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垂直穿刺血管侧方旋转进针法在桡动脉采血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收集桡动脉血气标本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和一次性穿刺采血成功率进行比较。结果在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方面,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在一次性穿刺并采血成功方面,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垂直穿刺侧方旋转进针法可提高桡动脉一次性穿刺采血成功率,减轻了患者痛苦,降低了医疗风险,提高了患者满意度,值得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2.
3.
目的探讨一指垂直采血法在桡动脉血气分析标本采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80例刚入科需要动脉采血的患者按入科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9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经桡动脉采血,观察组采用一指垂直采血法经桡动脉进行采血,观察两组患者的1次采血成功率、总采血成功率和疼痛程度。结果观察组1次采血成功率、总采血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5),而采血疼痛程度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一指垂直采血法采集桡动脉血可提高1次采血成功率,并可减轻患者疼痛程度。 相似文献
4.
5.
为了配合危重症患者的抢救与治疗,正确判断患者的呼吸功能、血氧代谢及血液酸碱度,了解患者的内环境,客观反映呼吸衰竭的程度和性质,以指导氧疗及调节机械通气各种参数,需采集动脉血进行血气分析检查。临床上常选择股动脉、肱动脉、桡动脉等部位进行采血,由于股动脉粗大且易于固定被一直沿用,但其对卧位有相对限制,不太适用于严重心肺衰竭的患者,而且可较多的暴露患者。因此,我们选择桡动脉进行穿刺,由于桡动脉相比股动脉更表浅易触及,且不用过多暴露患者,因此更多的的取得了患者的配合,但由于桡动脉较细,明显增加了穿刺难度。故将桡动脉穿刺的方法与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6.
正动脉血气分析可以准确反映机体的呼吸功能和代谢功能,是诊断呼吸衰竭和酸碱平衡紊乱最可靠的指标和依据,对指导氧疗、调节机械通气的各种参数以及纠正酸碱失衡和电解质紊乱均有重要价值[1]。桡动脉具有解剖位置表浅,易触及,操作暴露少等优点,临床 相似文献
7.
8.
股动脉采血与桡动脉采血的临床应用比较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比较采集血气分析的2种方法的临床效果。方法对新生儿ICU 108例需监测血气分析变化的患儿,随机分别用5.5号头皮针套1 ml注射器行桡动脉采血法与7号针头2 ml或5 ml注射器行股动脉采血法,对2种采血方法的临床效果进行评价。结果穿刺成功率、误穿静脉的发生率、穿刺部位血肿发生率、对疼痛的反应强度、按压时间2组患儿均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5.5号头皮针头桡动脉采血气分析标本,可减少对病人的影响,又可节约护士按压时间,也便于观察,值得在新生儿ICU护理工作中提倡。 相似文献
9.
吴爱琳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6,12(5)
目的比较采集血气分析的2种方法的临床效果.方法对新生儿ICU 108例需监测血气分析变化的患儿,随机分别用5.5号头皮针套1 ml注射器行桡动脉采血法与7号针头2 ml或5 ml注射器行股动脉采血法,对2种采血方法的临床效果进行评价.结果穿刺成功率、误穿静脉的发生率、穿刺部位血肿发生率、对疼痛的反应强度、按压时间2组患儿均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 5.5号头皮针头桡动脉采血气分析标本,可减少对病人的影响,又可节约护士按压时间,也便于观察,值得在新生儿ICU护理工作中提倡.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触摸法和连线定位法两种穿刺方法在新生儿桡动脉穿刺采血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进行桡动脉穿刺采集血液标本的600例患儿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300例。实验组在穿刺方法上运用解剖连线定位方法,对照组采用传统的触摸动脉穿刺定位方法。比较两组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穿刺所用时间及穿刺后并发症发生的情况。结果两组患儿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实验组为96.0%高于对照组的88.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2.21,P〈0.01);实验组穿刺所用时间(2.82±0.24)min,低于对照组(3.93±0.50)min,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897,P〈0.01);实验组穿刺后并发症发生率为3.3%低于对照组的7.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44,P〈0.05)。结论应用连线解剖定位穿刺方法进行桡动脉采血,可操作性强、成功率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和探讨精准护理在桡动脉血采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前后对照的类实验研究方法,选择从2019年7月-2019年9月在我院接受动脉穿刺采血患者116例,设为对照组,行常规护理。选择从2019年11月-2020年1月在我院接受动脉穿刺采血患者122例,设为观察组,行精准护理。观察两组患者的桡动脉采血时一次穿刺成功率、疼痛程度。结果:对照组一次穿刺成功率为70.69%,观察组为90.16%,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疼痛程度分级为0度1.72%、1度67.24%、2度31.03%,观察组为0度2.46%、1度93.44%、2度4.1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桡动脉血采集中应用精准护理,可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降低疼痛程度,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探讨头皮针经桡动脉采集血气分析标本的技术方法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建设医院内一科2006年1月至2008年11月收治的114例患者资料,其中头皮针经桡动脉采血73例共163次,肝素化注射器经股动脉采血41例共63次,比较两种采血方法对血气分析标本采集的影响。结果头皮针经桡动脉采血法一次穿刺成功率为95.1%(155/163),两次穿刺成功率为4.9%(8/163),无1例误采静脉血,血样标本合格率100%;注射器经股动脉采血法一次穿刺成功率为74.6%(47/63),误采静脉血23.8%(15/63),血样标本合格率65.1%(41/63);两组间穿刺成功率、误采静脉血、血样标本合格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经桡动脉采血具有安全、简便、快捷、采血量少、标本不易混入空气及出现血凝块等优点,该技术方法明显优于肝素化注射器经股动脉采血,应作为临床血气标本采集的首选技术方法而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两种不同进针角度在桡动脉抽血时的成功率。[方法]对54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病人随机采用30°~45°进针法(对照组)和垂直进针法(观察组)抽取桡动脉血,观察两组一次穿刺成功率、疼痛及淤血淤斑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一次穿刺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5),而发生疼痛、淤血淤斑情况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垂直进针法可提高桡动脉抽血成功率。 相似文献
15.
经桡动脉测压管与股动脉采血血气分析结果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通过比较自桡动脉测压管分段取血与股动脉采血的血气分析结果,寻求自桡动脉测压管取血的最佳方法,在避免直接自动脉取血所造成的不良反应的同时,减少血液丢失。方法 26例体外循环术后患为研究对象。自桡动脉测压管弃去2.7m1的肝素盐水和稀释血后,取3份血样,每份1m1,依次为A、B、C组,为实验组。同时,自股动脉取1m1血样,为D组,做对照组。观察指标为血气分析的10项测定值。结果 (1)A组与D组比较,PO2值有显性差异(P<0.05),血Ca^2 值有高度显性差异(P<0、01),其他各项指标无显性差异。(2)B组与D组比较,血Ca^2 值有高度显性差异(P<0.01),其他各项指标无显性差异。(3)C组与D组比较,各项指标均无显性差异。结论 抽弃4.7m1肝素盐水和稀释血后留取血样与直接穿刺股动脉采血的血气分析的10项指标相同,如不需监测血Ca^2 值,抽弃3.7m1肝素盐水和稀释血即可。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长期服用都可喜对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病稳定期患者血气指标的影响。方法采用自身对照法。选取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36例,口服都可喜治疗,每次1片,2次/d,疗程24周,用药前后分别进行血气指标测定。结果患者服用都可喜4周、24周后PaO2上升(P<0.01),PaCO2下降(P<0.01)。结论都可喜能够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病稳定期患者的血气指标。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探讨两种不同型号的动脉血气针对动脉血气标本采集效果的影响。方法采用自身配对设计,观察组使用25G针头的1ml动脉血气针,对照组使用22G针头的3ml动脉血气针,比较两组一次穿刺成功率、皮下瘀血、血肿、操作时间及标本采集量等指标。结果观察组一次穿刺成功率较对照组略低,操作时间稍长,但差异均无显著意义(P均〉0.05);观察组皮下瘀血、血肿发生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均〈0.05);观察组采集的平均标本血量为(0.74±0.15)ml,明显少于对照组采集的平均标本血量(1.35±0.33)ml,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25G针头的1ml动脉血气针能够有效减少血气标本采集对患者造成的影响及损害,适宜在重症患者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9.
对30例心脏换瓣术病人术后同时监测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SVO2)与心脏指数(CI),二者呈非线性相关,相关系数066,当校正了个体之间氧耗(VO2)和血红蛋白值(Hb)的差异后,其相关系数为094。运用直线回归法分析个体资料,A、B组病人平均CI和SVO2分别为245L·min-1·m-2和61%,330L·min-1·m-2和734%,其平均斜率和相关系数分别是182和086,088和020。故认为一组病人SVO2与CI关系的非线性相关系数高低取决于其VO2和Hb值的均一性,SVO2作为某一病人监测CI变化的作用取决于SVO2和CI的状态。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