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摘要】 目的 探讨左心耳形态对心房颤动(房颤)导管消融术后复发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在河南省胸科医院和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首次行房颤射频消融的患者44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随访结果分为房颤复发组和未复发组。术前所有患者均接受左房肺静脉血管成像或食道彩超检查,根据检查结果将左心耳形态分为鸡翅形、风向标型、仙人掌型、菜花型。术后随访18个月,以消融术后复发为结局,分析左心耳形态对房颤复发的影响。结果 阵发性房颤57例(22.80%)复发,持续性房颤78例(41.05%)复发,持续性房颤患者复发率明显大于阵发性心房颤动;复发组患者左房前后径、左心房体积、左心耳体积均大于未复发组;左心耳形态学特征中,鸡翅型房颤复发率最高(37.26%),风向标型复发率最低(21.59%)(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左心耳体积、持续性房颤及鸡翅型左心耳形态是房颤复发的危险因素(P<0.05),OR( 95% CI) 分别为1.348(1.009~1.801)、1.980(1.343~2.919)、1.687(1.021~2.786)。此外,服用ACEI/ARB类药物也有助于减少房颤复发。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房颤消融术后左心耳形态累计复发率依次为鸡翅型>仙人掌型>菜花型>风向标型(χ2=9.302,P=0.026)。结论 左心耳形态学特征与房颤射频消融术后复发风险相关,ACEI/ARB类药物有助于降低房颤消融术后复发。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究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左心耳形态与其机械功能的关系.方法 选择非瓣膜病房颤患者81例,通过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TA)获得图像,行三维重建获得左心耳形态,根据形态分为鸡翅型和非鸡翅型.同时行经食道超声心动图检查测定左心耳流速,分析左心耳形态与左心耳流速的关系.结果 非鸡翅型左心耳流速低于鸡翅型(36...  相似文献   

3.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临床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房颤患者缺血性脑卒中的风险较非房颤患者明显增高,而其血栓主要来源于左心耳(LAA)。长期以来,非瓣膜性房颤患者的抗凝原则主要依据CHA2DS2-VASC评分,但是对于中低危患者存在局限性。随着医学影像学的发展,学者们发现左心耳形态结构特征和功能参数与血栓形成有关,可潜在地用于预测房颤脑卒中的发生。故本文拟对此进行综述,以期为下一步研究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4.
患者女性,75岁。诊断持续性心房颤动,高血压病2级,心脏扩大,心功能Ⅱ级,冠心病,腔隙性脑梗死。具有左心耳封堵的适应证。在食管超声及X线下尝试使用直径33mm,Watchman封堵器封闭左心耳,因左心耳形态呈双叶状,心耳主干长度不足以锚定封堵器,致封堵失败,后改为30,24mm的封堵器封闭仍未成功。出院3周后行环肺静脉消融心房颤动,术后转为窦性心律。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究左心耳分叶数、形态、功能等因素与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脑卒中发生之间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例行左心耳封堵术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根据既往有无心源性卒中病史,将患者分为脑卒中组(67例)和非脑卒中组(134例).按规范采集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CT血管造影(CTA)和术中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  相似文献   

6.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常见的心律失常,其发病率随年龄增加而升高,是血栓栓塞的危险因素之一〔1〕。虽然华法林能降低血栓栓塞危险,但由于药物本身的局限,使得华法林在临床中远未充分应用。左心耳是血栓形成的重要场所〔2〕,对于存在抗血栓禁忌或出血风险大于临床效益的患者,左心耳封闭术可能是一个选择。本文将对目前左心耳封闭术方法作一综述。1左心耳封闭术的历史去掉或闭塞左心耳以降低房颤患者脑卒中危险的设想可以追溯到19世纪30年代,当时外科医生在二尖瓣手术过程中切除或闭塞左心耳,不同的是现在房颤常见原因是非风湿性,而当时是二尖…  相似文献   

7.
心房颤动患者发生卒中的血栓来源,一是左心耳,二是动脉性疾病,如主动脉弓、颈动脉或颅内动脉疾病等。而大部分心房颤动卒中均与左房血栓有关,90%的非瓣膜性心房颤动颅内血栓来源于左心耳。目前,左心耳封堵术是预防左心耳血栓形成及脱落栓塞的重要治疗手段,因此认识左心耳结构及功能、左心耳与心房颤动卒中的关系、左心耳封堵术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至关重要。本文将对左心耳相关问题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8.
背景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日益加速,老年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VAF)患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血栓栓塞是其主要并发症,而左心耳是NVAF患者血栓形成的主要部位.因此,探索左心耳血栓形成的发生机制对早期预测血栓栓塞事件发生风险、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目的 分析血小板形态参数、左心耳血流动力学参数与老年NVAF患者左心耳血栓...  相似文献   

9.
目的:采用256层螺旋CT定量评价左心耳解剖结构与心房颤动(房颤)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关系。方法:研究纳入83例首次进行射频消融术的房颤患者,平均年龄(60.36±10.11)岁,男性49例(59.04%)。所有患者术前均行256层螺旋CT检查,测量左心房体积、左心耳体积、左心耳开口周长、短径、长径、深径并收集患者临床资料。83例房颤患者行射频消融术后中位随访时间19(4~24)个月,27例(32.53%)患者复发。根据有无复发分为复发组(n=27例)和未复发组(n=56例)。结果:对8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复发组持续性房颤患者及心力衰竭(心衰)患者较未复发组比例更高,CHA2DS2-VASc评分更高(P均<0.05);对左心耳解剖结构分析,左心房体积、左心耳体积、左心耳开口周长、短径、长径、深径,复发组均大于未复发组(P均<0.05);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显示较大的左心耳体积是房颤复发的独立预测因子(HR=1.160,95%CI:1.095~1.229,P<0.001);左心耳体积>9.25 ml对射频消融术后复发具有一定预测价值,敏感度85.2%、特异度67.9%、AUC 0.82,房颤复发率较高(P<0.00l)。结论:房颤会造成心脏结构重构,左心耳各解剖径线明显增大可能是房颤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原因,并且发现左心耳体积增大是房颤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独立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0.

左心耳 (LAA) 为延续于左心房的一盲端结构,具有特殊的胚胎起源、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在心血管疾病中, LAA 是血栓形成的主要部位,增大脑卒中风险 ;而近来研究发现 LAA 也是不容忽视的房性心律失常的触发点。因 此,早期发现 LAA 结构和功能异常对疾病的治疗和预后具有重要的意义。影像学评估 LAA 结构功能和血流动力 学改变具有明显的优势。目前,经食管超声心动图 (TEE) 是评估 LAA 的首选方法,能清晰显示 LAA 的形态结构 和血栓,尤其是三维超声可立体直观地从任意角度和平面观察 LAA,较二维超声提供更多的信息。心脏多排螺旋 CT(MDCT) 和心脏核磁共振 (CMR) 亦可无创准确地显示 LAA 的解剖细节,提供较高分辨率的图像,为临床诊断和 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经皮左心耳封堵术已成为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卒中预防的重要非药物干预措施.经皮左心耳封堵旨在在不增加出血风险的情况下降低血栓栓塞风险,这是出血高风险患者的关键治疗策略.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经皮左心耳封堵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不断得到验证,越来越多的患者正在接受这项治疗.本文对经皮左心耳封堵的现状做一述评.  相似文献   

12.
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简称房颤,是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随着人口的普遍老龄化,人群中房颤患病率呈显著上升趋势。预计到2050年房颤患病人口将在目前患病人数水平上增加一倍。而对于房颤患者,卒中的预防是房颤治疗的首要目标。据统计,房颤患者发生卒中的风险约为窦性心律失常人群的5倍。目前,对于房颤患者的卒中治疗预防主要是应用口服抗凝药物。最新研究表明,左心耳封堵术对于房颤患者的卒中预防有着显著疗效。本文将综述左心耳封堵术对于房颤患者防治卒中的作用,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心房颤动是最常见的快速性心律失常.研究表明部分心房颤动消融术后复发与左心耳有关,左心耳电隔离是治疗此类心房颤动的有效方法.现就左心耳的解剖、功能、机制、左心耳电隔离等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 探讨阵发性心房颤动(paroxysmal atrial fibrillation,PAF)患者左心耳血栓形成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2017年至2019年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拟行导管消融术的PAF患者560例,根据经食管超声心动图结果分为左心耳血栓组(27例)和无血栓组(533例).对两组患者临床特征、经胸和...  相似文献   

16.
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发病率近2%[1]。流行病学资料显示,美国目前AF患者达266万,预计至2050年增加5倍,我国一般人群的发病率为0.77%[2]。AF主要危害之一是动脉系统血栓栓塞,其导致卒中的危险随年龄增长显著升高,在50~59岁人群中仅为1.5%,而80~89岁人群可高达23.5%[3]。临床研  相似文献   

17.
成为公共健康沉重负担的心房颤动和相关的血栓栓塞性脑卒中事件仍在以惊人的速度增长。心房颤动导致脑卒中的风险增加了5倍..因此,预防脑卒中的心房颤动管理仍然是最关键的一方面。现在公认的重点预防措施就是规范抗凝,包括已使用很广泛的华法林和现在出现的新抗凝药如利伐沙班等。而且抗凝药的使用已有据可查。由于左心耳在心房鲡动血栓的发生中起关键作用,所以有目的性地去除或结扎左心耳来预防发生脑卒中就成了一种可替代的治疗方法,尤其是适用于那些不适合口服抗凝药的患者,,现就左心耳预测心房颤动发生脑卒中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18.
在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患者中,绝大多数血栓形成在左心耳(LAA)。复杂的LAA结构与LAA血栓形成密切相关,独立于临床危险因素和血流粘滞情况。LAA结构可能是房颤患者LAA血栓形成的一个先天性危险因素。理解LAA形态的知识,在临床有争议的患者中做出临床决策可能有帮助。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CARTO-3三维重建在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左心耳解剖形态评价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2014年8月至2015年9月89例接受射频消融术的房颤患者,所有患者进行64排螺旋CT增强扫描,应用CARTO-3对左心房、左心耳、肺静脉进行三维重建,测量左心耳口横径、左心耳深度以及左心耳口至左上肺静脉的距离等参数,对左心耳解剖形态进行相关分型。结果:运用CARTO-3三维重建技术,患者左心耳口形态分型:椭圆形76例(85.4%),足形6例(6.7%),类圆形4例(4.5%),水滴形3例(3.4%);左心耳形态分型:鸡翅型37例(41.6%),菜花型32例(36.0%),仙人掌型10例(11.2%),风向标型10例(11.2%);左心耳口平均最大横径为(30.1±6.7)mm,左心耳平均深度为(38.3±9.3)mm,左心耳口至左上肺静脉的平均距离仅为(5.9±3.9)mm。结论:CARTO-3三维重建可对左心耳及其相邻结构提供直观的解剖参考,并可定量评价左心耳解剖参数,对左心耳封堵术具有较好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正>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上常见的心律失常。据国外报道,成人房颤的患病率在2%~4%之间。对我国30~85岁人群的流行病学调查提示:房颤患病率为0.65%,在年龄>80岁人群中高达7.5%[1]。随着人均寿命的延长及对房颤检测的加强,预计未来患病率将持续增长。房颤明显增加缺血性卒中以及动脉栓塞的风险。20%~30%的房颤患者会发生缺血性卒中,其风险是非房颤患者的4~5倍。口服抗凝治疗是预防房颤患者缺血性卒中的基础。国内应用的抗凝药物主要包括维生素K拮抗剂(华法林)以及新型/直接口服抗凝药(novel/new oral anticoagulant,NOAC/direct oral anticoagulant,DOAC)。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