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l胰岛素抵抗与新药的研发 人们目前已共识。2型糖尿病的发病。常用胰岛素分泌双曲线定律来表述,即胰岛素敏感性和胰岛素分泌缺陷是发病的两大要素。有人调查在大量群体中约有25%的个体存在胰岛素抵抗,在2型糖尿病的人群中,胰岛素抵抗的发病率高达75%~85%。也有人用内环境稳定评估模型(HOMA)来评估,正常个体的HOMA—IR的平均值为2.1~2.7;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胰岛素增敏剂盐酸吡格列酮对2型糖尿病(T2DM)患者的胰岛素抵抗、血压、血脂的影响.方法对102例体质指数(BMI)≥25 kg/m2且使用磺脲类+双胍类药物后糖化血红蛋白(HbA1c)>7.0%的T2DM患者,在重新制定合理的饮食和运动的基础上,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使用盐酸吡格列酮15 mg/d连用12周,对照组使用原药物,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空腹血糖(FBG)、餐后两小时血糖(2hPG)、空腹胰岛素(FIns)、餐后2小时胰岛素(2hIns)HbA1c、甘油三酯(TG)、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血压(BP)、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等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12周后,治疗组FBG、HbA1c、Ins、BP、TG、LDL-C及HOMA-IR较较对照组均下降.结论盐酸吡格列酮能减轻胰岛素抵抗,降低血糖,改善脂代谢.  相似文献   

3.
选择350例应用盐酸吡格列酮治疗T2DM患者,观察12周,结果FPG,h2PG,HbAIc均低于治疗前,(P〈0.01);TC、TG、BMI下降,(P〈0.05);胰岛素敏感性指数明显升高(P〈0.01)。结论盐酸吡格列酮(瑞彤)可显著降低血糖,可做为基础用药。  相似文献   

4.
40例大剂量胰岛素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加服盐酸吡格列酮15mg/d,进行为期16周的用药观察。结果:与治疗前比较:空腹及餐后血糖均明显下降(P〈0.05),糖化血红蛋白也下降0.9%(P〈0.05),胰岛素用量减少12U(P〈0.05)。结论:2种药物联合应用可使高血糖得到满意控制,同时可以改善胰岛B细胞功能,降低胰岛素抵抗,增加胰岛素敏感性,减少胰岛素用量,二者起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5.
选择初次诊断的2型糖尿病病人,空腹血糖在8~12mmol/L,在饮食运动治疗的基础上,分别接受15mg、30mg45mg的吡格列酮治疗6个月,观察体重指数、腰臀比、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血脂、糖化血红蛋白的变化。结果显示30mg和45mg组较15mg组有明显疗效,45mg组和30mg组之间无明显差异,但45mg组较30mg和15mg组副作用更大。  相似文献   

6.
观察吡格列酮对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抵抗的治疗作用,对30例2型糖尿患者予吡格列酮30mg/d口服,12周后发现餐后2小时血糖(PC2hPG)、糖化血红蛋白(GHbA1c)、空腹血糖(FPG)、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与用药前比较明显降低(P〈0.01)。提示吡格列酮可降低FPG、PC2hPG、GHbA1c及血浆胰岛素水平,明显减轻胰岛素抵抗。  相似文献   

7.
60例初诊T2DM患者,随机分为盐酸吡格列酮组和对照组,两组均联合胰岛素(优沁林30R)每组30例,检测治疗后12周空腹血糖(FBG)、餐后2小时血糖(2hPFG)、空腹胰岛素(INS)、糖化血红蛋白(HbA1c)、体重指数(BMI)、肝功能、肾功能检查指标。结果吡格列酮组血糖明显下降,胰岛B细胞功能有明显恢复。低血糖发生率却未明显上升。  相似文献   

8.
2007年1月—2008年1月,我科使用吡格列酮联合胰岛素治疗60例初诊的2型糖尿病病人,对患者血糖、血脂、血压、肝肾功能、血常规及低血糖等方面进行了3个月追踪观察,现将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吡格列酮是噻唑烷二酮类胰岛素增敏剂。可以通过增加胰岛素增敏性,改善血糖的控制,同时不刺激胰岛素的分泌。在临床研究中,所有年龄的成年病人均对吡格列酮有很好的耐受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胰岛素加吡格列酮(INS Pio)和单用胰岛素(INS)对继发磺脲类(SU)失效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疗效。方法:52例继发性SU失效的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二组,分别给INS Pio及单纯INS治疗共3个月。结果:(1)治疗3个月时两组的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 c)得到较好控制(P<0.05);(2)INS Pio组治疗后血脂明显改善(_P<0.05);(3)INS组较INS Pio组体重显著增加、血INS水平明显升高(P<0.05)。结论:(1)胰岛素 Pio与胰岛素均可有效地治疗继发磺脲类药失效2型糖尿病患者;(2)与单用胰岛素治疗比较,胰岛素联合Pio 治疗改善高胰岛素血症、血脂异常效果更佳,并可减少胰岛素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胰岛素增敏剂盐酸吡格列酮 (PIO)对培养的自发性高血压大鼠 (SHR)和试验大鼠 (Wistar)心脏成纤维细胞 (CFs)增殖的影响及其与一氧化氮 (NO)的关系。方法 采用胶原酶消化法培养SHR和Wistar的CFs ,四氮唑蓝比色法 (MTT)测定CFs的增殖状况 ,硝酸还原酶法测定CFs培养上清NO浓度。结果  (1) 1× 10 - 7、1× 10 - 6 、5× 10 - 6 、1× 10 - 5 mol/L的PIO作用 2 4h ,SHR和Wistar的吸收值 (A4 90 值 )分别为SHR 0 .19± 0 .0 1、0 .18± 0 .0 1、0 .16± 0 .0 1、0 .16± 0 .0 2 ;Wistar 0 .2 1± 0 .0 1、0 .19± 0 .0 1、0 .18± 0 .0 1、0 .17± 0 .0 1,与各自对照组 (SHR 0 .2 2± 0 .0 1,Wistar 0 .2 1± 0 .0 2 )相比 ,差异非常显著 (P <0 .0 1)。 (2 ) 5× 10 - 6 mol/L的PIO作用 12h、2 4h、3 6h、48h、60h、72h后 ,SHR的A490 值与同一时间点相比 ,差异非常显著 (P <0 .0 0 1) ;Wistar的A4 90 值与同一时间点的对照组相比 ,差异非常显著 (P <0 .0 0 1)。 (3 ) 5×10 - 6 mol/L的PIO干预 48小时后 ,SHR和Wistar的CFs培养上清NO浓度分别为 111.2± 12 .4μmol/L、2 2 1.7± 3 5.3μmol/L ,与各自对照组 (76.8± 2 .4μmol/L、112 .1± 8.9μmol/L)相比 ,差异非常显著 (P <0 .0 0 1)。 结论  相似文献   

12.
2型糖尿病的病理生理特点是肝脏、脂肪、骨骼肌的胰岛素抵抗(IR)及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缺陷.吡格列酮和双胍类药物皆具有降低IR、改善糖代谢的作用,但两者作用机制不同,作用部位也有差别.本文就近年来关于噻唑烷二酮和双胍类药物治疗2型糖尿病的相关研究作一简要综述,从其各自不同作用机制分析其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希望为临床医务工作者今后在相关降糖药物的选用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对98例BMI≥25kg/m^2使用磺脲类+双胍类药物后HbA1c〉7.0%的2型糖尿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使用瑞彤15mg/日连用12W,对照组使用原药物,观察治疗前后FBG、2hPGI、ns、BP、HbA1c、TG、TC、HDL-C、LDL-C、HD-MA-IR等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治疗后FBG、HbA1cI、ns、BP、TG、LDL-C及HDMA-IR较治疗前均下降,而对照组除FBG、HbA1c下降外,其余无明显改善。结论:瑞彤能减轻胰岛素抵抗,降低血糖,改善脂代谢。  相似文献   

14.
噻唑烷二酮类药物(TZD)是一类新型胰岛素增敏剂,通过激动PPARγ改善胰岛素抵抗,纠正相应代谢紊乱。目前主要包括吡格列酮,罗格列酮等。吡格列酮于80年代中期由日本Takeda公司和美国UpJohn公司研究开发,2001年在我国批准生产。近年除在糖尿病领域广泛应用外,还被试用炎症性疾病、肿瘤等方面。现就近年来有关该药的临床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探讨吡格列酮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及其安全性,2003年5月~2004年5月,我们对40例2型糖尿病患者在其它治疗基础上加用吡格列酮治疗,疗效较好。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老李是我的一位患者,今年62岁,体型偏胖。这一胖啊,“三高”就找上门来了,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在前几年都陆续地出现在老李的体检报告中。经朋友介绍,老李找到了我,让我给他看看如何调整血糖。从老李的化验单中看出他存在着比较严重的胰岛素抵抗,需要加用胰岛素增敏剂,他的血糖才能控制下来。于是我给他加了吡格列酮来减轻胰岛素抵抗,过了两周老李的血糖慢慢降到了目标值。而且在以后的复查中发现,老李的血压和血脂也陆续降到了正常。  相似文献   

17.
Pan C  Gao Y  Gao X  Li G  Luo B  Shi H  Tian H  Jia P  Lin H  Xing X  Zhao Y  Zhou L 《中华内科杂志》2002,41(6):388-392
目的 评价盐酸吡格列酮对 2型糖尿病患者合用磺脲类和双胍类药物时的降血糖作用 ,观察其安全性。方法 采用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和多中心临床研究方法。对 2 83例应用磺脲类和双胍类治疗而血糖控制不佳 (7 0mmol/L≤空腹血糖 <13 0mmol/L)的 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入吡格列酮 30mg组与安慰剂组治疗随访 6次共 12周。结果 于 12周时 ,试验组与对照组空腹血糖水平较基线值分别平均下降了 1 1mmol/L和 0 4mmol/L(P <0 0 0 1) ;餐后血糖分别下降了 1 5mmol/L和 0 3mmol/L(P <0 0 0 1) ;糖化血红蛋白 (HbA1c)分别下降了 0 7%和 0 4 % (P <0 0 1)。试验组空腹胰岛素下降幅度高于对照组 (P <0 0 5 ) ,其两组治疗前后的差值比较均分别具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试验组HOMA IR显著降低 (P <0 0 1)。结论  12周的临床观察显示 ,对 2型糖尿病患者饮食、运动和口服降糖药 (磺脲类和双胍类 )治疗控制不佳者联合应用吡格列酮 (30mg/d) ,代谢控制可得到进一步的改善 ,胰岛素的敏感性增强 ,安全性和耐受性好。  相似文献   

18.
惠守东  王金花  惠守红 《山东医药》2009,49(16):100-101
如何提高胰岛素应用的依从性是临床医生面临的实际课题。近年研究认为,胰岛素抵抗在2型糖尿病(T2DM)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所以应用胰岛素增敏剂治疗的理念给临床实践带来巨大变革。近年来我们对原来单独使用胰岛素的患者联合应用吡格列酮,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吡格列酮对高血压伴胰岛素抵抗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付云 《山东医药》2005,45(7):44-45
近年研究证明,高血压多伴有胰岛素抵抗(IR)和高胰岛素血症,IR为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因此对IR的干预成为高血压治疗的焦点之一。本研究旨在探讨胰岛素增敏剂吡格列酮对高血压伴IR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盐酸吡格列酮和盐酸二甲双胍对2型糖尿病患者高脂血症的疗效。方法 采取平行双盲随机对照法,两组病例随机分为盐酸二甲双胍治疗组和盐酸吡格列酮治疗组。治疗12周1个疗程。治疗前及治疗后分别检测血清脂质包括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I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hPG)、肝功能、肾功能。结果 两种药均有降低甘油三酯、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作用。二甲双胍降低胆固醇的幅度低于吡格列酮,但两种药对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影响幅度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盐酸吡格列酮和盐酸二甲双胍两种药物对2型糖尿病的高脂血症疗效相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