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微生态制剂佐治小儿秋季腹泻病的疗效.方法 将58例小儿秋季腹泻病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其中治疗组30例,男14例,女16例;对照组28例,男15例,女13例.两组患儿症状及体症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结果 两组疗效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微生态制剂佐治小儿秋季腹泻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2.
肠道菌群紊乱在风湿免疫病的发病中起着关键性作用,失衡的肠道细菌可通过直接迁移至肠外组织、产生小分子进入血液循环、作用于肠道Toll样受体(TLR)信号传导通路等机制引起风湿免疫病。国内外最新研究发现,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强直性脊柱炎、痛风、银屑病、白塞综合征、系统性硬化等多种风湿免疫病的发病均与肠道菌群失调密切相关。因此,本文对肠道菌群与风湿免疫病的关系进行综述,将为风湿免疫病的诊治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人类肠道内含有大量微生物群,这一复杂而重要的生态系统构成影响人体的生理功能。肠道黏膜是机体的重要屏障,正常的肠道微生态和肠黏膜屏障相互作用,共同维持机体的内稳态。一旦肠道微生态被破坏,肠道菌群失衡,并通过各种途径导致肠黏膜屏障受损,进而有害病原菌入侵。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喜炎平注射液治疗小儿秋季腹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2例年龄9~24个月的秋季腹泻的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56例和对照组56例。对照组给予利巴韦林10mg/K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静脉滴注,1次/d。治疗组给予喜炎平5mg/kg加入5%葡萄糖中静脉滴注,1次/d。两组均给予饮食调整,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口服蒙脱石散保护胃肠道粘膜等综合治疗。疗程共3d。分别观察其治疗效果并进行比较。结果两组在退热、腹泻症状减轻等方面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均<0.05),喜炎平注射液治疗组比对照组疗效显著,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偶见皮疹,对血小板及白细胞无影响。结论喜炎平注射液为中成药制剂,其毒性低,不良反应小,治疗小儿腹泻能缩短病程、提高疗效,临床安全性好。在目前尚无明确的针对轮状病毒所致小儿秋季腹泻的抗病毒药物的情况下,值得临床推荐使用。  相似文献   

5.
人类肠道微生态是一个包含大量肠道微生物的复杂生态系统,近年来研究发现肠道细菌过度繁殖可导致胃肠道动力失调及内脏神经敏感性改变,最终导致肠易激综合征的发生,而肠道菌群引起的肠粘膜异常免疫应答损伤被认为是炎症性肠病发病机制的关键所在,另外,肠道微生态还可过参与炎症性肠病的病理生理过程或直接代谢产生致癌物质影响肠道肿瘤的发生发展。由此我们发现,肠道微生态不仅参与了消化吸收、物质代谢等胃肠道基本生理过程,还直接关系到肠道疾病的发生。本文将就目前肠道微生态与肠道疾病的研究进展进行简单综述。  相似文献   

6.
人类肠道菌群复杂多样,在与人类长期的共同进化过程中,具备了调节人体免疫应答、影响疾病发展的作用。 这种免疫调节作用与肠道菌群本身的多样性和关键菌种的存在与否具有紧密联系。然而肠道菌群结构和功能的特性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肠道菌群宿主的饮食结构、年龄和生活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正常的肠道菌群能够调节肠上皮细胞的通透性,刺激物质代谢与免疫反应,使肠道微环境长期处于稳态;一旦肠道菌群失衡,引起肠道微环境稳态变化,则会提高许多疾病的发生风险,尤其是胃肠代谢疾病,以及免疫和神经性疾病。本文主要从肠道菌群与人体健康的关系、影响肠道菌群组成的因素、功能性食品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以及如何维持肠道微生态平衡等几个方面,综述了人体肠道菌群的当前研究现状和相关产业应用,期望能够为肠道菌群与人体健康的相互关系研究及其成果转化提供新的思考。  相似文献   

7.
肠道是机体抵抗外源病原体入侵的重要防线之一,肠道B淋巴细胞及T淋巴细胞作为肠道适应性免疫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其发育和分化受肠道微环境的影响。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肠道菌群与肠道免疫系统发育密切相关。本文主要综述肠道菌群对肠道B淋巴细胞、肠道T淋巴细胞的分化及其细胞功能的影响,并对肠道菌影响该过程的部分机制作出阐明,为肠道菌群与肠道免疫的相互作用机制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微生态制剂(金双歧)联合乳果糖治疗小儿功能性便秘的疗效。方法:78例患儿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0例,对照组38例。对照组给予一般治疗,治疗组在其基础上加服金双歧和乳果糖口服液。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5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0.53%,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微生态制剂联合乳果糖治疗小儿功能性便秘短期疗效显著,值得推荐,且应注重个体化、综合性治疗,关注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9.
王超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2021,43(11):1908-1909
目的:分析小儿秋季腹泻应用柴胡汤加减辅助治疗的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9月~2019年11月医院收治的秋季腹泻患儿96例,随机分为两组,48例/组.其中常规组接受思密达治疗,柴胡汤组在思密达治疗基础上增加柴胡汤加减治疗,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并对比治疗前和治疗3天后的血常规[红细胞压积(Hematocrit,HCT...  相似文献   

10.
结核分枝杆菌是引起结核病的病原体,常引起机体的细胞免疫应答.而肠道菌群能调节机体免疫反应,维持人体健康.近年来研究发现,患者感染MTB及使用抗结核药物治疗均可破坏宿主肠道菌群原有的平衡,而肠道菌群紊乱又会直接或间接影响患者免疫功能.本文就肠道菌群稳态对抗结核免疫反应的影响、维生素介导的肠道菌群稳态对抗结核免疫反应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肠炎宁糖浆联合小儿腹泻贴治疗婴幼儿腹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所在医院的46例患腹泻的婴幼儿随机分配成两组,一组为观察组总共23例,一组为对照组总共23例。对照组应用常规方法治疗,观察组则在常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加用肠炎宁糖浆联合小儿腹泻贴。结论在比较以后可发现观察组用了后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证明肠炎宁糖浆联合小儿腹泻贴更适用于婴幼儿腹泻,可将此方法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朱丹 《医学信息》2019,(9):147-148
目的 比较不同锌制剂治疗小儿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15年9月~2017年9月收治的抗生素相关性腹泻患儿9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参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参照组予葡萄糖酸锌治疗,观察组予锌硒制剂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和临床症状消失时间。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参照组(95.56% vs 82.22%),且观察组发热、恶心呕吐、腹泻消失时间均短于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锌制剂对小儿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临床治疗效果显著,其中锌硒制剂对小儿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治疗效果优于葡萄糖酸锌制剂,能有效缩短患儿临床症状消失时间。  相似文献   

13.
枯草杆菌、肠球菌二联活菌制剂(商品名:妈咪爱)治疗小儿肠道疾病进行分析,综述其疗效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观察黄连解毒汤对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为临床合理使用清热解毒中药提供参考资料。方法建立抗生素引起菌群失调的小鼠模型和不同剂量的黄连解毒汤灌胃小鼠模型,与正常小鼠比较,评价黄连解毒汤对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情况。结果灌胃14d后黄连解毒汤高剂量组出现菌群失调,其肠道益生菌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黄连解毒汤低剂量组无菌群失调现象,其肠道益生菌乳酸杆菌、双歧杆菌与抗生素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其条件致病菌肠球菌显著减少。结论黄连解毒汤在高剂量长期应用时有类似滥用抗生素的破坏作用,在低剂量使用时或许有调节肠道菌群平衡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儿童因其独有的生理、病理特点,在多个系统疾病(如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等)与免疫功能密切相关,且这种相关性直接或间接与肠道微生态系统联系在一起。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作为人体微生态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肠道微生态系统对儿童重要的生理功能诸如免疫、代谢、营养等的发育成熟过程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并与感染...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探讨益生元GOS/lcFOS对婴儿生长及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健康足月儿140例,分别接受含有与不含有GOS/lcFOS的标准配方奶,观察他们在实验结束时的生长情况及大便特征,以及试验第四周时大便菌群的情况。结果:婴儿对GOS/lcFOS有良好的耐受性,试验组与对照组婴儿的生长情况相近,试验组大便次数多于对照组(P=0.031),并且前者的大便比后者的软。试验组大便梭菌属明显少于对照组(P=0.042)。试验组的大便双歧杆菌要多于对照组,不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62)。试验组的大肠杆菌少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12)。结论:婴儿对益生元GOS/lcFOS有良好的耐受性。GOS/lcFOS不影响婴儿的正常生长,并可抑制肠道梭菌属的生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儿童川崎病对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 PCR扩增川崎病患儿和健康儿童粪便样本中16S rRNA基因的V1~V2可变区,并在高通量测序后进行细菌学分类。通过α多样性、β多样性、线性判别分析和LEfSe差异分析比较两组间差异。结果川崎病组的肠道菌群丰度(Ace指数)和结构(非加权ANOSIM)均发生了明显改变(分别为P0.001和P0.01)。显著差异菌变化为:乳酸杆菌属(P0.01)、韦荣球菌属(P0.01)和梭菌属(P0.001)丰度减少;拟杆菌属(P0.05)、肠球菌属(P0.001)和副杆菌属(P0.001)丰度增加。结论儿童川崎病存在肠道菌群紊乱。该结果为后期的川崎病微生态学研究提供了部分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肠道菌群改变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形成过程中的作用,进而探索通过合生元干预治疗NASH。方法以饲喂高脂饲料构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模型,动态观察大鼠自主活动次数;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大鼠血清的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空腹血糖(FBS)及空腹胰岛素(FINS)的含量;用16S rRNA荧光定量PCR检测大鼠肠道主要菌群;常规HE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学,计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活动度积分(NAS);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和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TLR4表达。在NASH建模第4,8及12周分别取10只大鼠,添加合生元配方饲养2周(BIO组),继续观察上述指标。结果 1)随着高脂饮食喂养时间的延长,肝细胞脂肪变程度明显加重,NAFLD评分显著增高(P0.01)。2)合生元干预2周后大鼠自主活动次数显著上调、血清学指标TG、TC、LDL、FBS和FINS水平显著下调(P0.05)。3)合生元干预2周后,可使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的数量显著上调,肠球菌的数量显著下调。4)NASH模型组TLR4的表达逐渐增高(P0.05),经合生元干预2周后可显著下调大鼠TLR4的表达(P0.05)。结论肠道微生态改变与NASH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合生元通过调整肠道微生态改善NASH鼠的生活质量与生化指标,其机制可能与TLR4蛋白水平回调有关。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