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学龄前儿童经静脉心内膜植入永久心脏起搏器的手术方法、安全性、疗效及并发症。方法回顾分析1994~2006年该院经静脉心内膜植入永久心脏起搏器的患者857例,其中4~6岁学龄前儿童3例,占0.35%。该组中男性2例,女性1例,年龄平均5岁,体重平均17.8公斤;1例为病毒性心肌炎并发窦性停搏,2例为室缺术后并发III度房室传导阻滞(atrioventricular block,AVB),均为经药物治疗无效的缓慢心律失常。3例均采用经静脉心内膜植入永久心脏起搏器的方法治疗,1例起搏电极经左锁骨下静脉,起搏器置于皮下与胸大肌之间;另2例电极经左头静脉,起搏器置于胸小肌与胸大肌之间。术后1周、1、3、6、9个月、1年及每年随访。结果3例患者均成功植入永久心脏起搏器。1例电极经左锁骨下静脉,起搏器置于皮下与胸大肌之间的患者于术后8个月出现起搏器囊袋磨破,继发感染,予取出起搏器,清创缝合,患者交界性逸搏心率55次/min,家属拒绝再次植入永久心脏起搏器,自动出院;另2例电极经左头静脉,起搏器置于胸小肌与胸大肌之间的患者,术后随访正常,无并发症。结论学龄前儿童缓慢型心律失常患者经静脉心内膜植入永久心脏起搏器是可行、有效的,但有出现起搏器囊袋磨破等并发症的风险;电极经头静脉,起搏器置于胸小肌与胸大肌之间相对安全。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在植入不同横式永久起搏器前后脑钠素(BNP)水平变化.方法:研究对象为2006~2008年我院因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植入永久起搏器的患者,排除有明确冠心病、心房颤动、瓣膜病、贫血、射血分数小于50%、完全左束支传导阻滞的病例.共入选84名患者,其中男性48名(57.1%),女性36名(42.9%).所有患者术前检测BNP水平.其中66例植入DDDR永久起搏器,18例患者植入VVIR永久起搀器.于术后1个月及6个月再次检测BNP水平.结果: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术前BNP水平为(497±41)pg/ml.植入起搏嚣后1个月,两组BNP水平均明显下降((495±39)pg/ml vs (141±26)pg/ml,P<0.05,DDDR组;(502±45)pg/ml vs(181±22)pg/ml,P<0.05],VVIR组,其中DDDR组BNP水平更低.6个月后,DDDR组BNP水平无明显变化[(151±11)pg/ml vs(141±)26pg/ml,P>0.5],VVIR组BNP水平有所上升[(242±24)pg/ml vs(181±22)pg/ml,P<0.05].结论: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BNP水平较高.植入永久起搏器后使BNP水平下降,植入DDDR起搏器的患者较VVIR的患者更加明显.随植入时间的延长,植入VVIR的患者BNP水平有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3.
起搏器频率奔放系起搏器安置术后,起搏器功能障碍所致的一种少见并发症。现报告一例。1 病历摘要患者,男,46岁。心悸、胸闷17年,心率多在30~40次/min。4年前在我  相似文献   

4.
男,46岁,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监护心电图观察到长达3.42~3.50s的心动周期及最低平均心率34~36次/min。患者有发作性黑矇及一过性晕厥。经内科治疗6个月无效。一年后植入PINNACLE VVI型程控起搏器,脉冲发生器埋于右胸大肌前。术后4天始注意到起搏器感知功能不良,曾多次体外程控调试均不能改善。出院后观察期间患者仍多次发作晕厥及阿斯综合征,并观察到1.82s无电脉冲及自身电活动的心动周期,因而认为植入起搏器后仍有晕厥及阿斯综合征发作与此有关。根  相似文献   

5.
卓柳安  杨进 《微创医学》2006,1(5):373-374
目的了解起搏器术后随访的重要性以及起搏器诊断功能对临床的帮助,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与起搏器有关的问题。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使用双腔起搏器患者的临床情况,了解其基础病因、心律失常类型、植入起搏器类型以及并发症。结果16例患者中,病态窦房结综合征2例、房室阻滞11例、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合并RR长间歇1例、Ⅱ度Ⅱ型房室阻滞伴阵发性心房扑动1例、窦性心动过缓1例。术后2例左锁骨下静脉穿刺双套管送两根导管途径植入的患者发生囊袋血肿。植入3个月后与植入时比较,心房、心室电压阈值均很低,无统计学差异。病态窦房结综合征、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合并R-R长间歇、Ⅱ度Ⅱ型房室阻滞伴阵发性心房扑动、窦性心动过缓共5例患者发生模式转换,34d中模式转换次数为416次,平均12.2次/d。结论①合理应用现代起搏器的自动化功能和诊断功能,有助于临床医生了解病人的心律、心率情况以及起搏器的工作情况,及早发现有关并发症;②在双腔起搏器植入早期采用分两次左锁骨下静脉穿刺途径植入能有效避免囊袋血肿的发生;③术前根据患者的心律失常情况、心脏病变情况选择合适的起搏器及导线系统,并且在术后定期随访、定期程控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6.
植入VVI型心脏起搏器后 ,病人常因发生起搏器电极断裂或起搏器综合征而需要改变起搏器类型或需重新植入起搏电极 ,通常仍选用以前的植入经路 ,以减少创伤 ;但是 ,我科近来一例老年患者发生穿刺血管血栓形成的并发症 ,现报告如下 :1 病例资料患者 女 ,73岁。因高血压心脏病 12年并发“病窦综合征”于 1990年 12月于右前胸经右锁骨下静脉安置“VVI型”永久人工起搏器 ,术后逐渐出现胸闷、气促、头晕等症状 ,1999年 12月因上述症状明显加重 ,并出现双下肢水肿 ,诊断为“高心病 ,心力衰竭 ,起搏器综合征”经药物治疗症状无明显缓解 ,于 …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对安装起搏器患者安装前后生活质量的调查,评估安装起搏器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分析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因素,为起搏器植入患者术后的整体治疗与护理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自身前后对照方法,随机抽样调查泰安市区3所三级医院行起搏器植入患者196例,使用一般情况调查表、SF-36问卷对196例病人起搏器植入术前后进行调查。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数资料采用构成比统计描述、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果起搏器植入术后SF-36各维度评分均较术前明显升高(P﹤0.05)。对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显示患者不同性别、文化程度、月收入对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均无影响;而患者年龄、婚姻状况、心功能分级、植入起搏器类型对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有影响,其复相关系数为0.419。结论起搏器能显著提高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患者的生活质量;起搏器植入术后患者生活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年龄、婚姻状况、心功能分级、植入起搏器类型;婚姻状况对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有明显影响,建议注意对未婚、丧偶患者及高龄患者的心理干预及家庭支持;起搏器植入术后仍要重视病人心功能的改善;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尽量采用双腔起搏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心脏临时起搏器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慢性心律失常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我科收治AMI合并慢性心律失常患者30例,植入临时起搏器后,观察血压改变、治疗效果及术后并发症等情况。结果起搏器植入后患者收缩压、舒张压及平均脉压差较植入前明显升高(P〈0.01);在临时起搏器的支持下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抢救成功率90%;平均植入时间(10.5±2.5)min;平均起搏时间(5.2±3.5)d;经临时起搏后,恢复窦性心律,顺利渡过超急期,仅1例需行永久性起搏器植入治疗;未出现严重并发症,予相应处理后症状均消失。结论临时起搏器在AMI慢性心律失常的治疗中效果肯定,能有效改善血流动力学,抢救成功率高,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9.
血管迷走性晕厥(VVS)是一种神经心源性晕厥,其中心脏抑制型和混合型均伴有心率骤降,起搏介入治疗可能有效.文章报道采用频率骤降反应起搏器对2例反复发作VVS患者的治疗情况.患者发作前有头晕、心悸等先兆症状.发作时伴抽搐、尿失禁;心电图及24 h动态心电图未见特征性改变;直立倾斜试验阳性和阴性各1例.患者植入双腔起搏器(DDDR)后开启频率骤降功能.术后随访有频繁抗频率骤降起搏介入,患者症状改善,未出现晕厥.具有频率骤降反应、频率平稳、感知dp/dt的频率反应起搏治疗VVS较单纯药物治疗的优势明显,但起搏介入模式和参数应根据个体特点设置,需定期随访进行调整和优化.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过程中操作的一些细节问题,为提高疗效,降低并发症提供借鉴.方法 搜集笔者所在医院2003年12月~2009年5月45例永久性心脏起搏器的临床资料,分析其植入方法、植入效果、植入并发症及术后随访.结果 1例患者术后1年因脑卒中死亡,1例患者出现术后囊袋渗血、血肿,1例患者出现起搏综合征,1例患者电极导线与脉冲发生器连接不牢被发现重新连接后起搏正常,经室间隔起搏的患者心电图QRS波群明显缩窄,经双心室起搏患者心功能明显改善.结论 术后起搏器随诊为延长起搏器寿命,发挥起搏器功能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右室心尖部(RVA)、右室流出道间隔(RVOTs)两种不同起搏部位对心脏永久性起搏器植入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2017年6月-2018年12月我院心血管内科150例进行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的患者根据不同起搏部位分为A组(68例,植入部位为RVA)、B组(82例,植入部位为RVOTs)。起搏器植入前后获取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房射血分数(LAEF)及血浆脑钠肽(BNP)监测数据,并统计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 A组植入后3、6个月及B组植入后1、3、6个月LVEF、LAEF依次明显升高(P<0.05),A组、B组在植入后3、6个月血浆BNP水平依次明显下降(P<0.05);而植入后1、3、6个月B组LVEF、LAEF明显高于A组,血浆BNP水平明显低于A组(P<0.05)。植入后随访6个月内,A组、B组均有房颤、心力衰竭及全因死亡病例出现,但发生率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与RVA比较,RVOTs起搏更有助于左室、左房射血功能恢复,对心功能的影响更小,更适合作为首选起搏点。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价自动模式转换 (AMS)起搏器对阵发性快速房性心律失常的检测效应。方法 选择 31例病窦、房室阻滞患者 ,其中伴有阵发性房颤 2 2例、房扑 5例、房速 4例 ,分别植入AMS功能起搏器。起搏器参数设置为 :起搏上限频率 110~12 0bpm、心房检测频率 130~ 15 0bpm、心房感知灵敏度 0 71± 0 16 (0 5~ 0 75 )mV、频率自适应AV间期 40~ 2 0 0ms、心室后心房不应期 (PVARP) 2 5 0~ 36 0ms、心室后心房空白期 (PVAB) 15 0ms。利用AMS监测、Holter和心电图随访。结果  31例患者发作阵发性房颤 (PAF) 386次 ,372次启动了AMS功能 ,检测成功率为 96 4% ,失败率为 3 6 %。 5 /31例阵发性房扑发作 82次 ,78次启动了AMS功能 ,检测成功率为 95 1% (78/82 ) ,失败率为 4 9%。 4/31例阵发性房速发作 36次 ,33次启动了AMS功能 ,检测成功率为 91 7% (33/36 ) ,失败率为 8 3%。结论 AMS起搏器对快速房性心律失常检测可靠。对于伴有阵发性快速房性心率失常患者 ,AMS起搏器是较佳的选择  相似文献   

13.
367例永久起搏器植入术并发症及临床随访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植入起搏器是目前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最为有效和彻底的手段,在我国每年有上万例患者接受心脏起搏器植入手术,挽救了很多患者的生命,但在起搏器植入术中及术后仍有可能发生一些急、慢性并发症。本文对367例植入起搏器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探讨起搏器植入术后并发症发  相似文献   

14.
计光  黄伟剑  邱俏檬  王霄霞  方英  李玲文 《浙江医学》2007,29(4):301-302,324
目的探讨经静脉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前后不同时相血管内皮细胞和凝血分子标志物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48例缓慢型心律失常经静脉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患者(起搏器组)在植入起搏器前及植入后1d和7d、37例未经静脉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的缓慢型心律失常患者(无起搏器组)入院时及30例健康体检者(正常对照组),进行血浆血栓调节蛋白(TM)、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组织因子(TF)含量检测,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起搏器组和无起搏器组TM、vWF、TAT和TF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其中起搏器组变化更甚;起搏器植入后1d上述参数均明显升高(P<0.01);7d时TM和TAT仍处于明显升高状态(P<0.01)。结论缓慢型心律失常患者存在明显的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和凝血因子被活化,植入起搏器手术时会使这一状况加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本试验拟评估利用生理性起搏预防心动过缓对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严重性的影响。背景:睡眠时呼吸暂停发作伴随呼吸暂停期心率变慢及觉醒后心动过速。当永久性起搏器植入患者的起搏器频率设定为快于自发性夜间心率时,睡眠呼吸暂停发作可减少。方法: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患者中进行了一项前瞻性、随机、单盲、交叉试验,通过临时心房起搏来减低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 I)。15例具有中至重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AH I34±14)的患者(年龄60±13岁,12例为男性)经左锁骨下静脉放置心房永久起搏器。在医院里,患者分别在心房起搏频率设定为75次/m…  相似文献   

16.
血管迷走性晕厥(VVS)是一种神经心源性晕厥,其中心脏抑制型和混合型均伴有心率骤降,起搏介入治疗可能有效。文章报道采用频率骤降反应起搏器对2例反复发作VVS患者的治疗情况。患者发作前有头晕、心悸等先兆症状,发作时伴抽搐、尿失禁;心电图及24h动态心电图未见特征性改变;直立倾斜试验阳性和阴性各1例。患者植入双腔起搏器(DDDR)后开启频率骤降功能。术后随访有频繁抗频率骤降起搏介入,患者症状改善,未出现晕厥。具有频率骤降反应、频率平稳、感知dp/dt的频率反应起搏治疗VVS较单纯药物治疗的优势明显,但起搏介入模式和参数应根据个体特点设置,需定期随访进行调整和优化。  相似文献   

17.
机械瓣置换术后为防止血栓并发症需终生抗凝,用华发林或加用阿司匹林,必须达到抗凝监测的国际化标准(INR2.0-3.5).其中有少数患者因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房室传导阻滞需要安置永久性起搏器,但长期抗凝治疗以及心脏长大等为起搏器植入手术带来较多风险.我科从1998-2003年中,为5例机械瓣置换术后患者行起搏器植入,无一例出现手术并发症,随访显示起搏器感知和起搏状态良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社区健康教育对起搏器植入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对黄鹤楼社区50例起搏器植入患者通过书面教材讲解、相关视频播放及现场咨询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健康宣教并随访,在宣教前后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效果评价。结果健康宣教后,黄鹤楼社区起搏器植入患者对起搏器植入术后基本知识的知晓率明显提高;同时,患者的工作能力、社交能力及心态有明显改善。结论深入社区进行健康教育可以显著提高起搏器植入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9.
石兆云 《四川医学》2013,34(3):403-405
目的观察分析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的临床应用效果及长期随访结果。方法选取我院2009年3月~2011年8月收治的需要植入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患者共308例。观察患者手术植入后的临床效果以及对患者进行随访跟踪治疗,观察患者植入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的长期效果。结果植入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后患者的临床症状明显得到改善,并且心房颤动发作次数明显减少,部分患者治疗后的LVEF值得到明显的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患者在运动耐量以及各种生活质量等均有显著提高和改善。患者在随访跟踪治疗过程中发现有36例并发症,其中并发症率为11.7%。结论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能够有效治疗患者各种疾病引起的心动过缓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治疗。长期治疗效果较好,并发症较少。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究在非心脏手术中推行临时起搏器植入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2年7月-2015年5月我院接收的68例外科手术患者(合并缓慢型心律失常)作为该研究对象,按照分层法将其划分为两组,其中实验组于术前4 h或术前1 d行心脏临时起搏器植入,对照组未行临时起搏器安置,详细分析临时起搏器工作状况,并对比两组心功能改善情况。结果存在双束支阻滞、Ⅱ°AVB、严重窦性心动过缓的患者起搏器工作状态相对较多,而并发冠心病、扩心病时临时起搏器工作状态相对较高;实验组心输出量、心率、左心室射血分数及心脏指数均较对照组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非心脏手术中推行临时起搏器植入治疗,对改善患者心功能、提高其手术成功率具有十分重要的应用意义,值得临床积极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