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 毫秒
1.
目的 探讨甲苯胺蓝色素胃镜检查在胃癌及其癌前病变诊断中的作用.方法 本试验中病例572例,按照完全随机化原则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288例,喷洒0.1%甲苯胺蓝溶液行色素胃镜检查;对照组284例,行普通胃镜检查.所有病例均活检并送病理检查,其中试验组若出现异色区则在异色区活检,其余均在可疑病变处活检.结果 试验组胃癌检出率9.72%,对照组胃癌检出率5.28%,前者高于后者,二者差异显著(P<0.05);甲苯胺蓝色素胃镜检查对胃癌的异色反应阳性率为75.00%,对胃黏膜肠上皮化生的异色反应阳性率为72.22%,对不典型增生异色反应阳性率为54.16%,三者之间无差异,提示甲苯胺蓝色素胃镜检查显示胃黏膜癌前病变具有比较高的敏感性.结论 甲苯胺蓝色素胃镜检查能提高胃癌检出率,对各种不同病理组织学类型的胃癌均能良好显示;甲苯胺蓝色素胃镜检查对显示胃癌的癌前病变具有一定的敏感性,应用该方法对胃癌癌前病变患者进行随访可提高早期胃癌的检出率.甲苯胺蓝色素胃镜检查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口服葡萄糖法对进展期胃癌的超声诊断应用价值。方法:应用口服50%葡萄糖溶液20ml,待3—5分钟。加饮水300—500ml,充盈胃腔,施行超声检查,并与手术病理对照,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超声诊断112例进展期胃癌,均短X线钡餐,胃镜检查及手术病理所证实,超声诊断符合率92.85%(104/112),其中误诊5例,为胃腺瘤3例,占2.67%(3/112)。胃肉瘤2例,占1.78%(2/112)。结论:口服葡萄糖法能消除胃内气体及粘液的干扰,能清晰显示胃壁、粘膜、肌层、浆膜层及胃周围组织结构。这种新技术,方法简便,无创伤、无痛苦,且可重复,为临床提供了可靠的诊断依据。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19912 0 0 1年 ,我院经胃镜、B超诊断及病理、手术证实的胃癌 63例 ,进行回顾性分析 ,以探讨胃镜、B超对该病的诊断价值。1 临床资料 本组 63例中 ,男 3 8例 ,女 2 5例。年龄 3 2 78岁。全部经胃镜、B超检查、病理证实。 5 4例实施手术。 4例为早期 ,余均为进展期胃癌。其中贲门癌 2例 ,胃底贲门癌 4例 ,胃体部癌13例 ,胃角部癌 12例 ,胃窦部癌 2 2例 ,皮革胃 4例 ,残胃癌 2例。病理诊断 :胃腺癌 46例 ,粘液腺癌 9例 ,乳头状腺癌 3例 ,低分化腺癌 3例 ,未分化细胞癌 2例。2 结果 本组胃镜诊断与手术、病理相符 61例 ( 97% ) ,疑… 相似文献
4.
5.
目的:探讨胃镜活检对于胃癌诊断的临床价值和意义。方法:选取收治的胃癌疑似患者共50例,对比胃镜下活检的诊断结果和外科手术病理诊断结果,对比胃镜活检与外科手术病理活检的诊断符合率,在胃镜下对患者的肿瘤进行分型。结果:对比外科活检结果,采用胃镜活检对胃癌的诊断成功率为84.0%,其中对于Borrmann的I型诊断正确率为100%,最低是对于Borrmann的Ⅲ型分型判断,胃镜下活检对胃癌有较高的诊断成功率。结论:胃镜活检对于胃癌诊断有着较高的诊断成功率,并且分型正确率也相对较高,具有一定的临床诊断分析价值,但其检查结果受到组织取材的影响而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只能作为胃癌诊断的一个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胃镜下胃癌误诊原因。方法 对1990年1月一2000年12月经病理确诊为胃癌而在胃镜下误诊的28例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8例中平均年龄43.7岁;误诊时间平均2.2个月;误诊为慢性浅表糜烂性胃炎15例,胃溃疡8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3例,胃息肉1例,贲门撕裂综合征1例。结论 胃镜下胃癌误诊、漏诊的原因:(1)对患者胃癌的相关病史询问不详,对青年人胃癌重视不够;(2)对胃癌“假性愈合”的临床特点及早期胃癌胃镜下的临床特征认识不足;(3)对可疑病变未强调定期复查;(4)胃镜操作特别是取活检的要领掌握不够熟练。 相似文献
7.
胃癌是一种常见病也是一种多发病,特别在贫困山区发病高,目前诊断比较困难,仍然以胃镜加病理检查为主。现就我院2004年-2009年胃镜发现的106例胃癌的情况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9.
目的:探讨青年人胃癌的特点。方法:对青年人胃癌82例的临床症状、镜下形态、病理类型及分化程度等有关资料,结合文献进行分析。结果:本组35岁以下胃癌占同期胃癌的10.3%,胃镜下分期有85.4%属进展期胃癌,胃窦癌多于胃体癌,低分化胃癌占较大比例。结论:青年胃癌发病率有增高趋势,且女性发病率相对较高于男性,病理示组织分化低、恶性程度高、转移早、手术切除率低、预后差,早期诊断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探讨亚甲蓝示踪技术在胃癌前哨淋巴结(SLN)中的应用价值与临床意义。方法:胃癌60例患者,开腹术中于病灶周围浆膜下直接注入亚甲蓝,术后对被视为胃癌前哨淋巴结的蓝染的淋巴结行常规病理检查和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查。结果:胃癌60例中,检出SLN56例(93.3%)。HE检查发现24例49枚SLN转移,T1、T2期SLN示踪准确率93.9%,敏感性88.9%,假阴性率11.1%,特异性为100.0%。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查结果发现有32例67枚SLN转移。结论:亚甲蓝示踪技术在胃癌SLN的应用是安全可行的,对预测T1、T2期胃癌区域淋巴结状况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内镜下靛胭脂-美兰双重染色法诊断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临床价值。方法就诊病人行常规内镜检查,发现可疑病灶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行内镜下靛胭脂-美蓝染色后活检,对照组不染色,肉眼判断病灶,常规活检。结果观察组(83例)分别检出早期胃癌25例、不典型增生14例和萎缩性或肠化生21例,对照组(75例)分别检出12、11例和16例,观察组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检出率为72.29%。对照组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检出率为52.00%,两组早期胃癌和癌前病变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现明显染色分界区的胃癌及癌前病变的检出率均显著高于无明显染色分界区(P<0.05)。结论内镜下靛胭脂-美兰双重染色能显著提高早期胃癌和癌前病变的检出率,对早期胃癌和癌前病变诊断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3.
CT在浸润性胃癌诊断中与钡餐及胃镜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螺旋CT在浸润性胃癌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996年3月~2005年6月我院收治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浸润性胃癌60例患者的临床及CT资料。结果60例患者,50例行螺旋CT检查,45例行钡餐检查,55例行胃镜检查,同时进行CT与X线检查40例,CT与胃镜检查者50例,3项检查均进行者共40例。CT检查的阳性率96.0%(48/50),X线检查的阳性率66.67%(30/45),胃镜检查的阳性率80.18%(45/55)。CT与X线检查的阳性率相比较P<0.025,CT与胃镜检查的阳性率相比P<0.05。结论CT在浸润性胃癌诊断和鉴别诊断方面具有很高的准确性,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摘要】 目的 探讨窄带成像(narrow band imaging,NBI)联合苯胺蓝染色技术在内镜鼻咽癌筛查及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选择2017年10月~2021年10月对怀疑有鼻咽部占位的68例患者使用具有NBI观察模式的电子鼻咽镜进行鼻咽部检查,同时取鼻咽部占位表面的渗液进行苯胺蓝染色,并对疑似病变进行活组织检查。 以鼻咽部活检病理结果作为诊断金标准,分别计算白光模式、NBI、苯胺蓝染色及NBI联合苯胺蓝染色四种检查手段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诊断符合率,并使用χ2 检验进行对比,计算各种检查手段的Kappa指数,了解其与病理检查结果的一致性。结果 NBI内镜联合苯胺蓝染色对鼻咽癌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诊断符合率分别为97.83%、86.36%、93.75%、95%和94.12%。与病理结果相比,NBI内镜联合苯胺蓝染色对鼻咽癌诊断的Kappa值为0.862(P<0.001),与病理诊断结果有较好的一致性。结论 NBI内镜联合苯胺蓝染色相对于白光模式及单一的NBI模式和苯胺蓝染色方法,具有更高的敏感性、特异性,与病理诊断结果有较高的一致性,可提高内镜在鼻咽癌早期诊断中的作用,为下一步治疗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提高早期乳腺癌切除活检准确性和诊断准确率的方法。方法:对我科2003年6月~2007年3月收治的40例钼靶怀疑早期乳腺癌的患者进行钼靶美兰染色定位下乳腺病灶切除活检手术。结果:40例患者中有35例术中一次切取活检成功,5例第2次活检成功,总成功率100%;40例患者中6例为微小浸润型导管癌,1例为小叶原位癌,24例为导管内癌,5例为重度非典型增生,4例为其他良性增生。结论:钼靶美兰染色定位下乳腺病灶切除活检可有效提高早期乳腺癌切除的准确性以及早期乳腺癌的诊断准确率,是诊断早期乳腺癌的一种行之有效、效果确切的重要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超细电子经鼻胃镜以及检查前沟通对早期胃癌患者胃镜复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5 年1 月-2015 年12 月在该院经胃镜及病理检查确诊为早期胃癌患者400 例,3 个月内复查时随机抽取200 例为普通胃镜经口插入组(I 组),200 例为超细胃镜经鼻插入组(Ⅱ组)。每组中又随机挑选部分患者进行检查前沟通及告知。术中记录心率、血压、呕吐次数及肢体配合情况并采集图像,调查问卷调查患者对胃镜检查的接受程度。结果超细胃镜经鼻插入组(Ⅱ组)血压及心率均较普通胃镜经口插入组(I 组)低(P <0.05),且两组患者均为有过明确检查前交代的其血压心率控制在较好范围。超细胃镜经鼻插入组(Ⅱ组)恶心呕吐反应均较普通胃镜经口插入组(I 组)轻(χ2=163.262,P =0.001),且两组患者均为有过明确检查前交代的其恶心呕吐反应较轻(I组:χ2=142.431,P =0.042,Ⅱ组:χ2=152.713,P =0.034)。超细胃镜经鼻插入组(Ⅱ组)肢体配合情况均较普通胃镜经口插入组(I 组)好(χ2=178.191, P=0.001),且两组患者均为有过明确检查前交代的其肢体配合情况较为良好(I组:χ2=151.213,P=0.032;Ⅱ组:χ2=158.214,P=0.024)。超细胃镜经鼻插入组(Ⅱ组)胃镜接受程度均较普通胃镜经口插入组(I 组)高(χ2=163.262,P =0.001),且两组早期胃癌患者均为有过明确检查前交代的其接受胃镜治疗程度较好(I 组:χ2=142.233, P=0.045;Ⅱ组:χ2=148.232, P=0.033)。超细胃镜经鼻插入组(Ⅱ组)早期胃癌胃镜成像情况较普通胃镜经口插入组(I 组)镜下成像无差异。结论超细胃镜经鼻插入并有明确病情交代有利于患者心率血压的控制,减轻恶心呕吐反应,提高肢体配合程度,提高胃镜治疗接受程度,以避免各种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89例临床资料,分析胃癌的早期诊断、治疗的方法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10年1月我院EGC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EGC共89例,1、3、5年生存率分别为100%、95%和90%。肿瘤浸润至黏膜层及黏膜下层者5年生存率分别为95%和90%。D1和D2术者5年生存率分别为100%和95%。结论:胃癌的早期诊断可以明显提高胃癌患者的生存率,通过人群的筛查可以提高胃癌的早期诊断率。手术治疗仍是早期胃癌的首选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8.
贲门肠上皮化生三种组织化学染色方法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目的 :探讨爱显蓝 雪夫 (AB PAS) ,爱显蓝 [AB(pH 2 .5 ) ] ,高铁二胺 (HID)三种组织化学染色方法对贲门肠上皮化生组织化学染色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方法 :分别用AB PAS ,AB(pH 2 .5 ) ,HID法对 2 5例病理诊断为肠化的贲门组织的 5 μm连续切片 3张进行染色。 结果 :染色结果比较 ,AB PAS法和MID法具有较高的一致性 ,明显优于AB(pH 2 .5 )法 (P <0 .0 5 ) ,且 3种染色法对同一病变的染色结果的组织学分型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染色性质比较 ,AB PAS法对酸性和中性黏液着色 ,染色强度、对比度均最为理想。HID可区分硫酸化和羟基化酸性黏液 ,染色强度 ,对比度较好。AB(pH 2 .5 )法仅对酸性物质着色 ;染色强度和对比度明显不如前 2种方法。结论 :肠上皮化生组织化学染色首选AB PAS ,初步筛选时选用AB(pH 2 .5 )法 ,有区分黏液成分和指导IM组织化学分型要求时首选MID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总结早期胃癌的诊治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9年1月至2009年1月在北京协和医院收治的166例病历资料完整的早期胃癌患者的临床、手术及病理资料,随访患者的治疗结果,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早期胃癌手术病例占同期全部胃癌手术病例的9.04%(176/1946).166例患者中,查体发现异常9例,29例(17.47%)有明确胃溃疡或慢性胃炎病史,20例(12.05%)有胃食管癌症家族史;64例行上消化道双对比造影检查,57例(89.06%)有异常发现;胃镜显示远端胃部、胃体部、胃底部病变分别为115例(69.28%)、26例(15.66%),25例(15.06%).手术范围小于或等于D1者126例,D1+以上者40例.术后病理显示病变平均直径为(2.52±1.62)cm,肿瘤局限在黏膜内者75例(45.18%),侵及黏膜下者91例(54.82%);淋巴结转移20例(12.05%),均为病变侵及黏膜下层者(20/91,21.98%);脉管瘤栓8例.术后总体5年生存率为87.9%;无淋巴结转移和有淋巴结转移者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89.7%和7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浸润深度(P=0.000)和脉管瘤栓(P=0.001)与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相关;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脉管瘤栓与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OR=15.67,95%CI:3.40~72.14).结论 早期胃癌占全部胃癌手术比例较低,淋巴结转移是影响治疗结局的重要因素.完善早期胃癌术前分期,明确肿瘤浸润深度,采取适当的、规范治疗是疗效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残胃癌的原因、诊治及临床意义。方法对我院1999年1月-2007年12月10例残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施行根治性手术4例(40%),姑息性手术3例(30%),由于广泛转移未行手术或仅行剖腹探查术3例(30%)。根治性手术患者1、3、5年生存率75%、50%、25%。结论根治性切除是治疗残胃癌的有效方法。定期胃镜复查,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提高残胃癌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