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前,全反式维甲酸(ATRA)和亚砷酸(Se2O3)仍是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M3)最常用和最有效的治疗方法。单用A-TRA治疗M3完全缓解(CR)率达90%以上,达到CR时间20~80 d;单用Se2O3治疗复发及难治M3CR率为52.3%,治疗初治M3有效率90.9%,CR率73.3%。本组使用ATRA联合Se2O3和小剂量化疗(阿糖胞苷A ra-C和高三尖杉酯碱HHT)治疗M321例,疗效满意,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亚砷酸联合维甲酸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疗效。方法将45例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患者随机分为双诱导组(亚砷酸联+维甲酸)、维甲酸组、常规化疗组,观察各组白细胞总数、早幼粒细胞、缓解时间和药物不良反应。结果双诱导组治疗1周后早幼粒细胞比率、白细胞总数、CR与维甲酸组、常规化疗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亚砷酸联合维甲酸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短期疗效显著,完全缓解率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析初诊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通过维甲酸与亚坤酸双诱导联合化疗对延长睡眠时间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蚌埠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初诊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5例。对照组采用维甲酸诱导治疗,观察组采用维甲酸和亚坤酸双诱导联合化疗,比较2组患者完全缓解率、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睡眠时间等指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完全缓解率明显较高,其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较低;睡眠时间较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采取维甲酸和亚坤酸双诱导联合化疗具有疗效好、安全性高等优势,还可延长睡眠时间,有着极大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4.
十余年来,由于全反式维甲酸(ATRA)的临床应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早期死亡率明显降低,完全缓解率(CR)显著提高,但ATRA治疗出现的复发与耐药问题严重影响患者的长期生存.近几年国内学者用砷剂治疗APL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由于维甲酸、砷剂、化疗在治疗APL中的作用各不相同,为探索最好的远期疗效,我院从1999年应用维甲酸和砷剂与联合化疗交替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15例进行治疗,疗效满意,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5.
孟淑梅 《临床荟萃》2001,16(21):990-990
ATRA诱导分化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 APL)开始于 1986年 [1 ] ,完全缓解率达 90 %左右 ,但药物口服后最长 3个月才能缓解 ,且维持缓解的时间短 ,很容易复发 ,5年中复发率为 4 3 .5 % ,高白细胞血症、维甲酸综合征发生率高达 3 3 %~70 % [3] 。南通医学院附属医院血液科从 2 0 0 0年 3月至 12月使用白血康与 ATRA治疗初治 APL 11例 ,现分析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发病年龄最小 2 0岁 ,最大 68岁 ,平均 4 4岁 ,男 6例 ,女 5例。 11例均为 APL初治患者。1.2 症状 乏力、面色苍白 10例 ,牙龈出血 9例 ,发热 7例 ,…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总结三氧化二坤(As2O3)、全反式维甲酸(ATBA)和化疗联合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疗效和副作用。方法:对52例初治或复发APL患者分别采用ATRA、化疗和As2O3诱导缓解,完全缓解(CR)后采用化疗和As2O3序贯维持治疗。结果:33例初治患者CR率100%,19例复发患者CR率78.95%,3年生存率81.82%。结论:APL患者CR后采用As2O3与化疗序贯性维持治疗疗效好,长期生存率高。复发患者As2O3诱导疗程需相应延长。  相似文献   

7.
8.
目的:探讨维甲酸联合亚砷酸、小剂量柔红霉素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效果与护理方法.方法:将34例初治APL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维甲酸组16例,给予维甲酸治疗;联合治疗组18例,给予维甲酸、亚砷酸、小剂量柔红霉素治疗.判断两组疗效及毒副作用.结果:联合治疗组完全缓解率94.4%,较单用维甲酸组的6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获得完全缓解中位时间30 d,与单用维甲酸组的58 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治疗组无一例发生高白细胞综合征及维甲酸综合征.结论:维甲酸联合亚砷酸、小剂量柔红霉素治疗APL完全缓解率明显升高,达完全缓解时间明显缩短,维甲酸所致的毒副作用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维甲酸联合亚砷酸、小剂量柔红霉素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效果与护理方法。方法:将34例初治APL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维甲酸组16例,给予维甲酸治疗;联合治疗组18例,给予维甲酸、亚砷酸、小剂量柔红霉素治疗。判断两组疗效及毒副作用。结果:联合治疗组完全缓解率94.4%,较单用维甲酸组的6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获得完全缓解中位时间30d,与单用维甲酸组的58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治疗组无一例发生高白细胞综合征及维甲酸综合征。结论:维甲酸联合亚砷酸、小剂量柔红霉素治疗APL完全缓解率明显升高,达完全缓解时间明显缩短,维甲酸所致的毒副作用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10.
总结了15例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患者使用全反式维甲酸诱导联合蒽环类药物化疗期间并发症的护理。本组并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8例、维甲酸综合征3例、粒细胞缺乏症5例。经严密观察病情,早期发现和有效处理并发症,14例完全缓解出院,1例死亡。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病人全反式维甲酸(ATRA)诱导缓解治疗过程中凝血和纤溶异常的变化及其与外周血白细胞(WBC)计数高低的关系。方法初治APL病人43例,其中外周血WBC计数≥10×109/L(高白细胞组)21例,WBC〈10×109/L(低白细胞组)22例。应用ATRA60 mg/d分3次口服治疗,外周血WBC〉4.0×109/L者给予柔红霉素20 mg/d×3 d+阿糖胞苷100 mg/d×7 d方案小剂量化疗,血小板〈20×109/L伴出血倾向者给予血小板悬液输注,感染发热者给予抗生素等对症支持治疗。监测病人诱导缓解治疗前、治疗后1、2、4周外周血WBC及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骨髓常规变化。结果治疗前高白细胞组FIB低于低白细胞组(t=-3.082,P〈0.05),而PT高于低白细胞组(t=3.720,P〈0.05),APTT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57,P〉0.05)。36例病人完全缓解,3例达部分缓解,1例未缓解,3例因脑出血死亡。APL病人治疗后第1周外周血WBC升高,至第4周逐渐恢复正常(F=9.041,q=2.825~6.786,P〈0.05);病人的出血症状迅速得到改善;同时,血浆FIB、PT指标亦逐渐恢复,达到完全缓解时基本恢复至正常水平(F=15.346、37.147,q=4.012~13.673,P〈0.05)。结论 APL病人外周血WBC高低是有无DIC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ATRA诱导缓解治疗后因出血所致的早期死亡率降低。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全反式维甲酸(ATRA)与三氧化二砷(As2O3)和化疗药物三者联合(三联疗法)治疗初诊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72例APL病人均采用三联疗法治疗,观察其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72例初发APL病人,早期死亡7例(9.7%),47例病人获得完全缓解(CR),占72.3%;16例部分缓解(PR),占24.6%;2例未缓解(NR),占3.1%,总有效率96.9%。获得缓解的时间为20~48d,平均(30.8±6.3)d。死亡组治疗前白细胞数与各缓解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c=18~63,P〈0.05)。治疗过程中元严重不良反应发生,仅1例发生维甲酸综合征。结论三联疗法治疗APL效果满意,不良反应少。但在获得缓解所需时间、成分输血的数量、费用等方面可能并无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病人骨髓细胞中geminin和cdt1基因表达水平及其与AML发病和预后关系。方法采用SYBR Green实时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SYBR-RT-PCR)技术,检测47例不同病程AML病人(包括25例初治者,16例完全缓解者,6例未缓解或复发者)骨髓细胞中geminin和cdt1 mRNA的表达,并对25例初治病人进行6个月随访。结果初治、未缓解或复发AML病人geminin和cdt1表达较对照组及完全缓解组高,差异有显著性(H=4.95、3.22,Z=2.67~4.95,P〈0.01);完全缓解组geminin和cdt1表达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ML病人骨髓细胞中geminin和cdt1的表达呈明显正相关(r=0.59,P〈0.01);且初治组、完全缓解组及未缓解或复发组两者的表达均呈明显正相关(r=0.49~0.87,P〈0.05)。25例AML初治病人随访6个月,死亡6例,存活19例,死亡组geminin表达高于存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6,P〈0.05),而两组cdt1表达差异无显著性(t=0.61,P〉0.05)。结论 AML病人骨髓细胞中geminin和cdt1表达可能与AML的病程有关;geminin在初治病人中的高表达可能是AML病人的不良预后因子。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检测脑和急性白血病胞质(BAALC)mRNA在急性白血病(AL)病人表达,探讨其与AL病情进展及预后关系。方法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20例急性髓系白血病(AML)、8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及11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缺铁性贫血(IDA)等非恶性血液病病人(对照组)骨髓单个核细胞BAALC mRNA表达水平。结果初治组AL病人BAALC mRNA表达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升高(F=8.59,q=5.62,P〈0.05);经治疗获完全缓解后,与初治组比较,其表达水平显著下降,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q=3.99,P〈0.05)。BAALC mRNA表达水平与AL病人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及骨髓原始细胞比例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 BAALC mRNA表达与AL疾病进展及预后密切相关,可作为AL预后判断的有意义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Ikaros6基因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病人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对95例ALL病人进行R-显带染色体核型分析,再采用逆转录PCR方法检测Ikaros6基因的表达,基因测序确定Ikaros6基因突变的位置及类型;应用荧光定量PCR测定初诊及缓解病人Ikaros6mRNA的表达,并通过临床随访观察不同病人采用不同治疗方案的疗效。结果 95例ALL病人中有45例Ph染色体阳性,50例Ph染色体阴性;在Ph染色体阳性和阴性病人中分别有13例和2例表达Ikaros6,差异有显著性(χ2=11.03,P〈0.05)。健康对照组均未检测到Ikaros6基因的表达。表达Ikaros6的病人基因测序均显示IKZF1中外显子4~7的缺失。初诊病人Ikaros6mRNA平均表达量明显高于缓解病人(t=4.054,P〈0.05)。Ph染色体阳性ALL病人接受络氨酸酶抑制剂(TKIs)治疗后,有Ikaros6基因表达的病人其缓解率明显低于未表达该基因病人(χ2=6.20,P〈0.05);未表达Ikaros6基因Ph染色体阳性ALL病人,接受TKIs治疗的缓解率明显高于VDCP治疗方案(χ2=5.43,P〈0.05)。表达Ikaros6的Ph染色体阳性ALL病人20个月平均累积复发时间明显短于未表达Ikaros6病人(Waldχ2=13.72,P〈0.05)。结论 IKZF1外显子4~7缺失导致Ikaros6基因在Ph染色体阳性ALL病人中高表达,表达该基因的病人对TKIs具有明显的抵抗作用,TKIs和VDCP方案对于此类病人的治疗效果均不理想,复发率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急性、慢性白血病患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血浆水平与白血病之间关系。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定量检测32例急性、慢性白血病患者和20例对照组血浆VEGF含量。结果白血病患者化疗前、后血浆VEGF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急性、慢性白血病存在肿瘤性血管新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rhIL-11)对儿童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LL)化疗所致血小板减少的临床疗效。方法以青岛市儿童医院、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2007--2008年新发ALL共31例为实验组,于CAT巩固化疗结束后24h测血小板,当其≤50×10^9/L时,给予50μg/kg或1.5mg/d皮下注射rhIL-11,连续应用7~14d或应用至血小板达到正常水平。以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2000-2001年新发ALL病儿33例为对照组(两组化疗方案相同)。对照组于巩固化疗结束后不给予rhIL-11皮下注射治疗。结果化疗结束后两组血小板数量比较无明显差异,用药后7、14d比较,两组血小板数量差异均有显著性(r=3.275、3.198,P〈0.01)。治疗组血小板恢复正常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r=2.425,P〈0.05)。应用rhIL-11后,仅1例出现下肢关节疼痛、乏力,4例出现注射部位疼痛,1例出现头晕,停药后症状缓解。结论rhIL-11可明显升高儿童ALL化疗后血小板数量,减少血小板下降的时间,且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8.
急性白血病患者催乳素和IL-11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急性白血病患者治疗前后催乳素 (PRL)和IL 11的浓度变化及其临床应用。方法 用放射免疫分析法和ELISA法分别测 3 0例急性白血病患者化疗前后PRL和IL 11浓度。结果 急性白血病治疗前PRL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1) ,而完全缓解后PRL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治疗前和完全缓解后IL 1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 ,IL 11浓度与血小板数之间呈正相关。结论 催乳素和IL 11联合检测对于监测病情 ,疗效判断和指导治疗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比较培门冬酶(PEG-ASP)与左旋门冬酰胺酶(L-ASP)治疗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临床效果及酶活性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54例初发的ALL病儿,在诱导缓解期中采用L-ASP治疗27例,PEG-ASP治疗27例,观察两组病儿骨髓抑制程度、恢复时间及临床缓解程度,比较两组病儿微小残留病(MRD)值及门冬酰胺酶的活性。结果两组病儿骨髓抑制恢复时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t=3.05,P〈0.05);低、中、高危组病儿骨髓抑制程度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L-ASP组低、中、高危及T系、B系ALL的临床缓解程度与PEG-ASP组相比,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L-ASP、PEG-ASP诱导治疗后,两组MRD值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L-ASP及PEG-ASP用药后活性均大于100U.L-1,且PEG-ASP活性持续2周。结论 L-ASP与PEG-ASP治疗儿童ALL疗效相当,但PEG-ASP的作用时间长,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急性白血病(AL)病人X染色体连锁凋亡抑制蛋白(XIAP)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了46例不同类型、不同阶段AL病人白血病细胞中XIAP的表达情况,以11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结果 AL病人白血病细胞XIAP表达水平比对照组明显增高(t=13.96,P〈0.01)。初治组、缓解组和复发组AL病人白血病细胞XIAP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F=204.27,q=8.88~32.69,P〈0.01),其中缓解组明显低于初治组和复发组(q=12.44、26.02,P〈0.01),复发组明显高于初治组(q=17.55,P〈0.01)。结论 XIAP表达可能参与了AL的发生和发展过程,XIAP高表达的病人完全缓解率低,预后不良。XIAP高表达可能是导致白血病细胞对化疗药物不敏感的原因之一,XIAP有望成为白血病基因治疗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