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近年来,种植义齿已逐渐成为失牙患者进行义齿修复的首要选择,获得良好种植修复的前提是要有充足的骨量。但牙齿拔除后牙槽骨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吸收,导致牙槽骨的形态发生改变,这些变化会对治疗计划、种植体定位、美观效果和骨结合均产生不利的影响[1]。为减少拔牙后牙槽骨吸收,位点保存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中,如自体骨移植[2]、拔牙窝中置入Bio-oss胶原蛋白[3]、使用其他骨替代材料[4]、软组织移植[5]等。这些技术能在不同程度上减轻牙槽骨的吸收或修复骨缺损,但因各自的缺点如开辟第二术区、价格昂贵、免疫排斥等,不能完全满足临床需求。因此,如何有效地减少拔牙后牙槽骨的吸收仍是临床面临的一大问题。  相似文献   

2.
目的:在自体骨移植、引导骨再生实现骨增量的基础上,通过种植方法对外胚层发育不全综合征导致的牙列缺损进行修复。方法:对1例牙槽骨重度萎缩的外胚层发育不全综合征患者,先后通过自体髂骨游离移植、引导骨再生技术,使患者牙槽骨实现宽度、高度上的增量和上下颌牙槽骨空间位置的改善,然后在上下颌骨牙槽骨分别植入5枚、4枚种植体,最后采用种植固定桥修复方法恢复患者牙列缺损。结果 :通过自体髂骨游离移植和引导骨再生技术,患者上下颌牙槽骨在高度和宽度的增量能满足种植体植入需要,同时唇舌向位置关系得到改善,种植体支持的上下颌固定桥修复体较理想地恢复了患者牙列的完整性,咬合关系良好。结论:对牙槽骨重度萎缩的外胚层发育不全综合征患者,综合应用自体骨移植、引导骨再生等技术,能解决患者种植修复过程中牙槽骨量严重不足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正>上颌后牙区拔牙后牙槽骨吸收和上颌窦气化等一系列生理变化常导致拟种植位点上颌窦底剩余骨高度不足,这为种植体植入带来了挑战[1]。根据上颌窦解剖形态、手术风险等因素可选择侧壁开窗、经牙槽嵴顶等不同术式进行上颌窦底提升。然而,单纯进行上颌窦底提升无法修复牙槽骨宽度、垂直向高度和患者的咬合关系,引起一系列生物及机械并发症。血浆基质制品是一类抽取患者自体血液、经水平离心获得的产物,将血浆基质与颗粒状植骨材料混合能够制备血浆基质骨块[2]。  相似文献   

4.
<正>牙槽突裂是先天性的颌面部畸形,常与唇腭裂伴发。植骨是恢复上颌骨连续性的有效方法,也是唇腭裂序列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宽大的裂隙移植成功率低[1-2],常需在植骨前行正畸或截骨牵张以缩窄裂隙[3-4]。然而当前颌骨与后方上颌骨落差较大时,常规手段难以处理。本文报告1例双侧重度牙槽突裂患儿,正畸扩弓失败,两侧上颌后缩且与前颌骨段落差大,牙弓狭窄的病例,采取经缝牵引成骨治疗,使两侧上颌骨向前外侧移位,排齐上颌骨段并缩窄牙槽突裂,治疗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正>牙列缺失是常见的口腔疾病,全口义齿修复存在固位不良、异物感强、咀嚼功能弱等问题[1],不能达到理想的修复效果,越来越多的患者选择种植义齿修复,可有效地提高义齿的固位力及咀嚼效率。但无牙颌患者口内情况通常比较复杂,可用骨量严重不足,没有咬合关系,缺乏稳定的解剖学标志来准确预测种植体的位置[2],如何提高精确度、保证修复效果、最大限度利用现有牙槽骨是口腔医生面临的难题。  相似文献   

6.
<正>理想的骨移植材料需具备三个特性:骨传导性、成骨性和骨诱导性,目前自体骨仍是传统意义上骨移植材料的“金标准”[1]。除了这三种特性外,自体骨组织还具有容易被忽视的第四种特性—旁分泌性[2]。通过旁分泌作用,移植的自体骨组织将各种细胞因子、生长因子释放到缺损区的周围环境中,促进缺损区的组织再生。有学者研究发现,自体骨移植物可通过旁分泌作用[3]将生长因子释放到培养基中,得到骨条件培养基(bone-conditioned medium,BCM),这种培养基的上清液可能是促进骨再生自体生长因子的新来源。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自体骨柱用于前牙美学区早期种植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于大连市口腔医院种植科就诊的单侧上颌前牙缺失伴水平骨量不足,需行引导骨再生术(guided bone regeneration,GBR)的单颗牙种植修复治疗患者55例。将患者分为对照组(14例)、自体骨柱组(24例)及自体骨屑组(17例),在早期种植同期分别采用Bio-Oss?骨粉、自体骨柱结合Bio-Oss?骨粉、自体骨屑结合Bio-Oss?骨粉行GBR。记录3组患者种植体存留率及并发症;分别于GBR当天及GBR后第15个月测量种植体颈部肩台至唇侧骨壁的宽度、种植体表面1/2处至唇侧骨壁宽度、种植体唇侧颈部(肩台)边缘至唇侧牙槽骨顶点(唇侧骨壁冠方最高点)的高度,并计算唇侧骨壁吸收量;测量3组患者GBR后当天骨增量体积及GBR后第15个月骨吸收量体积;于GBR后第15个月测量植骨区域近远中邻牙的牙髓活力;于永久修复后当天(骨愈合后第6个月)及GBR后第15个月评估3组患者粉白美学指数。结果 3组患者种植体均正常行使功能,存留率为...  相似文献   

8.
第一卷:《美学区种植治疗一单颗牙缺失的种植修复》 在所有的口腔种植文献中,本书是惟一的一部以临床证据为依据、全面论述美学区单颗牙缺失种植的临床专著。本书提出并详细论述了美学区种植的治疗原则、十二项风险因素与控制原则、标准的种植外科与种植修复的临床操作程序、引导骨再生以及骨和软组织增量的原则与技术、  相似文献   

9.
美学区种植常需联合应用骨增量手术,以获得充足的种植体周骨量,同时形成良好的轮廓外形并为软组织美学提供基础。引导骨再生(guided bone regeneration,GBR)是最常用的美学区骨增量技术,其临床疗效确定。大量文献讨论了影响GBR术后效果的临床因素,包括患者相关因素及手术相关因素。本文聚焦于患者相关的局部因素,在牙槽骨解剖特征这一范畴内回顾相关文献证据,分别从骨缺损形态、种植位点初始骨量、种植位点牙槽骨血供,以及即刻种植拔牙窝特征等几方面总结了这些因素与GBR术后效果之间的关系,以期为美学区骨缺损患者的治疗方案设计、GBR骨增量的预后判断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0.
<正>全牙列固定种植修复是为无牙颌或牙列大部分缺失患者修复治疗的新技术,此技术将4-6颗种植体分布在整个牙弓,并采用临时修复实现即刻负荷。大量研究证明这种修复方式安全可靠,即美观又可有效减少牙槽骨吸收,并且相比传统的可摘局部义齿,更大程度上帮助患者恢复咀嚼功能,咬合功能与天然牙列相似[1, 2],而且大大缩短了缺牙和治疗周期,提高了患者满意度,并且成功率很高[3]。但全牙列的即刻种植和即刻修复从方案设计、手术实施、到修复操作都相对复杂,  相似文献   

11.
编者按:本刊特邀美国德克萨斯健康研究中心牙学院Bing-Yan Wang副教授介绍1例在上颌前牙牙槽骨严重缺损区实现骨增量的病例。在拔牙同期用异体骨和Bio-Mend延展膜进行引导骨再生术后未获得满意骨量的情况下,无法进行种植手术,术者用钛网结合异体骨移植材料和人骨形成蛋白在种植体植入前修复上前牙区部分牙缺失部位的牙槽骨缺损,最终获得成功。通过这种方法扩大了在上前牙牙槽骨严重骨缺损区种植的适应证,为患者提供了除自体骨移植以外的另一个选择。  相似文献   

12.
个别牙长期缺失会导致缺牙区牙槽骨丧失,引导骨再生术(GBR)是骨增量的一种方法,临床应用广泛,一定程度上拓宽了正畸治疗的适应证.本文报告1例正畸治疗结合GBR关闭上颌中切牙缺失间隙的成年患者病例,为今后临床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随着口腔种植技术的快速发展,种植修复已逐渐成为牙列缺损和牙列缺失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案。种植区牙槽骨骨量充足是种植修复成功的前提条件及关键因素。然而,临床上种植区牙槽骨骨量不足十分常见,影响种植修复体的功能发挥、美学效果及远期疗效。口腔植骨材料配合骨增量手术是目前临床常用重建缺失骨组织,使其骨量满足种植要求的方法之一。口腔植骨材料的自身特性如生物相容性、骨传导、骨诱导及骨生成等性能对植骨成功率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该文从植骨材料的性能、分类及临床运用三个方面重点介绍口腔种植成骨材料的研究现状及最新进展,以期为成骨材料的临床选择及种植修复成功率的提高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价上颌前牙区牙槽骨吸收的患者应用骨挤压联合骨引导再生术行种植体植入的临床效果。方法 16例上前牙单牙缺失伴牙槽骨萎缩的患者,应用骨挤压联合骨引导再生术植入16颗种植体,术后6个月暴露种植体,最终完成烤瓷冠修复。结果 术后无明显并发症发生,修复完成后观察7~26个月,种植体行使功能良好,无种植体丧失。结论 对上颌前牙区牙槽骨吸收的患者,应用骨挤压联合骨引导再生术行种植体植入,可改善牙槽骨质,保存骨量,临床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5.
目前口腔种植修复技术在临床快速普及,越来越多的医师和患者接受这种修复方法。从种植适应证上讲,缺牙区牙槽骨量是决定种植成功以及美学修复的关键因素。另一方面,由于牙周疾病、外伤、拔牙时操作不当、义齿不适、长期牙缺失以及颌骨因病变被切除等原因可造成不同程度的牙槽骨甚至颌骨的缺损。特别是因为牙周疾病和外伤造成的牙槽骨缺损在临床较常见,从而对于种植修复影响较大。如未解决骨量不足的问题,种植修复的适应证就会减少。现在临床常用的骨增量方法是:骨再生(GBR):该方法机理是利用生物屏障膜覆盖骨缺损区域和放入该区域的植骨材料,从而阻断纤维组织向骨缺损区生长,为骨组织的生长创造适合的空间。该方法的优点是操作简单,结果可预期。缺点是不适用与骨缺损量大的区域。即利用自体骨块移植到骨缺损区域,增加骨量。优点是可用骨量大,塑形好。缺点是有二次创伤(取骨),风险较大。基本方法是利用牵引器牵引牙槽突向咬合面延长,从而增加牙槽骨的高度。优点是在牵引牙槽骨的同时可使软组织同步增加,同时骨增量较大。缺点是技术复杂,费用较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应用锥形束CT(cone beam CT,CBCT)研究骨性Ⅲ类错患者牙位、性别及颈椎骨龄对牙槽骨骨开裂及骨开窗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8—2021年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正畸二科及第一门诊就诊的骨性Ⅲ类错患者78例。头颅定位仪拍摄头颅侧位片确定患者的颈椎骨龄;再分析CBCT及三维重建图像,比较不同牙位及不同性别、颈椎骨龄患者的牙槽骨骨开裂及骨开窗发生率的差异。结果 72例(92.31%,72/78)患者牙槽骨出现骨缺损,骨开裂发生率92.31%(72/78),骨开窗发生率11.54%(9/78);502颗(24.44%,502/2054)牙齿牙槽骨出现骨缺损,其中489颗(97.41%,489/502)出现骨开裂,13颗(2.59%,13/502)出现骨开窗;下颌骨开裂发生率高于上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4.515,P <0.001);且上下颌不同牙位骨开裂及骨开窗发生率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1);男性患者牙槽骨骨开裂发生率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63,P=0.019);...  相似文献   

17.
<正>牙周组织包括牙龈、牙周膜、牙槽骨和牙骨质。牙周疾病是特指只发生在牙周组织上的各种疾病。目前发现牙周炎成为牙脱落的首要因素[1],缺失牙齿越多,与口腔相关生活质量也就相应下降[2]。近期有学者通过孟德尔随机化研究法还发现牙周疾病可能增加患者对新型冠状病毒的易感性及其严重性[3]。由此可见,牙周组织的健康对于全身健康及其疾病预防的重要性。因此了解影响牙周组织健康及疾病的具体机制显得至关重要。缝隙连接蛋白(connexins,Cx)参与各组织细胞间连接,与细胞营养代谢、增殖分化、组织修复以及炎症反应相关[4]。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上颌前牙区骨挤压联合骨引导再生同期种植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4例上前牙缺失、牙槽骨厚度为3mm-4mm的患者,联合采用骨挤压、骨引导再生技术,植入Frialit-2种植体17颗,于植入后6个月行二期手术,同时测量牙槽嵴顶增宽的厚度,最终完成烤瓷冠修复.结果:本组共17颗种植体,术后均无明显并发症发生,牙槽嵴顶增宽的厚度平均为2.8mm±0.6 mm,修复完成后观察12-20个月,种植体行使功能良好,无一种植体松动或脱落.结论:对于上颌前牙区牙槽骨吸收的患者,采用骨挤压联合骨引导再生术后行种植体植入,可改善牙槽骨质量,获得满意的近期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9.
《口腔医学研究》2010,26(1):110-110
第一卷:《美学区种植治疗一单颗牙缺失的种植修复》在所有的口腔种植文献中,本书是惟一的一部以临床证据为依据、全面论述美学区单颗牙缺失种植的临床专著。本书提出并详细论述了美学区种植的治疗原则、十二项风险因素与控制原则、标准的种植外科与种植修复的临床操作程序、引导骨再生以及骨和软组织增量的原则与技术、种植美学并发症的病因及处理等重要方面。本书以819幅图片、16个表格、19个完整病例,全面展现了美学区单颗牙种植的临床过程、设计原则、治疗程序、操作技术和完美的治疗效果、并发症处理,是口腔医学和牙种植学的经典之作。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估引导骨再生技术(GBR)在上前牙不同类型骨缺损种植修复中的效果。方法:对35例上前牙牙槽骨缺损种植的患者采用GBR技术进行骨增量,其中29例种植体周围骨缺损患者仅采用GBR技术,在植体植入骨床后,同期植入Bio~oss人工骨粉,表面盖Bio~gide可吸收性胶原膜;6例牙槽骨缺损患者采用移植自体块状骨联合Bio~oss人工骨粉,盖Bio~gide可吸收性胶原膜,5~6个月后行Ⅱ期种植体植入术。结果:所有患者在植体植入术后6~12个月临床观察种植体与骨结合良好,软组织形态与周围组织一致,行冠或桥修复,修复后12个月随诊复查无种植体失败。结论:引导骨再生技术皆能有效地对上前牙不同类型骨缺损进行骨增量,符合美学种植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