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广东省2002年成人超重、肥胖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 了解广东省成年人超重肥胖的流行特征,确定预防控制的重点人群和地区。方法 运用多阶段随机整群抽样方法,抽取大城市、中小城市、2类农村各3个区(县)、1类农村4个县,每个县(区)抽取2个街道(乡)、6个居委,共540户,用面对面询问调查获得≥18岁居民个人基本情况,体检获取体重、身高数据。结果 共调查≥18岁成年人15 130人,体重指数均值为22.03±3.38,男性(22.06±3.37)与女性(21.98±3.4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城市(23.06±3.53)与农村(21 08±2.9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超重、肥胖的粗患病率分别为16 8%和1.8%,年龄标化患病率分别为15.0%和1 7%。超重粗患病率城市(24 8%)高于农村(9.4%),男性(17 5%)高于女性(16 2%);肥胖粗患病率城市(3.1%)明显高于农村(0 7%),男性(1 8%)与女性(1.7%)之间差异无统汁学意义。超重、肥胖的影响因素主要为体力活动、家庭收入、性别、年龄、吸烟与城乡。结论 广东省超过六分之一成年居民超重和肥胖,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必须采取平衡膳食、增加体力活动与健康教育等措施进行综合防治。 相似文献
2.
广东省成人超重与肥胖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目的 了解广东省成年人超重肥胖的影响因素。确定可以进行健康干预的重点环节。方法 采用多阶段随机整群抽样方法.抽取广东省大、中小城市及2类农村各3个区(县),1类农村4个县。每个县(区)抽取2个街道(乡)的6个居(村)委,共540户居民,进行面对面询问调查,了解18岁以上成年居民个人基本情况,检测体重、身高等数据。结果 调查15130人,超重与肥胖的粗患病率分别为16.8%和1.8%。年龄标化患病率分别为15.0%和1.8%。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影响超重的因素有家庭人均年收入,年龄,性别,吸烟,体力运动和城乡户籍,OR值分别为1.29,1.11,0.78,0.77.0.72,0.53;影响肥胖的因素主要有家庭人均年收入、年龄、体力活动和城乡户籍,OR值分别为1.47,1.14,0.76,0.41。结论 体力活动是超重与肥胖可干预的重要影响因素,加强健康教育,提高居民的体力活动水平是预防控制超重与肥胖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3.
安徽省成人超重与肥胖流行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安徽省超重和肥胖的流行特征和影响因素,为开展肥胖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运用分层多阶段随机抽样方法,抽取12个市(县、区)作为监测点,每个点抽取4个乡镇(街道)、12个村(居委会)、420户,每户抽取1名18-69岁常住居民,共5 038人。通过问卷调查和体格测量获得相关数据。结果我省成人超重和肥胖的粗患病率分别为29.95%和8.52%,标化患病率分别为27.32%和7.37%。女性超重和肥胖患病率明显高于男性,且随着年龄增长而升高。超重和肥胖率均呈现出北方地区高于中部和南部地区的流行特点。影响超重和肥胖的主要因素有年龄、吸烟、工作强度、婚姻、精神状况和地域分布。结论安徽省成人超重与肥胖已成为影响居民健康的重要疾患,防治工作迫在眉捷。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吉林省居民超重、肥胖情况。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抽取全省9个地区12个区(县),每个区(县)抽取2个街道(乡)、6个委(村),共调查6572户,有效问卷13564人。经询问调查获得居民个人基本情况,通过体检获得身高、体重、腰围数据。结果2002年吉林省成年人体重指数(BMI,kg/m^2)均值为22.9±3.3,其中男性22.9±3.2,女性22.9±3.4;城市23.3±3.5,农村22.7±3.2。体重超重率25.2%,其中城市29.2%,农村22.9%;男性24.4%,女性25.9%。肥胖率6.6%,其中城市8.7%,农村5.4%;男性5.9%,女性7.3%。腰围均值(79.3±10.0)cm,其中男性(81.5±9.6)cm,女性(77.2±9.7)cm;城市(81.0±10.3)cm,农村(78.4±9.8)cm。向心性肥胖患病率36.4%,其中城市44.2%,农村32.1%;男性34.6%,女性38.3%。结论吉林省成年人有25%为超重和肥胖,已成为一个重要公共卫生问题,应加强超重与肥胖的预防和干预。 相似文献
5.
6.
天津市城乡成人超重肥胖状况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目的了解天津市城乡成人超重、肥胖患病状况。方法在全国抽样入选的调查点(乡村为武清区1152人,城区为河西区1131人,共计2283人),采用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分别抽取3个乡镇和街道,每个乡镇(街道)再整群随机抽取2个村(居委会);按单纯随机抽样原则,在每村(居委会)抽取3个群,每群30户,共计90户(其中膳食调查30户,非膳食调查60户),以其中18岁以上成人为调查对象。按照《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工作手册》,对其进行调查和分析。结果BMI平均水平为(25.05±5.02)kgm/2,城区成人BMI随年龄增加而上升,差别有统计学意义(r=0.886,P=0.000)。城市成人超重率高于乡村,差别有统计学意义(χ2=4.29,P<0.05)。其中,城市男性超重率高于乡村,差别有统计学意义(χ2=54.66,P=0.000)。天津乡村女性肥胖率高于男性,差别有统计学意义(χ2=4.896,P<0.05)。各年龄组间超重率、肥胖率和腹型肥胖率比较,经χ2检验,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超重率、肥胖率和腹型肥胖率均随年龄的增加而升高,经相关分析,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乡村30岁~、40岁~和50岁~组腹型肥胖率均高于城区,经χ2检验,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论城区、乡村还是天津市,腹型肥胖率均随年龄的增加而升高,经相关分析,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年龄增加腹型肥胖率升高,经相关分析,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r=0.874P,=0.000)。同年龄组男、女腹型肥胖率比较,经χ2检验,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18岁~组不同职业肥胖率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χ2=12.92,P>0.05);40岁~组不同职业肥胖率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χ2=20.04,P<0.05);60岁~组不同职业肥胖率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χ2=2.52,P>0.05)。结论天津城乡两区成人超重率、肥胖率均高于2002年全国营养调查结果中全国人群超重、肥胖水平,其中腹型肥胖率尤高,达63.9%,应尽快采取措施加以防治。 相似文献
7.
8.
重庆市居民超重与肥胖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重庆市居民超重与肥胖现状及主要影响因素。方法运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及面对面询问调查,获得18岁及以上居民个人基本情况,体检获取身高、体重数据。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筛选超重肥胖相关影响因素。结果共调查4 183人,重庆市18岁及以上居民超重、肥胖率分别为27.0%,8.2%,超重、肥胖率均城市高于农村,女性高于男性。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城乡、性别、年龄、家庭人均年收入和体力活动是超重和肥胖的相关影响因素。结论重庆市居民超重、肥胖率较高,必须采取平衡膳食、增加体力活动和开展健康教育等措施进行综合防治。 相似文献
9.
上海市15~69岁人群超重和肥胖的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上海市15~69岁人群超重和肥胖的流行特点,为制定超重及肥胖防治的相关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2007年上海市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调查数据,对17 144名(男性8 057人,女性9 087人)15~69岁人群的身高、体重值进行描述性分析。超重及肥胖判断标准采用卫生部《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控制指南》推荐的标准。结果上海市15~69岁人群超重、肥胖粗率分别为31.0%和8.9%,年龄标化患病率分别为25.8%和6.9%。男性超重粗率(33.9%)高于女性(28.4%),非中心城区与中心城区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中心城区肥胖粗率(9.4%)高于非中心城区(8.4%),女性(10.1%)高于男性(7.6%)。超重、肥胖的影响因素主要为年龄、性别、文化程度、职业、家庭收入、吸烟、饮酒与身体锻炼(P0.05)。结论超重和肥胖已经成为上海市居民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必须采取平衡膳食、增加体力活动与健康教育等措施进行综合防治。 相似文献
10.
辽宁省成年居民超重与肥胖现状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了解辽宁省成年居民超重与肥胖的流行特点及相关因素,为制定相关的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辽宁省城市、农村的7个市(区、县)共8120人,用询问调查法获得18岁以上居民个人基本情况和相关因素,测量身高、体重.结果 辽宁省成年人超重率为33.9%,肥胖率为13.7%.超重、肥胖率城市均高于农村,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超重为X2=147.24,P<0.01;肥胖为X2=47.39,P<0.01);女性均高于男性,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超重为X2=27.48,P<0.01;肥胖为X2=36.66,P<0.01),且超重、肥胖率均随年龄的增加而升高,超重率在40~49岁、肥胖率在60~69岁年龄组达到最高.经多因素分析,职业性体力活动、吸烟、年龄为超重、肥胖的共同影响因素,OR(95%CI)分别为0.85(0.80~0.90),0.67(0.60~0.75),1.15(1.12~1.19);0.72(0.64~0.82),0.69(0.53~0.91),1.11(1.04~1.18).结论 辽宁省成年居民超重、肥胖患病现状和趋势不容乐观,超重、肥胖率均高于全国2002年平均水平,超重人群基数大.多种危险因素与超重、肥胖相关,应尽快采取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1.
山西省老年人群超重和肥胖的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山西省老年人群超重和肥胖的患病情况及危险因素,为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整群随机抽样调查为原则,抽取山西省太原、大同、晋中、运城等9个地、市的41个街道居委会和村镇作为调查点,对每个调查点的55岁以上长住居民进行超重和肥胖患病情况及相关因素调查.[结果]共调查3702人,其中男性1782人,女性1920人.超重患病率男性为28.6%,女性为34.5%,总患病率为31.7%;肥胖患病率男性为3.0%,女性为6.8%,总患病率为5.0%.男女之间超重和肥胖患病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15.214和x2=27.378,v=1,P<0.01).经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发现年龄、饮食习惯、性别、吸烟等与体制指教(body mass index, BMI)有相关性,其中年龄、吸烟为负相关.[结论]山西省老年人群超重和肥胖患病率较高,应采取综合性预防措施,以降低超重和肥胖的患病率,提高老年人群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初步分析我国成都、合肥和哈尔滨等三个城市超重和肥胖人群的基本情况和体重特征分布。方法:采用志愿者样本的方法,现场问卷调查成都,合肥和哈尔滨市共计5930名超重和肥胖者,用SPSS10.0统计软件包对调查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处理。结果:超重和肥胖人群文化程度较高,且女性略多(56.5%),肥胖与遗传之间的联系没有统计学意义(x2=0.970,P=0.325),哈尔滨市调查人群的BMI指数值较高(F=20.662,P=0.000)。结论:我国超重和肥胖人群的BMI指数大小的分布受地域的影响略有不同,合理营养,减少饮酒和经常的体育锻炼是控制体重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成都地区50岁以上人群体重指数(BMI)的分布情况,为预防体重过低及肥胖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现况调查对调查人群进行体重与身高的测量,计算BMI(体重指数)进行分析。结果:该地区体重过低、超体重及肥胖的现患率分别为12.93%、20.10%及4.06%。农村的体重过低的患病率为14.37%,高于城市的8.00%,二者差异有显著性(P<0.001)。城市的超重及肥胖的患病率高于农村(RR值分别为2.80及2.14)。体重过低、超重及肥胖的患病率女性高于男性,差异均有极显著性(P<0.001),城市及农村中两性间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农民的体重过低患病率最高(男14.61%、女20.35%),军人的超重及肥胖的患病率最高(38.71%、6.45%)。结论:成都地区50岁以上人群超重及肥胖的患病率低于国内其他地区。但不能忽视人群超重及肥胖的预防,在农村中还应加强预防体重过低,使体重维持在正常水平以降低相关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成都市0~18岁儿童肥胖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成都市0~18岁儿童超重和肥胖的发病情况.[方法]以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成都市3个城区16901名儿童测查身高、体重,以WHO标准同性别组身高的体重的超重和肥胖标准计算超重和肥胖的发病率.[结果]成都市0~18岁儿童超重总的发病率为12.5%(2019人),肥胖为5.2%(833人),超重的发病率远远高于肥胖的发病率.婴儿期超重发病率最高.男孩的肥胖发病率高于女孩.[结论]成都市儿童超重和肥胖的发病率较高,必须加强对儿童肥胖的防治.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中学生超重、肥胖与高血压的患病情况。方法:对北京市公交技校进行身高、体重及血压测量,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男生超重肥胖率为38.67%,高血压患病率7.64%;女生超重肥胖率33.68%,高血压患病率6.32%;男、女生超重肥胖率及高血压患病率均差异元统计学意义(P均〉0.05)。在501位学生中,超重率、肥胖率分别为11.38%、26.35%,高血压患病率分别为5.26%、21.97%,超重与未超重高血压患病率差异元统计学意义(χ^2=3.04,P〉0.05),而肥胖者高血压患病率显著高于体重正常者(χ^2=55.73,P〈0.01);且随着体质质数(BMI)的升高,高血压患病率逐渐上升(χ^2趋势=97.49,P〈0.01)。结论:为控制超重、肥胖及高血压患病率,应加强中学生的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16.
社区成年人肥胖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 :了解社区成年人肥胖的流行状况 ,为肥胖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 WHO诊断标准 ,对南海桂城区居住 5年及 5年以上 2 0~ 74岁的社区居民 8817人进行超重和肥胖的流行特点分析。内容包括问卷 ,测定身高、体重 ,对于≥ 40岁的被调查者还测定了腰围、臀围等。结果 :社区超重现患率为 2 1.13 % ,肥胖现患率为 2 .0 5%。女性的超重现患率和肥胖现患率 (2 2 .0 9%和 2 .43 % )显著高于男性 (19.93 %和 1.58% ) (P<0 .0 5) ;男性和女性的肥胖现患率随着年龄增加而上升 (P<0 .0 5) ;城市社区的超重和肥胖的现患率高于农村社区 (P<0 .0 1)。 40岁以上的人群中 ,腹型肥胖患病率为3 6.48% (以腰围为判断标准 )和 3 7.45% (以腰臀比为判断标准 )。女性腹型肥胖患病率明显高于男性 (P<0 .0 0 5)。结论 :超重和肥胖患病开始低龄化 ,超重和肥胖的患病率极有可能继续升高。因此 ,社区应该尽早开展肥胖的防治与研究 相似文献
17.
超重、肥胖与生活方式关系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保定市六一社区居民生活方式与超重、肥胖之间的关系,为制定健康教育策略提供依据。[方法]资料来自保定市六一社区年龄≥40岁的城市居民,通过问卷调查和体检收集生活方式、膳食、身高、体重、腰围等资料。[结果]该社区男性和女性的BMI均值分别为24.90和24.06,其中男性142(40.34%)人超重,34(9.66%)人肥胖,女性198(38.45%)人超重,55(10.68%)人肥胖。反映腹部脂肪水平的指标腰围男性和女性平均值分别为85.21和79.35,其中男性182(51.70%)人≥85cm,女性249(48.35%)人≥80cm。男性和女性中经常体力劳动、锻炼的组BMI值和腰围明显大于相应的不经常体力劳动、锻炼组;每天吃肉组的BMI值和腰围明显大于不经常或不吃的组,饮酒者比非饮酒者BMI值和腰围明显偏高,而牛奶、鱼类、豆类及豆制品、蛋类的分组男女都没有统计学的差别。[结论]该社区居民超重、肥胖情况严重,生活方式与其存在密切关系,应加强改变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宣教,以降低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长沙市区11~18岁青少年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的分布特征,建立针对本市青少年的BMI筛查标准。[方法]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长沙市内4所中学,收集2004~2006年11~18岁学生的健康监测数据,分析BMI的分布特点,并与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BMI超重、肥胖标准进行比较。[结果]长沙市区青少年中男性BMI显著高于女性,随着年龄增长BMI有逐渐升高的趋势,在13~15岁时增幅最大。选取拟合后的BMIP85、P95曲线作为长沙市区青少年超重、肥胖的筛查标准。将这一标准与全国标准进行比较显示,男性青少年在11~18岁BMI的P85、P95值始终高于全国标准,而女性青少年在12.5岁后就低于全国标准。[结论]长沙市青少年BMI分布特征与全国标准有较大的差异,建议使用新建立的BMI标准进行长沙市11~18岁青少年超重、肥胖筛查及肥胖症的诊断。 相似文献
19.
超重及肥胖的现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超重及肥胖的现况,并分析其与慢性疾病的关系。[方法]随机抽取2886人进行健康状况问卷调查和医学体检。分析超重及肥胖与冠心病、脑血管病、糖尿病、高血压、血脂异常相对危险度的关系。[结果]天津市居民冠心病、脑血管病、糖尿病、高血压、超重及肥胖、血脂异常的标化患病率分别为9.24%、4.33%、6.74%、34.05%、42.62%、19.98%。BMI≥24、中心性肥胖与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冠心病、脑血管病密切相关。[结论]天津调查对象的超重及肥胖情况与多种慢性疾病有联系,对于BMI达到超重或肥胖标准及腹型肥胖者应加强合理膳食、适当运动,减少静坐时间的行为干预,预防和控制慢性疾病。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某农村社区肥胖患病率的分布及其危险因素,为肥胖的干预计划提供基础数据。[方法]在河南省选择两个农村社区,以村(组)为单位,随机抽取18岁及以上的居民,调查肥胖的患病率分布及其危险因素。[结果]超重、全身性肥胖与腹型肥胖的年龄标化患病率分别为28.75%、13.71%和40.36%,男性显著高于女性,且随年龄的增加呈现逐渐升高趋势。调整人口学特征后显示肥胖家族史是全身性肥胖和腹型肥胖的共同危险因素,而重体力活动是腹型肥胖的保护因素,吸烟则与全身性肥胖呈负关联。[结论]超重和肥胖患病率在农村地区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成为农村地区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科学的生活方式是预防和控制农村地区肥胖发病、提高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