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45例暂性抽动障碍误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短暂性抽动障碍 (transient tic disorder)又称抽动症 ,是儿童最常见的一种抽动类型 ,国内报道其发病率为 1~ 7% [1 ] ,多见于学龄前和学龄早期儿童 ,以男孩为多见。笔者从 1995年2月至 1999年 10月诊治 45例短暂性抽动障碍误诊病例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45例中 ,表现为摇头、点头或扭肩抽动 2 2例 ,眨眼抽动9例 ,另 14例表现为耸肩、缩鼻、皱额、甩手、清嗓子等抽动症状。发病年龄 4~ 8岁 ,其中 4~ 6岁 32例。脑电图检查 44例 ,其中有 4例出现轻度异常 ,表现为慢波增多 ,无特异性改变。头颅 CT检查 2 5例 ,头颅 MRI检查 11例 ,均…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抽动障碍(TD)儿童的个性特征.方法 采用艾森克个性问卷(儿童)(EPQ)对120例TD儿童(抽动组)和120名健康儿童(对照组)进行个性特征分析.结果 (1)抽动组N(神经质)男、女童量表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58.61±10.12)分、(52.61±9.12)分vs.(44.22±8.21)分、(44.05±7.43)分](P<0.05),E(内-外向)组男、女童量表分低于对照组[(48.12±10.43)分、(43.12±10.03)分vs.(55.56±8.53)分、(56.56±7.24)分](P<0.05);而P(精神质)、L(掩饰)量表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抽动组男童N(神经质)最表分和E(内-外向)量表分分别为(58.61±10.12)分和(48.12±10.43)分,均显著高于女童的(52.61±9.12)分和(43.12±10.03)分(P<0.05).结论 TD儿童具有情绪不稳定和内向的个性特征;男童倾向于情绪不稳定和个性外向,女童倾向个性内向. 相似文献
3.
4.
5.
目的 探讨儿童抽动障碍的临床特点。方法 总结2000年1月至2002年12月门诊诊断为儿童抽动障碍的患儿65例,对照相关文献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诊断为抽动障碍的65例儿童中,以男性为主,多见于学龄儿童,平均年龄为8.4岁;以眨眼及吸鼻症状多见,各占83%和60%,而精神症状(以多动为主)则作为伴随症状出现;出现症状或原有症状加重前2周左右有上呼吸道感染病史者42例,占64.5%,其中链球菌感染指标检查异常者10例,占35.7%;本病误诊率极高,总误诊率为52.3%(34/65);神经电生理检查、颅脑MRI检查均未发现异常病灶;可不医自愈。结论 儿童抽动障碍是儿童较为常见的神经精神障碍性疾病,临床上还没有特征性的诊断指标,临床误诊率极高。 相似文献
6.
7.
8.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儿童抽动障碍的疗效并进行临床分析。方法67例抽动障碍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35例和对照组32例,对照组采用氟哌啶醇、安坦口服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自拟中药止痉方,标本兼治。治疗4周后统计两组的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8.57%,对照组总有效率65.62%,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运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儿童抽动障碍具有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9.
韩新民教授立足于小儿心肝常有余,肺脾肾常不足的特点,提出抽动之形在动,抽动之本在肝,抽动之质属风与痰,根据儿童抽动障碍的病机特点及邪气的偏盛,强调辨证论治。肝亢风动证治以清肝泻火、息风定抽,选用安神定志灵加减;风痰内扰证治以平肝息风、化痰止抽,选用息风涤痰汤加减;阴虚风动证治以滋阴潜阳、柔肝息风,选用六味地黄汤加减。根据抽动部位的不同,有针对性的选药,同时结合针刺以镇静安神,调整阴阳。并指出用药过程中需时时顾护脾胃,慎用攻伐,临床取得了满意疗效。附案例1则,以资验证。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探讨可乐定治疗共患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的抽动障碍(tic disorder,TD)患儿的临床疗效。方法:对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IV)中TD和ADHD标准的儿童予系统的可乐定治疗,逐渐调整至目标剂量,并维持治疗12周。以耶鲁综合抽动严重程度量表(YGTSS)评定抽动症状;根据家长填写的ADHD评定量表(ADHD-RS-IV)评定注意缺陷多动症状;并观察药物不良反应。结果:本研究完成系统可乐定滴定并维持治疗12周的共患ADHD的TD患儿40例,男36例,女4例;年龄6.50~14.50(9.84±2.90)岁。完成剂量滴定患儿的目标剂量5μg/(kg.d),最大剂量不超过0.2 mg/d。治疗后抽动总分(9.78±7.76)分,运动抽动分(7.52±4.85)分,发声抽动分(2.26±3.27)分,功能受损程度评分(8.50±5.70)分;治疗前抽动总分(21.34±8.66)分,运动抽动分(15.41±4.68)分,发声抽动分(5.93±7.10)分,功能受损程度评分(21.16±11.76)分。治疗后运动抽动及发声抽动的数量、频度、强度和复杂性均较治疗前显著减少(P<0.05)。治疗后ADHD总分(12.63±9.07)分,注意缺陷评分(7.43±4.74)分,多动-冲动评分3.0分;治疗前ADHD总分(31.05±8.51)分,注意缺陷评分(17.55±3.08)分,多动-冲动评分13.0分。治疗后家长ADHD症状评定量表总分及分量表分较治疗前均显著下降(P<0.05)。结论:可乐定治疗共患ADHD的TD患儿的运动抽动、发声抽动、注意力缺陷、多动-冲动均有明显疗效,能改善患儿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利培酮口服液与氟哌啶醇治疗儿童抽动障碍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对102例儿童抽动障碍分别给予利培酮口服液与氟哌啶醇治疗,其中利培酮口服液组51例,氟哌啶醇组51例。疗效评定采用耶鲁抽动症状严重程度量表(YGTSS),不良反应采用不良反应量表(TESS),观察8周。结果:利培酮口服液组显好率、好转率分别为58.82%、76.47%,氟哌啶醇组显好率、好转率分别为56.86%、72.55%,2组总有效率接近,氟哌啶醇组流涎、震颤、EKG异常多见。结论:利培酮口服液和氟哌啶醇同样能有效治疗儿童抽动障碍,利培酮口服液依从性较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肌苷、维生素B6联合羚羊角颗粒(简称肌苷疗法)与氟哌啶醇治疗儿童抽动障碍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对愿意接受药物治疗的88例抽动障碍患儿按照随机化原则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应用肌苷疗法,对照组应用氟哌啶醇治疗,共治疗8周,在治疗前后采用耶鲁抽动症状严重程度量表(YGTSS)评定疗效,并应用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氟哌啶醇不良反应,同时观察肌苷疗法有无不良反应 结果:在第8周末,研究组和对照组的治疗有效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总有效率接近,研究组的不良反应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 结论:肌苷疗法能有效治疗儿童抽动障碍,且肌苷疗法副作用少,安全性好,依从性好. 相似文献
14.
15.
可乐定控释贴治疗儿童抽动障碍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可乐定控释贴治疗儿童抽动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92例TICS患儿随机分为研究组25例(予可乐定控释贴治疗)、氟哌啶醇组38例(予氟哌啶醇治疗)和泰必利组29例(予泰必利治疗),采用耶鲁抽动症整体严重度量表(YGTSS)评分并记录治疗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共治疗12周。结果:治疗第12周末研究组有效率为84.0%,氟哌啶醇组为68.4%,泰必利组为65.5%(P均>0.05);不良反应较轻且发生率(16.0%)明显低于氟哌啶醇组(65.8%)(P<0.01)和泰必利组(48.3%)(P<0.05);平均显效时间研究组(45.65±8.57)d与氟哌啶醇组(40.81±6.79)d和泰必利组(42.34±7.92)d相当(P均>0.05);研究组YGTSS总分减分率(64.90±10.49)%高于氟哌啶醇组(42.73±11.90)%和泰必利组(40.63±13.58)%(P均<0.05)。结论:可乐定控释贴治疗抽动障碍疗效优于氟哌啶醇和泰必利,不良反应较轻且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探讨小儿气管异物的误诊原因并总结小儿气管异物的应急处理措施,总结其临床诊断和处理经验。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5月至2012年5月术前误诊为小儿气管异物的患儿11例,对其临床诊断及处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1例患儿误诊为淋巴瘤有1例,食管异物有1例,支气管囊肿有2例,支气管炎有2例,肺炎有5例;经常规治疗无效后,再经X线胸片或胸部螺旋CT、病理血液检验、支气管镜诊断为小儿气管异物,采取紧急气管镜检查加异物取出术处理,11例患儿术后并无1例出现并发症,皆治愈出院。结论小儿气管异物与多种支气管及肺部疾病临床表现相似,容易发生误诊,应在·临床诊断中,注意避免各项误诊原因,提高对小儿气管异物的认识和各项辅助检查的辨别,对疑似小儿气管异物的惠儿应尽早行气管镜下异物取出术处理,保证小儿生命安全,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抽动障碍(TD)患儿的用药依从性和影响因素,为提高治疗效果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5 年12 月至2016年12 月就诊于华西第二医院儿童神经科门诊的150 例TD 患儿,采用自行编制的问卷调查表收集数据,最终有效回收140 例患儿的问卷纳入研究。分别在患儿就诊3 个月和6 个月后,采用Morisky 量表电话随访用药依从性,运用有序多分类Logistic 回归模型分析影响用药依从性的因素。结果:140 例TD 患儿中,66 例(47.1%)3 个月依从性高,41 例(29.3%)6 个月依从性高。单因素分析显示,患儿用药依从性与居住地、有无共患病、药物类型、药物不良反应、治疗满意度、对疾病的了解程度、对药物用法的了解程度、是否接受患者教育、家庭月总收入有关(P 均<0.05)。有序多分类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共患病、药物不良反应、
治疗满意度、是否接受患者教育和家庭月总收入对患儿用药依从性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 均<0.05)。结论:TD 患儿用药依从性不高,且随着服药时间延长而降低。用药依从性受多种因素影响,建议医院开展健康教育、提高服务水平、增进医患关系和建立用药依从性随访制度以提高患者的用药依从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究天麻钩藤饮对抽动障碍(tic disorder,TD)大鼠行为改善作用及其神经保护机制。方法 腹腔注射双(2-氰基乙基)胺诱导液进行大鼠TD造模,造模大鼠分为TD组,硫必利组(4.2 mg·kg-1),天麻钩藤饮低、中、高剂量组(19.6,39.2,78.4 g·kg-1),另将正常大鼠设为正常组,造模完成后观察大鼠行为能力。治疗4 周后,评价大鼠行为能力改善情况。分离各组大鼠脑部纹状体,采集血清,ELISA检测两者中多巴胺(dopamine,DA)、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含量。HE染色观察大鼠纹状体病理改变情况,TUNEL染色观察纹状体内神经元凋亡情况,Western blotting测定大鼠纹状体内p-PI3K/PI3K、p-AKT/AKT、p-GSK-3β/GSK-3β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治疗后,TD大鼠刻板行为、运动行为、旷场运动能力较治疗前均得到改善(P<0.01)。且与TD组相比,各组大鼠脑组织病理改变减轻;硫必利组和天麻钩藤饮中、高剂量组纹状体和血清中DA、TNF-α、IL-1β含量均降低(P<0.05或P<0.01),纹状体内的神经元凋亡数量显著下降(P<0.05或P<0.01),p-PI3K/PI3K、p-AKT/AKT蛋白表达均显著增加(P<0.05或P<0.01);天麻钩藤饮中、高剂量组p-GSK-3β/GSK-3β蛋白表达均显著增加(P<0.05或P<0.01)。结论 天麻钩藤饮可改善TD大鼠行为,并可促进PI3K/Akt/GSK-3β信号通路磷酸化发挥神经保护作用,其作用效果具有剂量依赖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