各参数、昼夜节律、变异性与左室肥厚的关系。方法 选择 62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 ,测定 2 4h血压均值、昼夜血压均值、血压变异性和左心室重量指数各指标。结果 血压昼夜节律消失组 (非杓型 )血压各参数、血压变异性、左心室重量指数均高于血压昼夜节律存在组 (杓型 ) ( P<0 .0 0 1 )。结论 原发性高血压左心室肥厚与 2 4h动态血压均值水平增高、血压变异性增大、昼夜节律消失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阿尼帕米与尼群地平治疗高血压性左室肥厚的疗效.方法:按照随机和单盲法,将54例原发性高血压左心室肥厚患者分为阿尼帕米组和尼群地平组,治疗前后进行血压、心率、心功能及左心室肥厚测定.结果:发现治疗16周后两组患者血压均明显降低,与治疗前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阿尼帕米组患者心率下降(P<0.01),左心室舒张功能明显改善(P<0.01),肥厚的左心室逆转明显(P<0.05);尼群地平组患者心率、心功能和左心室肥厚均无明显改变(P>0.05).结论:阿尼帕米与尼群地平均有良好降压作用;阿尼帕米逆转左心室肥厚,改善左心室舒张功能比尼群地平明显.  相似文献   

19.
目的根据监测清晨血压变化参数与对应时域的缺血ST段演变相关性,探讨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患者心率变化、血压是否与心肌缺血改变存在相关性。方法对2010年2月~2011年2月90例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患者(高血压组)及66例单纯冠心病患者(对照组),行24h动态心电图及同步动态血压监测,获得的心率、清晨血压波动值和ST段压低持续时间进行相关性统计学分析及研究结论。结果高血压组的清晨血压升值与对应时域的ST段压低有正相关性关系;尤以清晨血压回升差值(收缩压、平均脉压、舒张压)和心率与对应ST段压低有显著正相关性,而对照组无明显相关性。结论清晨清醒前后血压升高与心肌缺血的发生呈正相关关系,且多为无痛性心肌缺血。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研究原发性高血压的心律失常的特点。方法对12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动态心电图,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检查,测定出左房内径,左室肥厚及心律失常情况。根据心脏彩超检测结果分为左心房肥厚与非左心室肥厚组,对两组患者行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分析。结果各种心律失常发生率左心室肥厚组明显高于非左心室肥厚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原发性高血压引起的左心室肥厚是引起各种心律失常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