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广州市健康公务员人群骨强度(SI)与年龄、性别的关系及骨质疏松症的发生率。方法应用超声定量骨强度仪对3144名广州市健康公务员行跟骨SI参数测量。结果广州市公务员男女SI峰值均在21~30岁,随着年龄的增长,SI值逐渐下降,骨质疏松发生率逐渐增加,且男性与女性之间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女性50岁以后下降幅度明显高于男性(P<0.05),骨质疏松发生率男性57%,女性67%,骨量累积减少率男性17%,女性25%。结论骨强度与年龄和性别有很大的相关性,定量超声(QUS)能反映骨质随年龄、性别的变化,是一种较理想的诊断骨质疏松症的方法,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
成都市城市居民跟骨超声结果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伟  吴桐  张勤  王汝莲  蒲琳 《四川医学》2007,28(6):599-601
目的了解成都市城区正常人群跟骨超声随年龄的变化,以及体重指数、绝经等对骨强度的影响。方法用定量超声仪对749例20岁及以上的不同年龄段人群行跟骨振幅的超声衰减(BUA)及超声声速(SOS)等参数的测定。结果女性峰值骨量跟骨振幅超声衰减(BUA)出现在40~49岁,超声声速(SOS)出现在20~29岁,而男性峰值骨量跟骨振幅超声衰减(BUA)、超声声速(SOS)出现在30~39岁,各年龄组男性的BUA、SOS均高于女性:BUA、SOS在绝经后妇女明显低于绝经前妇女,正常体重和超重组跟骨超声参数均高于低体重组。结论跟骨超声指标随年龄而变化;BMI高者可延缓骨强度的下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铜仁市城镇人口正常人群的骨密度(BMD)情况,并讨论BMD的分布规律及铜仁市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方法:BMD测试方法采用法国Osteospace超声骨密度仪,将所有参测者按年龄和性别分为7段,采用峰值BMD减去2.5SD为判断标准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SOS指标上,女性与男性相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0.05)。两性的跟骨超声速率随年龄增长呈现下降趋势。而同年龄段两性之间,女性跟骨超声速率均比男性低。在骨质疏松发病率方面,女性骨质疏松发病率比男性均高,差异显著(P0.05)。结论:本次研究通过铜仁市6000例正常人群调查,得到骨质疏松的预防重点对象是女性群体,但是老年群体男性的骨质疏松症也同样不可忽略,需加强预防和防护。  相似文献   

4.
不同年龄段健康人心率变异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不同年龄段健康人心率变异性(HRV)各项指标在性别、年龄等方面的变化.方法 应用时域和频域法对747例健康人按性别、年龄分组并进行24小时HRV分析.结果 健康男性交感神经张力高于女性.而副交感神经张力低于女性;随着年龄的增大,HRV指标均逐渐降低,21~30岁组与14~20岁组相比、61~70岁组与51~60岁组相比,HRV各项指标均元显著性差异.结论 健康男性交感神经张力高于女性,而副交感神经张力低于女性;随着年龄的增大.交感和副交感神经张力均降低,其中31~50岁之间、31岁以下和51岁以上之间无显著性差异,所以临床分析HRV各项指标时应考虑性别及不同年龄段的差异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广西壮族自治区健康人群跟骨超声骨密度与年龄、身高、体重等的关系,初步建立该地区健康人群跟骨超声硬度指数(SI)的正常参考值范围,为骨质疏松的诊断和预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Achilles Express跟骨超声骨密度测定仪对广西地区1816名(男性775名、女性1041名)11~90岁健康志愿者进行跟骨SI测定。按不同性别,每5岁为1个年龄组,70岁以上合并为1组,男女各分为13组,对测量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男女跟骨SI分别在21~25岁(111·45±21·19)和16~20岁(101·26±17·51)年龄组达到峰值,之后均随年龄而下降,女性呈现出典型的双峰特征;61岁以上女性的SI显著低于同年龄组男性(P<0·05)。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显示男女SI与年龄呈显著负相关(P<0·001);与体重呈显著正相关(男性P<0·05、女性P<0·01);女性SI与身高呈显著的正相关(P<0·01),但男性SI与身高无相关性。结论广西壮族自治区健康人群SI与年龄、身高、体重均有显著的相关性,本研究获得的SI值可为临床和流行病学研究中诊断骨质疏松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浙江省2769例健康人群跟骨骨密度测量结果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Liu W  Xu CL  Zhu ZQ  Wang W  Han SM  Zu SY  Zhu GJ 《中华医学杂志》2006,86(13):891-895
目的为确定我国健康人群超声骨密度的参考值和骨质疏松症的诊断标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美国Lunar公司生产的Ach illes Express跟骨超声骨密度测定仪,对2769名健康人(男1262名,女1507名)进行跟骨硬度指数的测定,了解浙江省不同性别健康人的跟骨超声骨密度随年龄、身高、体重等的变化规律及骨质疏松患病率情况,根据不同性别,每5岁为1个年龄组,64岁以上合并为1组,男女各共12组,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男女跟骨硬度指数的峰值分别出现在20~24岁和15~19岁,此后随年龄增长均逐渐下降,55岁以后女性硬度指数下降速度比男性快,骨质疏松患病率也高于男性。所用仪器(以日本“年轻成年人”为参照)得出的硬度指数T值与实际T值(以本研究人群“年轻成年人”为参照)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仪器T值,男性不同年龄组χ2检验:χ2=71.049,df=18,P<0.01;女性:χ2=237.828,df=18,P<0.01;实际T值,男性不同年龄组:χ2=69.897,df=18,P<0.01;女性:χ2=239.324,df=18,P<0.01)。结论男女跟骨硬度指数与年龄、身高、体重均有相关性。目前所用进口仪器参照人群的骨密度分布与中国人并不完全相符,诊断中国人的骨质疏松尚需确定适合中国人自己的诊断标准。  相似文献   

7.
目的应用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对不同性别及年龄组人群下颌骨颏部骨皮质厚度进行测量分析。方法通过Mimics软件在颏部正中中线外3.0mm、颏孔前5.0mm之间区域,取切牙或尖牙根尖下5.0mm、7.0mm、9.0mm处三个层面,测量三个横断面上颊侧和舌侧皮质骨厚度。对180名患者(90名男性和90名女性),年龄范围从20岁到70岁,分成6组,测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0-30岁年龄组和35-45岁年龄组男性和女性颊侧骨皮质较60-70岁年龄组男性和女性厚,有统计学意义(P0.05)。20-30岁年龄组男性和女性颊侧骨皮质与35-45岁年龄组男性和女性颊侧骨皮质厚度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前牙区舌侧骨皮质厚度与年龄变化及与根尖距离无关,前牙区颊侧骨皮质厚度与年龄变化呈负相关、但与根尖距离无关。男性和女性在根尖下9mm颊侧平均皮质骨厚度随年龄变化呈负相关的可信度大。  相似文献   

8.
孙艳 《基层医学论坛》2012,16(14):1830-1831
目的通过对眼科门诊翼状胬肉患病率的分析,了解非洲多哥地区翼状胬肉与环境条件、种族、性别、年龄的关系及其分布特点。方法收集2003年非洲多哥6 450例眼科门诊中翼状胬肉的患病情况,观察不同性别及不同年龄组之间的患病率。结果 6 450例门诊病例发现1 980例翼状胬肉,翼状胬肉的患病率为30.78%,其中男性患病率为34.5%,女性患病率为29.5%,男性患病率大于女性。在各年龄组中,翼状胬肉患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高年龄又有所下降。结论翼状胬肉多呈对称性分布,与年龄有关,患病率男性高于女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定量超声测定法,筛查出萝岗区健康人群骨量减少、骨质疏松的患病率,并进行分析,为骨质疏松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美国进口的跟骨定量超声测定仪,对萝岗区1 717例健康人进行跟骨骨密度测定,对测定结果分性别、年龄进行分析,分别计算女性和男性骨质疏松、骨量减少的患病率.结果 男性、女性骨量减少、骨质疏松的患病率分别为36.23%、29.34%和10.91%、7.06%.结论 定量超声测定法可作为健康人群普查骨质疏松的一种方法,有助于提高其早期诊断,为早期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蔡玉桂  观美华 《广东医学》2008,29(10):1733-1734
目的 探讨性别和年龄因素对血液血黏度指标的影响.方法 采用北京普利生N6B 锥板式黏度计测定30~80岁的健康人共400名的血液血黏度,分别比较不同年龄组检测结果,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男性各项血液黏度指标显著高于女性,男性40~49岁年龄组和女性50~59岁年龄组血液血黏度指标数值最高,男性50以后年龄组和女性60岁以后年龄组血液血黏度指标随年龄增大而降低.结论 性别和年龄是影响血液血黏度指标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