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原温热病案二则举隅西宁市第一人民医院邵守俊温病学说,溯其本源,最早见载于《内经》。如:“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冬不藏精,春必病温”等。温病学的发展,汉代张仲景的《伤寒论》、隋巢元方的《诸病源疾论》,唐王焘的《外台秘要》等;均有专门论述。迄后,宋代...  相似文献   

2.
陈伯坛《读过伤寒论》的“读法”篇有以下心得创见:读《伤寒论》不能将“伤寒”二字倒读作“寒伤”,“伤寒论”不是“寒伤论”;反对“三纲鼎立”学说,认为伤寒之“寒”,包含“风”、“寒”两方面,即风寒一体,统一于“寒”;理解太阳病提纲,不要单纯理解为太阳之气病、太阳之经病、手太阳小肠经病、足太阳膀胱经病、太阳之头项病而脉不病;读“太阳病篇”不要拘泥于“太阳之为病”、“太阳病”、“太阳”等字眼,不要拘泥于“传”字、“表”字、“里”字以及“三日阳尽,六日阴尽”,要从整个传变过程中理解太阳病;并通过批驳喻嘉言、黄元御、陈修园,对《伤寒论》原文编次、温病、柴胡证、合病并病、过经不解、中风伤寒、传变、传经等理论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认为在今后的研究《伤寒论》理论问题中,应结合《内经》、《难经》、《金匮要略》,探索经文内在联系;结合《神农本草经》理解仲景组方规律;参考历代注释,择善而从。  相似文献   

3.
从标本中气说探《伤寒论》六经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往今来,研究《伤寒论》的学者,无不重视对气化学说的探讨。在人与天地相应的整体观念指导下,他们运用《内经》标本中气理论分析《伤寒论》六经证治规律,创立了六经气化学说,对弘扬发展《伤寒论》作出了贡献。 《伤寒论》的六经辨证是以“三阴三阳病”来命名各篇。但每经病证,均以某经“之为病”为提纲,如“太阳之为病”、“阳明之为病”等,六经皆然。正如陆九芝所言:“六经提纲皆主气化。太阳之为病,寒水之气为病也。寒为病故宜温散,水为病故利水。篇中凡言太阳病,皆就寒水之病言也。”因六经辨证与气化及标本中气学说是密切相连不可分割的,所以对六经实质的研究结合标本中气说,更有重要意义。兹以标本中气学说为中心分述六经病如下:  相似文献   

4.
从《内经》《难经》《伤寒论》对温病学说的影响着手,试分析温病学说在伤寒体系内发展的原因.由于对《内经》部分条文的理解失当,《难经》又明确地将温病置于伤寒范围内,加之《伤寒论》依从《难经》之说,于伤寒范围内论述温病,均使得温病学说在伤寒体系内得到发展.  相似文献   

5.
分析了明代《伤寒论》文献,指出明代《伤寒论》研究对后世温病学说具有多方面影响。认为明代《伤寒论》研究的主要对象是广义伤寒病,包举温病之内容。明初的《伤寒论》研究,及时拨正了以伤寒方统治温病,和刘河间等家例用寒凉,“以伤寒一断为热而无寒”之偏,奠定了深化温病研究之基础。明代伤寒学者对多种温热病之病因病机、证候特点、辨证规律以及诊断、治疗方法等,均有不同程度的论述,丰富了温病辨治方法。明代的《伤寒论》研究促进了温病学说的形成。  相似文献   

6.
蓄水与蓄血乃是《伤寒论》太阳病篇二种证型,古代学者据《内经》足太阳经与膀胱相连之理,以及《伤寒论》原文中“热结膀胱”之词,将蓄水蓄血二证释其为“太阳府证”如金·成无己蓄血证条文注曰:“太阳经也,膀胱府也,此太阳随经入府者也。  相似文献   

7.
当清末温病学派形成后,就出现了伤寒学派与温病学派之争。到底温病学是发展了《伤寒论》,还是诋毁了《伤寒论》呢?毫无疑义是发展《伤寒论》。为了说明此问题,本文拟以温病学说较为完整的代表著作《温病条辨》(以下简称《条辨》)与《伤寒论》的关系剖析之。仿《伤寒论》作法撰《温病条辨》吴氏不仅在温病的辨证、治法和用方上取法仲景,而且写作方法上也是仿照《伤寒论》的。如在《条辨》几例中说:“是书仿仲景《伤寒论》作法”、“虽为温病而设,实可羽  相似文献   

8.
妇人温病与男子无异,然其胎前产后,以及经水适来适断而病温者,或恐邪毒害妊,或虑热入血室,故论治与男子有所区别。自《内经》始创“有故无殒”之论,《伤寒论》倡“热入血室”之说,后世医家对妇人温病提出了不少新的见解。如叶天士《外感温热篇》论妇人温病时指出:“看邪之可解处……不可认板法”。验诸临床,信而可征,仅举数例以明之。一、祛邪护胎谨防损正妊娠病温,古人皆以四物汤加减用之,谓护胎为要,恐来害妊,如热极用井底泥,蓝布浸冷复盖腹上等退热之法,皆是保护胎元之意。叶氏进一步阐明了祛邪为护胎,护胎要祛邪的辩证关系,祛邪护胎,完全符合《内经》  相似文献   

9.
<正> 温病、热病、伤寒,在《内经》时代指的是同类疾患,属时令病。“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紊问·热论》)热病二字,就证状而言。“冬伤于寒,春必病温”(《素问·生气通天论》);“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为病温,后夏至日为病暑”(《素问·热论》),进一步说明温病和暑病都在伤寒范围之内,不过发病时间有异而已。《难经》继承了这一学说,系统地归纳为“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其苦各不同。”张机《伤寒杂病论》也提到中风、伤寒、温病、风温的名称和证状。总之,它们认为伤寒义广,不仅指伤寒证,并包括其他不同病种,经过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直到宋时,对伤寒、温病看法,基本不出上面所论,仍据《内经》“体若燔炭,  相似文献   

10.
从《内经》、《伤寒论》及温病学说角度论述郁与外感病的密切关系,并以脏躁、梅核气、眩晕、噎膈、心腹痛、腰痛为例论述郁与内伤杂病的密切关系,从而论证了"诸病兼从郁治"的观点。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三个方面介绍了名医喻嘉言的学术成就和个人体会,即:(一)创立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和冬不藏精,春必病温以及既冬伤于寒,又冬不藏精,至春同时发病三大例。(二)创立“未病前,预饮芳香正气药,则邪不能入,此为上也。邪既入,则以逐秽为第一义。上焦如雾,升而逐之,兼以解毒;中焦如沤,疏而逐之,兼以解毒;下焦如渎,决而逐之,兼以解毒”的温疫防治法。(三)创立《秋燥论》,以补《内经》的缺陷,而决千古之大疑。喻氏所创立的上述三说,不仅弥补了《内经》和《伤寒论》的不足,而且促进了后世温病学说的发展,贡献颇大,厥功甚伟。  相似文献   

12.
温病条辨乃讨论与季节、气候变化有关的一类热性疾病。和伤寒论一样,均为描述热性病的辨证和施治问题。温病条辨中所讨论的热性疾病是“温病”。关于温病,伤寒论中就有这样的记述:如“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曰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睡眠,鼻息必鼾、语言难出,  相似文献   

13.
热病学说起源于《内经》。从其《素问》“热论”、“刺热篇”、“评热病论”、“逆调论”、“水热穴论”等篇来看: 首先,热病包括伤寒和温病在内。这可从“热论”所谓“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关也。……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和“评热病论”  相似文献   

14.
中医早在我国战国时代的《内经》一书中就有“今夫热病者 ,皆伤寒之类也。”的论述。其后《难经》一书更具体指出 :“伤寒有五 :有中风 ,有伤寒 ,有湿温 ,有热病 ,有温病。”也就是说伤寒有五之“伤寒”,是指广义伤寒 ,它既包括伤寒一类的外感疾病——中风、伤寒 ;也包括了温病一类的外感疾病——湿温、热病、温病。五种之一的“伤寒”则是狭义的“伤寒”,是风寒性质的外感疾病 ,它与温病虽同属广义“伤寒”范围 ,但两者性质不同 ,辨治方法有异。汉代张仲景的《伤寒论》是论述外感病的专书 ,重点论述了外感风寒之邪辨证论治的规律 ,同时又提…  相似文献   

15.
《伤寒论》"据证而辨""审证求因"的病因学思想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伤寒论》虽在绝大多数条文中提到“伤寒”、“中风”和“温病”等疾病名称,但却不讲“伤寒”之为病、“中风之为病”以及“温病之为病”,也不讲“寒邪之为病”、“风邪之为病”以及“温邪之为病”而提的是“三阳(太阳、少阳、阳明)之为病”和“三阴(太阴、少阴、厥阴)之为病”。三阳和三阴乃是指人体整体阴精阳气矛盾运动的六种生理状态,当它们“为病”时则转化为六种病理状态。这六种病理状态既不是外因也不是内因,而是内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所以,伤寒论采取了“据证而辨”和“审证求因”的方法来诊治疾病,这是对《内经》辩证病因学思想的继承并在临床实践中加以发扬的体现。  相似文献   

16.
《伤寒论》虽在绝大多数条文中提到“伤寒”、“中风”和“温病”等疾病名称,但却不讲“伤寒”之为病、“中风之为病”以及“温病之为病”,也不讲“寒邪之为病”、“风邪之为病”以及“温邪之为病”而提的是“三阳(太阳、少阳、阳明)之为病”和“三阴(太阴、少阴、厥阴)之为病”。三阳和三阴乃是指人体整体阴精阳气矛盾运动的六种生理状态,当它们“为病”时则转化为六种病理状态。这六种病理状态既不是外因也不是内因,而是内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所以,伤寒论采取了“据证而辨”和“审证求因”的方法来诊治疾病,这是对《内经》辩证病因学思想的继承并在临床实践中加以发扬的体现。  相似文献   

17.
《伤寒论》太阳病篇脾胃学说浅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伤寒论》太阳病篇脾胃学说浅识王兴华导师陈亦人(南京中医药大学210029)主题词脾胃学说,《伤寒论》,仲景学说《伤寒论》以“六经”作为疾病辨证论治的纲领,但在其具体诊疗过程中,却十分重视脾胃的生理病理作用,常以脾胃盛衰作为察病因、辨病机、别征候、定...  相似文献   

18.
“伤寒”一词较早见于《内经》、《难经》,有广义、狭义之分。认为《伤寒论》之“伤寒”另有深意:古人因气候、社会等因素而重视寒邪,故以伤寒病统领外感诸病;《伤寒论》重视寒邪伤人,所谓伤寒,即是寒邪伤阳之意,而阳气为病,一则阳虚,一则阳郁。伤寒与阳虚、阳郁当为互辞,《伤寒论》中始终贯穿着阳虚、阳郁之病机。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俞根初《通俗伤寒论》的温病证治特点,以期为温病学研究注入新意。[方法]通过整理《通俗伤寒论》中有关“温病”的论述内容,并进行分析讨论。[结果]《通俗伤寒论》一书虽未大论温病之名,但其内容却可见温病之实,在温病的诊断、治疗及病后调护等方面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结论]《通俗伤寒论》虽以“伤寒”为名,贯穿始终,但后学当明此“伤寒”为广义之伤寒,为四时外感百病之总名也。本书既发皇仲景本意,又融汇了后世温病学医家之论以补仲景伤寒论温病之不足,体现了俞根初“寒温一统”的学术思想,开创了绍派伤寒研究之先。  相似文献   

20.
四、六经病与标本中见学说的关系《伤寒论》的六经辨证是以“三阴三阳病”来命名各篇。但每经病证,均以某经“之为病”为提纲,如“太阳之为病”、“阳明之为病”六经皆然。正如陆九芝所言“六经提纲皆主气化。太阳之为病,寒水之气为病也。寒为病放宜温散,水为病故宜利水。篇中凡言太阳病,皆就寒水之病言也。”故六经辨证与标本中见学说是密切相连而不可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