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愈来愈多的事实表明,很多疾病与生物膜功能异常或膜流动性改变有关。如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红细胞膜脂质流动性和膜胆固醇含量均有改变;又如肿瘤,细胞膜流动性明湿增加。现已阐明生物膜合适的流动性是维持膜正常功能如信息传递、物质转运、能量转换、细胞识别、细胞分化和增殖  相似文献   

2.
丹参素对血小板聚集性及血小板膜流动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丹参素具有明显抑制由凝血酶或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作用。为进一步探索丹参素仰制血小板聚集的分子机制,本文用荧光探剂DPH标记血小板膜脂,借助荧光偏振技术,监测丹参素对血小板膜脂质流动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抑制血小板聚集剂量的丹参素,能明显升高血小板膜的流动性。提示丹参素治疗冠心病有效,可能与纠正冠心病患者血小板膜的分子缺陷,增加血小板膜的流动性有关。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人胚肺二倍体成纤维细胞为实验对象,用1,6二苯基1,3,5已三烯(DPH)为探剂,通过荧光偏振度的测进定。计算膜脂微粘度及流动性,探讨了荧光  相似文献   

4.
目的 定量研究缺氧再灌注入状态下血管内皮细胞膜流动性。方法 采用荧光偏振法对缺氧再灌注动物模型的培养血管内皮细胞的荧光特征光谱进行对比实验分析,并定量预测了缺氧再灌注对培养血管内皮细胞膜流动性的影响以及FDP和CAP的保护功能。结果 缺氧和再灌注不同时段内,DPH标记的血管内皮细胞的荧光光谱没有实质性改变,荧光强度的曲线斜率变化与对照组趋于一致,缺氧再灌注损伤可导致血管内皮细胞膜的荧光向异性值降低,FDP和CAP对缺氧状态的培养血管内皮细胞有显著的保护作用。结论 荧光偏振技术是一种高灵敏和稳定的定量研究血管内皮细胞膜流动性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正> 近年来有研究表明,细胞膜在老化过程中,膜流动性明显降低。在疾病过程中,膜流动性也常常有所改变。测定细胞膜流动性的方法很多,如差示扫描量热法(DSC)、X射线衍射法、电子自旋共振法(ESR)、核磁共振(NMR)及荧光偏振法等。我们在本实验室条  相似文献   

6.
荧光偏振法测定红细胞膜脂流动性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相似文献   

7.
青心酮(3.4—二羟基苯乙酮)系冬青科植物秃毛冬青(Ilex Pubescens Hook.et.Arn.Var.glabra Chang)叶中的活性成分之一。生理活性较广泛,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增加冠脉血流量、降低心肌耗氧量、改善心肌微循环和抑制血栓形成等作用。临床用于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氧自由基引发红细胞膜脂过氧化对红细胞膜流动性的影响在红细胞氧化损伤机制中的作用,以氧自由基发生系统作用于离体正常红细胞,分别用荧光偏振法,硫代巴比妥酸比色法测定红细胞膜微粘度,红细胞脂质过氧化物。  相似文献   

9.
李尤  ;杨毅宁 《医学综述》2014,(23):4244-4246
吸烟可引起血脂代谢异常,机体氧化应激增加,抗氧化能力下降,降低一氧化氮生物利用度,还可直接破坏血管内皮,刺激血小板活化,最终导致平均血小板体积增加,血小板膜流动性减低,从而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吸烟有关的血栓性疾病的发病机制之一就是吸烟对血小板体积和膜流动性的影响。因此,吸烟可作为预测血栓性疾病的危险因子之一。该文就吸烟影响血小板体积和膜流动性的机制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0.
慢性微波辐射对大鼠血小板参数及膜流动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卓  胡厚源  张彦文 《重庆医学》2008,37(9):957-958
目的研究慢性微波辐射对大鼠尾部出血时间、血小板基本参数及血小板膜流动性的影响,为长期暴露于微波辐射对血小板参数及功能的影响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功率为5mW/cm2的微波辐射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1h/d,连续40d。而后检测辐射后大鼠尾部出血时间、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及血小板膜流动性的变化。结果微波辐射组与对照组相比,尾部出血时间显著缩短,PLT显著减少(P<0.01),PDW显著增大(P<0.01),MPV增大(P<0.05);血小板膜流动性显著降低(P<0.01)。结论慢性微波辐射可导致大鼠血小板基本参数、膜特性及功能出现异常。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补肾活血对动脉粥样硬化血小板膜糖蛋白活性的影响,探讨其作用的分子机理。方法:将240例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120例,对照组口服用辛伐他汀和氯吡格雷,实验组加服补肾活血方剂,均治疗12周;观察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并测定血小板膜糖蛋白。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在临床疗效和血小板膜糖蛋白表达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补肾活血法治疗动脉粥样硬化临床疗效显著,可能是通过血小板膜糖蛋白途径起作用。  相似文献   

12.
红细胞膜脂流动性的研究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以老化红细胞和年轻红细胞为实验对象,对测定膜脂流动性的荧光偏振法和激光喇曼光谱法进行了分析比较。指出:测定红细胞膜脂流动性以荧光偏振法较为理想。  相似文献   

13.
大鼠心肌线粒体膜脂流动性的荧光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细胞膜流动性的研究,至今不到10年,国内还刚刚起步。细胞膜流动性的基础是磷脂的运动,其过程复杂,易受许多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化。其变化往往在一般形态学和生物化学改变之前就能察觉到,所以是反映细胞早期损伤、研究疾病过程的高灵敏度的分析指  相似文献   

14.
硝苯吡啶与山莨菪碱分别可使大鼠血小板膜微粘度最大增加38.3%及37.1%.并使大鼠血小板5min最大聚集率降低40.5%及42.0%(P值皆小于0.001)。药物效应随其浓度增加而增强,当药物浓度达最大药物效应时,再增加浓度反而使其药物效应减弱。两种药物的血小板膜作用曲线及其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曲线基本相似。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补肾活血对动脉粥样硬化血小板膜糖蛋白活性的影响,探讨其作用的分子机制。方法:将200例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100例,对照组口服用辛伐他汀和氯吡格雷,实验组加服补肾活血方剂,均治疗12周;比较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并测定血小板膜糖蛋白。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临床疗效和血小板膜糖蛋白表达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补肾活血法治疗动脉粥样硬化临床疗效显著,可能是通过血小板膜糖蛋白途径起作用。  相似文献   

16.
槲皮素对血小板激活时胞浆游离钙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钙荧光指示剂Quin-2定量测试法观察了槲皮素对血小板胞浆内游离钙浓度的影响。结果发现,槲皮素25 ̄400μmol/L能剂量依赖性地抑制凝血酶引起的血小板胞浆游离钙[Ca^2+]i的升高(IC50和95%可信区间为78.5(49.5 ̄124.4)μmol/L);但不能抑制同等剂量凝血酶所引起的胞内贮存钙的释放;抑制钙内流可能是槲皮素抑制血小板聚集和[Ca^2+]i升高的机制。  相似文献   

17.
采用钙荧光指示剂Quin—2定量测试法观察了槲皮素对血小板胞浆内游离钙浓度的影响。结果发现,槲皮素25~40μmol/L能剂量依赖性地抑制凝血酶引起的血小板胞浆游离钙[Ca2+];的升高(IC50和95%可信区间为78.5(49.5~124.4μmol/L);但不能抑制同等剂量凝血酶所引起的胞内贮存钙的释放;抑制钙内流可能是槲皮素抑制血小板聚集和[Ca2+]1升高的机制。  相似文献   

18.
槲皮素对血小板聚集和胞浆游离钙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槲皮素对凝血酶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和胞浆游离钙浓度的影响及钙对槲皮素的血小板聚集制剂效应的作用。本实验荧光钙离子指示剂观察槲皮素对血小权胞浆游离钙的影响。表明,槲皮素明显抑制凝血酶诱因小板聚集和游离钙的升高。IC50和95%可信区间分别为146.2(92.4-231.3)和78.5(49.5-124.4)μmol.L^-1,槲皮素对凝血酶诱导的钙释放无影响,抑制钙内流是槲皮素抑制血波板聚集和「Cdi  相似文献   

19.
研究槲皮素对凝血酶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和胞浆游离钙浓度的影响及钙对槲皮素的血小板聚集抑制效应的作用,本实验应用荧光钙离子指示剂观察槲皮素对血小板胞浆游离钙的影响。表明,槲皮素明显抑制凝血酶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和游离钙的升高。IC50和95%可信区间分别为146.2(92.4~231.3)和78.5(49.5~124.4)μmol·L~(-1),槲皮素对凝血酶诱导的钙释放无影响,抑制钙内流是槲皮素抑制血小板聚集和〔ca~(2+)〕i升高的机制。  相似文献   

20.
我们测定了34例健康人和24例鼻咽癌病人单核白细胞经PHA孵育后渗入细胞内的荧光素的荧光偏振度的改变,34例健康人中,33例其偏振度较PHA孵育前下降平均达14.3%。而24例鼻咽癌患者则无下降的改变(偏振度平均升高3.3%) 健康人与鼻咽癌患者单核白细胞对PHA的反应是有明显的不同,报告如下。一、原理:本实验的原理是:双醋酸荧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