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总结经额眶翼点入路手术切除鞍区肿瘤的方法及经验.方法 鞍区肿瘤患者19例,采用经额眶翼点入路,手术切除肿瘤.结果 完全切除11例,次全切除8例,全组无死亡病例.平均随访24个月,患者临床症状较术前均有不同程度改善.结论 熟练掌握规范的手术入路、局部显微解剖以及外科显微手术技巧才能保证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2.
李新文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1,10(18):1443-1443,1446
目的探讨翼点入路治疗鞍区肿瘤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1年1月至2010年12月鞍区肿瘤患者82例,在全麻下翼点入路充分暴露鞍上、鞍内、鞍前、鞍后及鞍旁等部位,解剖鞍区4个解剖间隙,根据肿瘤的大小及部位选择相应的解剖间隙,逐块切除最终全切肿瘤。结果肿瘤全切62例,次全切20例。术后出现不同程度血电解质紊乱14例,轻中度尿崩12例,癫痫发作2例,持续高热昏迷1例,处理后好转。术后随访0.5~3年,随访56例,50例能正常工作、生活学习;生活需要照顾6例。结论翼点入路能很好满足鞍区手术的需要,达到肿瘤的满意显露的同时减少了脑牵拉,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经翼点入路显微手术切除鞍区肿瘤的手术配合要点。方法:术前与手术医师密切沟通,做好手术器械及所需物品的准备,掌握配合重点,术中熟练配合,避免医源性损伤。结果:46例手术过程顺利,无1例因术前准备不足或术中配合不当而影响手术进展或出现术中并发症。结论:由于鞍区解剖的复杂,鞍区肿瘤切除术手术部位深,难度大,手术室护士术前手术器械准备充足,掌握鞍区局部解剖,术中默契配合可使手术过程更加顺利,也是手术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介绍我院1998-2000年内经额底入路显微手术切除鞍区肿瘤13例的操作技术和体会,方法:所有病例采用经额底入路,先囊内切除部分鞍内及鞍上肿瘤,使肿瘤减压,保护视神经及鞍区动脉,再分离,分块切除瘤壁或囊壁,电灼或刮除肿瘤基底,生发部位硬脑膜,结果:肿瘤全切7例,次全切4例,大部切除2例,全部病例痊愈出院,结论:经额底入路,显微手术切除鞍区肿瘤,明显提高了手术的精细程度,减少了术中对鞍区重要结构的损伤,肿瘤能够达到全除或次全切除,保证了鞍区手术的安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改进额底入路切除鞍区肿瘤的方法.方法:对改进额底入路手术的40例鞍区肿瘤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鞍隔及鞍结节脑膜瘤18例,SIMPSON Ⅰ级切除14例,Ⅱ级切除3例,Ⅲ级切除1例.垂体瘤20例,全切16例,次全切4例.颅咽管瘤2例,全切2例.40例患者中脑脊液漏3例,尿崩14例,中度以上发热6例,电解质紊乱8例,视力下降3只眼,嗅神经损伤4例,死亡1例.结论:改进额底入路切除鞍区肿瘤开瓣因患者而异,灵活多样,并且选取美容孔点,肿瘤易切除.颞肌无损伤,额部美观,额窦保护好,视力改善明显,术后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6.
显微手术治疗鞍区肿瘤24例体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提高鞍区肿瘤的手术疗效。方法 对24例鞍区肿瘤选择翼点入路行显微外科手术,其中垂体腺瘤17例,颅咽管瘤4例,异位松果体瘤1例,脑膜瘤2例。结果 肿瘤全切除19例,次全切5例,无手术死亡。结论 显微手术照明好,损伤小,选择翼点入路可提高肿瘤全切率,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7.
“额底纵裂入路”是指经由前颅凹底分开纵裂到达鞍区,可直视由鞍结节至胼胝体膝部以下鞍区的所有重要结构,可用来切除位于鞍区中线的各类肿瘤,包括视神经胶质瘤、鞍结节脑膜瘤、巨大垂体瘤、颅咽管瘤、鞍上生殖细胞肿瘤等。术中依据切除肿瘤需要,可联合终板入路切除侵入三脑室内或三脑室底的肿瘤,或磨除鞍结节切除鞍内生长的肿瘤。现就其相关手术解剖和显微手术技巧等作一总结,旨在提高该区肿瘤的切除程度,有效保护该区重要血管和神经结构,降低手术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治疗鞍区肿瘤常用的各种手术入路的治疗效果。方法 应用显微外科技术并采用不同的手术入路治疗41例鞍区常见肿瘤,从手术显露范围、全切率等不同角度评价各种手术入路的效果。结果 翼点入路和改良翼点入路能够取代一些创伤较大的入路,在显微外科条件下已成为最常用的手术入路。结论 选择适当的手术入路并与显微外科技术有机结合是取得最好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患者女,22岁,于2009年11月无明显诱因左眼进行性视力下降,左手掌毛细血管瘤,左足皮肤肿物,自幼左下肢较右下肢粗,外院CT及MR示鞍区及蝶窦软骨瘤。转入我院手术治疗。手术采用经额眶颧入路,患者全麻后,安置电生理监测导线,行电生理监测面神经、三叉神经、迷走神经。  相似文献   

10.
鞍区肿瘤的锁孔入路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伟  齐巍  张懋植  王磊  王嵘 《中国综合临床》2005,21(12):1110-1112
目的 探讨利用锁孔入路治疗鞍区肿瘤的临床效果和意义。方法对42例采用锁孔入路和40例传统入路治疗的鞍区肿瘤病例的临床结果进行前瞻性对照研究。结果锁孔入路与传统入路相比,肿瘤切除程度、主要术后并发症和术后复发率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但是锁孔入路患者术中出血量、输血率、术后平均住院天数和术后皮下积液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锁孔入路治疗鞍区肿瘤符合微创手术治疗的原则,是治疗颅咽管瘤等鞍区病变可行的微创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1.
经眉弓眶上锁孔入路切除鞍区颅咽管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经眶上锁孔入路切除鞍区颅咽管瘤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21例位于鞍上,肿瘤上下径为3.0-6.5cm的颅咽管瘤患者(部分囊性变者13例,完全实性者8例),作眉弓内弧形小切口,在眶上铣开一为2.5cm×3cm的半圆形小骨瓣,术中根据肿瘤位置,从Ⅰ、Ⅱ、Ⅲ间隙和终板入路切除肿瘤。术中除注意保护视神经、垂体柄、下丘脑之外,还应防止损伤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脉络膜前动脉和大脑后动脉发出的到下丘脑和前穿质部位穿通动脉的损伤。结果 术中肿瘤全切除18例、次全切除3例,术后7例出现不同程度的尿崩症及电解质紊乱,经药物治疗后好转,13例患者视力改善。结论 眶上锁孔入路切口小,能提供鞍上区足够的手术空间,足以显露鞍区病变及其邻近结构,且减少了脑牵拉和手术创伤,有利于颅咽管瘤的全切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处理鞍区病灶手术入路途径。  相似文献   

12.
何暋  赖兰 《护理研究》2006,20(10):2765-2766
随着显微神经外科技术的广泛开展,微创手术已成为神经外科的发展趋势,其中经眶上锁孔入路将微创技术和颅底外科技术很好地结合用于鞍区肿瘤的手术中,不仅将额叶的牵拉降低至最低限度,同时显露较充分,操作路径也相应缩短,具有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切口美观等优点,与常规手术入路相比末增加术中肿瘤残留机会。我院2001年10月-2003年1月共开展此类手术25例,效果满意。现将术前准备及术中配合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鞍区肿瘤较为常见,且近年来采用翼点入路手术逐渐增多,本文结合我们的临床经验,探讨翼点入路切除鞍区肿瘤的方法。方法 本组135例鞍区肿瘤,术前根据CT、MR及脑血管造影,确定肿瘤与周围的关系,经翼点入路手术,采用显微外科技术,经4个不同的间隙切除肿瘤。结果 80例全切,42例近全切,13例大部切除。近期明显好转93例、改善30例、无变化10例、死亡2例。半年以上随访103例,能正常工作(或学习)64例、能做轻工作等20例、生活自理10例、生活不能自理8例、死于心脏病1例。结论 采用翼点入路多能满足鞍区不同类型鞍区肿瘤的显露,能提高肿瘤全切率及治愈率。  相似文献   

14.
经眉弓眶上锁孔入路切除鞍结节脑膜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鞍结节脑膜瘤经眉弓眶上锁孔入路切除的方法及疗效。方法分析我科用该手术入路显微手术切除12例鞍结节脑膜瘤。结果 12例(100%)全切除,所有病人术后恢复良好。结论用经眉弓眶上锁孔入路切除鞍结节脑膜瘤微创,手术安全性高,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总结经眉弓眶上锁孔入路切除鞍区病变术后并发症的护理.方法 对26例患者实施经眉弓眶上锁孔入路切除鞍区病变,术后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加强并发症的预见性护理.结果 本组8例出现并发症,其中3例出现一过性尿崩症,5例出现电解质紊乱,经积极治疗、护理后症状改善,所有患者均治愈出院.结论 术后严密观察病情,加强并发症护理可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经眉弓眶上锁孔入路切除鞍区病变术后并发症的护理。方法对26例患者实施经眉弓眶上锁孔入路切除鞍区病变,术后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加强并发症的预见性护理。结果本组8例出现并发症,其中3例出现一过性尿崩症,5例出现电解质紊乱,经积极治疗、护理后症状改善,所有患者均治愈出院。结论术后严密观察病情,加强并发症护理可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大翼点入路手术治疗额颞对冲性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对颅内压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月~2019年8月收治的额颞对冲性颅脑损伤患者80例,将采用传统额颞手术的35例患者归为对照组,将采用扩大翼点入路手术治疗的45例患者归为观察组。比较两组颅内压、预后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术后,两组颅内压水平均低于术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1年,观察组格拉斯哥预后(GOS)分级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67%,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8.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额颞手术相比,大翼点入路手术可有效降低额颞对冲性颅脑损伤患者颅内压,改善患者预后,减少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眶上外侧入路与翼点入路在前循环动脉瘤夹闭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医院2020年8月至2022年7月收治的70例行前循环动脉瘤夹闭术的颅内前循环动脉瘤患者临床资料,依据手术入路方法不同分为翼点入路35例入B组,眶上外侧入路35例入A组。所有患者采用颅内前循环动脉瘤夹闭术,对照组采用翼点入路,研究组采用眶上外侧入路。对比两组围术期指标、血清脑损伤因子[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星形胶质源性蛋白(S100β)]水平、生存质量评分、预后状况、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相比于对照组,研究组手术切口长度及骨窗范围均较小,手术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均较短,术中失血量较少(P<0.05);研究组术后NSE及S100β水平均较低(P<0.05);研究组术后环境领域、社会关系、生理、心理生活质量各项评分均较高(P<0.05);研究组预后状况较好(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较低(P<0.05)。结论:两种入路前循环动脉瘤夹闭术均可有效治疗颅内前循环动脉瘤,但选择眶上外侧入路对患者造成的创伤较小,能够有效减轻脑损伤,术后生存质量较高,并发症少,安全性高,预后...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采用扩大翼点入路手术治疗额颞部颅脑损伤,方法:38例额颞部颅脑损伤中16例行两侧开颅,12例行一侧开颅。切口起于颧弓上缘对耳屏前5mm.向上向后横过颞区.弧形向上.达顶结节前或后.再转向前,止于发际正中线旁开2.5cm处,呈“大问号”形。结果:本组存活10例根据GOS2康复良好27例.中度残废8例.重度残废5例,植物生存3例,死亡15例。结论:扩大翼点入路手术治疗额颞部颅脑损伤是比较理想的入路,可减少死亡率和伤残率,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