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 评价魏氏喷射气管导管用于患者气管插管术的效果.方法 择期全麻气管插管术患者102例,性别不限,年龄15~50岁,体重40~99 kg,ASA分级Ⅰ~Ⅲ级,Cormack&Lehane分级Ⅰ~Ⅳ级(Ⅰ或Ⅱ级为非困难气道,Ⅲ或Ⅳ级为困难气道).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2组(n=51):常规导管组(C组)和魏氏喷射气管导管组(WJ组).2组根据Cormack&Lehane分级分为2个亚组:困难气道组(n=16)和非困难气道亚组(n=35).C组使用普通Kendall气管导管进行插管;WJ组使用相同内径的魏氏喷射气管导管,在喷射通气同时行气管插管.记录机械通气即刻PETCO2;记录首次气管插管成功情况及气管插管时间;记录气管导管拔除后24h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与C组比较,WJ组气管插管时间延长,困难气道患者气管插管首次成功率升高(P<0.01).与非困难气道患者比较,WJ组困难气道患者机械通气即刻PETCO2、气管插管时间和首次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困难气道患者机械通气即刻PETCO2升高,气管插管首次成功率降低(P<0.01).WJ组未出现气胸、纵隔气肿及皮下气肿等严重气压伤;2组喉痉挛、咽喉痛和胃胀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魏氏喷射气管导管不仅能安全有效地为气管插管全麻患者提供通气,还可提高困难气道气管插管成功几率.  相似文献   

2.
不同速率输注瑞芬太尼对老年患者气管插管反应的影响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目的评价不同速率输注瑞芬太尼对老年患者气管插管反应的影响。方法 30例择期行上腹部手术老年患者,随机分为3组(n=10),麻醉诱导开始时,分别静脉输注瑞芬太尼0.05μg· kg-1·min-1(R0.05组)、0.10μg·kg-1·min-1(R0.10组)、0.15μg·kg-1·min-1(R0.15组),10 min后静脉注射咪唑安定0.1 mg·kg-1,意识消失后静脉注射琥珀酰胆碱1.5 mg·kg-1,行气管插管,于输注瑞芬太尼前、气管插管前即刻、气管插管后即刻、气管插管后2、5、10min记录血压(BP)、心率(HR),并于各时点采静脉血检测肾上腺素(E)、去甲肾上腺素(NE)水平;记录各组肌僵、低血压等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R0.05组气管插管反应的发生率(80%)高于R0.10组(10%)和R0.15组(10%)。R0.15组肌僵、血压下降和心动过缓等副反应的发生率高于R0.10组。R0.05组气管插管后2、5、10 min及R0.10 组气管插管后2、5 min NE、E浓度均高于基础值,且高于R0.15组;R0.15组气管插管后2、5 min NE浓度高于基础值,E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老年患者静脉输注瑞芬太尼诱导气管插管的合适速率为0.10μg·kg-1·min-1。  相似文献   

3.
我院自 1997年以来采用静脉复合全麻并用硬膜外麻醉方法用于高血压患者的麻醉处理 ,现就其两者合用预防高血压患者气管插管时心血管副反应的临床效果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 择期手术ASAⅠ~Ⅱ级高血压患者 40例 ,随机分为A、B两组。两组术前的一般资料相仿 (表 1)。术前按WHO高血压诊断标准诊断为高血压病。 36例有原发性高血压病 4~ 2 5年 ,余 4例在入院时经体检诊断为高血压病。所有患者术前都给予转换酶抑制药、钙离子拮抗药或复方降压片等药物治疗。抗高血压药物都服至手术当日的早晨。有心电图异常者 2 4例。手术包括…  相似文献   

4.
高血压患者全身麻醉诱导期间应重视如何预防或减轻气管插管时的心血管反应[1]。据报告尼卡地平能有效预防正常血压患者的气管插管反应[2,3]。本文目的是观察尼卡地平预防高血压患者气管插管心血管反应的效果。资料与方法18例ASAⅡ~Ⅲ级术前有高血压、行择期手术患者,随机均分为A、B两组。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体重、术前病情无明显差异(P>005)。高血压的诊断参照WHO高血压诊断标准:SBP≥213kPa和/或DBP≥127kPa。10例有原发性高血压2~10年,口服硝苯吡啶、卡托普利、依那普利、复方降压片等治疗。术前血压控制在220…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病人改良面罩在纤维支气管镜(纤支镜)引导下经鼻气管插管中的通气效果。方法拟行经鼻气管插管全身麻醉的手术病人16例,ASA Ⅰ或Ⅱ级,常规麻醉诱导后,采用自制改良面罩辅助通气,纤支镜引导下行经鼻气管插管。经鼻气管插管过程中监测病人心电图、HR、 SpO2,并记录纤支镜气管插管过程的时间、插管前2 min和插管后即刻病人的收缩压(SP)、舒张压 (DP)、HR及SpO2。结果 16例病人全部气管插管成功,纤支镜气管插管过程最短时间2 min,最长时间23 min,平均时间(14±6)min,气管插管过程中血液动力学稳定,心电图无异常,SpO2≥99%,术后随访所有病人均无声嘶、喉水肿等并发症。结论改良面罩用于经鼻纤支镜引导气管插管的通气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6.
术中采用喉罩通气,术后拔除时患者心血管反应小、呛咳等不良反应少[1].由于神经外科手术部位及患者体位的特殊性,术中不宜采用喉罩通气,但采用气管导管通气术后拔除时可引起高血压、心动过速等心血管反应及躁动、呛咳等不良反应,导致高颅内压、脑水肿及颅内出血等并发症,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预防.本研究拟评价术毕拔除气管导管一置入喉罩预防神经外科术患者术后拔管反应的效果,为临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全麻下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应用喉罩和气管导管对下咽部及食道中上段反流的影响。方法在全身麻醉控制通气下,择期行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60例,ASA Ⅰ或Ⅱ级,无胃、食道反流危险因素,随机分为气管导管(TT)组和喉罩(LMA)组,每组30例。麻醉诱导后,放置喉罩和气管导管,机械控制通气。经口明视下置入胃食道双探头pH电极,其中近端探头置于下咽部食道上段扩约肌开口处,远端探头位于食道中上段。连续、同步监测围术期下咽部及食道中上段pH值变化直至患者清醒。pH值降至4.0及以下,即提示胃管反流发生。结果 LMA组与TT组下咽部及食道中上段反流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严格选择反流低危病例的前提下,与TT 相比,LMA用于全麻下控制呼吸妇科腹腔镜手术并不增加下咽部及食道中上段的反流机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GlideScope喉镜与Macintosh喉镜辅助双腔气管导管插管术的效果.方法 选择胸科手术单肺通气的患者70例,ASA分级Ⅰ~Ⅲ级,年龄18 ~ 75岁,性别不限.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2组(n=35)∶GlideScope喉镜组(G组)和Macintosh喉镜组(M组).麻醉诱导后,按照Cormack-Lehane分级评估Macintosh喉镜暴露声门程度.采用Macintosh喉镜(M组)和GlideScope喉镜(G组)辅助双腔气管导管插管术.记录Macintosh喉镜和GlideScope喉镜下Cormack-Lehane分级以及置入双腔气管导管的难易程度和双腔气管导管反向置管的发生情况;记录气管插管成功情况和气管插管时间.于气管插管前、气管插管后即刻和气管插管后3 min记录血压及心率.记录术后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与M组比较,G组气管插管时间延长,双腔气管导管置管困难程度升高,气管插管后即刻和气管插管后3 min血压升高(P<0.05),首次气管插管成功率、双腔气管导管反向置管率、Comark-Lehene分级和各时点心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组GlideScope喉镜下Cormack-Lehane分级优于Macintosh喉镜(P<0.05).结论 与Macintosh喉镜相比,GlideScope喉镜辅助双腔气管导管插管术时能更好地暴露声门,改善气管插管条件,但方法较复杂,且插管反应较强.  相似文献   

9.
麻醉中气管导管置留对呼吸道上皮细胞增殖周期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术中气管导管留置对气管上皮脱落细胞增殖周期的影响。方法选择全麻下择期行非呼吸道手术15例,用流式细胞分析仪分析插管前和拔管后气管上皮细胞,观察DNA含量直方图,测量S期百分率(S%是由计算机根据DNA含量直方日拟合分析而来的)的变化及DNA指数(DI)。结果插管前气管上皮细胞S%为7.25%±0.59%,插管后上升为11.09%±1.40%,拔管后气管上皮细胞DI平均值为1.003±0.020(0.97~1.05),均在0.90~1.10内。结论术中气管导管置留可使气管上皮增殖活跃,但DNA倍体数并无变化。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带管芯的经鼻气管插管术的可行性。方法ASAⅠ~Ⅱ级患者60例,择期行上颌或下颌手术,随机分为实验组、对照组,每组30例。实验组以带管芯的气管导管行盲探经鼻气管插管术,对照组则不带管芯。结果实验组盲探经鼻气管插管成功率为86.7%,较对照组63.3%高(P<0.01),实验组鼻腔出血1例,远低于对照组6例(P<0.01)。结论带管芯的经鼻气管插管术较不带管芯的传统方法插管成功率高,发生鼻腔损伤率低,可推广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1.
鼻咽通气道用于肥胖患者麻醉恢复期气道管理的效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评价鼻咽通气道用于肥胖患者麻醉恢复期气道管理的效果.方法 全麻术毕患者80例,年龄48~72岁,ASA Ⅰ~Ⅲ级,体重指数>30 kg/m~2,随机分为2组(n=40):鼻咽通气道组(Ⅰ组)和口咽通气道组(Ⅱ组).待患者呼吸恢复(呼吸频率≥10次/min,潮气量≥5 ml/kg)后,拔除气管导管,Ⅰ组即刻经鼻腔置入鼻咽通气道,Ⅱ组经口腔置入口咽通气道,置入通气道后均以面罩给氧(氧流量3 L/min)至苏醒,脉搏血氧饱和度<90%时采取补救措施.于置入通气道后1 min(T_1)、5 min(T_2)、10 min(T_3)和20 min(T_4)时记录呼吸频率、脉搏血氧饱和度、心率、收缩压和舒张压,并记录置入通气道后20 min内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置入通气道后,两组患者吸频率、脉搏血氧饱和度、心率、收缩压和舒张压均维持在正常范围.与Ⅱ组比较,Ⅰ组各时点脉搏血氧饱和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_(3.4)时呼吸频率、心率、收缩压和舒张压降低,躁动、恶心呕吐和喉痉挛的发生率降低(P<0.05).结论 与口咽通气道相比,鼻咽通气道维持肥胖患者全麻恢复期上呼吸道通畅的效果相同,但诱发的应激反应较低、并发症发生较少.  相似文献   

12.
慢性颅内高压病人麻醉中与气管插管时的应激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慢性颅内高压病人麻醉中与气管插管时的应激反应。方法 43例择期开颅手术病人。25例慢性颅内高压(CICHT)18例颅压正常(NICP)。分别用荧光光度和放免法测定诱导前,诱导后,插管后,1,5,10,15,25分钟血浆儿茶酚胺(CA:NE,E)和血清皮质醇(Cor)的水平,同时记录SP,DP,MAP,HR及CVP。结果 两组在插管时均有显著的心血管反应的持续时间明显短于NICP组,且在插  相似文献   

13.
严重气道狭窄患者12例,年龄34~87岁,体重50~80kg,ASA分级Ⅳ或Ⅴ级,X线透视下,采用介入放射法引导,经口腔插入导丝.沿导丝置入鞘管与扩张器套装,套上合适型号的气管导管,固定导丝,将鞘管及扩张器越过狭窄气管,插至隆突上方或一侧主支气管内,固定鞘管及扩张器,气管导管顺鞘管越过狭窄的气管段插至狭窄的气道下方,固定气管导管,迅速将鞘管、扩张器和导丝从气管导管内撤出,外固定气管导管.12例严重气道狭窄患者气管插管均成功,插管时间1~5 min,未见相关严重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价盲探气管插管装置联合呼气末二氧化碳监测用于困难气道患者经鼻气管插管的效果.方法 择期经鼻气管插管的口腔颌面外科手术患者60例,性别不限,年龄35-64岁,体重55-75 kg,ASA分级Ⅰ或Ⅱ级,张口度<3 cm,颈部后仰度<30°,Mallampati分级Ⅲ或Ⅳ级,甲颏间 距<6.5 cm,预计为困难气道.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2组(n=30):盲探气管插管装置组(Ⅰ组)和盲探气管插管装置联合呼气末二氧化碳监测(Ⅱ组).Ⅰ组采用盲探气管插管装置进行气管插管;Ⅱ组采用肓探气管插管装置结合呼气末二氧化碳监测进行气管插管.记录气管插管情况、气管插管时间、气管插管期间(鼻衄、心动过速、高血压和低氧血症)和术后(咽痛和声音嘶哑)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2组患者气管插管成功率均为100%.2组均未见心动过速、高血压、低氧血症和声音嘶哑的发生.与Ⅰ组比较,Ⅱ组首次气管插管成功率升高,气管插管时间缩短,鼻衄和咽痛的发生率降低(P<0.05).结论 盲探气管插管装置联合呼气末二氧化碳监测用于困难气道患者经鼻气管插管时可缩短气管插管时间,提高气管插管成功率,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异丙酚麻醉诱导期间不同剂量瑞芬太尼对病人气管插管心血管反应的影响,寻找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气管插管的合适剂量。方法择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病人36例,ASAⅠ或Ⅱ级,年龄20~65岁,随机分为3组(n=12):瑞芬太尼1、1.5、2μg/kg分别为复合异丙酚1.5μg/kg组(Ⅰ、Ⅱ、Ⅲ组)。依次静脉注射咪唑安定0.03mg/kg、异丙酚1.5mg/kg、维库溴铵0.1mg/kg以及瑞芬太尼麻醉诱导,2min后气管插管,进行机械通气,呼吸频率12次/min,潮气量8~10ml/kg,维持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35~45mmHg。持续监测血压(平均动脉压、舒张压、收缩压)、心率(HR)以及听觉诱发电位指数(AAI),并记录病人有无气管插管时呛咳和肌肉强直、术中知晓等反应。结果与基础值比较,三组气管插管前即刻血压及Ⅲ组气管插管后即刻舒张压均降低,Ⅲ组气管插管后即刻血压低于Ⅰ组(P〈0.05);HR组间及组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三组间AA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异丙酚1.5mg/kg麻醉诱导期间瑞芬太尼1或1.5μg/kg是病人气管插管时的合适剂量。  相似文献   

16.
不同处理方法对全麻手术病人气管拔管应激反应的影响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目的探讨不同处理方法对全麻病人术后气管拔管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44例气管插管全麻下手术病人,随机分为四组(n=11):对照组(N组)、可乐定组(K组)、硬膜外组(EP组)、可乐定复合硬膜外组(KEP组)。除K组和KEP组病人分别于麻醉前60min口服可乐定5 uuuuuuuuuuuuuuuuuuug/kg外,四组病人其它麻醉前用药相同;分别在麻醉前、拔管前、拔管后1、2、5、10 min经桡动脉采集动脉血7 ml, 测定血浆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NE)、皮质醇、血糖、血乳酸浓度,并做血气分析,同时记录以上各时点的血液动力学参数。结果与拔管前比较,N组、EP组拔管后1min HR、SBP、DBP升高,拔管后2 min SBP、DBP仍较高;与N组比较,K、EP、KEP组病人拔管后1 min肾上腺素、NE、皮质醇水平均较低, 拔管后2、5min K组、KEP组血浆激素水平较低,K组、KEP组拔管前、拔管后1、2min血乳酸水平较低, 拔管后1、2min血糖水平较低,K组、KEP组拔管后1、2 min HR、SBP、DBP较低(P<0.05或0.01)。与N组比较,K、EP、KEP组病人拔管后1 min血肾上腺素、NE、皮质醇水平均较低,拔管后2、5 min K组、KEP组血浆激素水平较低(P<0.05或0.01)。与N组比较,K组、KEP组拔管前、拔管后1、2min血乳酸升高程度较低;拔管后1、2min血糖升高程度较低(P<0.05或0.01)。N组、EP组拔管后1 min HR、SBP、DBP比拔管前升高,拔管后2 min SBP、DBP仍较高;K组、KEP组拔管后1、2min HR、SBP、DBP较N 组低(P<0.05或0.01)。结论全麻病人麻醉前服用可乐定或拔管时复合硬膜外给药能明显减轻气管拔管引起的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价颈椎手术患者喉罩辅助纤维支气管镜引导气管插管的效果.方法 择期行前路颈椎手术患者40例,性别不限,年龄18~55岁,体重50~75 kg,ASA分级Ⅰ或Ⅱ级,Mallampatis分级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2组(n=20):纤维支气管镜引导气管插管组(FOB组)和喉罩辅助纤维支气管镜引导气管插管组(LMA组).麻醉诱导后,进行气管插管.记录气管插管时间和气管导管置入情况;记录气管插管期间高血压、心动过速和低氧血症的发生情况;记录LMA组喉罩置入情况、置入时间和拔除气管导管时喉罩移位情况.记录拔除喉罩带血和术后咽喉部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喉罩1次置入成功率为90%,置入时间为(13±3)s.两组气管插管成功率均为100%.与FOB组比较,LMA组气管插管时间缩短,1次气管插管成功率升高(P<0.05).两组气管插管期间血液动力学稳定,均未发生高血压、心动过速和低氧血症.LMA组气管导管拔除时有8例(40%)发生喉罩移位;拔除喉罩时1例发生喉罩带血;术后1例发生咽部轻微疼痛;两组均未见其它不良反应的发生.结论 颈椎手术患者喉罩辅助纤维支气管镜引导气管插管不仅可确保有效通气,还可提高引导气管插管成功率,明显缩短气管插管时间.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价喉罩用于幼猪动物实验中气道管理的效果.方法 雄性幼猪72头,2~3月龄,体重22 ~ 32 k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2组(n=36):气管插管组(TI组)和喉罩组(LMA组).LMA组置入4#ProSeal喉罩,TI组插入7.0#气管导管.插管成功后,进行间歇正压通气,潮气量8 ~ 10 ml/kg,通气频率16次/min,吸呼比1.0∶1.5,吸入氧浓度50%,氧流量3L/min,维持PETCO2 35 ~ 45mm Hg.麻醉维持:静脉输注丙白酚15 mg·kg-1 ·h-1和瑞芬太尼40 μg·kg-1·h-1,间断静脉注射维库溴铵0.1 mg/kg,通气时间1.5 h.记录插管时间和一次插管成功情况.分别于气管插管或喉罩置入前、气管插管和喉罩置入成功和拔除气管导管或喉罩后即刻记录SpO2,并于上述时点采集动脉血样,进行血气分析.记录咽喉损伤和胃胀气的发生情况.结果 与TI组比较,LMA组插管时间缩短,一次插管成功率、气管插管和喉罩置入成功时SpO2和PaO2升高,咽喉损伤发生率和PaCO2降低(P<0.05),胃胀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幼猪在机械通气期间,SpO2均>95%,PaO2均> 150 mm Hg.结论 喉罩通气用于幼猪动物实验气道管理是便捷、有效和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价双腔深静脉导管用于小儿自主呼吸下喉乳头状瘤切除术气道管理的效果.方法 择期行支撑喉镜下喉乳头状瘤切除术患儿29例,性别不限,年龄1~9岁,体重10 ~ 35 kg,ASA分级Ⅰ或Ⅱ级.吸入8%七氟醚行麻醉诱导,保留自主呼吸,采用2%利多卡因喷喉行表面麻醉,置入支撑喉镜,经支撑喉镜置入7F双腔深静脉导管至声门下,经端孔吹入4% ~6%七氟醚维持麻醉,经侧孔检测PETCO2.于术前(T1)、手术20 min时(T2)和术毕(T3)采集动脉血样,行血气分析;记录术中体动、低氧血症(吸氧时SpO2<95%)、气道管理失败(吸氧时SpO2< 90%)的发生情况.结果 与T1比较,T2,3时PaCO2、BE、pH值、PaO2的差异虽然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在临床允许范围内;T1-3时PaCO2与PETC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体动、低氧血症的发生率均为10%,气道管理失败率3%(因Ⅲ度喉梗阻).结论 双腔深静脉导管可安全、有效地用于Ⅰ或Ⅱ度喉阻塞小儿七氟醚吸入麻醉-自主呼吸下喉乳头状瘤切除术的气道管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