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尿路上皮癌(urothelial carcinoma,UC)是泌尿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主要发生在膀胱、前列腺、输尿管、肾盂、肾盏等部位。其中膀胱最常见,肾实质浸润为主的尿路上皮癌临床罕见[1],且与肾肿瘤、炎症占位鉴别困难,易出现诊治的贻误。本例肾实质浸润型尿路上皮癌患者发病后即出现皮下、肺部多发转移,靶向联合化疗取得较好的疗效,现将诊治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蛋白磷酸酶2A癌性抑制因子(cancerous inhibitor of protein phosphatase 2A,CIP2A)在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探讨其成为膀胱尿路上皮癌预后指标的可行性.方法 应用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CIP2A mRNA和蛋白在25例膀胱尿路上皮癌和对应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应用组织芯片技术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CIP2A在117例膀胱尿路上皮癌和30例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分析CIP2A与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之间的关系.结果 CIP2A mRNA和蛋白在25例配对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癌旁组织.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发现,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中CIP2A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为76.9%(90/117),明显高于癌旁组织的6.7% (2/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CIP2A表达与肿瘤病理分级(P<0.001)、临床分期(P<0.001)、肿瘤大小(P=0.002)和淋巴结转移(P=0.046)有关,但与年龄、性别及肿瘤数目无关(P>0.05).KaplanMeier单因素分析显示,CIP2A蛋白高表达是总体生存率和无复发生存率的影响因素(P<0.001).Cox多因素风险比例模型显示,与总生存率相关的独立预后因素为临床分期、肿瘤病理分级和CIP2A表达,与无复发生存率相关的独立预后因素亦为临床分期、肿瘤病理分级和CIP2A表达.结论 CIP2A蛋白在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中高表达,可能与膀胱尿路上皮癌的进展有关,其表达状态是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独立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检测核仁和纺锤体相关蛋白1(NUSAP1)在膀胱尿路上皮癌中的表达及对预后评估的价值。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NUSAP1在84例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及10例正常膀胱上皮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采用Western blot检测NUSAP1蛋白在T24和SV-HUC-1细胞系中的表达;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评价NUSAP1在膀胱尿路上皮癌中的预后价值。结果: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NUSAP1在膀胱尿路上皮癌中的阳性表达率为72.62%,在正常膀胱上皮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1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USAP1在膀胱尿路上皮癌中的高表达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数目均无关(P>0.05),而与肿瘤复发、病理分级、临床分期、转移有关(P<0.05)。NUSAP1蛋白在T24细胞系中的表达明显高于SV-HUC-1细胞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USAP1表达、临床分期和转移均为膀胱尿路上皮癌的独立预测因素。此外,Kaplan-Meier曲线表明,NUSAP1阳性表达的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无进展生存时间(PFS)明显少于NUSAP1阴性表达者。结论:NUSAP1在膀胱尿路上皮癌中呈现高表达,且与肿瘤复发、病理分级、临床分期、转移有关,NUSAP1是膀胱尿路上皮癌独立危险因素,其高表达提示预后较差,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4.
膀胱癌是泌尿系统常见的肿瘤,其中90%以上的膀胱癌病理类型为尿路上皮癌,按照肿瘤浸润深度可分为非肌层浸润性尿路上皮癌(Non muscle invasive bladder cancer, NMIBC)和肌层浸润性尿路上皮癌。NMIBC主要是指肿瘤侵及固有层(T1)、粘膜层(Ta)和原位癌(Tis),其预后较好。其中Ta、T1期肿瘤占大多数,两者虽然都属于NMIBC,但生物学特性不同,由于固有层血管和淋巴管丰富,故T1期肿瘤较容易发生扩散和复发。本文将重点针对T1期高级别尿路上皮癌的各种治疗方式,包括手术治疗、介入治疗、药物化疗和免疫治疗等方面做一综述,特别探讨了如何利用手术治疗方式以及手术治疗联合化疗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复发,提高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患者尿路上皮癌发生的相关因素、临床特点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泌尿外科2014年-2016年慢性肾功能衰竭维持性血液透析(MHD)合并尿路上皮癌患者12例,调查尿路上皮癌的发生情况、临床诊治特点及治疗效果。结果:血清C反应蛋白(CRP)、透析龄与尿路上皮癌发病呈正相关,透析时间是尿路上皮癌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12例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其中除1例患者术后死亡外,其余患者均随访12个月,2例患者在术后12月内肿瘤复发,再次行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余9例患者均未见复发、转移。结论:透析时间越长越容易发生尿路上皮癌,提倡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相对保守的外科手术治疗更合适于MHD患者,可大大降低手术风险。  相似文献   

6.
尿路上皮癌有很多不同的组织学变异型,其中肉瘤样变异型非常少见。现报告我院收治的2例膀胱尿路上皮癌肉瘤样变异型诊治情况,并结合文献复习该类肿瘤的组织起源、组织学特点、临床表现、预后,以帮助临床判断预后和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7.
0 引言 尿路上皮性肿瘤为泌尿生殖系最常见的肿瘤,其中肾盂和输尿管移行细胞癌恶性程度高.预后较差,早期诊断和治疗显得尤为重要.尿脱落细胞学检查是筛查尿路上皮癌一项重要方法,以其操作简便、特异性高且无创伤的特点广泛应用于临床,为尿路上皮癌提供定性诊断.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51例尿路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 SRSF1和 Caspase -3在膀胱尿路上皮细胞癌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45例膀胱尿路上皮癌及10例正常膀胱尿路上皮中 SRSF1及 Caspase -3的表达情况,并探讨二者的相关性。结果:SRSF1在膀胱尿路上皮细胞癌中高表达,并且与肿瘤的初发和复发、是否转移显著相关。Caspase -3在膀胱尿路上皮癌中低表达,与临床及病理指标均无关。相关性分析表明,膀胱尿路上皮癌中SRSF1表达与 Caspase -3表达呈负相关。结论:SRSF1与膀胱尿路上皮癌的发生、复发及转移密切相关,其可能通过抑制凋亡相关蛋白 Caspase -3来调控细胞周期及凋亡,参与肿瘤的发生及发展。SRSF1的高表达和Caspase -3蛋白的低表达在膀胱尿路上皮癌的发生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全身炎症反应在肿瘤的发生和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较高的全身炎症反应往往是预后不良的标志,目前评价全身炎症反应的指标主要包括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C反应蛋白、格拉斯哥预后评分、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等,许多研究表明这些指标为食管癌预后的独立影响因子,对这些全身炎症反应标志物的研究可能对食管癌临床治疗和预后的判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CD146基因的表达与尿路上皮癌的发生及浸润和转移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尿路上皮癌组织及其癌旁正常尿路上皮黏膜中CD146基因的表达情况,同时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CD146蛋白的阳性表达率.结果: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显示,CD146 mRNA在尿路上皮癌组织中的表达量明显高于正常尿路上皮黏膜(P<0.01),且随着肿瘤病理分级和临床T分期的升高以及淋巴结转移的出现,其表达水平有所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D146蛋白在尿路上皮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癌旁正常尿路上皮黏膜(P<0.01),且随着尿路上皮癌病理分级的升高,其阳性表达率也增加(P<0.01);CD146蛋白在浸润性癌中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浅表性癌(P<0.05);有淋巴结转移者的CD146蛋白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P<0.05).CD146蛋白与CD146 mRNA在尿路上皮癌中的表达水平之间存在相关性(P<0.05),表明CD146蛋白的表达增强与CD146 mRNA表达的上调相关.结论:CD146基因及其蛋白的表达上调与尿路上皮癌的病理分级、肿瘤浸润深度以及淋巴结转移相关,有望成为评判尿路上皮癌恶性程度、转移潜能及预后的一个新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中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5(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5,MEK5)表达水平及其与预后相关性。方法:选取2015年06月至2017年06月本院收治的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93例作为研究对象,术中收集入组患者癌组织及癌旁组织。采用qRT-PCR法、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MEK5表达;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分析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中MEK5表达与患者预后相关性;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影响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不良预后发生的危险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中MEK5 mRNA对患者预后不良预测价值。结果: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中MEK5 mRNA表达水平及MEK5蛋白阳性率明显高于癌旁组织(P<0.05)。高级别、T_(2)-T_(4) TNM分期、浸润性及淋巴结转移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癌组织中MEK5蛋白高表达率明显高于低级别、T_(a)-T_(1) TNM分期、非浸润性及无淋巴结转移患者(P<0.05)。MEK5蛋白高表达患者中无复发生存16例,无复发生存率为31.37%;MEK5蛋白低表达患者中无复发生存28例,无复发生存率为66.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浸润性、低级别、T_(2)-T_(4) TNM分期、淋巴结转移、MEK5高表达是影响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不良预后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中MEK5呈高表达,与患者TNM分期、病理分型、病理分级、淋巴结转移等密切相关,可能作为临床评估患者预后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2.
尿路上皮癌是全球十大肿瘤死亡原因之一。基于顺铂的全身化疗仍然是转移性尿路上皮癌患者的主要治疗手段,但仍有30%~50%的晚期尿路上皮癌患者对顺铂化疗无效。由于化疗的不良反应较严重,迫切需要一种新的尿路上皮癌的治疗方法。免疫检查点抑制剂(check-point inhibitor,CPI)的研发为局部进展性、不可切除性和转移性尿路上皮癌患者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新可能,但不同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如何选择使用,及其预测疗效标志物仍未确定。本文报道了1例化疗联合特瑞普利单抗治疗尿路上皮癌多发肺转移的患者,为临床医生用药选择及生物标志物检测提供一定参考,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中EGFL7蛋白的表达及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探讨EGFL7及MVD与膀胱尿路上皮癌生物学特征的内在联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对63例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及10例正常人膀胱组织中的EGFL7蛋白进行检测,同时应用八因子抗体对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中微血管进行染色,结合Meta-Morph显微荧光图像分析系统测定并分析63例膀胱尿路上皮癌中微血管密度(MVD)及其与EGFL7和膀胱尿路上皮癌的病理分期、临床分级之间的关系。结果:EGFL7在正常膀胱组织均呈阴性表达,40例膀胱尿路上皮癌EGFL7蛋白表达阳性,阳性率为63%(P<0.05)。EGFL7蛋白的表达在膀胱尿路上皮癌不同肿瘤组织学分级、临床分期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VD值在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中不同病理分级、临床分期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EGFL7和MVD在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中表达与肿瘤病理分级及临床分期密切相关,在膀胱尿路上皮癌浸润转移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正>近日,杨森(Janssen)公司宣布,美国FDA已授予erdafitinib突破性疗法认定,用于治疗尿路上皮癌。泌尿系统肿瘤最常见于膀胱,起源于膀胱内的尿路上皮细胞。对于转移性疾病患者,由于肿瘤进展迅速,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尤其是复发或难治性疾病,预后较差,患者相对  相似文献   

15.
焦阳  冯对平 《现代肿瘤医学》2022,(12):2280-2286
膀胱癌是全球常见的癌症,90%以上的膀胱癌为尿路上皮癌(urothelial carcinoma,UC)。UC的治疗与其进展阶段密切相关,肿瘤一旦出现肌层浸润,5年生存率不足40%,且有很高的复发或进展风险,即使接受了根治性手术,仍有50%的患者术后复发,大多数复发时远处转移形成转移性膀胱癌。目前,肌层浸润性膀胱癌(muscle-invasive bladder cancer,MIBC)的治疗标准是在新辅助化疗后行根治性膀胱切除术,但术后患者生活质量欠佳。保留膀胱的综合治疗因其良好的肿瘤反应率和无病生存期而越来越受欢迎。全身化疗仍是局部晚期或转移性膀胱癌的治疗标准,新型药物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批准为化疗进展后的晚期患者提供了治疗新方案。此外,FDA 授予了Enfortumab Vedotin和Erdafitinib两种药物突破性疗法认定。本文将就各种疗法在肌层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癌治疗中的地位及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EGFL7蛋白及上皮性钙黏附蛋白(E-cadherin)在膀胱尿路上皮癌中的表达和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63例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及10例正常人膀胱组织中EGFL7蛋白及E-cadherin蛋白的表达。结果:63例膀胱尿路上皮癌中40例EGFL7蛋白表达阳性,阳性率为63%;E-cadherin蛋白25例阳性表达,阳性率为40%。膀胱尿路上皮癌和正常膀胱组织中EGFL7蛋白、E-cadherin蛋白的表达均有显著性差(P<0.05)。EGFL7蛋白和E-cadherin蛋白的表达在膀胱尿路上皮癌不同肿瘤组织学分级、临床分期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EGFL7蛋白和E-cadherin蛋白在膀胱尿路上皮癌中表达呈负相关。结论:膀胱尿路上皮癌中EGFL7蛋白及E-cadherin蛋白的表达与肿瘤的进展密切相关,是判断其生物学行为,预测转移趋势极具价值的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究术前外周血中循环肿瘤细胞(circulating tumor cell,CTC)和循环肿瘤内皮细胞(circulating tumor-derived endothelial cell,CTEC)对尿路上皮癌(urothelial carcinoma,UC)患者预后的预测作用。  方法  收集2018年5月至2020年1月于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诊治的161例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以100例UC为试验组,46例尿路上皮的良性疾病和15例健康患者为对照组。术前采用差相富集联合免疫染色荧光原位杂交技术(SE-iFISH)富集并染色CTC和CTEC。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确定CTC和CTEC诊断的截断值,分为阳性组和阴性组,分析其与UC患者临床特征的关系。采用Kaplan-Meier法和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进行生存分析。  结果  ROC曲线分析显示术前CTC和CTEC的截断值均为0.5。CTC阳性组和CTEC阳性组中位随访时间分别为12.0个月和12.5个月,阴性组分别为20.0个月和16.5个月。Cox比例风险回归多因素分析显示术前CTEC阳性是UC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子。  结论  术前患者外周循环血中的CTC和CTEC对UC患者的预后有预测作用,CTEC为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一种原癌基因,尿路上皮癌抗原1(UCA1)在膀胱癌、胃癌、乳腺癌、卵巢癌、脑胶质瘤等多种肿瘤中均呈高表达,在肿瘤的诊断、治疗和预后中均显示出重要的应用价值.研究表明UCA1可通过多条信号通路和多种分子机制促进肿瘤细胞增殖,可能成为肿瘤诊断及治疗的潜在新靶点.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肿瘤免疫生物学认识的不断深入,针对免疫检查点抑制的系统免疫疗法在尿路上皮癌领域得到了广泛的探索和临床应用。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1(programmed death 1,PD-1)及其配体(programmed death ligand 1,PD-L1)是机体免疫活性的重要负性调节因子,可防止正常组织和自身免疫功能的破坏。迄今为止,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FDA)已批准了可阻断PD-1(Pembrolizumab和Nivolumab)或PD-L1(Atezolizumab、Durvalumab和Avelumab)的五种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根据在相关临床试验中观察到的持久的治疗反应和可控的安全性,用于局部晚期或转移性尿路上皮癌的一线或二线治疗。本文就PD-1/PD-L1抑制剂在尿路上皮癌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膀胱尿路上皮癌中Snail与E-cadherin的表达,并探讨其与膀胱癌复发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40例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和20例癌旁组织中Snail、E-cadherin的表达情况,并分析与临床病理资料的关系.结果: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中Snail的阳性率(80%)显著高于癌旁组织(45%)(P<0.05),Snail的表达与膀胱 尿路上皮癌不同临床分期、病理分级、肿瘤数量、远处转移及复 发有关(P<0.05);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中E-cadherin的阳性率(27.5%)显著低于癌旁组织(65%)(P<0.05),E-cadherin的表达与膀胱尿路上皮癌不同临床分期、病理分级、肿瘤数量及远处转移有关(P<0.05).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中Snail与E-cadherin的表达呈负相关(P<0.05).结论:Snail高表达及E-cadherin低表达与膀胱尿路上皮癌的浸润和转移密切相关,Snail有可能作为膀胱尿路上皮癌复发的重要生物学标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