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探讨膀胱癌克隆演变(clonal evolution)过程中遗传学机制.方法 分别利用4个位于染色体9p21区和17p13区上的具有多态性的微卫星标记物分析18例膀胱癌病人原发癌及相应转移灶中等位基因的缺失或保留方式.利用显微切割技术在保存的石蜡包埋组织中获取基因组DNA.结果 在原发癌和转移灶中总的等位基因缺失频率分别为78%(14/18)和89%(16/18);原发癌和转移灶在各位点D9S161的缺失频率为86%和100%,D9S171为67%和67%,IFNA 71%和71%,TP53 80%和80%.在18病例中,16例(89%)在原发癌及相应转移灶中所有位点均表现为相同的等位基因缺失或保留模式,而另外2例(11%)则显示不一致的等位基因缺失.这2例原发癌表现为等位基因保留而在相应转移灶则为缺失.结论 膀胱癌在原发癌及相应转移灶遗传组成上有相当一致性;当转移癌的原发癌不能确定来源时,位点D9S161,D9S171,IFNA和TP53的杂合性缺失可能作为膀胱癌的标志物.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前列腺癌克隆演变(clonal evolution)过程中遗传学机制. 方法 采用激光显微切割技术从保存的石蜡包埋组织中获取基因组DNA;利用6个位于染色体8p12-21、8p22、17q21上的具有多态性的微卫星标记,对25例患者原发癌及相应转移灶中等位基因的缺失或保留进行分析. 结果 在24例可供信息的病例中,14例(58%)在原发癌及相应转移灶中所有位点均表现为相同的等位基因缺失或保留模式,而另外10例(42%)则显示不一致的等位基因缺失.这10例中有5例原发癌表现为等位基因保留而在相应转移灶则为缺失,另外5例在一个或一个以上的位点表现为原发癌等位基因缺失而在相应转移灶保留. 结论 前列腺癌在原发癌及相应转移灶遗传组成上的差异可能与其内在异质性、整体遗传不稳定性及克隆差异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前列腺癌克隆演变(clonal evolution)过程中的遗传学机制。方法采用激光显微切割技术从保存的石蜡包埋组织中获取基因组DNA;利用6个位于染色体8p12-21、8p22、17q21上的具有多态性的微卫星标记,对25例患者原发癌及相应转移灶中等位基因的缺失或保留进行分析。结果在24例信息病例中,14例(58%)在原发癌及相应转移灶中所有位点均表现为相同的等位基因缺失或保留模式,而另外10例(42%)则显示不一致的等位基因缺失。10例中有8例原发癌表现为等位基因保留,而在相应转移灶则为缺失,另外2例在一个或一个以上的位点表现为不同的等位基因缺失模式。结论前列腺癌在原发癌及相应转移灶遗传组成上的差异可能与其内在异质性、整体遗传不稳定性及克隆差异有关。  相似文献   

4.
王纯巍  陆星华  刘国仰  戴理  钱家鸣 《医学争鸣》2008,29(18):1689-1691
目的:进一步限定壶腹周围肿瘤染色体9p21区域的缺失范围.方法:选择染色体9p21区域5个微卫星多态性标记,通过聚合酶链反应、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和银染法,检测35例壶腹周围肿瘤及其外周血杂合性丢失(LOH)状况.结果:50%(4/8)胰腺癌有至少一个微卫星位点的LOH,其中D9S974(37.5%)和D9S942(28.6%)丢失频率较高,并且有连续性丢失现象.62.5%(5/8)壶腹癌在部分或全部位点出现LOH,其中D9S942(42.9%)丢失频率最高,其次为IFNA(37.5%)和D9S171(37.5%).14.2%(1/7)胰岛素瘤有一个位点LOH.结论:壶腹周围肿瘤染色体9p21最小共同缺失区位于D9S974和D9S942位点之间,其中可能存在一个新的涉及该肿瘤发生的相关抑癌基因.  相似文献   

5.
赵友光  李莹  杨劲  李杰  陈志文 《重庆医学》2011,40(9):853-855
目的 探讨膀胱癌患者9号染色体及p53等位基因的杂合性缺失(LOH) 与膀胱移行细胞癌(TCC)形成、进展之间的关系及其在早期诊断膀胱癌及复发检测中的价值.方法 选取9、17号染色体的5个微卫星位点D9S283、D9S303、D9S304、D9S1751和TP53,采用特异引物进行PCR扩增及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硝...  相似文献   

6.
目的 进一步限定壶腹周围肿瘤染色体 9p2 1区域缺失范围。方法 选择染色体 9p2 1区域 5个微卫星多态性标记 ,通过聚合酶链反应、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和银染法 ,检测 35例壶腹周围肿瘤组织及其外周血杂合性丢失 (LOH)状况。结果  50 % ( 4 /8)胰腺癌有至少一个微卫星位点的LOH ,其中D9S974 ( 37 5% )和D9S94 2 ( 2 8 6% )丢失频率较高 ,并且有连续性丢失现象。 62 5% ( 5/8)壶腹癌在部分或全部位点出现LOH ,其中D9S94 2 ( 4 2 9% )丢失频率最高 ,其次为IFNA( 37 5% )和D9S171( 37 5% )。 14 2 % ( 1/7)胰岛素瘤有一个位点LOH。结论 壶腹周围肿瘤染色体 9p2 1最小共同缺失区位于D9S974和D9S94 2位点之间 ,距离小于 15kb ,其中可能存在一个新的涉及该肿瘤发生的相关抑癌基因。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食管鳞癌和宫颈鳞癌组织中9号染色体相同区域相同位点等位基因杂合性缺失(LOH)率,探索与二者共同相关的抑癌基因.方法 采用显微切割、PCR、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AgNO3,染色等技术,检测45例食管鳞癌和46例宫颈鳞癌组织中的9号染色体上7个微卫星位点的LOH.结果 食管鳞癌总LOH率为25.8%(55/213),7个微卫星位点的LOH率从大到小依次为D9S753(42.9%)、D9S303(38.5%)、D9S171(35.7%)、D9S162(36.4%)、D9S242(16.7%)、D9S1748(16.7%)、D9S43(0).宫颈鳞癌中总LOH率为25.2%(54/214),7个微卫星位点的LOH率从大到小依次为D9S171(40.7%)、D9S43(33.3%)、D9S162(3114%)、D9S242(23.7%)、D9s303(17.2%)、D9s753(16.7%)、D9S1748(12.9%).结论 食管鳞癌和官颈鳞癌中存在相同的高频率的LOH位点,9号染色体上可能存在与二者发生发展共同相关的抑癌基因.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中国人头颈部鳞状细胞癌 (SCCHN)多染色体上等位基因的杂合性丢失 (L OH)和微卫星不稳定 (MI)的频率。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结合二核苷酸的重复序列多态性方法 ,选取 6对染色体 (3p,4q,7q,9p,17p和 18q)上 18个微卫星位点对 30例 SCCHN手术配对组织进行分析。结果  30例 SCCHN组织中有 12例 (4 0 % )组织至少有一个微卫星位点发生 L OH,多数位点 L OH的频率普遍比已报道的文献低。有 7个位点(D7S480、D7S5 2 2、D9S162、D9S168、D9S30 4、D9S171和 D17S5 2 0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 .0 5 ) ,然而这些位点的L OH与肿瘤病理学类型、肿瘤大小及转移性无显著相关性。此外 ,MI仅在 4例患者中出现 ,没有 1例患者符合 MI的判定标准 ,即需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微卫星多态位点的异常。结论 主要发生在 D7S480、D7S5 2 2、D9S162、D9S168、D9S30 4、D9S171和 D17S5 2 0位点的 L OH可能存在与部分 SCCHN有关的潜在的肿瘤抑制基因 ,而微卫星不稳定性与 SCCHN发生的关系不大  相似文献   

9.
目的 精细定位胃癌染色体1q21等位基因杂合性缺失及其常见缺失区域,并初步探讨1q21等位基因杂合性缺失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1q21区域7个高密度微卫星多态性标志结合PCR技术.精细分析了30例配对新鲜胃癌手术标本中胃癌染色体等位基因杂合性缺失的情况,利用X2检验和四格表确切概率法初步探讨了1q21等位基因杂合性缺失与胃癌临床特征的关系.结果 30例胃癌标本中,有18例存在等位基因杂合性缺失,占60%(18/30),7个微卫星位点D1S514、D1S2696、D1S498、D1S305、D1S2624、D1S2635和D1S2707的杂合性缺失频率分别为13.3%、10%、20%、23.3%、33.3%、40%和23.3%.常见高频率杂合性缺失区域位于D1S2624-D1S2707之间,即共同缺失区在D1S2635附近;胃癌染色体1q21等位基因杂合性缺失与病人的年龄、性别、胃癌原发灶的部位、癌细胞分化程度及临床分期比较差异没有湿著性意义(P>0.05);但是,胃癌染色体1q21等位基因杂合性缺失与胃癌有无淋巴结转移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胃癌细胞染色体1q21存在较高频率的等位基因杂合性缺失,D1S2635附近可能存在与胃癌发生密切相关的肿瘤抑制基因.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染色体6q2 1的D6S4 4 9 D6S30 2区域等位基因杂合性缺失的情况,确定其在中国儿童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中发生的频率和最小缺失区域,为定位克隆ALL相关抑癌基因提供线索。方法:采用比以往报道更高密度的11个微卫星多态性标记位点,利用聚合酶链反应 变性凝胶电泳银染技术分析93例儿童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例等位基因LOH的情况。结果:93例患者中共有32例(34.4 % )存在至少一个位点的LOH。位点D6S170 9 D6S30 1以及位点D6S30 2是高频率缺失集中的区域,位于其中的D6S2 83位点附近是缺失率最高的地方(2 5 % )。D6S170 9 D6S30 1之间距离在GenethonMap上显示有2cM。结论:6S170 9 D6S30 1为本研究所找到的6q2 1上的最小缺失区域,当中可能存在与中国儿童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发病相关的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候选抑癌基因  相似文献   

11.
Hepatocellularcarcinoma (HCC)ranksthirdamongthecausesofcancermortalityinChina ,andabout4 2 5%oftheworld’snewcasesofHCCeachyearoccurinChina 1EpidemiologicstudiesprovideevidencethatinfectionwithhepatitisB (HBV )and/orhepatitisC (HCV ) ,andingestionofaflatoxinBcon…  相似文献   

12.
Bladdercarcinomaisthefourthmostcommoncancerwitharisingincidenceandtheleadingcauseofdeathinmen Approximately 70 %ofnewtumorsaresuperficial,andhaveagoodprognosis Theremaining 30 %aremuscle invasivewithapoorprognosis 1  Anumberofcytogeneticandmolecularanalysesh…  相似文献   

13.
Zheng S  Zhang J  Di X  Xiao Z  Wang D  Li C  He Z  Han N  Guo S  Cheng S  Gao Y 《中华医学杂志》2002,82(3):161-163
目的 明确染色体 17p13区域等位基因杂合性缺失 (LOH)在人膀胱移行细胞癌 (TCC)中的发生频率和最小缺失区域 ,为膀胱TCC相关抑癌基因的定位克隆提供线索。方法 应用位于17p13区域的 13个微卫星标记 ,对 4 4例膀胱TCC患者手术切除的癌组织进行LOH分析 ,并探讨各微卫星标记LOH与病理分级、分期的关系。结果  4 4例患者中 ,35例 (79 5 % )的膀胱TCC组织中存在至少 1个微卫星标记的LOH。缺失频率最高的微卫星标记是位于 17p13 2的D17S5 13,达 4 1 4 % (12 /2 9) ;其次为位于 17p13 3的D17S130 8,为 4 0 5 % (17/ 4 2 ) ;最低为位于 17p13 1的D17S2 6 1,为 14 3% (4/2 8)。LOH主要集中于三个区域 :位于 17p13 3的D17S6 95~D17S130 8,位于 17p13 2的D17S15 33~D17S831,以及位于 17p13 1区域的TP5 3。所检测微卫星标记中仅TP5 3的LOH与膀胱TCC病理分级(χ2 =5 10 4 ,P <0 0 5 )和分期 (χ2 =5 382 ,P <0 0 5 )呈正相关。结论 在 17p13区域除TP5 3基因以外 ,还可能存在两个与膀胱TCC相关的抑癌基因 ,分别位于 17p13 3的D17S6 95~D17S130 8和17p13 2的D17S15 33~D17S831。TP5 3的LOH是膀胱TCC发展的晚期事件 ,而 17p13 3和 17p13 2区域的LOH则可能是膀胱TCC发生的早期事件  相似文献   

14.
MDM2和p53共同染色可成为膀胱癌独立的预后指标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以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方法,研究 MDM2 和 p53 蛋白在膀胱癌中的表达,以及与病理和临床表现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抗 MDM2 和 p53 的单克隆抗体,以标准的 LSAB 方法,共分析了 131 例组织学确诊的膀胱癌标本。结果:MDM2染色阳性的肿瘤为 39 例(29.8%),阴性的肿瘤为 92 例(70.2%)。MDM2 染色在不同细胞分级和不同临床分期之间无统计学差异,对是否复发及生存率也无影响。p53 染色阳性的肿瘤为 86 例(65.6%),G3级阳性的比例(84.1%)明显高于 G1-2 级(56.3%,P=0.0012);浸润型(T2-4)肿瘤阳性的比例(75.8%)明显高于表浅型(Ta-1)肿瘤(55.4%,P<0.001)。p53 阳性患者的生存率明显低于阴性患者(P=0.007)。两种蛋白表达之间无明显关系。P53+/MDM2-的患者生存率最低,且在多因素分析中,成为独立的预后因素(P=0.0046)。结论:P53+/MDM2-患者的生存率最低,并且是独立的预后因素。MDM2和p53共同染色,可为预后判断提供更准确的资料。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肺癌组织细胞肿瘤相关基因p53V、p16基因的表达与DNA倍体类型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对63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瘤组织p53V 、p16 细胞表达率和DNA含量进行了检测,并分析了p53V、p16基因表达与肿瘤细胞DNA倍体类型、S期细胞比例(SPF)、凋亡指数(AI)及肿瘤是否转移的关系。结果:肺癌组织细胞的p53V 细胞检出率、DNA指数(DI)及SPF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肿瘤转移者也显著高于未转移者(P<0.01),而AI分别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及未转移者(P<0.01);随着DNA倍体从D→ND→T→AN→M,p53V 细胞检出率逐渐增高。肺癌患者瘤组织p16 细胞检出率的变化规律与p53V的变化恰好相反。二者相关性分析显示,p53V 细胞与p16 细胞表达率呈显著负相关(r=-0.712,P<0.05)。结论:肺癌患者瘤组织细胞p53V和p16基因编码蛋白的表达水平与肿瘤细胞生物学特性关系密切,不仅可用于肺癌发生的分子机制研究,而且还可以为肺癌恶性度、转移、预后判断提供可靠的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结直肠癌MICA基因的表达与p53、K-ras基因突变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3月至2016年3月收治的66例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半定量PCR-SSCP技术,对癌组织mdr1基因表达量与p53、K-ras进行检测,并分析结直肠癌MICA基因表达与p53、K-ras基因突变间的相互关系.结果:经研究发现,MICA表达与结直肠癌患者肿瘤部位、年龄、性别无相关性(P>0.05).于66例患者中,22例淋巴结转移者的MICA平均表达量明显高于淋巴结未转移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8例K-ras、p53基因联合突变者MICA基因平均表达量高于非联合突变者,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12例K-ras基因突变者MICA平均表达量稍高于未突变者,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6例p53基因突变者MICA平均表达量显著优于p53基因未突变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ICA基因高表达已成为了结直肠癌的关键检测指标,而p53、K-ras基因与其高表达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膀胱癌中p53突变及Bcl-2、PCNA表达与细胞的增殖和凋亡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膀胱癌中p5 3突变和Bcl 2、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表达与细胞增殖、凋亡和临床病理学参数之间的关系。方法 SABC免疫组化检测 6 2例膀胱癌标本Bcl 2、p5 3和PCNA的表达。计算肿瘤细胞中PCNA阳性细胞百分比即增殖指数 (PI)。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 ,计算肿瘤细胞中凋亡细胞的百分比即凋亡指数 (AI)。结果  6 2例膀胱癌中 ,5 0例 (80 6 % )发生 p5 3突变 ,其中G3 级的突变率为 91 3% ,较G1级 (72 7% )和G2 级(78 5 % )更多见 ,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T2 期 p5 3突变率 (95 7% )较Ta 1期 (71 8% )高 (P <0 0 1)。14例 (2 2 5 % )发现有Bcl 2表达 ,Bcl 2表达阳性率在G3 级中明显高于G1和G2 级 (P <0 0 5 ) ,但与分期无相关性(P >0 0 5 )。Bcl 2表达与p5 3突变无关。PI为 17 3%~ 4 1 8% (平均为 2 2 4 % ) ,AI为 1 9%~ 3 5 % (平均为2 9% ) ,PI与肿瘤分级、分期相关 ,AI与肿瘤的分级明显相关。结论 p5 3突变与浸润性行为呈正相关。在膀胱癌中 p5 3和PCNA过表达可提示预后。随着肿瘤的进展 ,肿瘤细胞过度增殖可能伴有频繁的凋亡 ,但增殖指数的增加明显强于凋亡指数的增加。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在原发性食管鳞癌组织中染色体9pter~p21区域内的杂合性缺失及其意义。方法 采用微卫星序列PCR银染方法,检测9pter~p21区域内3个位点的DNA微卫星多态标记,并对43例散发性原发食管鳞癌标本及其癌旁正常组织杂合性缺失分析。结果 9pter~p21区域内3个DNA微卫星多态标记的杂合性缺失率均大于50%,有显著意义。结论 在染色体9pter~p21区域内存在与食管鳞癌密切相关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