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即刻种植同时使用生物活性玻璃的临床疗效。方法:19颗符合条件的上前牙行即刻种植术,采用钛芯羟基磷灰石二段式人工牙根,在种植体和拔牙窝间填塞生物活性玻璃,术后3~6个月行粘固式金,瓷冠修复,复查摄定位根尖片。结果:18颗成功,占94.74%,X线片显示术后3个月种植体和牙槽骨形成骨整合;失败1颗。结论:即刻种植时填塞生物活性玻璃可促进骨整合形成,是一种可行和有良好应用前景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肖阳  王凡 《系统医学》2022,(15):177-181
目的 探讨血液衍生物富血小板纤维蛋白(platelet rich fibrin,PRF)和浓缩生长因子(concentrated growth factor,CGF)在拔牙后牙槽窝中使用后对牙槽骨保存程度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12月—2021年3月在重庆市江津区中医院就诊的80例拔牙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0例。对照组牙槽窝不做处理,治疗组牙槽窝置入PRF和CGF。观察两组牙槽嵴宽度、高度变化,两组患者牙槽嵴骨量的变化、矿化骨部分填充量。结果 治疗组拔牙后30 d、拔牙后90 d牙槽嵴宽度(6.71±0.54)mm、(6.67±0.56)mm、高度(15.71±0.45)mm、(15.64±0.65)mm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565、20.148、16.665、24.649,P<0.001)。对照组拔牙后与术前牙槽嵴宽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50.362,P<0.001),治疗组拔牙后与术前牙槽嵴宽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849,P=0.162)。对照组拔牙后与术前牙槽嵴高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3.
胡杨  马莹  何惠宇 《中国临床康复》2011,(16):2905-2910
背景:拔牙后在牙槽窝内即刻植入成骨材料,如脱蛋白小牛骨、羟基磷灰石、硬组织代用品、人脱钙冻干骨等,可防止或延缓牙槽嵴在拔牙后的快速、持续吸收。目的:观察β-磷酸三钙支架材料即刻植入对剩余牙槽嵴保存的影响。方法:完整拔除18只新西兰大白兔双侧下颌中切牙,一侧牙槽窝内即刻植入β-磷酸三钙作为实验组,另一侧不处理作为对照组。术后4,8,12周测量剩余牙槽嵴长度、宽度、高度;甲苯胺蓝染色观察术区牙槽嵴愈合过程中的组织病理改变,X射线观察术区牙槽嵴骨密度改变,扫描电镜观测β-磷酸三钙与拔牙窝骨小梁的结合界面。结果与结论:术后8,12周时,实验组牙槽嵴高度、宽度及长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随着时间的延长,实验组拔牙窝内可见成骨细胞散在分布,新生骨小梁逐渐增多,血管网由稀疏变得丰富,新生骨与β-磷酸三钙结合日益紧密,并且β-磷酸三钙不断降解,与拔牙窝牙槽骨交界处有新生骨组织形成。说明β-磷酸三钙具有良好的骨传导特性及生物相容性,拔牙后即刻植入β-磷酸三钙材料可有效保存剩余牙槽嵴解剖形态,防止牙槽嵴的进一步吸收。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拔牙后应用异种脱细胞真皮基质对新鲜拔牙创面保持牙槽嵴高度的影响。方法选择需种植前拔除下颌第一磨牙或第二双尖牙的患者48例,共拔除后牙56颗(56颗拔牙窝)。将56颗拔牙窝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A组(30颗拔牙窝)和B组(26颗拔牙窝)。A组使用异种脱细胞真皮基质填充拔牙窝;B组不使用任何填充材料,直接使用无菌消毒棉球压迫拔牙窝创面止血。对2组患者拔牙后3个月拍摄X-RAY线片行牙槽骨高度测量。结果 A组治疗后牙槽骨高度明显高于B组(P〈0.05)。2组拔牙窝软组织无水肿,创口收缩,嵴顶与颊舌侧牙龈连续,牙龈呈粉红色,坚实。拔牙窝均愈合良好。结论拔牙后即刻用异种脱细胞真皮基质充填拔牙创面可以促进拔牙创面的愈合,且能减少牙槽骨的吸收,有利于后期的牙种植或义齿修复。  相似文献   

5.
背景:拔牙后在牙槽窝内即刻植入成骨材料,如脱蛋白小牛骨、羟基磷灰石、硬组织代用品、人脱钙冻干骨等,可防止或延缓牙槽嵴在拔牙后的快速、持续吸收。目的:观察β-磷酸三钙支架材料即刻植入对剩余牙槽嵴保存的影响。方法:完整拔除18只新西兰大白兔双侧下颌中切牙,一侧牙槽窝内即刻植入β-磷酸三钙作为实验组,另一侧不处理作为对照组。术后4,8,12周测量剩余牙槽嵴长度、宽度、高度;甲苯胺蓝染色观察术区牙槽嵴愈合过程中的组织病理改变,X射线观察术区牙槽嵴骨密度改变,扫描电镜观测β-磷酸三钙与拔牙窝骨小梁的结合界面。结果与结论:术后8,12周时,实验组牙槽嵴高度、宽度及长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随着时间的延长,实验组拔牙窝内可见成骨细胞散在分布,新生骨小梁逐渐增多,血管网由稀疏变得丰富,新生骨与β-磷酸三钙结合日益紧密,并且β-磷酸三钙不断降解,与拔牙窝牙槽骨交界处有新生骨组织形成。说明β-磷酸三钙具有良好的骨传导特性及生物相容性,拔牙后即刻植入β-磷酸三钙材料可有效保存剩余牙槽嵴解剖形态,防止牙槽嵴的进一步吸收。  相似文献   

6.
方利华  平金良  张青 《浙江临床医学》2009,11(12):1254-1256
目的了解兔牙在牙槽骨缺损修复区的正畸移动情况。方法选用20只新西兰大白兔,建立一侧下颌牙槽骨缺损模型,植入骨复合材料加Bio—gide膜,作为实验侧,另一侧为对照侧。8周后,用80g力牵引第1磨牙近中移动,12周后观察并比较两侧牙移动距离;摄X线片观察,制作组织学切片观察两侧第1磨牙近中侧破骨陷窝和远中侧成骨细胞计数。结果配对t检验比较两侧第1磨牙平均移动距离、破骨陷窝及成骨细胞计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X线片观察两侧第1磨牙根近中面(压力侧)和远中面(张力侧)均未发现骨质缺损,实验侧下颌骨缺损修复区新生骨的放射学特征与正常牙槽骨骨密度无明显区别。结论兔牙槽骨缺失修复8周后可以进行正畸牙移动,矫治力大小可与正常牙槽骨上的牙一致。  相似文献   

7.
背景:上颌后牙缺失后,部分病例出现上颌窦底剩余牙槽骨骨高度极端不足,如何做到简单、快捷、有效的进行种植修复是正在努力探索的课题,通过钛板或钛网固定种植体获得足够的初期稳定性,缩短治疗周期同时提高成功率是目前探索的方向之一.目的:探讨在上颌窦底剩余骨量极端不足(1~3 mm)时,上颌窦外提升同期牙种植术中应用钛网连接固定种植体增强种植体初期稳定性的可行性.方法:24例上颌后牙缺失患者,上颌窦底剩余牙槽骨量1~3 mm,进行上颌窦外提升术植骨,同期植入Straumann种植体63颗,术中采用钛网辅助增加种植体初期稳定性,术后6个月上部结构修复,随访30个月.结果与结论:术中种植体扭力均达到10 N·cm以上,与未连接钛网前术中种植体扭力值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6个月后种植体ISQ值为69.78±4.78;负载24个月时种植体末端骨厚度(2.53±0.36) mm,与刚植入时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种植体边缘骨吸收(1.07±0.40) mm;术中未发生上颌窦黏膜破裂,观察期内种植体稳固,种植体周围组织健康,没有脱落现象,上部结构修复后咀嚼功能恢复满意;X射线检查种植体与骨结合紧密,种植体周围未见骨低密度影,无上颌窦炎症影像;2例在上部结构修复完成后失访.结果表明上颌后牙缺失2个以上牙位,上颌窦底剩余骨高度在极度不足(1~3 mm)情况下,尽可能采用大直径的Straumann黏膜水平即刻种植体,同时采用钛网辅助增加初期稳定性,可以进行上颌窦外提升同期牙种植,获得理想的近期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8.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20):3834-3836
比较拔牙后即刻植入两种骨代用品同种异体骨(脱钙冻干骨)和羟基磷灰石生物陶瓷(天博)并覆盖胶原蛋白生物膜预防术后牙槽骨吸收,保持牙槽嵴丰满度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60例因牙周病变需要拔除磨牙的患者。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分别为空白对照组,观察组A为植入同种异体骨粉并覆盖生物膜,观察组B为植入天博骨粉并覆盖生物膜。1个月、6个月后复诊,摄CBCT检查,对牙槽窝的愈合,牙槽嵴高度宽度的及骨密度进行观察测量。结果:60例患者创口愈合良好。6个月后观察组牙槽骨垂直和水平吸收量显著低于空白对照组(P0.05)。观察组之间牙槽骨垂直和水平吸收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6月CBCT显示观察组新生骨密度与观察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采用拔牙窝植入骨代用品结合位点保存法能够有效的预防拔牙后牙槽骨的吸收,2种不同植骨材料在拔牙后位点保存术中均具有良好初期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9.
背景:目前大量的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已证实即刻种植和延期种植同样可获得成功的骨结合,但即刻种植是否能够减少或预防拔牙窝牙槽嵴的生理性骨吸收一直是学者们争论的焦点.目的:利用锥束CT测量评估上颌前牙区即刻种植的近期骨组织变化.方法:选取上颌前牙无法保留适合采取即刻种植的患者18例18颗患牙.于种植当天、6个月、1年行锥束CT检查,分别测量距离种植体肩台4,6,8mm处牙槽嵴唇侧骨壁的厚度,以及缺失牙牙槽嵴唇颊侧近、远中骨高度.结果与结论:种植后6个月,牙槽嵴唇颊侧骨板近、远中吸收高度分别为(1.83±0.05) mm和(1.50±0.04) mm,距离种植体肩台4,6,8 mm处牙槽嵴唇侧骨板吸收分别为(1.72±0.30) mm,(1.65±0.26) mm,(1.55±.25) mm;1年后牙槽嵴唇颊侧骨板近、远中吸收高度分别为(0.85±0.04) mm和(0.78±0.05) mm,距离种植体肩台4,6,8 mm处牙槽嵴唇侧水平吸收(0.52±0.20) mm,(0.45±0.16) mm,(0.32±0.15) mm.结果表明即刻种植后唇侧骨壁会发生水平向吸收,但是不影响种植体的骨结合,1年后骨组织吸收基本稳定.  相似文献   

10.
背景:建立合适的牙槽嵴缺损动物模型可为开展剩余牙槽嵴的保存、修复研究奠定基础。目的:建立兔下颌骨前牙区剩余牙槽嵴实验动物模型。方法:全麻下完整拔除18只新西兰大白兔双侧下颌中切牙建立兔下颌骨前牙区剩余牙槽嵴模型。术后4,8,12周,处死白兔,游标卡尺测量兔下颌剩余牙槽嵴的长度、宽度和高度,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拔牙窝的愈合程度,X射线摄片观察兔下颌拔牙创内骨小梁改建情况。结果与结论:随着手术时间的延长,牙槽嵴长度、宽度和高度均逐渐降低;拔牙窝内有成骨细胞散在分布,新生骨小梁和血管网逐渐形成,牙槽窝持续沉积新生骨组织,与周围牙槽骨界限不清,骨改建生成,拔牙创愈合。苏木精-伊红染色及X射线片均证实兔前牙区剩余牙槽嵴模型建立成功。  相似文献   

11.
胡杨  马莹  何惠宇 《中国临床康复》2011,(20):3653-3656
背景:建立合适的牙槽嵴缺损动物模型可为开展剩余牙槽嵴的保存、修复研究奠定基础。目的:建立兔下颌骨前牙区剩余牙槽嵴实验动物模型。方法:全麻下完整拔除18只新西兰大白兔双侧下颌中切牙建立兔下颌骨前牙区剩余牙槽嵴模型。术后4,8,12周,处死白兔,游标卡尺测量兔下颌剩余牙槽嵴的长度、宽度和高度,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拔牙窝的愈合程度,X射线摄片观察兔下颌拔牙创内骨小梁改建情况。结果与结论:随着手术时间的延长,牙槽嵴长度、宽度和高度均逐渐降低;拔牙窝内有成骨细胞散在分布,新生骨小梁和血管网逐渐形成,牙槽窝持续沉积新生骨组织,与周围牙槽骨界限不清,骨改建生成,拔牙创愈合。苏木精-伊红染色及X射线片均证实兔前牙区剩余牙槽嵴模型建立成功。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究位点保存技术联合微创拔牙对前后牙骨量维持情况的影响。方法 以2019年5月至2022年11月在广东省东莞市人民医院进行前后牙拔牙后的6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选取其中行位点保存技术联合微创拔牙的28例患者为观察组(共28颗患牙),行常规微创拔牙的32例患者为对照组(共35颗患牙)。收集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牙槽骨宽度/高度/骨密度变化情况,并对患者进行跟踪随访调查,对比两组二期种植效果。结果 拔牙6个月后,观察组患者颊侧/腭侧/近中/远中牙槽骨高度降低量小于对照组,根长1/4、1/2、3/4牙槽骨宽度降低量也小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拔牙后6个月的牙槽骨密度低于拔牙即刻时,同时,观察组患者治疗后6个月牙槽骨密度高于对照组(P<0.05)。二期种植后,观察组患者种植牙固位功能和咀嚼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前后牙种植修复行保存技术联合微创拔牙处理,可有效减少牙槽骨高度、宽度、密度降低量,有助于后期种植和修复。同时,可提高患者二期种植的咀嚼功能以及固位功能,远期优势显著。  相似文献   

13.
背景:仃限几法能够模拟骨外科手术方式,并对模型进行生物力学分析,是一种重要的生物力学分析方法。目的:探讨种植牵张器甫榉对种植牵张初期稳定性的影响。方法:建立不同直径种植体型牙槽嵴牵张器植入两种骨质类型下颌骨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骨牵张器界面的应力分布和输送骨段、牵张器的最大变形。结果与结论:骨质良好的牙槽嵴,过分扩人牵张器直径将导敛输送段骨应力增大;骨质较羞的萎缩牙槽嵴,增大牵张器直径有利于改善骨牵张器复合体的应力分布。结果提示牵张器直径对骨牵张器复合体的应力分布具有最要影响,临床应根据患者种植和牵张两方面的要求合理选择牵张器直径。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为临床应用膜诱导组织再生技术扩大牙种植适应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拔除狗前磨牙的同时,造成颊侧骨板缺损,即刻种植羟基磷灰石涂层钛种植体或纯钛种植体,并运用胶原膜覆盖颊侧种植体暴露面和骨面,现察种植体周骨组织再生情况。结果:经过一年的放射学和组织学观察,种植体周骨组织有不同程度的再生,大多数种植体稳固。结论:应用膜诱导组织再生技术扩大牙种植适应症乃是一种有良好应用前景的可行方法,但对相关因素的控制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15.
背景:各种原因导致的牙齿拔除后都会造成剩余牙槽嵴的吸收,导致颌骨骨量不足,不利于患者后期接受义齿和种植牙的修复治疗.目的:通过建立大鼠拔牙后剩余牙槽嵴模型,观察纳米晶胶原基骨/活性肽 P17-骨形态发生蛋白2对拔牙窝修复及牙槽嵴吸收的影响.方法:将36只健康 SD 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对照组和单纯材料组,均拔除右侧下颌中切牙,实验组在拔牙窝内即刻植入纳米晶胶原基骨/活性肽 P17-骨形态发生蛋白2材料,对照组在拔牙窝内植入纳米晶胶原基骨/骨形态发生蛋白2材料,单纯材料组在拔牙窝内植入纳米晶胶原基骨材料.结果与结论:①牙槽嵴的相对长度:术后2,4,8周,实验组与对照组均大于单纯材料组(P 〈0.05),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0.05).②组织学观察结果:术后2,4,8周,实验组与对照组新生血管和新骨形成的速度和质量均优于单纯材料组.③新生骨面积占骨缺损面积的百分比:术后2,4,8周,各组随时间增长不断增加,实验组与对照组大于单纯材料组(P 〈0.05),对照组大于实验组.表明纳米晶胶原基骨/活性肽 P17-骨形态发生蛋白2具有良好的骨诱导能力,拔牙后即刻植入可促进拔牙创的愈合,延缓剩余牙槽嵴的吸收.  相似文献   

16.
背景:影像学检查可及时了解牙种植位置信息,但目前常用的数字化颌骨曲面断层对判定骨的高度和宽度存在误差。目的:比较数字化曲面断层与锥体束CT在牙种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要求行种植治疗修复缺失牙,牙周状况良好,符合种植术适应证的患者53例(65颗),种植前以一直径为3mm的钢球为标记物置于患者待种植区,锥体束CT及普通数字化曲面断层分别测量三维重建图像及曲面断层片中标记物的直径,并与真实值进行比较,分析二者骨整合检出率差异。结果与结论:相比于数字化曲面断层,口腔种植前锥体束CT测量的小钢球直径与真实值差异较小(P〈0.01)。种植后3个月,锥体束CT和普通数字化曲面断层得出的未发生骨结合的检出率接近(P〉0.05)。说明与普通数字化曲面断层相比,锥体束CT可以更准确的评估种植前牙槽骨的骨量,并可在种植后检查中更清晰的反映种植体周围骨质情况。  相似文献   

17.
背景:在微型钛钉种植体支抗压低上前牙过程中,骨保护素可否发挥抑制骨吸收的作用,尚不十分清楚。目的:观察微型钛钉种植体支抗压低犬上前牙过程中牙周组织骨保护素的表达变化。方法:9只犬分为5组,对照组未加正畸装置,于实验开始时处死;其余各组在上颌两侧第二切牙和第三切牙牙根之间唇侧的牙槽间隔处植入微型钛钉种植体作为支抗,每侧施加100g的牵引力压低上颌两侧第一和第二切牙,分别于加力后1,2,4,12周(主动加力4周,撤力后保持8周)处死。选择一侧第一和第二切牙连同牙龈、牙槽骨完整切取,进行牙周组织内骨保护素的免疫组化染色。结果与结论:牙周组织中骨保护素的表达在加力1周后开始增加,2周达最高峰,其后开始下降,4周后回落接近正常水平。12周后(撤力8周后),骨保护素阳性细胞数量少量回升,统计结果显示与加力4周后以及未加力时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提示微型钛钉种植体支抗压低犬上前牙过程中,骨保护素参与了牙周组织的改建,并随时间的改变,呈动态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18.
背景:珊瑚羟基磷灰石作为骨移植物的优点主要有安全性、生物相容性和骨传导性,所以对于许多临床适应证它可以作为一个替代骨的生物材料。 目的:观察应用珊瑚羟基磷灰石于上颌切牙拔出后的牙槽窝后,对牙槽嵴的保持结果。 方法:将11例患者的17个因创伤不可保存的上颌切牙拔除,拔除后即刻将珊瑚羟基磷灰石植入拔牙窝。植入后3个月对患者进行临床观察和口腔全景X射线片检测。 结果与结论:所有患者均无不良反应和体征。X射线研究发现珊瑚羟基磷灰石植入后3,6个月后在植入区有新骨形成,与周围的骨组织无明显界限,且保持了牙槽骨的高度。说明珊瑚羟基磷灰石可以有效保持脊拔牙后牙槽骨的高度,并能促进新骨形成。  相似文献   

19.
背景:拔牙窝的新骨形成与骨量保持受体内外多种因素调控,神经系统通过介导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调节骨代谢。目的:观察神经支配对拔牙窝骨愈合的调节作用,探讨神经支配与拔牙窝骨愈合的相互关系。方法:切除犬一侧下牙槽神经建立失神经支配动物模型,以未切除侧为对照,拔除失神经支配侧和正常侧前磨牙,放射影像学方法检测术后2,4,8,12周拔牙窝新骨形成和骨量保持。结果与结论:失神经支配组拔牙窝骨缺损区牙槽嵴高度、宽度和CT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实验组拔牙窝唇颊侧牙槽嵴高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或0.01),舌侧牙槽嵴高度差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或0.01)。提示失下牙槽神经支配影响拔牙窝的新骨形成及骨量保持,二者之间存在密切相关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应用^99Tom—MDP放射性骨显像评价重组人骨形成蛋白-2(rhBMP-2)与珊瑚人工骨在体外复合后植入狗缺损牙槽骨中后的成骨效应。方法拔除12只成年狗两侧上颌第二及第三切牙,并去除牙槽窝之间的牙槽间隔,一侧随即植入复合骨,对侧植入珊瑚骨作为对照。并于分别于植入后4、8、12周后取材,采用组织学观察、图像分析和^99Tom—MDP核素骨显像等方法比较两种类型的骨移植材料在牙槽窝中的骨修复能力。结果复合骨植入牙槽骨后,材料被逐渐降解吸收,新骨不断生成,12周后,植入材料完全被成熟的骨组织取代;图像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时间复合骨组新骨形成的比值显著高于单纯珊瑚骨组(P〈0.05);4周和8周复合骨组核素浓聚程度高于珊瑚骨组,12周两组核素浓聚程度差异不明显。结论^99Tom—MDP放射性骨显像能早期判断移植骨的成活情况及成骨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