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 通过动态观察心肌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的变化,比较异丙酚和咪唑安定静脉麻醉在心内直视手术中对心肌顿抑的影响。方法 将20例择期行心瓣膜置换术的风湿性心脏病患者随机分为异丙酚(P)组和咪唑安定(M)组。麻醉诱导和维持P线用异丙酚等,M组用咪唑安定等,分别于麻醉前、腔静脉插管时、主动脉阻断30min、主动脉开放10min、1h、2h、4h和24h测定CKMB、MDA和SOD。结果 主动脉开放10min、2h、4h时P组MDA高于同时点的M组(P<0.05);主动脉开放4h时,P组SOD低于同时点的M组(P<0.05);各时点两组CKMB值的差别无显著性意义(均P>0.05)。结论 咪唑安定减轻心内直视手术心肌顿抑的作用强于等效剂量的异丙酚。  相似文献   

2.
傅丽东 《河北医学》2003,9(3):212-214
目的:比较异丙酚自身复合诱导方法(在应用异丙酚麻醉诱导前给予30mg小剂量异丙酚)与咪唑安定、异丙酚复合诱导方法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90例18—55岁ASAⅠ—Ⅱ级择期手术病人随机分为M—P组(咪唑安定、异丙酚复合诱导组)、P-P组(异丙酚自身复合诱导组)和P组(异丙酚诱导组)。M—P组与P—P组在给予异丙酚诱导之前,分别给予咪唑安定3mg、异丙酚30mg,P组直接应用异丙酚诱导。记录异丙酚诱导剂量、患者诱导前和气管插管前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结果:异丙酚诱导剂量:P组为2.21mg/kg,P—P组为1.86mg/kg,M-P组为1.78mg/kg。M—P组与P组相比气管插管前平均动脉压的降低、心率的降低都明显减小。P—P组与P组相比平均动脉压的降低、心率的降低无明显差异。P—P组与M—P组相比气管插管前平均动脉压的降低、心率的降低都明显增大。结论:异丙酚自身复合诱导方法与咪唑安定、异丙酚复合诱导方法两者均能减少麻醉诱导中异丙酚用量,但与咪唑安定、异丙酚复合诱导方法相比,异丙酚自身复合诱导方法对于维持麻醉诱导过程中血液动力学的稳定并无益处。  相似文献   

3.
不同麻醉诱导气管插管对危重病人心血管应激反应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预防危重患者麻醉诱导气管插管时心血管应激反应,探讨一种合理安全的麻醉诱导插管方法。方法 40例危重患者,随机分两组,K组氯胺酮1 mg/kg+异丙酚1.5 mg/kg+芬太尼5 ug/kg+维库溴铵0.1 mg/kg;M组咪唑安定0.1 mg/kg+异丙酚1.5 mg/kg+芬太尼5 ug/kg+维库溴铵0.1mg/kg,观察插管前后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 两组患者麻醉诱导后血压均有不同程度下降,与基础值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R均减慢,与基础值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以M组明显(P<0.05);插管后MAP和HR后明显升高,然后逐渐步降至诱导前水平(P<0.05);总体看K组血压波动较小,M组波动大,组间比较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诱导后低血压发生率M组明显高于K组(χ2=4.962,P<0.05)。两组麻醉诱导后心动过缓发生率M组明显多于K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12,P<0.05)。结论 氯胺酮复合异丙酚芬太尼麻醉诱导气管插管,是危重患者紧急气管插管较合理安全的麻醉选择。  相似文献   

4.
杨萍  邹小农  孙莉 《北京医学》2002,24(2):87-89
目的探讨减少老年危重患者麻醉诱导时循环波动的最佳用药方法.方法 75例65岁以上ASAⅢ~Ⅳ级择期肿瘤切除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异丙酚组(P组)、咪唑安定组(M组)和异丙酚复合咪唑安定组(P+M组),每组25例.比较三组麻醉前,诱导插管时,插管后1、3、5、10、15、20min时的血流动力学变化情况.结果麻醉诱导时血压、心率不平稳发生率P组为44%(11例),M组为24%(6例),P+M组为12%(3例).结论复合麻醉诱导时血流动力学改变最小,提示对老年危重患者采取复合麻醉诱导可利用药物之间的协同作用,减少用药量,降低不良反应的程度,较单一用药更平稳、安全.  相似文献   

5.
赵立红  王强  张峥  周建新 《北京医学》2009,31(7):393-395
目的观察异丙酚和咪唑安定用于后颅窝肿瘤术后保留气管插管患者镇静的临床效果和对呼吸循环的影响。方法将60例择期全麻后颅窝肿瘤手术后保留气管插管躁动的患者随机分为异丙酚组(P组)和咪唑安定组(M组),每组30例。首先分别给予异丙酚0.5mg/kg或咪唑安定0.05mg/kg静脉推注,再给予异丙酚0.5~3mg/(kg.h)或咪唑安定0.05~0.2mg/(kg.h)微量泵泵入,维持Ramsay镇静评分2~3级,于镇静前及镇静后10min、30min、1h、2h、4h、8h记录Ramsay镇静评分、用药量、心率(H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均动脉压(MAP)、呼吸频率(R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结果起效时间P组为(28±11)s,M组为(45±13)s,两组有显著性差异;苏醒时间M组为(37±16)min,较P组的(24±7)min长,有显著性差异(P〈0.05)。镇静期间两组患者HR、RR均较镇静前显著下降(P〈0.05),而SBP、DBP、MAP、SpO2均无明显变化,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异丙酚起效时间明显快于咪唑安定,苏醒时间明显短于咪唑安定,二者在镇静剂量下对呼吸和循环的抑制轻微,用于后颅窝术后带气管插管患者镇静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咪唑安定和丙泊酚用于老年人诱导气管插管时的心血管反应,指导临床麻醉.方法:30例老年择期手术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咪唑安定(Ⅰ)组和丙泊酚(Ⅱ)组,记录诱导前、诱导后3min,插管后1min、3min和5min的血压和心率.结果:两组诱导3min后血压均明显降低(P<0.05),Ⅱ组诱导后心率明显降低(P<0.05);Ⅱ组与Ⅰ组比较,诱导后3min、插管后1min和3min血压和心率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丙泊酚用于老年人诱导插管时心血管反应较平缓,更利于老年人的心肌供血.  相似文献   

7.
陈燕  彭沛华 《中外医疗》2010,29(3):95-96
目的观察3种组合用药对非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手术病人诱导期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45例冠脉旁路移植术患者,ASAⅡ~Ⅲ级,随机分为3组,异丙酚(P)组、依托咪酯(E)组、咪唑安定(M)组,观察诱导前、气管插管时、插管后1、5、10min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心输出量(CO)、体循环阻力(SVR)。结果与诱导前比较,M组气管插管时HR、MAP、CO增加(P〈0.05),插管后1min和5minHR高于P组和E组(P〈0.05);插管后1min和10minCO低于E组,而SVR在插管后1min高于E组(P〈0.05)。结论芬太尼伍用依托咪酯对血流动力学影响较小、时间短且恢复快,更适用于冠脉搭桥患者麻醉诱导。  相似文献   

8.
全身麻醉联合硬膜外阻滞用于开胸手术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施红兵  李国卫 《现代实用医学》2010,22(12):1386-1387
目的 观察全身麻醉联合硬膜外阻滞用于开胸手术的疗效.方法 将50例ASA Ⅱ~Ⅲ择期开胸手术患者分为全身麻醉联合硬膜外阻滞组(观察组)与单纯全身麻醉组(对照组),各25例.两组全身麻醉诱导和维持方法相同,观察组在诱导前先行T7~8.硬膜外穿刺置管,给药后测定麻醉平面并在术中定时追加局部麻醉药.分别监测两组患者麻醉前(T0)、诱导后(T1)、气管插管时(T2)、术中(T3)及拔管时(T4)血压和心率变化,术毕记录全身麻醉药用量、清醒时间、清醒质量、拔管时间、术后清醒质量及肺部并发症情况.结果 T1时两组SBP、DBP较TD时有所降低,HR较T0时减慢(P<0.05);T3和T4时对照组HR、SBP、DBP均明显高于观察组(P<0.05).麻醉维持期间,观察组丙泊酚、维库溴铵、芬太尼用药量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清醒时间、拔管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清醒质量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全身麻醉联合硬膜外阻滞用于开胸手术,能明显减少应激反应,维持血流动力学相对平稳,减少全身麻醉用药量,提高拔管期苏醒质量,术后镇痛完善,术后肺部并发症少,是一种安全町行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9.
李丽萌  翁培清  王宏梗 《海南医学》2006,17(7):56-56,58
目的探讨支撑喉镜下声带手术两种麻醉方法的效果.方法50例行声带手术患者,ASAⅠ-Ⅱ级,随机将病人分为A、B两组,每组25例,A组病人采用咽喉气管内表面麻醉 静脉复合麻醉,B组病人用静脉复合麻醉.观察诱导前、插管后上镜前、上镜后即刻、手术中血压、心率、脉搏氧饱和度变化.结果A组病人上镜即刻血压、心率变化与诱导前,插管后上镜前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B组病人在上镜即刻血压、心率明显升高,与诱导前、插管后上镜前比较显著性差异(P<0.05);B组病人术后清醒时间比A组延长(P<0.05),有9例出现复睡.结论表面麻醉 丙泊酚复合静脉麻醉,有麻醉手术过程平稳,术后清醒拔管迅速,清醒后无复睡发生的优点,是支撑喉镜下声带手术较为理想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咪唑安定对婴幼儿七氟醚全麻后苏醒质量及意识恢复时间的影响。方法:将30例1~3岁婴幼儿患者随机分为三组(n=10),采用芬太尼2μg/kg、丙泊酚1.5mg/kg、阿曲库铵8mg/kg静脉复合诱导。其中,A组加注咪唑安定0.05mg/kg,B组加注咪唑安定0.08mg/kg,C组不用咪唑安定。气管插管后吸入七氟醚维持麻醉,手术结束前约5min停吸七氟醚,拔管送入PACU。记录七氟醚用药量、拔管时间、苏醒时间、苏醒后躁动评分、苏醒期呼吸道消化道并发症发生的例数。结果:围术期患儿呼吸、心率、血压波动均在正常范围,SpO2〉95%,术后所有患儿均无恶心、呕吐、喉痉挛、舌后坠等并发症发生。七氟醚用药量C组明显多于A、B组(P〈0.05);A组与C组拔管时间无统计学差异,B组较A组和C组明显延长(P〈0.05);与C组比较,A、B组苏醒时间显著延长(P〈0.01),B组较A组亦显著延长(P〈0.01);苏醒后躁动评分C组明显高于A、B组(P〈0.05)。结论:咪唑安定可安全用于七氟醚吸入麻醉的婴幼儿,并能减少麻醉后苏醒期躁动的发生,但却不同程度延长苏醒时间。  相似文献   

11.
[摘要] 目的 对比分析舒芬太尼和咪唑安定对行脑动脉瘤栓塞术患者麻醉效果及血清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水平的影响.方法 以2012年5月至2014年4月汉中市中心医院行脑动脉瘤栓塞术的5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S组和M组,S组采用舒芬太尼维持麻醉,M组给予咪唑安定维持麻醉.比较2组患者麻醉前、麻醉诱导后5 min、股动脉置管后以及手术结束时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心率(heart rate;HR)情况;记录停药后患者自主呼吸恢复、意识恢复、导管拔除以及定向力恢复时间;检测麻醉前、手术前、术后1h、术后24 h及术后48 h 2组患者血清IL-6、TNF-α水平.结果 麻醉前和诱导后2组患者MAP和H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股动脉置管后以及手术结束时2组患者MAP和HR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S组患者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意识恢复时间、拔管时间以及定向力恢复时间均明显短于M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手术后1 h、术后24 h及术后48 h 2组患者血清IL-6和TNF-α水平与麻醉诱导前相比均有明显升高(P<0.05),且相同时点S组患者血清TNF-α水平增高幅度均低于M组(P<0.05).结论 舒芬太尼在行脑动脉瘤栓塞术中有较好的麻醉效果,且炎症反应较小,适合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异丙酚对全麻插管及拔管期心血管反应的预防作用。方法:选择ASAI-Ⅱ级无明显高血压病、拟在全麻下行胸腹部择期手术的病人24例,随机分为异丙酚组和对照组。麻醉:异丙酚组静注异丙酚、芬太尼和肌松剂诱导插管,并于术毕拔管前静注异丙酚1mg/kg;对照组静注安定、芬太尼和肌松剂诱导插管,拔管前不给药。对比两组在插管及拔管时的血压和心率变化。结果:插管时两组血压、心率均有所上升,但无统计学差异;拔管时对照组血压、心率明显升高有显著性差异(P<0.05)异丙酚组则无明显改变。结论:拔管前静注异丙酚能有效抑制拔管时的心血管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消除异丙酚诱导时心血管反应,探讨一种安全、合理的麻醉诱导剂药物配伍.方法随机选择50例ASA Ⅰ级非心脏手术的全麻患者分为两组异丙酚(P)组、异丙酚复合氯胺酮(C)组. 采用氯胺酮(1 mg·Kg-1)、异丙酚、芬太尼诱导行气管插管,观察其心血管反应. 结果麻醉诱导前后P组患者心率、血压变化有显著性差异(P<0.05),C组患者心率、血压在诱导前后无显著差异 (P>0.05).结论将小剂量氯胺酮和芬太尼与异丙酚联合应用,既能有效地抑制气管插管时的心血管反应,又能减轻异丙酚单独用于诱导时心血管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喉显微手术应用异丙酚为主的复合麻醉对循环功能的影响及术后清醒过程。方法:26例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异丙酚组,诱导剂量为2mg/kg;γ-羟基丁酸钠组,诱导剂量为60mg/kg。监测诱导前、诱导后插管前、插管后2min、置支撑喉镜手术明及术毕的血压和心率,记录术毕到清醒的时间及清醒后情况。结果:异丙酚组诱导后插管前血压、心率均下降(P〈0.01),插管后及术血压、心率较诱导前变化不明显,术中  相似文献   

15.
比较异丙酚、咪唑安定或两药联合应用在全麻诱导中的效应。方法36例无心血管疾病、年龄<60岁(20~57岁)的择期全麻手术病人,随机分为4组。Ⅰ组采用异丙酚2.0mg/kg,Ⅱ组采用异丙酚2.5mg/kg,Ⅲ组采用咪唑安定0.3mg/kg,Ⅳ组采用异丙酚1.5mg/kg合并咪唑安定0.1mg/kg,辅以芬太尼、维库溴胺诱导插管。观察各组的起效时间及诱导、插管后的循环变化。结果单独采用异丙酚或咪唑安定诱导后,血压下降明显,且异丙酚2.0mg/kg不足于抑制插管应激反应,另咪唑安定起效慢;异丙酚合并咪唑安定组诱导起效快,与异丙酚组相比无差异,诱导后循环变化小,能有效抑制插管应激反应。结论异丙酚1.5mg/kg合并小剂量咪唑安定(0.1mg/kg)用于麻醉诱导,诱导迅速、循环稳定、效果确切,是一种较为合理的麻醉诱导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比较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气管插管与复合氯胺酮非气管插管麻醉在烧伤手术中的特点.方法 60例择期烧伤手术病人,ASAⅠ-Ⅱ级,按序贯实验分为氯胺酮组(A组)和瑞芬太尼组(B组),每组30例.A组麻醉诱导用安定和氯胺酮,维持麻醉用微量泵持续输注异丙酚和氯胺酮,术中保留自主呼吸并用鼻导管给氧;B组麻醉诱导用安定、阿曲库铵、丙泊酚、瑞芬太尼,气管插管后行机械通气,维持麻醉用微量泵持续输注瑞芬太尼、丙泊酚、阿曲库铵.观察麻醉前、麻醉诱导后、手术开始时、术中45 min、术毕5 min各时点的平均动脉压(MAP)、HR和SpO2的变化以及术后苏醒时间和术中、术毕时出现的不良反应.结果 麻醉诱导后A组MAP明显增高(P<0.05),而B组MAP显著下降(P<0.05);2组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诱导后A组SpO2明显下降(P<0.05),而B组SpO2稍有增高(但P>0.05);B组苏醒时间明显比A组短(P<0.01);A组术中易发生躁动、谵妄和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结论 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气管插管麻醉用于烧伤手术,呼吸循环稳定,苏醒及时,不良反应少,提高了麻醉的安全性,且便于麻醉管理.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咪唑安定和依托咪酯联合用药行先心病手术麻醉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情况。方法 对24例择期先心病矫治手术的病人,给予依托咪酯0.3mg/kg、潘库溴胺0.1mg/kg、芬太尼10μg/kg、咪唑安定0.1mg/kg行麻醉诱导以及潘库溴胺0.05mg/kg、芬太尼20μg/kg、咪唑安定0.1mg/kg麻醉维持,观察麻醉诱导前、诱导药后3min、插管后即刻、1min,3min,5min,切皮药后1min,切皮、锯胸骨、剪心包、术毕各时段血压、心率等参数变化情况,并与基础值作对比。结果 麻醉诱导后SBP、DBP、MAP均分别降低10.2%、5.0%、4.9%,插管后各时段血压均有上升,与基础值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切皮药后SBP下降与基础值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毕时恢复至术前水平,而DBP、MAP无变化(P>0.05)。麻醉后各时段心率稍增快与基础值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毕时心率增快,与基础值相比有差异(P<0.05)。结论 对先心病手术患者,采用依托咪酯和咪唑安定的联合诱导显示了良好的协同作用,再加用一定量芬太尼、极大地减轻了插管反应,又维持了稳定的循环功能,其合适的剂量搭配和临床麻醉作用充分体现出较好的药物效应/价值比。  相似文献   

18.
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在小儿麻醉中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剑秋 《广西医学》2007,29(7):1004-1005
目的 观察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在小儿麻醉中对血流动力学和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选择60例手术患儿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麻醉诱导采用静脉注射异丙酚、维库溴铵、咪唑安定、瑞芬太尼或芬太尼,气管插管全麻.麻醉维持:A组持续静脉泵注瑞芬太尼和异丙酚,B组持续静脉泵注芬太尼和异丙酚.观察诱导前、诱导后1 min、气管插管后2、5 min MAP、HR的变化,同时观察麻醉效果、麻醉苏醒时间及不良反应等情况.结果 麻醉诱导后1 min,A、B两组MAP、HR均有所降低(P<0.01),但在正常范围.插管后2、5 min与诱导后1 min比较,A组MAP、HR变化不大(P>0.05),B组变化明显(P<0.01).两组清醒时间、拔管时间A组短于B组(P<0.01);拔管后呼吸道梗阻、SpO2<90%A组低于B组(P<0.05),但躁动发生率A组高于B组(P<0.05).结论 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在小儿插管全麻中有效性和安全性优于芬太尼复合异丙酚.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比较麻醉诱导药物异丙酚、依托咪酯、咪唑安定用于静吸复合全麻时对心率及血氧饱和度的影响。方法 随机抽取36例择期手术病人,年龄、性别无显著差异,以胸、腹部手术为主。全部病人均采用静吸复合全麻。用异丙酚、依托咪酯、咪唑安定麻醉诱导各12例,观测3组病人诱导前、诱导时、插臂立即、1分钟、5分钟、l0分钟的心率及血氧饱和度的变化。结果 三组病人术前心率及血氧饱和度无显著性差异。插臂后依托眯膏、咪唑安定与异丙酚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异丙酚组插管引起心率的变化在3分钟内恢复。依托咪酯、咪唑安定组插管引起的心率变化在lO分钟恢复。结论 异丙酚组能够较迅速的纠正由插管引起的心率增快。已被广泛应用于全廓诱导及维持。依托咪酯对呼吸和循环系统功能影响轻,对脑细胞损伤有保护作用,用于心功能极差的危重病人、颅内占位性病变等患者的全麻诱导或是神经阻滞及锥管内局部麻醉时的辅助药物。咪唑安定能够消除焦虑、紧张的感觉,具有催眠和遗忘效应。对手术有恐惧、焦虑的病人是较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不同剂量瑞芬太尼和芬太尼对抑制心血管反应的效果.方法 选择择期手术全麻患者60例,ASA分级I~II级,随机分为瑞芬太尼组(RF组)和芬太尼组(F组)各30例,每组中根据麻醉诱导时给药剂量的不同又分为3个亚组,每组10例.瑞芬太尼和芬太尼的剂量分别是RF1(F1) 1μg /kg、RF2(F2) 1.5μg /kg、RF3(F3) 2.0μg /kg;监测病人的血压、心电图(ECG)、心率(HR)、心率变异性(HRV)、灌注指数.记录麻醉前(T0)、诱导时(T1)、插管即刻(T2)及气管插管后1min(T3)、5min(T4)、10min(T5)各时间点收缩压(SBP)、舒张压(DBP)、HR、HRV、灌注指数的变化.结果 ①60例病人与麻醉前相比,麻醉诱导时的SBP、DBP均明显下降(P<0.01 或 0.05);RF3组血压回升平稳,T2、T3、T4、T5时段血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1、2、3组心率与麻醉前比较明显升高(P<0.05),RF1、2、3组与麻醉前比较心率变化较平稳(P>0.05).②心率变异性RF三个剂量组T2、T3与麻醉前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灌注指数6组与麻醉前以及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瑞芬太尼作为麻醉诱导的基础用药,能有效抑制气管插管引起的心血管反应,2μg /kg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2mg/kg麻醉平稳,对血流动力学影响小,是气管插管的理想剂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