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中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取84例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42例患者。A组采用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方式进行治疗,B组采用Solitaire支架辅助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方式进行治疗。采用RS评分、Raymond评分和GOS评分对临床效果进行评价,并对治疗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复发率进行分析。结果:RS评分方面,A组为(0.23±0.57)分,B组为(2.48±0.96)分,A组低于B组(P<0.05);Raymond评分方面,A组Ⅰ级发生率为92.24%,B组为78.57%,A组高于B组(P<0.05);GOS评分方面,A组5分的发生率为92.86%,B组为73.81%,A组高于B组(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A组为2.38%,B组为21.43%,A组低于B组(P<0.05)。复发率方面,A组无一例复发,B组复发率为4.76%,A组低于B组(P<0.05)。结论: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临床效果好且具有一定安全性。 【关键词】颅内破裂动脉瘤;Lvis支架;弹簧圈血管内栓塞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开颅夹闭术和血管内栓塞术治疗颅内动脉瘤(IA)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2月至2014年1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6例IA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术式的不同将其分为血管内栓塞组(IE组,43例)和开颅夹闭术组(MC组,43例)。比较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治疗效果、住院费用和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E组治疗良好率比MC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IE组住院费用比MC组低,住院时间比MC组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IE组患者治疗后的并发症发生率比MC组低(P0.01)。结论血管内栓塞手术的治疗效果优于开颅夹闭手术,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介入栓塞术治疗前交通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取2013年3月至2020年2月我院收治的120例前交通动脉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的手术治疗方案将其分为开颅夹闭组与介入栓塞组,每组各60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后Hunt-Hess分级、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评分)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介入栓塞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为96.66%,明显高于开颅夹闭组的76.66%(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Hunt-Hess分级比较未见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介入栓塞组患者Hunt-HessⅠ级、Ⅱ级、Ⅲ级、Ⅳ级分别为25例(41.66%)、30例(50.00%)、5例(8.33%)、0例(0.00%),明显优于开颅夹闭组患者Hunt-HessⅠ级、Ⅱ级、Ⅲ级、Ⅳ级分别为19例(31.66%)、24例(40.00%)、9例(15.00%)、8例13.33%)(P0.05);介入栓塞组GOS评分5分、4分、3分、2分、1分分别为26例(43.33%)、24例(40.00%)、6例(10.00%)、4例(6.00%)、0例(0.00%),明显优于开颅夹闭组GOS评分5分、4分、3分、2分、1分分别为20例(33.33%)、16例(26.66%)、12例(20.00%)、7例(11.33%)、5例(8.33%)(P0.05);介入栓塞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6.66%,明显低于开颅夹闭组36.66%(P0.05)。结论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前交通动脉瘤患者临床效果佳,安全性高,且患者预后情况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显微外科手术夹闭与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Hunt-Hess低分级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动脉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54例Hunt-Hess低分级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手术组(33例)和介入组(21例),手术组采用显微外科手术夹闭治疗,介入组采用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治疗费用、治疗效果、并发症发生率、瘤颈残余率和复发率。结果 2组患者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术后6个月mRS评分及复发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介入组患者治疗费用及术后1年瘤颈残余率均高于手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显微外科手术夹闭和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Hunt-Hess低分级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动脉瘤均安全、有效,但血管内介入栓塞术的瘤颈残余率相对较高,且患者需要承担高昂的治疗费用,目前治疗Hunt-Hess低分级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动脉瘤仍倾向于采用显微外科夹闭术。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腔内介入栓塞治疗前循环颅内动脉瘤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本院2017年2月至2019年10月收治且经DSA确诊的92例前循环颅内动脉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夹闭组和介入组,每组各46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手术前后S100-β、IL-6及MMP-9水平及术后感染、血管痉挛等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介入组患者术后6个月GOS分级明显优于夹闭组,介入组患者良好率明显高于夹闭组,死亡率明显低于夹闭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S100-β、IL-6及MMP-9水平较术前均有所改善,且介入组患者S100-β、IL-6及MMP-9水平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夹闭组(P0.05);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采用腔内介入栓塞术治疗前循环颅内动脉瘤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可明显改善患者预后,降低炎症反应水平,有助于避免出现感染现象。  相似文献   

6.
血管内弹簧圈(coil)栓塞治疗因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成为目前普遍应用的颅内动脉瘤治疗手段。近年来血流导向装置(flow diverter,FD)作为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技术的重大突破,主要体现为从动脉瘤囊内填塞到载瘤动脉重塑治疗理念的转变,为巨型颅内动脉瘤的治疗带来了全新的方法。文章首先介绍了FD与弹簧圈的数值模拟方法,然后列出常见的影响动脉瘤治疗效果的形态学与血流动力学参数,详细说明了FD孔率、弹簧圈填塞率与壁面切应力对改善瘤囊内血流动力学的重要作用,最后结合FD与弹簧圈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特征,通过数值模拟的方法对比了二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显示使用FD治疗巨型颅内动脉瘤具有一定的优越性,但更多的研究表明FD联合疏松弹簧圈栓塞治疗时,动脉瘤的延迟破裂率与复发率更低。结论进一步说明了FD与弹簧圈栓塞巨型颅内动脉瘤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开颅动脉瘤夹闭术治疗老年颅内破裂动脉瘤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92例行开颅动脉瘤夹闭术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0~2级)和预后不良组(3~6级)。评价开颅动脉瘤夹闭术治疗老年颅内破裂动脉瘤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采用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患者开颅动脉瘤夹闭术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结果根据mRS评分结果,92例患者中,预后不良46例,预后不良率为50%。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合并脑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冠心病、术前Hunt-Hess分级、术前CT改良Fisher分级、术后低蛋白血症、术后脑梗死、术后脑积水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合并脑动脉粥样硬化、术前Hunt-Hess分级Ⅲ~Ⅳ级、术后脑梗死是开颅动脉瘤夹闭术治疗老年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合并脑动脉粥样硬化、术前Hunt-Hess分级高、术后脑梗死是影响老年患者开颅动脉瘤夹闭术后近期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为改善患者预后,术中应操作轻柔,以减少血管刺激;术后给予足够血容量,预防血管痉挛、改善循环等,以减少术后脑梗死发生;提倡健康生活方式,控制血压、血糖稳定,减少脑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袁燕 《医学信息》2007,20(2):189-190
颅内动脉瘤是颅内动脉管腔局部的异常扩张,是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主要原因,现代神经放射学的发展,使绝大多数的颅内动脉瘤都能通过血管内栓塞而治愈,从而免除开颅手术。我院自2004年1月至2006年6月,采用电解可脱式弹簧圈(GuglimiDetachable Coil,GDC)血管内途径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48例,均取得了良好的手术效果,现将围手术期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比分析显微镜下动脉瘤夹闭术联合腰椎穿刺与腰大池持续引流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6年3月至2019年10月收治且经DSA或急诊CT血管造影(CTA)确诊的64例aSAH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2例。对照组患者采用显微镜下动脉瘤夹闭术联合腰椎穿刺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显微镜下动脉瘤夹闭术联合腰大池持续引流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感染、脑积水等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恢复良好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致残率和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显微镜下动脉瘤夹闭术联合腰大池持续引流治疗aSHA患者可有效降低致残率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后交通动脉瘤性动眼神经麻痹患者手术治疗后动眼神经麻痹症状的恢复情况,并对临床上可能影响其恢复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014年12月至2018年7月收治的伴有动眼神经麻痹的54例后交通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术后随访3个月以上,评价动眼神经麻痹症状的预后情况。结果 54例患者中,行开颅动脉瘤夹闭术39例,血管内动脉瘤栓塞术15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手术时机小于等于14 d的患者动眼神经麻痹预后优于大于14 d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07);术前动眼神经部分麻痹患者预后优于完全麻痹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03),患者年龄、动脉瘤侧别、动脉瘤大小、动脉瘤出血与否和手术方式等与患者动眼神经麻痹预后无关(P 0. 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手术时机和术前动眼神经麻痹程度是影响后交通动脉瘤性动眼神经麻痹患者动眼神经麻痹预后的独立因素(OR=21. 528,95%CI:1. 769~261. 990,P=0. 016; OR=28. 040,95%CI:2. 623~299. 718,P=0. 006)。结论开颅动脉瘤夹闭术与血管内动脉瘤栓塞术都是后交通动脉瘤性动眼神经麻痹的有效治疗方式,术前动眼神经部分麻痹的患者和早期手术治疗的患者恢复相对较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早期开颅手术治疗高级别颅内前循环动脉瘤(Hunt-Hess分级Ⅳ~Ⅴ级)的临床疗效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选择2011年6月至2014年6月解放军第九八医院25例高级别颅内前循环动脉瘤患者,其中男性16例,女性9例;年龄28~65岁,平均年龄49.5岁。其中非手术治疗6例,开颅显微手术夹闭19例。对治疗结果进行评价和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分析影响预后因素。结果非手术治疗6例中植物生存1例,死亡5例。手术治疗19例术后经CT血管成像(CTA)复查证实动脉瘤均夹闭满意。出院按GCS评分,预后良好2例,中残4例,重残5例,植物生存1例,死亡7例。入院头颅CT显示有急性脑积水(P=0.006)、合并有脑内血肿(P=0.02)及术前出现瞳孔散大(P=0.02)与预后不良有关。结论高级别颅内动脉瘤病情危重,死残率高。发病后并发脑内血肿、急性脑积水及术前出现瞳孔散大的患者预后差。尽早手术夹闭动脉瘤同时处理引起颅内高压的因素可以改善此类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2.
<正> 目的:报道开颅手术处理颅内动脉瘤的方法、步骤及注意事项、手术技巧.方法:先考虑行可脱性弹簧血管内栓塞技术,无法行可脱性弹簧血管内栓塞的再开颅手术.手术均采用翼点入路.结果:4例动脉瘤夹闭术后3例痊愈,1例手术顺利,但1周后因气管内大出血死亡.结论:手术治疗动脉瘤具有直观、可靠、无须特殊仪器设备要求等优点,在血管内治疗失败或不具备开展介入治疗的地区,开颅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仍是一种主要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介入栓塞技术对前交通动脉瘤破裂临床效果及患者认知功能情况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收集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我院接诊的115例前交通动脉瘤破裂患者资料,其中经单纯弹簧圈栓塞71例,球囊辅助弹簧圈21例,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23例,同期收取健康人50例为对照组。测试介入栓塞术前、术后认知功能以及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单纯弹簧圈栓塞组完全栓塞29例,大部分栓塞40例,部分栓塞2例;球囊辅助弹簧圈栓塞组完全栓塞16例,大部分栓塞4例,部分栓塞1例;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组完全栓塞17例,大部分栓塞3例,部分栓塞3例。与单纯弹簧圈栓塞组比较,囊辅助弹簧圈栓塞组(χ~2=6.886 2,P=0.032 0)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组(χ~2=15.900,P=0.000 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球囊辅助弹簧圈栓塞组与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280,P=0.026 2)。治疗后认知功能评分情况:单纯弹簧圈栓塞组(24.0±0.2)分与球囊辅助弹簧圈栓塞组(24.3±0.2)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6.038 6,P=0.000 0),单纯弹簧圈栓塞组(24.0±0.2)分与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组(21.5±0.2)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6.384 8,P=0.000 0),球囊辅助弹簧圈栓塞组(24.3±0.2)分与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组(21.5±0.2)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2.100 2,P=0.000 0)。结果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程度明显高于单纯弹簧圈栓塞和球囊辅助弹簧圈栓塞患者。结论不同介入栓塞技术治疗前交通动脉瘤破裂患者疗效满意,并对患者认知功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对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更显著。  相似文献   

14.
<正> 目的:探讨可脱性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效果及技术要点.方法:对126例颅内动脉瘤应用微导管技术,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监视下行血管内栓塞治疗,其中85例90个动脉瘤用机械式可脱性弹簧圈(Machenical detachable spiral,MDS),栓塞,41例42个动脉瘤用电解式可脱性弹簧圈(Guglielmi detachabe coil,GDC)栓塞.结果:成功栓塞126例132个动脉瘤,123例痊愈,3例死亡.100%栓塞124个,95%栓塞6个,90%栓塞2个.并发动脉瘤破裂4例,并发脑梗死2例,其中1例痊愈,1例死亡;1例微弹簧末端逸出并顽固性脑血管痉挛.2例复发者再予GDC栓塞而治愈.结论: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是一种比较安全、可靠、有效的治疗手段,但动脉硬化明显导管到位困难者及术前呼吸、循环功能衰竭者不宜行血管内治疗.术前尼莫通化,术中导管内推注罂粟碱可有效防止脑血管痉挛.动脉瘤较大者,术  相似文献   

15.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神经系统的常见病,病因以颅内动脉瘤多见.脑血管造影是明确病因的最好手段,应尽早进行.颅内动脉瘤的治疗主要有血管内栓塞治疗和开颅动脉瘤夹闭术.本文对我院103例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造影结果及治疗进行回顾分析.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应用自膨胀颅内专用支架(Neuroform支架)与弹簧圈栓塞相结合治疗后交通动脉宽颈动脉瘤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35例患者(35个颅内后交通动脉宽颈动脉瘤),其中男性16例,女性19例,年龄32~70岁,平均年龄51岁。采用Neuroform支架与电解可脱微弹簧圈(GDC)结合栓塞治疗。通过微导管释放Neuroform支架覆盖动脉瘤瘤颈。将另一微导管通过支架网孔进入动脉瘤腔以GDC栓塞动脉瘤。结果全部病例采用Neuroform支架结合GDC栓塞.其中28例致密栓塞,7例部分栓塞。仅2例术中发生支架内血栓,其余患者均恢复良好,出院。24例术后3个月血管造影随访:其中19例致密栓塞的动脉瘤均未显影,载瘤动脉通畅;5例动脉瘤颈有残留。结论Neuroform颅内支架使用安全.适用于颅内后交通动脉宽颈动脉瘤的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特别适用于迂曲的脑血管。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对比不同的二次干预方式对栓塞术后复发动脉瘤的疗效。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纳入2010年1月—2016年12月北京市大兴区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栓塞术后动脉瘤复发患者共101 例,其中男36例,女65例;首次发病年龄15~69(45±11)岁,复发年龄16~76(48±11)岁。根据二次干预方式不同分为手术组(24例)、栓塞组(39例)、栓塞+支架组(30例)、保守组(8例),分析患者治疗前后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变化、干预后是否存在并发症、干预后是否再复发,判断不同干预方式的治疗效果。结果 4组复发动脉瘤患者的二次干预时年龄、合并高血压或糖尿病、吸烟、动脉瘤破裂发生率、动脉瘤直径及瘤颈宽度、mRS评分变化及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各组间动脉瘤部位存在统计学差异(χ2=37.485, P<0.05);二次干预前后mRS比较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二次干预后手术组复发0例(0%)、栓塞组10例(25.6%,10/39)、栓塞+支架组3例(10%,3/30)、保守组2例复发进展(2/8),4组间动脉瘤再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986, P<0.05)。结论 对于复发动脉瘤,开颅夹闭、介入栓塞及支架辅助等均为有效的治疗方式,其中,开颅夹闭较介入治疗具有更低的再复发率;对于保守治疗的复发动脉瘤患者,需要严密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专为小血管设计的低剖面、自膨式LEO+Baby单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前交通动脉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应用LEO+Baby单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技术治疗的52例前交通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患者基本信息、影像学资料、手术情况及并发症情况。结果52例前交通动脉瘤患者应用LEO+Baby支架51枚,1例患者支架导管到位困难,转开颅手术治疗,其余均操作成功,成功率为98%(51/52);术后即刻造影动脉瘤完全栓塞42例,瘤颈残留9例。术中动脉瘤破裂1例,支架内血栓形成3例,术中弹簧圈脱出1例。术后随访6~12个月,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为4~5分2例,2~3分5例,随访无死亡病例。46例患者术后6个月DSA复查结果显示完全栓塞率89.1%(41/46),其余5例未行DSA复查;无支架相关并发症及动脉瘤再破裂出血发生。头颅CT显示,无迟发性脑梗死、脑出血发生。结论应用LEO+Baby单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前交通动脉瘤操作成功率和安全性高、围术期并发症少且短期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9.
背景:在诸多治疗方案中,介入栓塞肺结核大咯血的疗效最明确、显著。而多种栓堵材料也随之而出现,从传统的明胶海绵、聚乙烯醇颗粒,到目前应用广泛的微弹簧圈、海藻酸钠微球栓塞剂,疗效各不相同。目的:比较海藻酸钠微球与明胶海绵支气管动脉内栓塞治疗肺结核大咯血的疗效。方法:143例肺结核大咯血患者,根据栓塞材料不同分为明胶组与海藻酸钠微球组。先行选择性支气管动脉插管造影,再做超选择支气管动脉插管,最后注入栓塞材料栓塞末梢支气管动脉。结果与结论:明胶组共栓塞靶血管92支,44例(58.7%)患者栓塞后即刻止血,总有效率为81.3%。随访2年,复发12例(25.3%)。海藻酸钠微球组共栓塞靶血管83支,60例(89.1%)患者栓塞后即刻止血,总有效率为92.6%。随访2年,复发5例(7.8%)。两组比较,海藻酸钠微球组即刻止血效果显著优于明胶组(P0.05),治愈率显著高于明胶组(P0.05);海藻酸钠微球组复发率显著低于明胶组(P0.05);海藻酸钠微球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明胶组(P0.05)。并发症的发生率两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果提示,海藻酸钠微球支气管动脉栓塞治疗肺结核大咯血安全、有效,复发率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我院收治46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给予血管内介入治疗,分析治疗后栓塞情况、手术过程中及随访过程中并发症发生情况,治疗前后生活质量改善情况。结果 46例动脉瘤介入手术治疗后,瘤腔完全栓塞33例,次全栓塞12例,不完全栓塞1例。瘤颈4 mm以下完全栓塞率显著高于4 mm及以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Rankin评分显著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严格掌握适应证的前提下,栓塞成功率高,治疗后患者生活质量显著提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