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 :研究32 P敷贴治疗不同类型血管瘤的疗效 ,并观察年龄对疗效的影响。方法 :观察32 P敷贴治疗2 73例不同类型小儿皮肤血管瘤和不同年龄 15 2例小儿毛细血管瘤的疗效。结果 :不同类型小儿皮肤血管瘤 ,32 P敷贴治疗的效果差异有显著意义 (P <0 0 1) ,毛细血管瘤治愈率 90 2 % ,明显高于鲜红斑痣 18 9%、混合型血管瘤7 6 %和海绵状血管瘤 8 9% ,混合型血管瘤和海绵状血管瘤的32 P敷贴治疗效果差异无显著意义 (P >0 0 5 ) ;年龄对32 P敷贴治疗效果有明显影响 (P <0 0 1) ,<6个月组患儿皮肤毛细血管瘤治愈率 96 6 % ,明显高于 3~ 7岁组6 1 1% (P <0 0 1) ;<6个月组与 6个月~ 2岁组 ,6个月~ 2岁组与 3~ 7岁小儿皮肤毛细血管瘤治愈率差异无显著意义 (P >0 0 5 )。结论 :不同类型小儿皮肤血管瘤 ,32 P敷贴治疗的效果不同 ;年龄对32 P敷贴治疗小儿皮肤毛细血管瘤的疗效有明显影响 ,低年龄组小儿疗效优于高年龄组小儿  相似文献   

2.
放射性核素磷近距离治疗小儿皮肤血管瘤的近期疗效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梁培炎  李群  张伟光  杨小春  钱剑杨  张林 《新医学》2002,33(11):663-665
目的:探讨放射性核素磷(32P)近距离治疗小儿皮肤血管瘤的临床疗效及辐射损伤。方法:173例小儿皮肤血管瘤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92例,对照组81例,采用32P敷贴器以不同的剂量、不同的治疗疗程行近距离治疗,观察其临床疗效及辐射损伤。结果:32P敷贴器放射性面密度的估算值与实测值误差为5.4%±0.9%;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经32P治疗1个~4个疗程后病灶总治愈率均为100%;两组病例治疗后均出现皮肤辐射损伤,且与皮肤血管瘤病变的面积密切相关,治疗组的辐射损伤比对照组轻(P<0.05),皮肤血管瘤病变较厚者疗效较低,增加治疗疗程可提高疗效(P<0.05)。结论:多疗程、低剂量的32P近距离治疗小儿皮肤血管瘤可取得更佳的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90 Sr敷贴器治疗小儿皮肤毛细血管瘤的效果及护理方法.方法:采用90 Sr敷贴器对位于体表部位的皮肤血管瘤患儿232例进行β射线外照射治疗,一次给予吸收剂量4~6Gy,视病情间隔4~6周进行下一次治疗,同时给予精心的护理.结果:经过1~3次治疗后,治愈186例,治愈率为80.1%;显效38例,显效率为16.4%;有效8例,有效率为3.5%,总有效率100%.结论:90 Sr敷贴器治疗小儿毛细血管瘤具有方法简单易行、安全、无痛、无皮损等特点,可作为治疗毛细血管瘤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选用个体化放射性核素32P敷贴及介入治疗皮肤血管瘤的疗效及其护理在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2004年12月至2009年4月诊治的皮肤血管瘤患者734例,应用个体化治疗方案及护理措施:按1 Gy·cm-2·d-1制备敷贴器,介入治疗按6.8~10.0μCi/cm2决定投药量,根据血管瘤的生长部位、患者年龄决定投放32P放射剂量,治疗间隔1.5~2.0个月.护理措施:进行有效沟通,解除顾虑,建立治疗信心;应用数码相机在治疗前后对病变处拍照,并行计算机存档后制成单人合并图,客观评价治疗效果;发放健康教育处方,提供书面指导;电话回访,接受咨询,提供指导,了解疗效.结果 734例患者治愈率78.88%,总有效率94.14%,单纯性血管瘤治疗效果最好,年龄与治疗效果呈负相关.针对性的护理使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减少.结论 应用个体化32P敷贴及介入治疗皮肤血管瘤疗效满意,在临床工作中应严格掌握32P的投药量,护理工作对提高治疗效果、减少不良反应发生起到了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β射线治疗皮肤血管瘤的疗效。方法将582例血管瘤患儿根据不同类型予以锶-90(90Sr)敷贴、磷-32(32P)-地塞米松(D)瘤体注射或二者混合治疗,对疗效进行评价。结果草莓状血管瘤痊愈率100%;鲜红斑痣痊愈率为59.5%;海绵状血管瘤痊愈率为90.5%;混合型血管瘤痊愈率为92.1%。不良反应轻度:草莓状血管瘤16例,鲜红斑痣1例,海绵状血管瘤8例,混合型血管瘤10例;中度:草莓状血管瘤8例,海绵状血管瘤与混合型血管瘤各4例。本组未发现重度不良反应。结论β射线治疗皮肤血管瘤疗效肯定,方法简便,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核素32P简易敷贴治疗婴幼儿体表血管瘤的临床效果。方法利用核素^32P简易敷贴对758例体表血管瘤婴幼儿进行治疗,并定期随访,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治疗表皮血管瘤740例,混合血管瘤18例。表皮血管瘤患儿的治疗总有效率为100.0%(740/740),治愈率为98.9%(732/740);混合血管瘤患儿治疗总有效率为88.9%(16/18)。结论对于婴幼儿体表血管瘤而言,核素32P简易敷贴是一种安全、简便、疗效高、费用低、痛苦少的治疗措施,其对婴幼儿体表血管瘤的治疗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90Sr敷贴器治疗小儿皮肤毛细血管瘤的效果及护理方法。方法:采用^90Sr敷贴器对位于体表部位的皮肤血管瘤患儿232例进行13射线外照射治疗,一次给予吸收剂量4-6Gy,视病情间隔4~6周进行下一次治疗。同时给予精心的护理。结果:经过1~3次治疗后,治愈186例,治愈率为80.1%;显效38例,显效率为16.4%;有效8例,有效率为3.5%,总有效率100%。结论^90Sr敷贴器治疗小儿毛细血管瘤具有方法简单易行、安全、无痛、无皮损等特点,可作为治疗毛细血管瘤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为提高治疗小儿颜面部血管瘤的效果,减少全身并发症及治疗部位的瘢痕和色素沉着。方法采用小剂量平阳霉素瘤内注射治疗草莓状血管瘤和混合性血管瘤。具体方法:8mg平阳霉素用3ml生理盐水稀释备用,用量按0.5~1ml稀释液/cm2瘤体面积行瘤内注射,间隔1~2周重复用药,总次数不超过6次。结果96例患儿经6月~1年随访治愈率100%。仅3例低热,1例注射第2针后第1天局部红肿,经局部换药后治愈。结论该方法安全可靠,疗效显著、并发症少。尤其适合颜面部中小面积的草莓状血管瘤和混合性血管瘤的治疗。  相似文献   

9.
孙元红 《临床医学》2003,23(6):55-55
我们从 1999年至 2 0 0 2年对持续发展的小儿皮肤血管瘤10 5 6例采用锶90 敷贴与小剂量X线照射对比治疗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1 1  10 5 6例均为生长期血管瘤 ,被随机分成两组 ,锶90 组5 98例 ,单纯性毛细血管瘤 3 5 3例占 5 9 0 3 % ,海绵状血管瘤192例占 3 2 3 0 % ,混合型血管瘤 5 3例占 8 67%。X线组 :45 6例 ,单纯型血管瘤 2 71例占 5 8 99% ,海绵状血管瘤 14 8例占3 2 0 2 % ,混合型 41例占 8 99%。1 2 锶90 组 :采用锶90 敷贴器由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提供。剂量 ,一般每周 2次 ,每次 15~ 2 5 8r ,每疗程 10次 ,总剂量…  相似文献   

10.
^90锶敷贴治疗小儿皮肤血管瘤的疗效观察及护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90锶敷贴治疗小儿皮肤血管瘤的疗效及总结护理要点.方法应用90锶敷贴为26例小儿皮肤血管瘤治疗.结果痊愈22例,显效1例,有效1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2.3%.结论90锶利用其射程短、局部生物效应强的特点作用于瘤体的浅表组织,使扩张之血管早期退缩、闭塞后失去血液供应而达到治疗目的,其治疗方法简便,效果好,患者易于接受.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自制32P敷贴器局部敷贴治疗不同类型瘢痕疙瘩的临床疗效.方法:105例瘢痕疙瘩患者中,39例病变厚度≤0.3 cm的行单纯敷贴治疗,病变厚度>0.3 cm的66例随机分为2组,单纯敷贴组36例,手术+敷贴组30例.单纯敷贴根据病变表面积大小及形状剪取敷贴片,根据剂量率和衰变校正计算每天敷贴时间,直接贴于病变表面,每天4.0~5.0 Gy/(部位·次),连续4 d为一疗程,每疗程间隔4周,总治疗4~6个疗程.幼儿单次剂量控制在每天4 Gy/(部位·次)以下.手术+敷贴组患者手术切除瘢痕疙瘩,待手术伤口无渗出后根据伤口形状剪取敷贴片对准伤口敷贴,剂量及疗程同单纯敷贴组.结果:单纯敷贴治疗对病变厚度≤0.3 cm的39例瘢痕疙瘩治愈32例(82%),总有效率98%;对病变厚度>0.3 cm的瘢痕疙瘩单纯敷贴和手术+敷贴两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56%和93%,两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其中病程<9个月的患者治疗有效率分别为25%和75%,病程较长患者治疗有效率分别为13%和77%.治疗过程中有26例在敷帖过程中出现局部皮肤烧灼和刺痛感,均以炉甘石洗剂局部外用处理后缓解;5例出现Ⅰ度放射性皮炎,2例出现Ⅱ度放射性皮炎,以百多邦软膏局部外用后缓解,无出现Ⅲ度以上放射性皮炎病例.治愈患者局部皮肤均有不同程度的色素沉着或皮肤颜色改变.结论:32P敷贴治疗瘢痕疙瘩治疗安全有效,对病程较短或病变厚度小于0.3 cm的患者可单纯敷贴治疗,病程较长或病变厚度大于0.3 cm患者建议先手术后再敷贴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全雄激素阻断(双侧睾丸切除+抗雄激素药物)与全雄激素阻断结合^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中晚期前列腺癌的临床疗效,探讨治疗中晚期前列腺癌的有效方法。方法:中晚期前列腺癌患者40例,其中12例应用全雄激素阻断治疗(A组),28例应用全雄激素阻断结合^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近距离放射治疗(B组)。比较治疗前后前列腺特异性抗原的变化及术后3年生存率。结果:术后1个月2组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均快速下降,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B组前列腺特异性抗原明显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3年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雄激素阻断治疗及全雄激素阻断结合^125I放射微粒植入近距离放射治疗,均是治疗中晚期前列腺癌的有效方法,而后者疗效更加肯定。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125I粒子组织间植入对小鼠Lewis肺癌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和环氧化酶2(COX-2)表达的影响。方法建立小鼠Lewis肺癌模型,治疗组(n=17)在瘤体内植入2粒放射活性为9.25MBq的^125I籽源,对照组(n=16)植入2粒无放射活性的空心籽源。治疗21d,记录小鼠的存活率;处死存活小鼠,计算肿瘤体积抑制率。摘除的肿瘤组织行常规病理学检查。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两组VEGF-C和COX-2表达情况。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小鼠存活率分别为82.35%和62.50%,差异无显著性(x^2=1.64,P〉0.05);治疗组肿瘤体积抑制率为71.13%。病理检查显示治疗组近^125I籽源处肿瘤细胞变性坏死,对照组近空心籽源处可见存活肿瘤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显示,治疗组COX-2及VEGF-C表达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x^2=6.52、9.45,P〈0.01)。结论^125I粒子组织间植入可以抑制小鼠Lewis肺癌细胞的增殖、迁移能力,其效应可能通过抑制COX-2活性进而抑制VEGF-C的表达来实现。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埃索美拉唑、左氧氟沙星与奥硝唑联用治疗幽门螺杆菌阳性慢性胃炎病人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97例幽门螺杆菌阳性慢性胃炎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50例与对照组47例。治疗组采用埃索美拉唑、左氧氟沙星与奥硝唑治疗;对照组采用埃索美拉唑、克拉霉素、阿莫西林治疗,均治疗7d,疗程结束4~6周后行^13C-尿素呼气试验检查。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的幽门螺杆菌根治率分别为82.00%和63.83%,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χ^2=4.08,P〈0.05)。结论埃索美拉唑、左氧氟沙星与奥硝唑联用治疗幽门螺杆菌阳性慢性胃炎病人效果可靠,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Egr-内皮抑素基因联合放射性药物-胶体32P对于大鼠肝癌的抑制效果。方法经局部引入基因重组质粒及胶体32P后于,7 d1、4 d2、1 d分别测肝癌的生长率,第21d测定肝癌微血管密度(MVD)、肿瘤细胞凋亡指数(AI)等指标的变化。结果各干预组的肿瘤体积生长率、MVD、AI与对照组指标相比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0.01,在所有干预组中,32P+Egr-Endostatin组的抑瘤效果最好,P均0.05-0.01。肝癌生长率方面,第7 d-14d,32P干预组与单纯内皮抑素基因组、Egr-内皮抑素基因组相比抑瘤效果相近,P0.05;但到达21 d时,胶体32P干预组治疗效果则明显下降。基因联合胶体32P的干预组效果均好于其它干预组,P0.05-0.01。MVD方面,32P组与其它干预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AI指标,其他干预组与32P组比较具有差异,P0.05。结论 32P联合Egr-Endostatin基因协同抑瘤,可以发挥放射性药物的照射作用,Eg-1的辐射诱导增强作用及Endostatin基因的抑制肿瘤新生血管的三重作用,疗效最为确切。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重组人p53基因腺病毒注射液(rAd—p53)瘤内注射联合^125I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肝癌的安全性。方法49例经过TACE及物理消融治疗后的肝癌患者。20例(33个病灶)进行rAd—p53瘤内注射联合^125I粒子植入治疗(联合组);29例(47个病灶)进行单独的^125I粒子植入术(对照组)。观察术后3d、1周和2周的不良反应,及1个月后的短期疗效。结果联合组术后3d的不良反应主要是寒战、发热、乏力、肌肉、关节轻度疼痛,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其他不良反应包括:恶心、呕吐、腹痛,但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术后1周,联合组仅有1例发热,其他不良反应缓解;术后2周,所有不良反应均消失。所有患者观察期内均未见大出血、胆汁瘘、胆囊炎及肠瘘等严重并发症;未见白细胞减低及肝肾功能损害;体力状况(Kamofsky评分)无明显降低。短期疗效显示,联合组和对照组的有效率(CR+PR)分别为90.9%和76.6%,但无统计学差异。结论rAd—p53瘤内注射联合^125I粒子植入是一种较安全的肝癌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17.
小儿胃镜检查在HP相关性胃炎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价小儿胃镜检查在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 lori,HP)相关性胃炎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将临床初步考虑132倒小儿胃炎患者,根据胃镜检查与否及结果分组,即A组(HP相关性胃炎组)、B组(HP阴性胃炎组、C组(未经胃镜检查组),除A组给予正规三联抗HP治疗外,三组基础治疗相同,观察各组治疗前后4周症状、体征比较,6~12个月随访胃镜检查结果和黏膜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 治疗后4周腹痛及上腹压痛好转率A组分别是92.16%(47/51)、94.12%(48/51),B组分别是88.89%(8/9)、88.89%(8/9)与C组16.67%(11/66)、13.64%(9/66)。A组与B、C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别=70.91、71.54,P均〈0.05)。在6—12个月随访发现A组HP持续阴性47例(47/51),炎症得到持续的控制,炎症程度和炎症活动度病例明显低于治疗前,B组经过对因治疗后炎症程度明显低于治疗前(u分别=125、7.00,P均〈0.05)。结论 小儿胃镜检查是小儿HP相关性胃炎的重要诊断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细节护理在甲基强的松龙冲击治疗儿童肾病综合征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64例肾病综合征患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2例,均采用甲基强的松龙冲击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强细节护理。比较2组治疗前后尿微量蛋白相关指标的变化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2组尿微量蛋白相关指标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改善(均P<0.01),但观察组改善程度显著大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96.9%,对照组87.5%,观察组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采取甲基强的松龙冲击治疗的肾病综合征患儿,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从儿童的心理特征出发,强化细节护理,对于提高治疗效果具有积极意义,值得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19.
赵百慧  王春  滕峥  沈佳仁  高烨  俞雪莲  张泓  张曦 《检验医学》2013,(11):1016-1020
目的研究下呼吸道感染患儿人类博卡病毒(HBoV)载量与疾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对2009年1月至2012年9月间554例因下呼吸道感染住院的5岁以下患儿及195名健康对照组儿童下呼吸道吸出物(NPAs)、鼻咽拭子采用荧光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HBoV种类,并同时测定阳性标本感染HBoV的载量,利用商品化试剂盒检测其他种类的呼吸道病毒,结合患儿的临床症状和生化指标进行综合分析。结果实验组与健康对照组HBoV阳性率有明显差异,实验组病毒载量(5.10X10^6拷贝/mL)明显高于对照组(2.70×10^3拷贝/mL,P〈0.05)。实验组中混合感染组疾病严重程度为一般和中等的患儿HBoV载量(分别为2.70×10^5、3.85X10^6拷贝/mL)明显低于严重患儿(8.70×10^6拷贝/InL,P〈0.05)。在1例新生儿重症肺炎患儿NPAs、血液和粪便中均检测到HBoV,并排除了其他常见呼吸道病毒和细菌感染。结论HBoV是呼吸道疾病致病病原,混合感染中HBoV载量与疾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HBoV在某些患儿中可以导致重症肺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