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仲景方用于心律失常治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律失常,属于中医的"惊悸"、"怔忡"、"眩晕"、"胸痹"的范畴.汉·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以惊悸为病名,<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小建中汤、小柴胡汤、炙甘草汤等是治疗心悸的重要方剂,至今在临床广泛运用,现就仲景方用于心律失常治验举例如下.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脉经>、<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太平圣惠方>、<医心方>、<金匮玉函经>诸书的考查,提出传世本<伤寒论>的"白虎加人参汤"很可能是"白虎汤"之误,如此似更接近仲景著作的原貌.从隋唐时期开始,医家们在实践中产生了新的经验,即在白虎汤中加入人参命名为白虎加人参汤而沿用至今;虽然白虎汤与白虎加人参汤在应用时无实质区别,但清代医家舒驰远"或加人参,或不加参,当视其元气如何"的论述仍有参考意义.近年来学者们所谓据<伤寒论>叫大症不是白虎汤主证而应为白虎加人参汤所上的观点,实不足为训.  相似文献   

3.
枳术汤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枳术汤源于<金匮要略>,主治"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盘,水饮所作."张元素曾改汤为丸,东垣借用以治脾虚痞满.<医学心悟>、<医学入门>、<摄生秘剖>等作微妙加减,扩大其治疗范围.卑人受其启发,临床上灵活运用,治疗多种病证,收到满意疗效,现举证如下,敬请同道斧正参考.  相似文献   

4.
木防己汤出自<金匮要略>,笔者遵<素问>治水三法,即"开鬼门,洁净府,去宛陈 "的原则,拟加味木防己汤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取得满意疗效,简述于下.  相似文献   

5.
<伤寒论>并无"六经"的提法,自朱肱<活人书>把<伤寒论>三阴病三阳病解释成经络病,首创"六经"之说,至张景岳、汪琥等推广开来,历代医家多有习惯地称三阴病三阳病为"六经病"者,并从不同角度对"六经病"进行解释.就<伤寒论>六经病的治法而言,通常认为<伤寒论>已涵盖八法,汗法如麻黄汤等,吐法如瓜蒂散等,下法如承气汤等,和法如小柴胡汤等,温法如四逆汤等,清法如白虎汤等,消法如五苓散、抵挡汤等,补法如小建中汤等.但笔者认为,这只是从方药作用功效归纳的治法,是普通的治法.依六经病的病机病势而确立的治法才是<伤寒论>治法的精神实质.兹予阐述于下,敬请方家指正.  相似文献   

6.
笔者在校勘<外台秘要方>有关<伤寒论>的内容时,发现<外台秘要方>[1]卷一"千金翼方一十三首中",涉及"白虎汤"的三条条文,<伤寒论>皆作"白虎加人参汤".而在细考该文时,发现<外台>所引可能是<伤寒论>另一传本之条文.  相似文献   

7.
消痞和中汤加减治疗胃痞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消痞和中汤乃顾文忠主任医师治疗胃痞的常用方,用<伤寒论>半夏泻心汤、<丹溪心法>左金丸以及<景岳全书>荔香散加减而成.顾师将胃痞分为"寒痞"、"热痞"及"寒热错杂痞"三型,应用消痞和中汤辨证治疗效果甚佳,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8.
<素问·汤液醪醴论>"鬼门"的注释为汗孔、毛孔之意,对其解释有两种意见:第一种意见鬼读为gui,取其本意:另一种意见,"鬼门"当为"魄门".但与<素问·五脏别论>之"魄门"不一致.笔者认为:<素问·汤液醪醴论>之"鬼门"当为"魄门",和<素问·五脏别论>之"魄门"都应当解释为汗孔.  相似文献   

9.
大黄-黄连药对为中药清热泻火解毒的代表药对之一,其源于张仲景<伤寒论>大黄黄连泻心汤,汉代以后该药对临床常用于上中下焦热盛之证,两药经常以不同的剂量和炮制品配伍使用,历代所用方剂如<伤寒论>大黄黄连泻心汤、附子泻心汤、<金匮要略>三黄泻心汤(均为大黄2两:黄连1两),<千金翼方>三黄汤(大黄3两:黄连3两),<外台秘要>三黄汤(大黄1两:黄连1两),<寿世保元>清咽抑火汤(大黄1钱:黄连1钱),<张氏医通>清心散(大黄酒浸2两:黄连1两),<保命集>芍药汤(大黄3钱:黄连半两),<中国药典>小儿化毒散(大黄80克:黄连40克)、当归龙荟丸(大黄酒炒50克:黄连100克)等.由此可以看出,历代方剂中大黄-黄连药对配伍应用的常用配比为大黄2:黄连1和大黄1:黄连1,也有部分方剂大黄剂量低于黄连.一般用于泻热通便的方剂,大黄的剂量大多高于黄连;而用于清热泻火的方剂,则大黄剂量多等于或小于黄连.  相似文献   

10.
以敦煌遗书《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校《内经》条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以下简称<法要>)是敦煌遗书中保存较完整的著作,经医家探讨及研究认为其具有较高学术价值,考<法要>参阅的书目有.<神农本草经>、<桐君采药录>、<汤液经法>及<内经>等,而其中<桐君采药录>及<汤液经法>已佚,无从考证,<法要>在论述24首五脏大小补泻汤时引用了大量<内经>条文,究其根源,关于五脏病理及苦欲补泻治则的论述主要见于<内经>之<素问·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灵枢·本神第八>及<灵枢·五邪第二十>等,其中部分内容与现存<内经>[2]条文有所不同,由于<内经>流传至今,期间经过传抄、校正,难免有错简、传抄及衍文之误,而<法要>藏于敦煌藏经洞中,未经过流传,未经过校正,因此较完整地保存了其原貌,兹在前期研究[3]基础上参阅<法要>,试对<内经>部分条文进行校正.  相似文献   

11.
老年人习惯性便秘是临床常见病,由于排便困难而用力,常常引发或加重心脑血管疾患.笔者在临床上根据老年人的特点,得<沈氏尊生书>润肠丸和<金匮翼>黄芪汤两方启迪,拟制益气润肠通便汤治疗老年习惯性便秘53例,效果良好,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醒脑益智汤配合针刺治疗脑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符合诊断标准的脑血管性痴呆患者38例进行中药汤剂和针灸治疗,记录并比较治疗前后<简易智力状态量表>(MMSE)、<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表>(ADL)、<长谷痴呆修改量表>(HDS)评分.结果 治疗后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结论 醒脑益智汤配合针刺治疗脑血管性痴呆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3.
"悸"是一种跳动不能自主的自觉症状.<伤寒论>、<金匮要略>有"心悸""心动悸""心下悸""心中悸""脐下悸"等多种描述.考其病机,<伤寒明理论>云:"不外二种,一者气虚也,二者停饮也."因此其治法有二,一者扶正,如桂枝甘草汤;一者祛饮,如小半夏加茯苓汤、苓桂术甘汤等.  相似文献   

14.
<金匮要略>共有七方运用黄芪,即黄芪建中汤、黄芪桂枝五物汤、乌头汤、防己黄芪汤、防己茯苓汤、芪芍桂酒汤、桂枝加黄芪汤.现就上述七方之运用浅析如下.  相似文献   

15.
白虎四大症,一般指大热、大汗、大渴、脉洪大而言.在中医<方剂学>和<温病学>教材中,都提出了白虎汤应用的指征是"四大症".全国中医院校教材<方剂学>(第6版)在白虎汤方解中指出:"本方适应症一般以四大(即大热、大汗、大渴、脉洪大)典型症状为依据,但在实际使用中遇有脉数有力、高热、大汗、烦渴者即可使用".同是第6版教材,<温病学>则在风温病热炽阳明证中指出:"壮热、汗大出、渴饮、脉大,为阳明热炽的四大主症",治疗用方为白虎汤.  相似文献   

16.
<素问·汤液醪醴论>"平治于权衡,去宛陈莝,微动四极."该句的解释历来分歧较大,我们从古字古音的角度对它加以解释,就教于治<内经>的方家.  相似文献   

17.
蠲痹汤的临床应用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蠲痹汤最早由宋朝杨亻炎<杨氏家藏方>所载,用药为当归、黄芪、白芍药、羌活、姜黄、防风、甘草, 功用:祛风利湿、补益气血,注重于调和营卫止痹.蠲痹汤在清代医家中应用广泛,但有名同药异的现象,临床最常用的是程钟龄<医学心悟>中所创制的蠲痹汤,药物组成:羌活、独活、秦艽、桂心、当归、川芎、桑枝、海风藤、木香、乳香、炙甘草,具有祛风除湿、温经散寒和通络止痹的功效,偏重于理气除湿止痹.沈金鳌在<杂病源流犀烛·诸痹源流>中记载的蠲痹汤,由当归、黄芪、赤芍药、羌活、姜黄、防风、生姜、大枣、甘草所组成,源自<杨氏家藏方>,两者功效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8.
本文试从药物“七情”中剖析仲景方用药法度。井观之见,望医道教正。一、相须并用用两种性能相类似的药物合用曰相须。如<大黄黄连泻心汤>中的大黄、黄连二味,均系苦寒之品,能清心火泻胃热,用以治疗热痞;<干姜附子汤>中的干姜、附子并用,则扶阳散寒之力更甚,用以治疗脾胃虚寒之证;<百合知母汤>中的百合、知母二味并用,既清肺热又养肺阴,用以治疗百合病误汗而致的津亏阴虚之证;<葵子茯苓散>中的葵子、茯苓  相似文献   

19.
论述了<金匮要略>治疗风湿病的方剂.以祛邪为主的方荆:以祛风湿为主的方剂主要有麻黄加术汤等;以祛寒温为主的方剂主要有乌头汤等;以祛风痰为主的方剂主要有藜芦甘草汤;以祛热邪为主的方剂主要有白虎加桂枝汤等;以祛风邪为主的方剂主要有阳旦汤等.以扶正为主的方剂:以扶正祛邪为主的方剂主要有薯蓣丸等;以扶正为主的方剂主要有小建中汤等.<金匮要略>针对胸痹、心痛的方剂:主要有栝萎薤白白酒汤等.  相似文献   

20.
赵鸣芳教授对小柴胡汤的解读及临床运用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鸣芳教授师从伤寒名家陈亦人,潜心研究<伤寒论>及<金匮要略>,其临床应用经方造诣颇深.本人有幸跟随赵老师学习并侍诊左右,收获多多,现就赵老师对小柴胡汤的解读及运用经验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