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探讨一指定位垂直快速进针法在桡动脉采血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136例需行动脉采血的病人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进行动脉采血,观察组采用一指定位垂直快速进针法进行动脉采血,比较两组一次采血成功率和局部瘀斑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一次采血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局部瘀斑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一指定位垂直快速进针法采集桡动脉血,可提高一次采血成功率,降低局部淤斑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垂直穿刺血管侧方旋转进针法在桡动脉采血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收集桡动脉血气标本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和一次性穿刺采血成功率进行比较。结果在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方面,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在一次性穿刺并采血成功方面,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垂直穿刺侧方旋转进针法可提高桡动脉一次性穿刺采血成功率,减轻了患者痛苦,降低了医疗风险,提高了患者满意度,值得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两种桡动脉穿刺方法(垂直进针法和40°进针法)的采血效果.方法 将1110例需桡动脉穿刺采血的患者按先后顺序号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比较两组的采血效果.结果 两种桡动脉穿刺方法在采血成功率、病人疼痛感觉和穿刺顺利程度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垂直进针穿刺方法在桡动脉采血中的效果明显优于40°进针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防水记号笔定位法在桡动脉采血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00例需检测血气分析的患者随机等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使用传统的方法进行桡动脉采血,观察组使用记号笔标记桡动脉大致走向后进行采血。比较两组患者一次性穿刺成功率、穿刺后患者疼痛评分及皮下淤血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桡动脉采血一次性穿刺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5),采血后皮下淤血发生率及疼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防水记号笔定位法进行桡动脉采血可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减轻患者疼痛的程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岑靖容 《全科护理》2012,(34):3213-3214
[目的]观察足背动脉两种不同进针角度采血的效果。[方法]将76例行足背动脉采血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大角度快速进针法、缓慢进针法抽取足背动脉血,观察两组一次穿刺成功率。[结果]大角度快速进针法一次穿刺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大角度快速进针法可提高足背动脉采血成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两种不同进针角度在桡动脉抽血时的成功率.[方法]对54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病人随机采用30°~45°进针法(对照组)和垂直进针法(观察组)抽取桡动脉血,观察两组一次穿刺成功率、疼痛及淤血淤斑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一次穿刺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5),而发生疼痛、淤血淤斑情况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垂直进针法可提高桡动脉抽血成功率.  相似文献   

7.
桡动脉抽血两种不同进针角度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邱斐  杨月玲 《全科护理》2009,7(29):2642-2643
[目的]观察两种不同进针角度在桡动脉抽血时的成功率。[方法]对54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病人随机采用30°~45°进针法(对照组)和垂直进针法(观察组)抽取桡动脉血,观察两组一次穿刺成功率、疼痛及淤血淤斑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一次穿刺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5),而发生疼痛、淤血淤斑情况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垂直进针法可提高桡动脉抽血成功率。  相似文献   

8.
桡动脉穿刺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提高桡动脉穿刺一次成功率。方法:将48例需桡动脉采血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行桡动脉穿刺215例次,其中采用常规方法穿刺135例次(垂直法80例次、斜刺法55例次)和新方法穿刺80例次。比较桡动脉一次穿刺成功率。结果:常规方法中垂直进针法穿刺成功率为75.00%,斜刺法穿刺成功率为78.18%;新方法穿刺成功率为92.50%。结论:采用新方法桡动脉穿刺的一次成功率明显高于常规方法,可使血气分析化验结果及时回报,减少患者痛苦。  相似文献   

9.
周莉  罗燕群 《全科护理》2012,10(8):693-694
[目的]探索适合小儿血气分析穿刺的方法。[方法]将100例新入院患儿随机分为斜刺进针法采血组(对照组)和垂直旋转进针法采血组(实验组),两组均经桡动脉采血,统计两组采血穿刺成功率和采血所需时间,并进行比较。[结果]经桡动脉采血,实验组比对照组采血穿刺成功率高、采血所需时间短(P〈0.05)。[结论]采用经桡动脉垂直旋转进针采血方法优于桡动脉斜刺进针采血法。  相似文献   

10.
刘海英  邹喜荣 《全科护理》2012,10(29):2696-2697
[目的]观察C型定位法在老年病人桡动脉采血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94例需采集桡动脉血的老年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7例,对照组采取传统的方法进行穿刺,观察组采用C型定位法进行穿刺。[结果]观察组一次穿刺成功率高于对照组、血肿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型定位法运用于老年病人桡动脉采血中能提高穿刺成功率、减少局部血肿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经桡动脉和股动脉穿刺冠状动脉介入术后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并分析相应的护理措施。方法选择220例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患者分成对照组(经股动脉穿刺)和观察组(经桡动脉穿刺)各110例,比较2组患者治疗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并总结相应护理措施。结果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患者局部小水肿、局部大水肿、迷走神经反射、假性动脉瘤、动静脉瘘、局部感染、肢体水肿以及不适反应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与经股动脉穿刺相比,经桡动脉穿刺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且能在一定程度上缩短住院时间和减轻患者经济负担,因此更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正动脉血气分析可以准确反映机体的呼吸功能和代谢功能,是诊断呼吸衰竭和酸碱平衡紊乱最可靠的指标和依据,对指导氧疗、调节机械通气的各种参数以及纠正酸碱失衡和电解质紊乱均有重要价值[1]。桡动脉具有解剖位置表浅,易触及,操作暴露少等优点,临床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Y型留置针单手置管法应用于桡动脉穿刺中的优势。方法选择150例需行有创动脉监测的危重疑难患者,分为三组各50例。试验组(T组)采用Y型留置针单手置管法,对照组(M组)采用Y型留置针传统操作法,对照组(N组)采用动脉留置针传统操作法。观察每组操作一次性成功率以及操作过程中是否有血液溢出造成血液污染。结果一次穿刺成功率T组明显高于M、N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液污染例数T、M组明显少于N组(P<0.05)。结论 Y型留置针单手置管法用于桡动脉穿刺可以提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并且可以减少由血液溢出管道造成的血液污染。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触摸法和连线定位法两种穿刺方法在新生儿桡动脉穿刺采血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进行桡动脉穿刺采集血液标本的600例患儿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300例。实验组在穿刺方法上运用解剖连线定位方法,对照组采用传统的触摸动脉穿刺定位方法。比较两组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穿刺所用时间及穿刺后并发症发生的情况。结果两组患儿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实验组为96.0%高于对照组的88.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2.21,P〈0.01);实验组穿刺所用时间(2.82±0.24)min,低于对照组(3.93±0.50)min,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897,P〈0.01);实验组穿刺后并发症发生率为3.3%低于对照组的7.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44,P〈0.05)。结论应用连线解剖定位穿刺方法进行桡动脉采血,可操作性强、成功率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斜角穿刺和垂直穿刺法在新生儿足跟血采集中应用的效果,以提高新生儿足跟血采集的效率。方法将200例足月顺产新生儿采用抽签法随机分为实验组(斜角穿刺法)和对照组(垂直穿刺法)各100例,比较分析两组的采血成功率。结果相同条件下,两组采血难易程度比较实验组容易87例,对照组56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76,P〈0.01);两组疼痛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5,P=0.58);采血后观察新生儿足跟采血部位的反应可见,两种方法均不会导致采血部位红肿,但是实验组能够显著减少采血部位青紫(x2=9.26,P〈0.01)。实验组的采血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采用斜角穿刺法采血符合护理程序,能够减少新生儿痛苦,提高采血效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经股动脉与桡动脉两种途径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方法将广东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收治的120例心肌梗死患者按照动脉穿刺途径分为桡动脉组60例和股动脉组60例,对两组间的动脉穿刺点压迫时间、PCI的成功率、穿刺点局部并发症、下肢静脉血栓及低血压、尿潴留的发生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股动脉组成功率为93.33%,桡动脉组成功率为95.00%。两组PCI的成功率、下肢静脉血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穿刺点压迫时间、穿刺点局部的并发症、低血压及尿潴留的发生率,桡动脉组与股动脉组比较,桡动脉显著少于股动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桡动脉与股动脉途径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成功率相似,但经桡动脉途径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血管并发症少,有利于有效安全的抗凝治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穿刺模式对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的影响。方法选取采用人工血管进行血液净化患者60例次,按人工血管内瘘穿刺模式随机分成对照组(28例)和观察组(32例)。对照组选择A穿刺模式:动一静脉点穿刺部位选择人工血管。观察组选择B穿刺模式:动脉点穿刺部位选择人工血管的静脉或动脉侧交替进行,静脉点穿刺部位选择自体血管。比较两种穿刺模式对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通畅率及血管瘤发生率的影响。结果对照组平均透析次数、人工血管的平均穿刺次数分别为(208±56)和(416±112)均高于观察组的(482±60)和(482±60);对照组血管瘤形成比率(25.00%)高于观察组的(15.63%),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选择B穿刺模式优于选择A穿刺模式,不但可以延长人工血管使用寿命,而且能降低血管瘤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杨丽芸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2,12(17):4508-4509
目的 探讨小儿经桡动脉采集血气分析的不同方法.方法 选取小儿经桡动脉采集血气分析207例,按时间顺序分为3组.A组69例,采用1 ml血气针经小儿桡动脉采集血气分析.B组69例,采用1 ml注射器接5.5号头皮针(以1 ∶ 1 000的肝素抗凝)经小儿桡动脉采集血气分析.C组69例,采用1 ml血气针接无菌技术下将塑料管剪至2 cm的5.5号头皮针经小儿动脉采集血气分析.结果 A组操作针头易滑脱,穿刺成功率低.B组操作由于抗凝剂混合不均匀,易发生凝血.C组操作针头不易滑脱,穿刺成功率高,不易发生凝血,检验结果准确.结论 采用1 ml血气针接剪短的5.5号头皮针经小儿桡动脉采集血气分析,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改良塞丁格技术超声引导下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置管)术与传统PICC置管方法的效果。方法 60例行PICC置管的晚期恶性肿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肉眼直视下穿刺操作的方法置管,观察组采用经B超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穿刺置管技术,观察两组一次穿刺置管成功率、置管后导管脱出、出血和皮下淤血、静脉炎、血栓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一次穿刺置管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导管脱出、出血和皮下淤血、静脉炎、血栓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B超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PICC置管,成功率高,并发症少,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