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 通过检测不同类型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心肌肌钙蛋白I(cTnI)、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6(IL-6)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浓度水平,探讨炎症因子与冠心病的关系及上述指标在冠心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将94例冠心病病人以WHO1979年诊断标准分为稳定型心绞痛(SAP)、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急性心肌梗死(AMI)三组,采集血清标本检测cTnI、hs-CRP、IL-6及TNF-α,并以103例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cTnI、hs-CRP采用免疫浊度法检测;IL-6、TNF-α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结果 cTnI、hs-CRP、IL-6、TNF-α在冠心痛组中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与SAP组相比,UAP组cTnI、TNF-α水平显著增高(P<0.05);与UAP组相比,AMI组cTnI、hs-CRP、IL-6、TNF-α水平显著增高(P<0.05).结论 冠心病的发生发展与上述免疫因子有关;cTnI、hs-CRP、IL-6、TNF-α可以用于冠心病的诊断且其浓度水平随冠心病的严重程度而增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细胞介素-18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清中含量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急性心肌梗死患者4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36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30例和非冠心病患者27例为研究对象,AMI组、UAP组和SAP组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单支病变组26例、双支病变组47例和三支病变组33例。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分别测定血清TNF-α和IL-18含量并与病情程度和病变冠脉支数进行比较分析。结果①AMI组血清TNF-α和IL-18水平显著高于UAP组、SAP组和对照组(均P〈0.01),UAP组显著高于SAP组和对照组(均P〈0.01),SAP组血清TNF-α水平与对照组无差异(P〉0.05),但IL-18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②对照组血清TNF-α和IL-18水平显著低于单支、双支和三支病变组(均P〈0.01),单支病变组显著低于双支和三支病变组(均P〈0.01),双支病变组血清TNF-α水平与三支病变组无差异(P〉0.05),但IL-18水平显著低于三支病变组。结论TNF-α和IL-18与ACS冠脉病变密切相关并介导了动脉粥样斑块的易损和破裂,其血清水平变化可作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炎症反应程度和不稳定破裂的观察指标并有助于诊断和预测ACS的发生、发展和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27(IL-27)在不同类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HD)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60例经冠状动脉造影术(CAG)确诊的CHD患者,其中稳定型心绞痛(SAP)1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25例,急性心肌梗死(AMI)25例,对照组28例,分别检测不同类型CHD患者和对照组患者血浆IL-27(酶联免疫吸附法)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免疫比浊法)水平.结果 SAP、UAP、AMI组血浆IL-27及hs-CR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5),AMI组血浆IL-27水平显著低于UAP组(P<0.01).AMI组hs-CRP水平显著高于UAP组,UAP组又显著高于SAP组(P均<0.01).经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IL-27与hs-CRP呈正相关(r=0.308,P<0.01).结论 IL-27可能与CHD进展及粥样斑块的稳定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检测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IL-18与IL-10水平,探讨其与ACS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75例ACS患者[包括3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AMI组)和4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UAP组)]、33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SAP组)和28例正常对照组血清IL-18和IL-10水平.[结果]IL-18水平AMI组明显高于UAP组(P<0.05)、SAP组(P<0.05)和对照组(P<0.01),UAP组高于SAP组和对照组(P<0.01),SAP组高于对照组(P<0.01).IL-10水平AMI组和UAP组显著低于SAP组(P<0.05)和对照组(P<0.01).IL-18水平和IL-10水平为负相关关系(r=-0.595,P<0.001).[结论]IL-18水平可反映动脉粥样硬化的稳定性,IL-18与IL-10水平呈负相关,炎性因子与抗炎因子的失衡可能在ACS的发生发展中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讨论肿瘤坏死因子(TNF—α)及白细胞介素(IL-6,IL-8)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中浓度变化及其意义。方法选取76例ACS患者,其中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37例,急性心肌梗死(AMI)39例;90例非ACS患者中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49例,陈旧性心肌梗死(OMI)41例,冠脉造影正常者20例,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上述病例的血清TNF—α.IL-6、IL-8浓度。结果(1)冠心痛组(SAP组、UAP组、AMI组、OMI组)血清TNF—α浓度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ACS组(UAP组、AMI组)血清TNF—α、IL-6、IL-8水平显著高于非ACS组(5AP、OIM组);AMI组血清TNF—α水平显著高于UAP组;SAP组与OMI组血清TNF—α水平差异无显著性;而IL-6、IL-8差异显著。(2)SAP组与UAP组冠脉狭窄程度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TNF—α、IL-6、IL-8参与冠心病的形成;并且在ACS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检测血清TNF—α浓度将有助于诊断和预测ACS的发生、发展和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在冠心病心绞痛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选择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心绞痛患者90例,分为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46例,稳定型心绞痛(SAP)组44例;30例冠状动脉造影正常者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血浆TNF-α、免疫浊度法检测hs-CRP浓度.结果 UAP组血浆TNF-α、hs-CRP水平为(34.87±9.59)ng/L、(2.34±0.81) mg/L,显著高于SAP组的(25.39±7.68) ng/L和(1.79±0.59) mg/L(P均<0.01),均明显高于对照组(13.87±5.24) ng/L、(1.15±0.35) mg/L(P均<0.01).结论 炎症反应可能参与了冠心病的发病过程,血浆TNF-α与hs-CRP对预测冠心病心绞痛的存在和发展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钙拮抗剂尼群地平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患者血中炎症介质IL-1I、L-6和TNF-α的影响。[方法]患者随机分两组,A组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治疗方案;B组治疗组,除常规治疗方法外,加用尼群地平舌下含服。分别测定各组患者血中IL-1I、L-6和TNF-α在治疗前后各时相点的含量。血、尿淀粉酶的变化及病情转归。[结果]SAP患者血中IL-1I、L-6和TNF-α的含量均升高,经治疗后均下降,其中加用尼群地平治疗组下降更为显著(P〈0.05)。与常规治疗组相比,加用尼群地平治疗组患者并发症少,病死率低(P〈0.05)。[结论]在SAP治疗中,使用钙拮抗剂尼群地平可降低某些炎症介质水平,改善其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瑞舒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的临床疗效及IL-6和hs-CRP的变化。方法选择98例UAP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8例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50例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瑞舒伐他汀口服。两组疗程均为8周。结果治疗后治疗组心绞痛发作及心电图改善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均〈0.05)。治疗组血清IL-6和hs-CRP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未见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瑞舒伐他汀治疗UAP能改善心绞痛症状及缺血心电图改变,显著降低血清IL-6和hs-CRP的浓度,且无明显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冠心病(CHD)患者血浆BNP及外周血白细胞计数(WBC)与冠脉病变程度的关系,探寻冠心病的发病原因.方法 对入选的冠心病患者(120例)和正常对照组(33例)应用免疫荧光法检测血浆BNP,应用全自动血细胞计数仪进行白细胞计数.入选病例根据临床症状分为急性心肌梗死(AMI组)5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38例,稳定型心绞痛(SAP组)32例;根据冠脉造影分为单支病变组54例、双支病变组39例和多支病变组27例.应用方差分析研究BNP及白细胞计数在各组中的分布情况,用直线相关分析BNP与WBC的相关性.结果 (1)AMI组BNP水平明显高于UAP组、SAP组和对照组(P〈0.01),UAP组和SAP组BN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1).多支病变组BNP高于单支、双支和正常对照组(P〈0.01).(2)AMI组WBC明显高于UAP组、SAP组和对照组(P〈0.01),UAP组和SAP组WBC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1).多支病变组WBC 高于单支、双支和正常对照组(P〈0.01).(3)相关性分析显示BNP与WBC呈显著正相关(r=0.412,P<0.05).结论 冠心病患者血浆BNP和WBC明显升高,且二者具有显著相关性,可为危险分层和炎症程度的判断提供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6(IL-6)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血浆水平在监测冠心病病情方面的作用及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 冠心病患者80例,按临床诊断分为急性心肌梗死(AMI)组3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30例、稳定型心绞痛(SAP)组20例,对照组20例.测定(IL-6)、hs-CRP的水平,比较各组间的差异.结果 AMI组、UAP组及SAP组的IL-6和hs-CRP水平均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MI组、UAP组和SAP组IL-6和hs-CRP水平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MI组与uAP组IL-6和hs-CRP水平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L-6和hs-CRP水平变化呈正相关.结论 血浆IL-6和hs-CRP可能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标志,参与了冠心病的发病过程,其数值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冠心病患者血浆炎性细胞因子及P-选择素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孙秀丽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0,7(24):2715-2716,2718
目的检测冠心病患者血浆中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P-选择素的变化,并探讨其在冠心病发病过程中的机制。方法选择住院冠心病患者50例,分为不稳定性心绞痛(UA)患者组32例,稳定性心绞痛(SA)患者组18例,另选2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分别测定其血浆中IL-6、IL-8、TNF-α及P-选择素水平,并进行了比较;同时分析P-选择素与IL-6、IL-8、TNFα-的相关性。结果 IL-6、IL-8、TNF-α及P-选择素水平,UA患者组、SA患者组均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UA患者组明显高于SA患者组(P0.01)。血浆P-选择素水平与IL-6、IL-8、TNF-α水平呈正相关(均P0.01)。结论检测冠心病患者血浆中IL-6、IL-8、TNF-α及P-选择素水平,对冠心病患者病程判断、评价、预后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谢勇  孟素荣  邓春凤  彭健  李岩  刘福强 《医学临床研究》2011,28(6):1099-1101,1104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的炎性因子的表达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本院115名确诊为ACS的患者其中,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54例,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2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39例.分别在入院时、7 d、14 d抽静脉血测定CD40配体(CD40L)、肿瘤坏死因...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白细胞介素17(IL-17)、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计数(WBC)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清中的水平变化及相关性,了解IL-17与AMI发病的关系。方法 95例患者分为3组:急性心肌梗死(AMI)4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31例,胸痛综合征(CPS)24例。患者入院后立即留取静脉血标本离心,存于-80℃的冰箱,采用ELISA法集中检测患者血清中的IL-17、hs-CRP水平,并急诊送检白细胞计数水平。结果 AMI组外周血清IL-17水平明显高于UA组和CPS组(P<0.01);AMI组患者hs-CRP水平明显高于UA组和CPS组(P<0.05);AMI组患者WBC明显高于UA组和CPS组(P<0.01);相关性分析提示IL-17与hs-CRP(r=0.364,P<0.01)及WBC水平(r=0.302,P=0.004)均呈正相关。结论在AMI患者血清中IL-17水平明显升高,与hs-CRP、WBC呈正相关,推测IL-17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性有关,促进了AMI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与冠心病(CHD)患者病情严重性和冠状动脉病变支数的关系。方法选取疑似或已确诊CHD接受冠脉造影的患者130例,分为急性心肌梗死(AMI)组、不稳定型心绞痛(UA)组、稳定型心绞痛(SA)组,非冠心病(NCHD)患者纳入对照组。检测并比较各组HCY及hs-CRP水平。结果 SA组、UA组、AMI组HCY及hs-CRP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UA组、AMI组HCY水平高于SA组(P〈0.05);hs-CRP水平为AMI组〉UA组〉SA组(P〈0.05);随着冠状动脉病变的发展,单支病变、双支病变到三支病变,HCY、hs-CRP的水平也随之升高(P〈0.05),且二者与冠脉病变支数相关(r=0.482、0.664,P〈0.05);CHD患者血清HCY与hs-CRP呈正相关(r=0.85,P〈0.05)。结论血清HCY和hs-CRP水平与CHD病情严重性及冠脉病变支数相关,HCY与hs-CRP具有相关性。联合检测血清HCY和hs-CRP水平,可更好地了解病情、指导治疗及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15.
赵海双  李娟  李勋 《临床荟萃》2014,29(1):10-12
目的 探讨血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ACS患者267例,分为急性心肌梗死组(AMI组)152例及不稳定型心绞痛组(UA组)115例,入院后分别行冠状动脉造影术,并根据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分组.选择有胸痛表现但冠状动脉造影为阴性的86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所有入选患者于入院24小时内采血测定白细胞(WBC)、中性粒细胞(N)、淋巴细胞(L)、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尿酸(UA)、肌酐(SCr)等指标,并计算N与NLR.比较各组之间各项指标的差异.结果 ACS患者的WBC、N、NLR、hs-CRP均高于对照组(P<0.05);AMI组NLR高于对照组,6.49±4.01 vs 1.68±0.46(P<0.05)和UA组,6.49±4.01 vs 2.68±1.49(P<0.05).NLR随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增加逐渐增高.NLR与WBC、L、N、UA及hs-CRP呈线性相关(r=0.656、-0.543、0.739、0.193、0.575,均P<0.05).结论 NLR对ACS患者病情及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判断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6.
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血清IL-6、TNF-α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血清炎症因子IL-6、TNF-α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2001年8月至2008年11月本院住院和门诊收治的150例MM患者为治疗组,患者入院治疗当天抽静脉血,选择年龄、性别匹配的健康体检者50例为对照组,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IL-6和TNF-α.观察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有效组与无效组的IL-6、TNF-α的表达水平,并对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MM患者的血清IL-6、TNF-α水平随临床分期增加,其表达水平依次增高,且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治疗有效组治疗前后IL-6,TNF-α表达水平显著下降(P〈0.01),无效组则无差异(P〉0.05);MM患者血清中IL-6与TNF-α呈正相关(γ=0.732,P〈0.01).[结论]血清炎症因子IL-6、TNF-α在MM 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的作用,可用于MM患者的病情判断和疗效监测.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白细胞计数在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中的差异,探讨其在冠心病诊断和预测中的临床意义。方法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冠心病患者(80例),其中急性心肌梗死(AMI)组2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组34例,稳定型心绞痛(SA)组20例;检测各组手术前血清hs-CRP浓度及全血白细胞计数及5分类并进行比较。结果各组之间hs-CRP水平差异显著(P<0.001);在白细胞计数中AMI组与UA组患者单核细胞比率(MNC%)均明显高于SA组(P<0.001),AMI组与UA组患者间比较无显著差异。结论冠心病患者血清hs-CRP浓度及全血中单核细胞比率是两个有价值的冠脉损伤的检测指标,可以作为冠脉事件预测的重要因子。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冠心病病变程度与髓过氧化物酶(MPO)、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纤维蛋白原(FG)水平及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Neu)百分比(%)、单核细胞(Mon)百分比(%)之间的关系。方法测定60例不稳定心绞痛(UA)、60例稳定性心绞痛(SAP)和50例冠状动脉造影阴性对照者的血清MPO(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血清hs-CRP(胶乳增强免疫比浊法)及FG水平,同时检测WBC、Neu(%)、Mon(%)。比较各组间的差异。所有冠状动脉造影阳性患者随访半年,记录再次发生心血管事件(包括死亡、心肌梗死、心源性猝死、脑卒中)。分析MPO与再次发生心血管事件之间的关系。结果 UA组MPO水平为(43.74±8.78)pg/L,明显高于SAP组[(30.13±11.43)pg/L];而WBC、Neu(%)、Mon(%)及FG、hs-CRP水平2组之间无差异。UA组MPO、FG、hs-CRP水平及WBC、Neu(%)、Mon(%)明显高于冠状动脉造影阴性对照组(P〈0.05)。高水平MPO(〉40.56 pg/L)的冠心病患者再次发生心血管事件几率较高。结论血清MPO水平与冠心病病变程度密切相关,而且在UA的病理生理机制中起着更重要的作用。随访显示高水平MPO的冠心病患者再次心血管事件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左心房内径和炎性因子在心房颤动(AF)发生和发展的作用。方法 45例持续性AF患者和45例阵发性AF患者作为AF组,选取同期住院无心房颤动病史的窦性心律患者45例为对照组。研究对象行超声心动图检测左心房内径(LAD),行免疫比浊法和ELISA检测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结果心房颤动组LAD值和hs-CRP、IL-6、TNF-α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F患者LAD与hs-CRP、IL-6和TNF-α正相关(P0.05)。与阵发性AF组比较,持续性AF组中、高危水平hs-CRP的LAD水平均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阵发性AF组和持续性AF组组内比较,高危水平hs-CRP患者的LAD水平均比中危组明显增加(P0.05)。结论 AF组患者血清hs-CRP、IL-6和TNF-a水平与LAD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相关胃炎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8(IL-8)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110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HP阳性者58例,HP阴性者52例。比较两组患者TNF-α、IL-8及hs-CRP水平及根除HP治疗前后炎症因子的改变。结果 HP阳性者TNF-α、IL-8及hs-CRP水平显著高于HP阴性者(P<0.01);HP阳性组活动期胃炎患者TNF-α、IL-8及hs-CRP水平显著高于非活动期患者(P<0.01);根除HP治疗后TNF-α、IL-8及hs-CRP水平显著下降(P<0.01)。结论细胞因子TNF-α、IL-8及hs-CRP水平的升高与胃黏膜HP感染密切相关,可作为活动期胃炎及治疗效果的判断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