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气囊导管扩肛术在治疗先天性肛门狭窄方面的效果和相关的术后护理措施。方法:对2009-2013年我院收治的13例先天性肛门狭窄患儿使用气囊导管扩肛术进行治疗的资料及相关护理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13例先天性肛门狭窄患儿在使用气囊导管扩肛术进行治疗后,有10例患儿的病情有所好转,有3例患儿未获得明显的疗效,其中有1例患儿再次接受了手术治疗。讨论:用气囊导管扩肛术治疗先天性肛门狭窄具有操作便捷、疗效确切、复发率低、易被患儿及其家属接受等优点,此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治疗环状混合痔有效方法,了解选择性外剥内扎术加后正中纵切横缝治疗环状混合痔的疗效以及术后有无肛门狭窄的并发症发生。方法对近10年来收治的环状混合在骶麻下施行了选择外剥内扎术加后正中纵切横缝病例86例,观察术后有无大出血,术后远期有无肛门狭窄和肛门功能不良。结果本组86例全部治愈,术后创面痔核脱落期无1例大出血,术后2~6个月随访50例肛门平整,无肛门功能不良,有1例肛门狭窄,其原因是手术过于保守,后正中纵切不够,加之患者是疤痕体质所致。结论环状混合痔治疗有多种方法,本组病例采用选择性外剥内扎加后正中纵切横缝,避免了单纯多个痔核一期切除所致的肛门狭窄,加用后正中纵切横缝是避免肛门狭窄的有效手段之一,但纵切横缝时注意个体差异,对平常有便秘者或疤痕体质可放宽纵切程度,对年老体弱者或术前肛门较松者则纵切程度应保守些。选择性外剥内扎术与后正中纵切横缝术二者有机地结合治疗环状混合痔,可有效避免术后肛门狭窄、肛门功能不良,本组病例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3.
肖小龙  樊文彬  贺平 《中国全科医学》2020,23(24):3114-3118
肛门直肠狭窄临床表现为大便形状变细或排便困难,肛门疼痛或腹胀,甚至发生肠梗阻。肛门直肠狭窄由先天性、原发性、继发性因素造成,而继发性因素最为常见,痔手术是继发性肛门直肠狭窄的主要原因。痔术后肛门直肠狭窄是一种严重并发症,其治疗困难,并会带来严重的社会和医疗问题。影响该病发生的因素包括病情严重程度、手术方式、操作水平、术后管理等。临床上应格外重视肛门直肠狭窄的预防。肛门直肠狭窄的治疗包括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目前对于肛门直肠狭窄的治疗方案选择尚无指南可参考,本文主要围绕痔术后肛门直肠狭窄的原因、预防及临床应对策略进行讨论,以期为基层医师防治该病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先天性肛门闭锁治疗体会。方法:1990年-2002年共收治51例,其中高位无肛17例,中间位10例,低位24例,分别采用会阴肛门成形术,骶-会阴肛门成形术,腹-会阴肛门成形术,肛门成形术后均行半年-1年的扩肛治疗。术后存活者随访2—10年。结果:51例共存活45例,死亡6例。低位便失禁发生率4.3%,肛门狭窄无;中间位I期手术便失禁发生率50%,肛门狭窄无,分期手术便失禁发生率40%,肛门狭窄无:高位I期手术便失禁发生率100%,肛门狭窄发生率66.7%,分期手术便失禁发生率88.9%,肛门狭窄发生率66.7%。结论:低位锁肛I期手术效果良好;中间位及高位分期手术可以提高生存率并减少术后并发症;术后有效的护理和支持疗法可以提高术后生存率;术后随访、积极处理术后并发症可以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选择性痔上黏膜吻合术治疗混合痔后肛门狭窄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6年4月至2021年1月于本院接受选择性痔上黏膜吻合术治疗的209例混合痔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是否发生肛门狭窄分为正常组和狭窄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肛门狭窄的影响因素。结果209例患者中术后共发生肛门狭窄18例,发生率为8.61%。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性别、年龄、肛门手术史、吻合口感染、瘢痕史、吻合口高度、手术时间及术后大便形态分级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既往有肛门手术史、瘢痕史、术后有吻合口感染及手术时间长是影响术后肛门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而术后大便形态分级为Ⅳ~Ⅴ为术后肛门狭窄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肛门手术史、瘢痕史及术后大便形状是术后肛门狭窄的影响因素,避免术后吻合口感染和手术时间过长,一定程度上可能有助于降低肛门狭窄的风险。  相似文献   

6.
郝青义  余瑛 《宁夏医学杂志》2006,28(12):918-918
目的探讨混合痔外剥内扎硬注术后肛门直肠狭窄的防治方法。方法对术后并发肛门直肠狭窄12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2例病人,其中肛门狭窄7例,直肠狭窄5例,根据狭窄部位和程度分别采用肛门扩张术,肛管直肠瘢痕切开扩张术,全部治愈。结论肛门直肠狭窄是混合痔外剥内扎硬注术后恢复期的常见并发症,术中预防及早期治疗是关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提高复杂性肛瘘疗效的新方法,以减轻疼痛,降低复发,减少肛门畸形,克服手术后易出现肛门缺损、肛门移位、肛门溢液等。方法采用多切口加挂线术治疗复杂性肛瘘104例。结果104例患者均一次性治愈。结论该术式能有效保护肛门功能,减少术后肛门狭窄、肛门缺损、肛门移位、肛门溢液等诸多并发症,加快了伤口愈合。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根据临床实际需要,我们制作了自动震动肛门扩张器。主要用于肛门疾病术后狭窄的治疗、预防及保健。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直肠末端旋转术治疗无肛舟状窝瘘的疗效。方法:采用直肠末端旋转术治疗无肛舟状窝瘘患儿88例,术后定期随访,评价大便控制、瘘复发、肛门狭窄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88例患儿,无瘘复发、大便失禁;肛门狭窄4例,继续扩肛半年治愈;便秘1例。结论:直肠末端旋转术治疗无肛舟状窝瘘可取得理想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可吸收线改良纵切横缝治疗重度医源性肛门狭窄的疗效。[方法]对使用可吸收线改良纵切横缝治疗的4例重度医源性肛门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4例患者术后切口均愈合良好,恢复正常排便,未出现术后切口水肿等并发症及肛门畸形、肛门缺损等后遗症。[结论]可吸收线改良纵切横缝治疗重度医源性肛门狭窄的疗效满意,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Anal Cancer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总结内括约肌切开加皮瓣成形术治疗肛门狭窄的初步临床经验。方法:对1 998年9月~2 0 0 4年7月,采用内括约肌切开加皮瓣成形术治疗肛门狭窄3 8例进行回顾分析。结果:所有3 8例手术均获得成功,2 0例采用Y -V皮瓣,8例采用V -Y皮瓣,6例采用菱形皮瓣,4例采用房形皮瓣,术后所有病例均不同程度缓解,有效率89%。结果::内括约肌切开加皮瓣成形术治疗肛门狭窄,保证了手术成功率和治疗的彻底性,值得进一步推广和研究  相似文献   

14.
15.
16.
17.
【目的】观察化腐生肌膏对行扩肛手术治疗的肛裂患者的辅助治疗作用。【方法】将106例行扩肛手术治疗的肛裂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3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方法进行局部护理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化腐生肌膏进行局部护理治疗,观察2组临床疗效及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结果】(1)疗效方面,观察组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58.49%和94.34%,优于对照组的35.71%和73.2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临床症状改善方面,治疗后,2组患者水肿、渗液、疼痛、糜烂、出血、脱出等各项临床症状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且观察组的下降作用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行扩肛手术治疗的肛裂患者使用化腐生肌膏后,可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其疗效优于使用常规方法进行局部护理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为提高肛裂的治疗效果。方法采用扩肛疗法、复方亚甲蓝封闭、中药坐浴、湿润烧伤外涂综合治疗肛裂541例。结果痊愈529例(97.8%),好转12例(2.2%),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结论以扩肛疗法为主治疗肛裂疗效满意。随访350例,复发11例(3.1%),重复治疗后痊愈。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慢性肛裂应用肛裂切除加外括约肌部分切断术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09-2013年收治的慢性肛裂患者306例,随机分为A组、B组、C组,每组102例。A组接受单纯肛裂切除术治疗;B组接受肛裂切除联合内括约肌切断术治疗;C组接受肛裂切除术联合外括约肌切断术治疗。并比较3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手术后,A组总有效率为52.9%,B组总有效率为97.1%,C组总有效率为98.0%。B组和C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优于A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与C组临床治疗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肛裂患者应用肛裂切除加外括约肌部分切断术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