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天然免疫蛋白腭、肺、鼻上皮克隆(PLUNC)在鼻息肉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分析PLUNC蛋白浓度与鼻息肉大小(鼻内镜记分)和手术后复发的关联性。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实时定量PCR检测鼻息肉组(28例鼻息肉患者,其中13例为术后复发患者)和对照组(16例钩突黏膜对照)PLUNC的组织染色定位和mRNA的表达情况,同时采用ELISA检测初发和复发鼻息肉组织中PLUNC的蛋白浓度差异,评估PLUNC蛋白浓度与息肉大小、鼻塞、流涕症状记分的相关性。结果:鼻息肉组织中PLUNC主要定位在黏膜上皮和腺体,染色强度记分显著低于对照的钩突组织(P〈0.01);PLUNCmRNA表达水平也显著低于对照的钩突组织(P〈0.01)。初发和复发鼻息肉组织中PLUNC蛋白OD值分别为0.33±0.11和0.15±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小型和大型鼻息肉PLUNC蛋白OD值分别为0.32±0.14和0.19±0.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鼻息肉组织中PLUNC蛋白浓度与鼻塞和流涕记分存在显著负相关(r=-0.51和r=-0.57,P〈0.01)。结论:PLUNC的表达降低提示鼻息肉的发生可能与天然免疫反应的减弱有关,因此,上调天然免疫分子如PLUNC等的表达可作为干预鼻息肉发病的一个新策略。  相似文献   

2.
目的:检测表面活性物质A(SP-A)在鼻息肉组织及鼻黏膜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探讨其在慢性鼻窦炎发病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对20例鼻息肉组织(鼻息肉组)和20例F鼻甲黏膜组织(对照组)进行SP-A的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和半定量RT-PCR检测.结果:SP-A主要表达在鼻息肉组织上皮细胞内和浆细胞细胞质内;在浆液性腺体细胞内有表达,在黏液性腺体细胞内无表达.SP-A在对照组中的表达与在鼻息肉组中的表达位置相同,但二者之间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P-A mRNA在鼻息肉组和对照对照组均表达,在鼻息肉组中SP-A/β-actin表达强度比率强于其在对照组中的表达(P<0.05).结论:SP-A mRNA和蛋白均在鼻息肉和鼻黏膜组织中表达,但在对照组中的表达上调.SP-A在天然免疫中的作用可能是慢性鼻窦炎发病机制中的重要因素,为慢性鼻窦炎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慢性鼻窦炎病变组织及鼻息肉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及其与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 分别采用黄嘌呤氧化酶法和TBA法检测15例慢性鼻窦炎病变黏膜和鼻息肉组织术中及术后2周、1个月、2个月、3个月术区黏膜标本中SOD活性和MDA含量,其中Ⅰ、Ⅱ和Ⅲ型病例各5例;同时以5例正常中鼻甲黏膜作为对照组.结果 慢性鼻窦炎病变黏膜中SOD活性较对照组明显降低,且病变越重,SOD活性越弱;鼻息肉中SOD活性较同型病变黏膜更低.术后各型恢复期黏膜SOD活性随时间延长而逐渐增强.鼻窦炎病变黏膜中MDA含量显著高于鼻息肉和对照组黏膜,且随病变程度加重而增高;术后各型恢复期黏膜中MDA含量显著低于术中病变黏膜,且随术后时间延长而逐渐降低.SOD活性和MDA含量呈负相关.结论 自由基损伤程度与慢性鼻窦炎的病变严重性密切相关,自由基代谢紊乱可能在慢性鼻窦炎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糖皮质激素受体 mRNA在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组织中的表达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通过检测糖皮质激素受体(glucocorticoid receptor, GR)-α及β mRNA在接受鼻腔糖皮质激素治疗后不同疗效的两组患者鼻息肉黏膜的定量表达,探讨在不同组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组织中GR-α和GR-β的表达意义.方法采用荧光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FQ-RT-PCR)方法检测40例患者鼻息肉组织中GR-α mRNA和GR-β mRNA的定量表达.结果通过随访80例门诊患者后筛查出40例患者,其中激素敏感组26例,激素不敏感组14例.在激素不敏感鼻息肉组织中GR-β mRNA 表达[(5.72±0.58)×102 拷贝/μg]均高于激素敏感组[(4.82±0.28)×102拷贝/μg,t=-6.65,P<0.01]和正常鼻黏膜组[(4.44±0.35)×102拷贝/μg,t=-9.19, P<0.01],并在该两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GR-α mRNA与GR-β mRNA的比值在激素敏感组(829.42±67.36)与激素不敏感组(535.70±89.00)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74, P<0.01).结论慢性鼻-鼻窦炎患者中的GR-β mRNA高表达,GR-α mRNA表达下调提示激素不敏感的存在,GR-β在评价鼻息肉患者对激素治疗疗效上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5.
腭、肺及鼻咽上皮克隆(palate,lung and nasal epithelium clone,PLUNC)蛋白具有保守的基因结构,特异性的上皮表达,与杀菌渗透增强蛋白/结合脂蛋白相似的三维结构,被认为是在宿主防御中发挥功能的一类蛋白家族,参与了慢性鼻-鼻窦炎及鼻息肉、变应性鼻炎、支气管哮喘等多种气道变态反应性疾病的发生发展,探索其可能的机制,为寻找精准治疗方案提供生物学基础。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人源抗菌肽LL-37和IL-8在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组织中的表达。方法:采用半定量RT-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31例慢性鼻窦炎息肉组织中LL-37和IL-8的表达,并以11例慢性鼻炎下鼻甲组织作对照。结果:LL-37和IL-8 mRNA在所有息肉组织和下鼻甲组织中均呈阳性表达,二者在息肉组织中的表达均明显高于下鼻甲组织(均P<0.01),且在息肉组织中的表达呈正相关(P<0.01);LL-37与IL-8蛋白在鼻息肉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均明显高于下鼻甲组织(均P<0.01),二者在息肉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呈正相关(P<0.01)。结论:LL-37和IL-8可能在慢性鼻窦炎的发病中发挥一定作用;除天然免疫作用外,LL-37还可能通过增强获得性免疫提高机体的抗感染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鳞状细胞癌抗原(SCCA)在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CRSwNP)患者血清中的表达情况及其在组织分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74例CRSwNP患者以及4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CRSwNP患者术后组织病理切片中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情况将CRSwNP分为非嗜酸性CRSwNP组(non-eCRSwNP,n=33)和嗜酸性CRSwNP组(eCRSwNP,n=41)。术前收集入组患者的外周血检测SCCA在血清中的浓度,观察其与临床指标的联系及其在不同组织分型患者中浓度差异。结果与对照组相比,CRSwNP组患者血清SCCA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00 1);与non-eCRSwNP组相比,eCRSwNP组患者血清SCCA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00 1)。CRSwNP患者血清SCCA浓度与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r=0.404,P=0.000 4)、组织嗜酸性粒细胞比例(r=0.283,P=0.015)均呈正相关。二元Logistic回归及受试者工作曲线(ROC)分析提示血清SCCA水平与CRSwNP组织亚型具有明显的相关性并能较好地将两者进行区分[曲线下面积(AUC)=0.844,P=0.000]。结论CRSwNP患者血清SCCA表达上调且与组织嗜酸性炎症相关,其表达水平可能有助于术前鉴别CRSwNP亚型。  相似文献   

8.
p38在慢性鼻-鼻窦炎和鼻息肉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p38在慢性鼻-鼻窦炎、鼻息肉以及正常下鼻甲黏膜组织中的表达及对免疫学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分别采用Western blot法、ELASE法检测p38、IL-4和IFN-γ在20例慢性鼻-鼻窦炎组织(实验组1)、20例鼻息肉组织(实验组2)和15例正常下鼻甲黏膜中的表达(对照组),比较它们在不同组织中表达的差异;分析p38与IL-4、IFN-γ的相关性。结果①p38在两实验组间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高于对照组(P<0.05);②IL-4只在鼻息肉组表达高于对照组(P<0.05);③IFN-γ在实验组的表达均高于对照组(P<0.05),且以慢性鼻窦炎组更显著(P<0.05);④在慢性鼻-鼻窦炎组,p38与IFN-γ呈正相关,而在鼻息肉组p38与IL-4呈正相关。结论①IL-4、IFN-γ在慢性鼻-鼻窦炎组与鼻息肉组表达优势不同;②p38 MAPK高表达可能会促进T细胞向Th1、Th2两方面分化;③慢性鼻-鼻窦炎、鼻息肉的炎症反应过程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 探讨不同病理类型鼻息肉中血清淀粉样蛋白A(serum amyloid A,SAA)表达差异。方法 招募依据EPOS2012指南诊断为慢性鼻-鼻窦炎伴鼻息肉(chronic rhinosinusitis with nasal polyps,CRSwNP)患者共26例,术中收集鼻息肉标本。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鼻息肉中SAA表达;采用苏木精和伊红染色检测病理标本中嗜酸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浆细胞、淋巴细胞数量,并依据比值将CRSwNP分为嗜酸性粒细胞型(eosinophilic chronic rhinosinusitis with nasal polyps,CRSwNP)与非嗜酸性粒细胞型(non-eosinophilic chronic rhinosinusitis with nasal polyps,non-CRSwNP);采用Spearman分析鼻息肉中SAA水平与临床病理资料的相关性。结果  non-ECRSwNP中的鼻息肉中SAA水平显着高于ECRSwNP组(P <0.001)及健康对照组(P <0.001)。鼻息肉中SAA水平与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呈现显著负相关而与中性粒细胞及淋巴细胞浸润呈现显著正相关。结论 SAA在不同病理类型的鼻息肉中表达具有差异。  相似文献   

11.
We conducted a study to validate the expression of PLUNC (palate, lung, and nasal epithelial clone) protein in nasal polyp and chronic sinusitis tissue by immunohistochemistry. We also explor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ntensity of positive immunohistochemical staining for PLUNC protein and postoperative therapeutic efficacy. Our study population consisted of 34 patients with nasal polyps and 30 with chronic sinusitis who had undergone surgical treatment, along with 18 healthy controls who did not undergo surgery. All samples were stained according to the streptavidin-peroxidase immunohistochemical method to examine PLUNC protein expression. The surgical patients were evaluated for clinical therapeutic efficacy 6 months postoperatively.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efficacy and the intensity of PLUNC protein positivity was examined by the Spearman rank correlation analysis. Intensity was rated as either +++(>50% positive cells), ++ (26 to 50% positive cells),+ (≤25% positive cells), or -(no positive cells). We found that the most common levels of PLUNC positivity were + in the patients with nasal polyps, +++ in the patients with chronic sinusitis, and ++ in the controls (p< 0.01). Analysis of the Spearman rank correlation indicated that the intensity of PLUNC protein expression was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postoperative therapeutic efficacy (p< 0.001). We conclude that PLUNC protein is an essential factor in the innate defense mechanism of the nasal mucosa. The immunohistochemical staining of PLUNC protein could have clinical benefit in terms of predicting therapeutic efficacy and outcomes in patients with nasal polyps or chronic sinusitis.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减少慢性鼻窦炎、鼻息肉内镜鼻窦手术中出血的方法。方法 通过对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进行围手术期术前处理 68例 ,并与未经围手术前期处理的同类手术 (30例 )进行比较。结果 术前处理组的手术有效率为 91 2 % ,术前未处理组的手术有效率为 80 % ,两者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 (F =8 61 7,P =0 0 2 6) ;术前处理组术中出血量为 (53 2± 41 8)ml,术前未处理组为 (97 2± 59 0 )ml,两者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 (F =2 7 946 ,P =0 0 0 2 )。结论 术前用药物控制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的炎症是减少内镜鼻窦手术出血的重要环节 ,而良好和足够时间的术中中鼻道血管收缩剂的应用、控制性低血压的应用、控制出血高危因素和减少术中损伤等对减少术中出血也非常有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采用蛋白质组学技术筛选慢性鼻-鼻窦炎、鼻息肉和正常鼻黏膜组织之间差异表达的蛋白质,初步鉴定出慢性鼻-鼻窦炎和鼻息肉的候选蛋白质标记物。方法应用固相pH4~7胶条行双向凝胶电泳,胶体考马斯亮蓝染色后,扫描2-DE胶,应用PDquest图像分析软件比较慢性鼻-鼻窦炎、鼻息肉和正常鼻黏膜组织2-DE图谱,得到三组之间差异表达的蛋白质点。经MALDI-TOF-MS鉴定后获得这些差异表达蛋白质的肽质量指纹图谱,用Mascot软件查询NCBInr和SWISS-PROT数据库,得出被测蛋白质的鉴定结果。结果所获双向凝胶电泳图谱分辨率高、重复性好。测得鼻息肉、慢性鼻-鼻窦炎及正常鼻黏膜组织的蛋白质平均斑点数分别为1020±40、1112±10和1008±25;平均匹配率分别为(93±2)%、(95±1)%和(90±3)%。三组之间共计有13个明显差异表达的蛋白质点。初步筛选出角蛋白8和阿朴脂蛋白AI作为鼻息肉的候选标志物,以及PLUNC蛋白、超氧化物歧化酶、自然杀伤细胞促进因子B、垂体腺苷酸环化酶激活肽为慢性鼻-鼻窦炎的候选标志物。结论用蛋白质组学技术能高通量筛选慢性鼻-鼻窦炎、鼻息肉和正常鼻黏膜间存在的差异表达蛋白质,这将为慢性鼻-鼻窦炎、鼻息肉分类、分型分期和预后判断标准寻找新的客观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鼻内镜手术失败的原因,评价再手术的时机。方法:对67例慢性鼻窦炎、鼻息肉复发患者再次施术并分析其复发原因。术前常规行鼻内镜检查和鼻窦CT扫描,术后随诊半年以上。结果:病变彻底清除,窦口开放良好,痊愈52例(77.6%);3例(4.5%)术中出血较多,手术被迫停止,12例(17.9%)病变清理不彻底,术后3 个月复发。结论: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术后复发原因主要为术前、术后未规范治疗,鼻腔鼻窦解剖结构未很好恢复,病变未彻底清除,病变为鼻息肉病。再次鼻内镜手术效果满意,但要间隔半年以上。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比较嗜酸粒细胞主要碱性蛋白(MBP)和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NE)在鼻息肉(NP)黏膜上皮、固有层及分泌物中的表达,探讨它们在NP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Axioplan 2显微图像分析系统检测30例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的NP上皮、固有层及分泌物中MBP和NE的表达情况.结果:①MBP和NE在上皮组织和分泌物中的表达与对照组相比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②MBP和NE在上皮组织和固有层内的平均阳性表达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在固有层内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MBP的平均阳性表达在上皮、固有层和分泌物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NE的平均阳性表达在上皮、固有层和分泌物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⑤分泌物中MBP、NE以脱颗粒状态存在为主,而在上皮和固有层内分别以存在于完整的嗜酸粒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内为主;⑥上皮脱落区域均有大量MBP、NE表达,而上皮完整区域及固有层内仅有少量MBP、NE表达;⑦电镜分别显示MBP和NE颗粒电子密度特征.结论:MBP和NE在NP的发生中共同发挥病理学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Tenascin(TN)在鼻息肉组织中的表达和分布特征及其在鼻息肉发生中的可能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SP)法检测24例鼻息肉标本(鼻息肉组)和15例慢性肥厚性鼻炎下鼻甲标本(下鼻甲组)中TN的表达,并以5例健康者(对照组)下鼻甲黏膜作对照。结果:鼻息肉组和下鼻甲组黏膜上皮细胞及腺上皮细胞均表达TN;鼻息肉组TN的黏膜上皮阳性细胞表达的吸光度值显著高于下鼻甲组(P<0.01);鼻息肉组TN的腺上皮阳性细胞表达的吸光度值显著高于下鼻甲组(P<0.01);对照组下鼻甲组织中黏膜上皮及腺体几乎检测不到TN的表达;鼻息肉组腺体TN阳性率明显高于下鼻甲组(P<0.05)。结论:TN在鼻息肉组织中的高表达与鼻息肉的发生、发展相关;TN在鼻腔内的表达细胞是黏膜上皮细胞和浆液性腺上皮细胞。  相似文献   

17.
HRCT与鼻内镜对鼻窦炎鼻息肉相关异常诊断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对照鼻窦炎鼻息肉的冠状位HRCT表现与FESS术中内镜所见,比较两种方法对鼻腔内间隙、窦口等异常的精确诊断能力。方法详细记录102例(202侧)鼻窦炎鼻息肉冠状位HRCT表现与FESS手术中所见。结果①对鼻腔内间隙和上颌窦口狭窄的检出,CT优于内镜;对前筛口、后筛口和蝶窦口的显示,内镜优于CT。②中鼻道息肉和鼻中隔偏曲的诊断率,内镜高于CT。③上颌窦内异常,如黏稠脓液、黏膜增厚、息肉、黏膜囊肿等,CT表现有一定特点。结论冠状位HRCT和内镜对鼻窦炎鼻息肉相关异常的精确诊断各有优势,应该互相补充、印证,不可以相互替代。  相似文献   

18.
慢性鼻窦炎鼻息肉鼻内镜术后的康复治疗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分析鼻息肉、慢性鼻窦炎经鼻内镜手术后影响疗效的因素,并探讨其预防措施。 方法:对因鼻息肉、慢性鼻窦炎接受鼻内镜手术、随访3年以上的226例患者从职业、个人生活习 惯、术后是否坚持系统的康复治疗及持续时间、临床转归等方面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从事接触 刺激性物质或粉尘的职业(化工、纺织、建筑、装饰、锅炉和厨师等)、具有不良生活习惯(喜食辛辣 食物、嗜烟酒)、术后(尤其是出院后)根本不曾或不能坚持进行系统康复治疗(包括局部用药、全 身用药、鼻腔冲洗、定期鼻内镜下清理术腔等)的患者与不具有前述"特质"的患者鼻息肉、鼻窦炎 复发的可能性明显居高、复发时间亦明显提前;具备前述"特质"类别愈多,复发愈快、愈剧。其中 尤以系统康复治疗对术后转归影响最显著。结论:术后定期、足够疗程的系统康复治疗是提高鼻 息肉、慢性鼻窦炎经鼻内镜手术疗效的有力措施,良好的职业保护和戒除不良生活习惯能有效地 预防和减缓鼻息肉、慢性鼻窦炎经鼻内镜手术后的复发。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鼻呼出一氧化氮(nNO)在慢性鼻窦炎(CRS)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135例CRS患者及40例非CRS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患者nNO水平的差异,nNO水平与年龄、BMI、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及百分比、CT Lund-Mackay评分及E/M比值的相关性,通过Logistic回归及ROC曲线分析nNO在CRS中的诊断应用价值。 结果 CRS组、CRSsNP组及CRSwNP组的nNO水平显著低于非CRS组(P<0.001),CRSwNP组的nNO水平显著低于CRSsNP组(P<0.001);eCRSwNP组及non-eCRSwNP组患者的nNO水平显著低于非CRS组患者(P<0.001),eCRSwNP组的nNO水平显著低于non-eCRSwNP组患者(P<0.05)。CRS组和CRSwNP组nNO水平均与E/M比值及Lund-Mackay评分呈显著负相关性(r=-0.423, P<0.001;r=-0.650, P<0.001;r=-0.434, P<0.001;r=-0.608, 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nNO水平与CRS分型显著相关(P<0.01)。nNO对鉴别非CRS与CRS、CRSsNP及CRSwNP具有中度预测价值(AUC=0.849,P<0.001;AUC=0.771,P<0.001;AUC=0.894,P<0.001),对鉴别CRSsNP与CRSwNP具有中度预测价值(AUC=0.776,P<0.01)。对鉴别非CRS与non-eCRSwNP具有中度预测价值(AUC=0.861,P<0.001),eCRSwNP具有高度预测价值(AUC=0.910,P<0.001)。 结论 nNO水平对CRS、CRSsNP和CRSwNP、eCRSwNP和non-eCRSwNP的初步诊断以及鼻息肉病变范围的预测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慢性鼻窦炎鼻息肉与变应性因素相关性的探讨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目的 探讨变应性因素在慢性鼻窦炎鼻息肉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1882例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术前鼻腔分泌物涂片嗜酸粒细胞及变应原皮肤试验检查结果,并将其变应性症状和体征出现的比例与临床分型分期加以比较。结果①1882例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中60.4%(1137例)的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变应性症状和体征,25.3%(477例)的患者合并变应性鼻炎,2.1%(39例)的患者合并支气管哮喘;②在Ⅰ型(708例)和Ⅱ型(823例)各分期的患者中,合并变应性鼻炎及支气管哮喘的发生率和嗜酸粒细胞、皮肤变应原试验阳性率以及变应性鼻炎临床症状出现的百分率分别由低到高出现,Ⅱ型3期各项比例最高;③42.2%(795例)的患者变应原皮肤试验阳性,其中94.3%对常年性变应原呈阳性反应;④26.3%(495例)的患者伴有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症状,其中99.8%(494/495例)为常年性发作;⑤有前期手术史的病例占38.9%(732例),其中合并变应性鼻炎者占有前期手术史例数的38.3%(280例),占合并变应性鼻炎患者的58.7%(477例)。结论变应性因素特别是常年性变应性鼻炎与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的病变程度和病变范围有关。同时变应性鼻炎也促进了疾病的复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