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为确认中药白芷的基原植物而完善有关细胞学及孢粉学方面的资料。方法 :对杭白芷、祁白芷和中药白芷的 3种野生近缘植物———兴安白芷、台湾白芷、雾灵当归的花粉进行了观察 ,对台湾白芷和雾灵当归的根尖染色体核型观察。结果 :发现了中药白芷和 3种野生近缘植物在细胞生物学方面的异同。结论 :4类栽培白芷为同一类群的植物 ,并且与兴安白芷、台湾白芷、雾灵当归之间有相当密切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2.
目的 :确认中药白芷的基原植物 ,完善有关形态、解剖学方面的资料。方法 :对川、杭、祁、禹 4类栽培白芷和 3种野生近缘植物———兴安白芷、台湾白芷和雾灵当归进行了形态观察和果实解剖研究。结果 :根据新发现的形态学和果实解剖学特征 ,可将上述 7个样本分为 3类 :①川、杭、祁、禹 4类白芷和台湾白芷 ;②兴安白芷 ;③雾灵当归。结论 :从形态、解剖学特征来看 ,台湾白芷与中药白芷更为接近  相似文献   

3.
目的 :确认中药白芷的基原植物 ,完善有关形态、解剖学方面的资料。方法 :对川、杭、祁、禹 4类栽培白芷和 3种野生近缘植物———兴安白芷、台湾白芷和雾灵当归进行了形态观察和果实解剖研究。结果 :根据新发现的形态学和果实解剖学特征 ,可将上述 7个样本分为 3类 :①川、杭、祁、禹 4类白芷和台湾白芷 ;②兴安白芷 ;③雾灵当归。结论 :从形态、解剖学特征来看 ,台湾白芷与中药白芷更为接近。  相似文献   

4.
目的 :为确认中药白芷的基原植物提供化学成分方面的资料。方法 :运用高效液相及与标准品对照的方法对 4类栽培白芷 (川、杭、祁、禹白芷 )和 3种近缘野生植物 (兴安白芷、台湾白芷、雾灵当归 ) ,以及另外 2种当归属野生植物 (黑水当归、芷叶白芷 )进行了香豆素类成分的比较分析。结果 :4类栽培白芷和 3种近缘野生植物的香豆素类成分无论在化合物种类还是在含量方面都相当近似 ,而与另外 2种当归属野生植物差别较大。结论 :从香豆素类成分特征来看 ,4类栽培白芷和 3种近缘野生植物可分为 3个类群 ,即 :①川、杭、祁、禹 4类白芷和台湾白芷。②兴安白芷。③雾灵当归。台湾白芷与中药白芷更为接近  相似文献   

5.
目的 :为确认中药白芷的基原植物提供化学成分方面的资料。方法 :运用高效液相及与标准品对照的方法对 4类栽培白芷 (川、杭、祁、禹白芷 )和 3种近缘野生植物 (兴安白芷、台湾白芷、雾灵当归 ) ,以及另外 2种当归属野生植物 (黑水当归、芷叶白芷 )进行了香豆素类成分的比较分析。结果 :4类栽培白芷和 3种近缘野生植物的香豆素类成分无论在化合物种类还是在含量方面都相当近似 ,而与另外 2种当归属野生植物差别较大。结论 :从香豆素类成分特征来看 ,4类栽培白芷和 3种近缘野生植物可分为 3个类群 ,即 :①川、杭、祁、禹 4类白芷和台湾白芷。②兴安白芷。③雾灵当归。台湾白芷与中药白芷更为接近。  相似文献   

6.
目的 :确认中药白芷的基原植物 ,探讨其栽培历史变化以及有关近缘野生植物的演化。方法 :对已取得的各项研究结果作综合分析 ,并结合历史文献、分布现状等进行讨论。结果 :各项研究结果与历史文献、分布现状等均较为一致。结论 :①中药白芷的基原植物应是台湾白芷。②建议将雾灵当归处理为兴安白芷的变种 ,定名为A .dahuricavar .porphyrocaulis。③对川 (杭 )白芷和祁 (禹 )白芷不应作分类学上的区分。同时 ,还对中药白芷的使用栽培历史和白芷的野生近缘植物兴安白芷、台湾白芷和雾灵当归的演化关系作出了推断  相似文献   

7.
目的 :确认中药白芷的基原植物 ,探讨其栽培历史变化以及有关近缘野生植物的演化。方法 :对已取得的各项研究结果作综合分析 ,并结合历史文献、分布现状等进行讨论。结果 :各项研究结果与历史文献、分布现状等均较为一致。结论 :①中药白芷的基原植物应是台湾白芷。②建议将雾灵当归处理为兴安白芷的变种 ,定名为A .dahuricavar.porphyrocaulis。③对川 (杭 )白芷和祁 (禹 )白芷不应作分类学上的区分。同时 ,还对中药白芷的使用栽培历史和白芷的野生近缘植物兴安白芷、台湾白芷和雾灵当归的演化关系作出了推断。  相似文献   

8.
中药白芷的分子遗传及其原植物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中药白芷各来源的亲缘关系,明确中药白芷的原植物问题。方法用随机扩增多态DNA(RAPD)方法对中药白芷的4种商品类型祁白芷、禹白芷、杭白芷、川白芷和兴安白芷[Angelica dahurica(Fisch.ex Hoffm.)Benth.et Hook.f.ex Franch.etSav.]、台湾白芷(A.formosana de Boiss)、雾灵当归(A.porphyrocaulis Nakai et Kitagawa)及黑水当归(A.amurensis Sehiseh)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其ITS区作了序列分析。结果RAPD分析共扩出206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188条,占88.3%,通过计算遗传距离得到严格一致树。各样品扩增所得ITS1序列为439 bp,ITS2序列为410 bp,进行排序和同源性比较,4种商品白芷的序列与台湾白芷是完全相同的。对台湾白芷、兴安白芷、雾灵当归和黑水当归的ITS 1,ITS 2与ITS 1+ITS 2分别进行最大简约树和邻接树的计算,6组数据得到2种树型。结论4种商品类型来源于台湾白芷,建议定名为Angelica formosana de Boiss cv.officinarum cv.nov。雾灵当归、兴安白芷和台湾白芷应作为互相独立的种来对待。  相似文献   

9.
白芷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ISSR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郭丁丁  马逾英  唐琳  陈要臻  吕强 《中草药》2009,40(10):1627-1630
目的 应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分析中药白芷的遗传多样性.方法 对4大类商品白芷及白芷近缘野生种兴安白芷共20个居群的白芷种质进行ISSR分析,利用NTSYS2.1e软件分析遗传相似系数,UPGMA方法聚类,构建亲缘关系系统图.结果 9条引物共得到97条扩增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37条,占38%;20个居群的样品聚为两大类.结论 不同产地栽培白芷的遗传多样性水平较低,种质间的亲缘关系较近;而兴安白芷与4大类商品白芷存在遗传差异.  相似文献   

10.
中药白芷种质资源的RAPD分析   总被引:33,自引:2,他引:31  
目的:对中药白芷的种质资源进行分析。方法:用12个随机引物对野生白芷、杭白芷的4个居群超过17个个体的基因组DNA进行RAPD分析。结果:共扩增出40个位点,其中多态位点26个,占6.5%;祁、杭白芷的多态位点的百分率显示出低水平的遗传变异。根据RAPDistance分析,祁、杭间的遗传距离(0.160)小于祁白芷居群内单株间和杭白芷不同居群间遗传距离,并且它们都小于野生白芷与祁、杭白芷间的遗传距离。结论:祁、杭白芷应属同一类群,与野生白芷有一定区别。  相似文献   

11.
:白芷作为一味富合营养的中药,在我国各省均有药用以及食用的例子,是一种典型的药食同源植物.作为制作各种药品、保健品、护肤品的原料,白芷具有广阔的市场潜力.综述了白芷的分布、化学成分、药用历史、食用开发和栽培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为白芷的研究和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名称:白芷概说:本品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有特異香气,古人称为香白芷(He aceum Lanatum Michx)产我国杭州笕桥有以AngeLica Anomo Iapal充中国产白芷,似不妥。本省有野生,亦有家种,其开花结实时,故株即腐(?)枯死,多以实生法或分根法繁殖。本品有以马蓝根混充宜注意;为免虫蛀并保持其色白,多用石灰拌匀晒放。产地:吉水为主产区,年产量300石(解放前产量)。遂川为次产区,年产量10石。来源:繖形科植物,白芷为多年生草本,野生山地或家种,根供药用。  相似文献   

13.
止痛靓肤,白芷堪夸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白芷是一味历史悠久的常用中药,为伞形科植物兴安白芷、川白芷、杭白芷的根。其味辛,性温,入肺、脾、胃经,有发散风寒、通窍化湿、消肿排脓等功效。可内治外施,是历代中医的止痛、美容要药。美食家还将白芷用作芳香佐料,常为人们所乐道。 据说宋太祖掌朝时,南方有一富商的女儿,每逢行经腹痛剧烈,致形体日衰。  相似文献   

14.
林艺娟  谢玉玲 《光明中医》2022,(16):2887-2890
目的 探讨《中药成方制剂》中含白芷方剂的药物组成规律。方法 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 2.5)软件,采用数据挖掘方法,对处方中含白芷方剂的主治疾病、证候、四气五味归经、组方配伍等进行分析,并选取使用频次较高的药对及出现频次较高的疾病、证候进行用药规律的分析。结果 对353首含有白芷的方剂进行分析,总结出常用主治疾病22种,常用药物组合19种,常用证候类型11种。白芷与不同药物配伍组成不同方剂,发挥不同的功效,从而治疗不同的疾病。结论 含白芷方剂的药物组合较多,它的临床应用较为广泛,但主要还是与当归、川芎、防风等活血祛风、散寒止痛类中药同用,通过对含白芷方剂的组合规律分析,为药物临床配伍的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白芷(Angelica dahurica Benlh.)原植物名兴安白芷,别名祁白芷。以根入药,有祛风散湿、生肌止痛、排脓等功效。主产于四川、河南、河北、湖南、湖北、安徽、山西等省。西北部分地区有栽培。据悉,白芷近年来有时仍为紧缺药品之一。现将其种植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6.
《中药材》2017,(5)
目的:研究滇白芷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反复硅胶柱层析、Sephadex LH-20、半制备液相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依据化合物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滇白芷根的甲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萃取部位分离得到16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白芷属脑(1)、氧化前胡素水合物(2)、白当归素(3)、8-甲氧基-5-羟基补骨脂素(4)、新白当归醇(5)、异栓翅芹醇(6)、东莨菪素(7)、紫花前胡素(8)、二氢欧山芹醇(9)、氧化前胡素(10)、脱水比克白芷素(11)、新白芷醚(12)、珊瑚菜内酯(13)、8-甲氧基异欧前胡内酯(14)、欧前胡素(15)、异虎耳草素(16)。结论:其中,化合物2~7、9~15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7.
白芷为伞形科当归属植物白芷Angelica dahurica (Fisch.exHoffm)Benth.et.Hook.f]和杭白芷[Angelica dahurica (Fisch.exHoffm.)Benth.etHoot.f.var.formosana (Boiss.)Shan et Yuan]的干燥根,始载于《神农本草经》,性辛、温,归肺、脾、胃经,具有祛风除湿,通窍止痛,消肿排脓的功效.药理研究表明,白芷具有抗炎、镇痛、抗肿瘤、保肝等多种药理活性.本文对白芷的中药药性(如性味、归经、功效等)与现代药理学研究进行归纳分析,探讨两者之间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杭白芷香豆素苷类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浩  赵兴增  贾晓东  王相云  董云发  冯煦 《中药材》2012,(11):1785-1788
目的:研究中药杭白芷中的香豆素类成分。方法:杭白芷鲜药材用乙醇冷浸,反复正、反相硅胶柱层析及制备高效液相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其光谱数据确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杭白芷鲜药材中共分离鉴定了26个香豆素苷类成分,本文报道其中的7个,分别为:sec.-O-β-D-Galactopyranosyl-(R)-byakangelicin(Ⅰ)、8-O-β-D-Galactopyranosyl-xanthotoxol(Ⅱ)、7-O-β-D-Apiofuranosyl-(1→6)-β-D-Glucopyranosyl-peucedanol(Ⅲ)、(R)-peucedanol-7-O-β-D-Glucopyranoside(Ⅳ)、sec.-O-β-D-Glucopyranosyl-(R)-Oxypeucedaninhydrate(Ⅴ)、7-O-β-D-Galactopyranosyl-Scopoletin(Ⅵ)、Aesculin(Ⅶ)。结论:化合物Ⅴ为新化合物,化合物Ⅶ为首次从伞形科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Ⅲ、Ⅳ为首次从当归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Ⅰ、Ⅱ、Ⅵ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9.
白芷镇痛有效部位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白芷镇痛的有效成分。方法运用柱色谱、制备型薄层色谱等方法对白芷镇痛的有效部位进行了分离;测定理化常数和波谱数据鉴定结构。结果从白芷根中分离并鉴定了12个成分,分别为异欧前胡素(Ⅰ)、欧前胡素(Ⅱ)、东莨菪内酯(Ⅲ)、白当归素(Ⅳ)、白当归脑(Ⅴ)、茴芹内酯(Ⅵ)、蛇床子素(Ⅶ)、8-甲氧基补骨脂素(Ⅷ)、ethanethioamick(Ⅸ)、β-谷甾醇(Ⅹ)、水合氧化前胡素(Ⅺ)、东莨菪苷(Ⅻ)。结论ethanethioamide为首次从伞形科植物中分得;茴芹内酯为首次从当归属植物中分得;东莨菪苷、8-甲氧基补骨脂素、β-谷甾醇为首次从杭白芷中分得。  相似文献   

20.
目的:建立白芷药材特征图谱方法,并同时测定6个指标成分含量,为白芷药材质量控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UPLC建立白芷药材特征图谱及含量同时测定的方法,利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进行相似度评价,确定共有峰并指认,运用主成分、系统聚类、正交偏小二乘法对白芷药材的相对峰面积分析,筛选影响白芷药材质量的标志物成分,并进行含量测定。结果:16批白芷药材特征图谱中共标定了11个共有峰,指认其中7个化学成分,其相似度大于0.95,采用正交偏小二乘判别分析筛选出影响白芷药材质量的6个标志物,分别为峰10(珊瑚菜素)、峰2(白当归素)、峰11(异欧前胡素)、峰1(水合氧化前胡素)、峰8、峰5(佛手柑内酯),对其中水合氧化前胡素、白当归素、佛手柑内酯、欧前胡素、珊瑚菜素、异欧前胡素共6个指标成分进行含量测定。结论:该测定方法简便准确、重复性良好,为白芷药材的质量控制和评价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